这个人,就是李白。
他是一个很被人向往,但真实却很难被人理解的人。不少人自以为欣赏李白,却不知只是距离产生美。
当然。
凭借仙神颁奖。
他们还是能够得以窥见最真实的李白是什么样。
仙神的颁奖。
到这个时候。
也开始到了介绍获奖人一生的阶段——试问诸天人,仗剑天涯,扁舟散发,是多少人的梦想?
李白是富二代出身,其先世数代定居西域,直到李白的父亲这一辈方才大举迁居,由胡入蜀。这大约是为了躲避仇家或官府的缘故,而当时李白已有五岁,西域的风俗文化成为他身上最早植下的文化基因。
可能也是他之所以豪迈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白他做过官,让玄宗崇拜不已;他做过侠客,师父是大唐第一剑客裴昱;他是旅行家,游遍三山五湖;他想异于常人,他的偶像是传说中的东方朔;做过道士,出家在紫极宫里。
“李白”这个名字,是出自李白七岁那年,面对满园繁花似锦,吟出的“李花怒放一树白”才得来的。
如此传奇性质的一个名字由来,自然也就证明了李白是个少年天才。他确实是前所未有的聪明和天赋绝然,五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启蒙诗:六甲诗;十五岁的时候,诗词便得到了社会名流的赞赏。
10岁通读诸子百家著作,15岁观奇书,学剑术,18岁时就学仙人隐居,并跟着名师学习纵横术。
一般人还真没这个天赋。
当然。
一般人也没有这个经济条件。
李白的祖上呢,隋末大乱时就迁居西域了,推测后来成为了当地的商人,从事与大唐的进出口贸易。
他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城,也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在当时,这里是唐朝丝绸之路商贸重镇。
这里所居住的应粟特人就是专门与中国通商的商人。
在李阳冰受李白邀请,为他的《草堂集》写的序里,就说到李白祖上曾经在「谪居条支」发家。
【条止】指的就是西域远地。
所以,李白也被戏称为「西域首富之子」,字思聪……串台了应该是太白。其实关于李白家到底多有钱,历史上当然是没有什么详细描述,毕竟那时候又没有什么福布斯排名。
但是有几个事儿。
还是可以感受下李家财富的气息。
李白家族排名十二,在李十二刚刚读书的时候,他的老爹李客就带着这一大家子,从吉尔吉斯斯坦迁徙到了蜀地。
脑补一下,全家几十口子+不知道多少车的家当,在1300多年前,走这么远搬家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放到后世,全家坐飞机移民,也是富豪家庭才能承担的吧,普通人基本上就是安土重迁就好了。
「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还遭受了跨国搬家的重创。」这在李白家是不存在的一个情况。毕竟,在他入蜀后,他老爹还是把他培养成了游玩成癖、挥霍任性、重义好施甚至游手好闲的人。
必须感谢李白的父祖,若没有他们,李白的诗怕也写不出这样的豪气。
李白有太多的忧心事,为天下兴亡忧心,为政治前途忧心,为修仙大业忧心,为朋友的困境忧心,唯独不曾为钱财忧心。「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诗句。
贫寒出身的诗人无论再天才也写不出。作为一个「海外富二代」,李白的家底太丰厚了。
李白留给人的形象总是随身携带ATM机和白吃饭卡,快活似神仙。这个事也能彰显一下李白家的财富。
什么家庭才会培养出这样的孩子?
肯定不是一般人的家庭对吧。
后世能够有这种德性,不论才华的人,也就只有那么寥寥数个富二代,什么撕葱勤奋一流的人物。
可想而知,李白绝对算是个是个顶级富二代,富二代,5岁时跟着父亲前往川蜀地区开启了神豪的人生。
这个古代版有钱的阔气少爷,出生于武则天称帝改国号的公元701年,他鼎盛时期也是唐代国力最为强盛的时候。自幼锦衣玉食惯了,李白当真视金钱如粪土,完全有痛饮狂歌飞扬跋扈的经济基础。
更别说。
他未来还会有个有钱的岳父了。
李白一生正式娶过两任妻子,均是相府千金。
堪称唐代豪门赘婿。
提笔一写他的故事就是网站赘婿文榜首级别的故事。
当然。
这都是后话。
早期的李白就只是个有钱的少爷。
和别的少爷不同。
他投胎的时候还把文学天赋点满了,估计这一波刷投胎属性也没少花钱,效果就是他从小就读了很多书。
并且。
全部都被他读的很通透,让他一下就有了【钻石】级别的文学实力,而突破【超凡大师】也指日可待。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可能是发现自己卡段位了,于是15岁的李白就开启了驴友生涯。
巴蜀民风与中原大不同,有任侠仗义之风,重经济纵横之术。相形之下,按部就班地读书应举实在是一件太过无聊的事情。
是李白绝对不愿去做的。所以,他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去了,一开始是省内游但川蜀毕竟小了点儿,于是李白在25岁那一年,冲出川蜀走向了全国拥抱祖国大好山河。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所谓的「仗剑去国」这种话,倒不是诗人为了渲染气氛而说出的大话,李白当真学过剑术后世人尽皆知。
他也当真在远游的旅途中像小说里的侠客一样「头不离肩,剑不离身」,一代剑圣的门派的传承者自是不弱。
他是一个真正的侠客,这一点也是毋庸置疑。
侠义精神绝不仅仅是剑术好,敢杀人,李白远游途中接下来发生的这件事才是真正有任侠风骨的。
古人的生命远比现代人脆弱,与李白同游的同乡好友吴指南,不幸死在了那远近闻名的洞庭湖畔。
李白为之服丧恸哭,就算有猛虎靠近也不为所动。看到这一幕,诸天历史位面的人都不禁是为之感觉揪心。
心中忍不住的紧张担忧了起来。
怎么说呢,就跟很多人看电影一样,虽然明知道主角不会有事,但还是会代入进去担心紧张。
李白确实没有出事。
猛虎于此时保持了必要的审慎,看了看李白手里面的剑,没有轻率地葬送这位中国诗歌史上最伟大的天才的性命。当然,也可能是没有因此葬送自己的姓名,谁胜谁负只是未知数。
在老虎走了之后。
李白本着巴蜀旧俗,将好友的尸身殡而不葬,留在当地。几年之后,李白重新寻来,检视好友的尸身,见筋肉尚在,于是一边哭着一边持刀剔尽了尸身上的筋肉,再将骨骼洗净之后包裹起来。
随身携带,长途跋涉到鄂城之东,将好友正式营葬。
这件事情的全部经过。
其实在李白写给安州长史裴宽的干谒书信里也亲自讲过,为的是举证说明自己是如何一个任侠仗义的性情中人。
不过。
显然这种「南蛮」的丧葬方式与中原传统大不相同,在中原士人看来简直有点令人毛骨悚然。
不只是当时的裴宽,就是诸天万界的观众,看了都感觉有些不适应。当然,李白的做法到底如何有待争议。
但是这份对于朋友的情谊绝对不容置疑,要知道,这可不是后世的交通,坐个车就能够去收尸。
来回往去的艰难险阻古人才明白。
好友的事情给李白造成了重大的打击,不过,倒是没有让他产生退缩的念头,他依旧要去欣赏祖国的大好山河。
这也是他波澜壮阔的旅行的开始,此后的一生,他几乎走遍了大江南北,绝对可以堪称是满级的旅行家只会傻玩、拍照、写「到此一游」的驴友太低级了,李白高级就高级在他到哪儿都会写游记。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多么有格调的一首首诗,李白要表达的心情很简单,换做普通人也估计就是日记当中寥寥的一句话。
风景很不错,但我更想家。
这么一个情感在【钻石】段位的文学青年手中就成了一首千古诗篇。
而光写游记还不够,偶尔还要搞点文艺范儿,45度角仰望星空默默流泪,这才叫文艺青年。
比如,出门浪太久,睡前总思乡,于是写下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么一个未来每个小学生必备的课文,可以说换做别的人手里面,依旧只会是日记本里面一个寡淡无味的话语。
看到天上的月亮,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故乡。这样的能流芳千古么,显然不能,李白写成静夜思就可以。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具体指的是什么,后世的学术圈争论很久也没争论明白,可能就是李白睡的床在窗户边上。
也可能是神豪的人生不解释,直接就是全景天窗房来一波,当然,按照字面理解也可能是门外的勾栏。
旅途上的风景和事物固然很美。
能让人流连忘返。
然而。
一直在玩乐的李白从未忘记自己的梦想。大丈夫志在四方,如愿有所得的成就,那就是成就如同姜太公、诸葛亮那样的事业,由布衣之士跃升为帝王之师,于谈笑之间安定天下。
一般的唐人都有如此想法,更何况天才如李白的人了。他也未能免俗地,一直在寻找机会当官。
为期三年的游历,等到李白二十七岁至湖北安陆时,经一名著名道士撮合,与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之「孙女」结识。
要不说,有趣(有钱)的灵魂终究会相遇呢。从此,李白这么一个浪人,正式成为了相府赘婿。
要为李白正名,并非李白见钱眼开、不要尊严。
而是在他生活的西域,还存在很多母系氏族,男女地位更加平等,他对「入赘」这件事有着天然的接受。
而且。
李白对于做官,也一直有着期待,有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志向。
也不是一直想吃软饭的。
再说了。
他家里面也不差不是么。
婚后不久的李白借助许家的资源,当然,还有自己的满腔热血,首入长安,想要谋求一官半职。
远游长安,拜谒权贵,打通人脉,这是唐代每一个有志青年的必经之路。狂傲如李白也不能免俗。
唯一免俗的只是不愿参加科举,或者说是没有那个资格参加科举,但实际上到了他家的那个有钱程度。
虽然唐朝有商人后裔不能参加科举,但是也不是没有那个变通的路子,只是李白没有那么去做而已。
这里面固然有麻烦的原因,最关键的是李白不愿意按部就班,他确实狂傲,期望的是那一步登天的路子。
好在唐代的开放风气正适合李白这样的狂人,他拜谒权贵时的那种自我吹捧的豪言壮语若换在其他任何一个时代都只会令人大皱眉头。只有盛唐才能欣赏这样高涨到爆棚的性格。
盛唐的长安是自恋分子的天下,谦虚低调的人活该找不到出路。诗与酒便是这个时期社交的两大法宝。
可以打通一切社会阶层的壁垒。
这样的时代,简直是命运专门为李白布置的。于是,凭借着好诗才和好酒量,李白在长安的社交圈里如鱼得水,不亦乐乎。在他拜访过的所有权贵里,最能为他揄扬声名的当属贺知章无疑。
贺知章可不是什么普通角色。
这个人早年迁居越州山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中进士、状元,是浙区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而就是这么一个大才,初见李白,读《蜀道难》读得心潮澎湃,直接就是惊叹李白是一个「谪仙人」。
说他是被贬人间的仙。
多么高的评价可想而知,也从侧面印证了李白的才学到底多么牛皮,一代状元也只能甘拜下风。
两人当即当下把酒言欢。
偏偏贺知章没带酒钱,便解下金龟向酒家换酒。
金龟这个玩意儿不是凡物,而是官员专用的一种佩饰,是身份的象征,其意义几乎等同于官印。
贺知章显然也是和李白一个性格,过于豪迈了些,而这样的豪迈也只有在盛唐气象里才能够得到宽容。
有了这位状元郎的夸赞。
从此「谪仙」之名跟随了李白一生,「金龟换酒」也成了文坛上的一段佳话,贺知章更与李白结成酒友。
后来还被杜甫一并刻画进了《饮中八仙歌》。而有了这么一个贵人的揄扬,一身本领便不愁不会上达天听。
要知道。
状元郎可不是什么小进士,贺知章是当过工部侍郎的人,要为李白在皇帝面前说几句话简直再简单不过了。
李白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朝廷,受到唐玄宗的厚待,这也算是苦尽甘来吧,毕竟之前李白也写过很多自荐的干谒,不过因为他的性格和狂傲,基本上全部都属于是石沉大海的情况。
其实除了写自荐信之外,那个时期还有一种办法起飞,就是隐居。翻译成通俗点的形容就是躲起来装高冷。
在那个时代。
人们普遍认为高人都是隐居深山的,要是没在哪个山沟里面隐居过几年,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当然。
如果真的隐居,躲在一个没人知道的山沟里面自娱自乐,那就是真的傻,或者说是个确切的避世者。
是无人知晓的一个情况,而真正有技术含量和目的性的隐居则是,所有人都知道你隐居又不知道你的底细。
这是古人的一种炒作方式。
说是隐居,其实还是要让自己出名,算是流行文化吧,李白这么时髦的人,当然也不会错过这种事。
他在旅行漫游的过程中,没事就找个山沟隐居一段时间。当然,光隐居是不行的还得炒作这一点李白也懂。所以李白炒作的方式就是写诗,光写还不行,还得发朋友圈发微博。
古代肯定没有这种快捷方式,总之,反正就是要搞的人尽皆知,各种渠道让自己的事迹流传出去。
因为常年隐居在深山老林里,所以李白的山水诗特别多。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便是在这个隐居期间的作品,而之所以能够流传后世,自然就是要全靠李白的个人营销了。
光是自个儿宣传还不行,得和一些名人一起宣传,联合出动,是的,这个套路古代也在精彩使用。
于是就有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从15岁一直到42岁。
李白可不只是在游山玩水,他也在和个苦逼的作者一样,勤勤恳恳更文,辛辛苦苦的积攒粉丝。
当然。
他比苦逼作者好的很多,很多写网文的作者,穷的只能够吃泡面,而这家伙什么五花马千金裘都拿去换美酒。
能让百分之九十九的后世网文作者哭晕在厕所。怎么说呢,李白是有本事的人,加上炒作手法一流。
很显然。
在他被召进宫里的时候,已经是个顶级“网红”了。当然,也不是说和贺知章有了关系他立刻就进了宫。
这期间还有个不短的年月。
李白毕生所求的实惠无非有二:一是做宰相,二是升仙。唐代崇奉道教,是真把升仙当回事,各地时时曝出某某白日升仙的新闻,让那些潜心求道的人士一次次心痒难搔。
李白早年便受过道教名人的接引,是正式入了道籍的存在,政治上的失意使他愈发仙风道骨起来。
转眼间,又一个春天来了。春天的夜晚,总是让人顿生愁思,更何况此时求取功名数年未果的李白呢?李白孤零零地住在洛阳的客栈中,听着悠扬的笛声,像个委屈和忧伤的孩子。
他写下《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不止如此,李白想起在家时,和妻子在安陆的白兆山桃花岩修筑了新居,其后不久他又漫游各地去求仙了。
由于李白喜欢饮酒,妻子十分担心他。李白虽反省,但却不能戒酒。带着些许愧疚,李白写下《赠内》: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这首诗有点儿愧疚又有些任性。
大概意思就是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作为一个豪迈的游侠,李白很少为儿女情长所羁绊,但他的心是柔软的。这首直白而简单的《赠内》,便是他内心柔软的一部分。
当然。
虽被忧伤和内疚缠绕了一阵子,李白却在游历求仙的路上越走越远了。35岁开始,李白与元演越太行、游太原,写下《太原早秋》。次年,又与岑勋和元丹丘嵩山相会,写下著名的乐府诗《将进酒》。
往后两年。
李白一路走一路写,《短歌行》、《送友人》、《赠孟浩然》、《望庐山瀑布诗二首》均出于这期间。
简直就是后世最勤奋的写手都没有这份创作力。
而到了40岁这一年。
李白的人生出现了一次重大的变故。这一年,代替李白操持着全家事务的妻子忽然间病故了。
悲痛的李白料理好妻子的后事,便带着子女去到东鲁。
似乎要将对妻子的内疚和怀念溺亡在酒杯里。
他与韩准、裴政等人组团隐居在徂徕山,日日纵歌,夜夜醉酒,还给团队取名“竹溪六逸”。事实上,单亲爸爸还是有了牵挂,带着孩子在身边,李白这两年已经是不再出远门。
只是在东鲁附近游玩求仙。
第二年,李白应人撮合与刘氏女子结婚。此时的李白已近不惑之年,但是他在仕途上的追求并没多大的成果。
因此。
他与刘氏结婚的形式与小许的差不多。
婚后。
他搬去刘家居住。
与小许不同的是,刘氏显然没那么好脾气,她对这位只会花钱不会赚钱的丈夫很是不爽。
才高八斗的汉子寄人篱下,哪受得了这个,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走咧。李白的第二段婚姻没维系多久就以他的离开而告终。
好在这个时候李白的运气终于来了。唐玄宗在长安城召见了他。至于唐玄宗为啥要召见他。
自然不只是贺知章的原因。
这一波。
李白还直接攀上了皇亲国戚——唐玄宗同父同母的最疼爱的妹妹,一个叫做玉真公主的女人。
如果是爽文的话肯定有些香艳的故事,但事实上,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绯闻的故事出现。
李白一生好道。
玉真公主怎么说也是修道之人,和道家方面的人颇有些来往。于是经人推荐,在开元十七年时,李白就和玉真公主见了面。玉真公主便是欣赏李白的才华,也给李白大力进行了推荐。
然而呢。
无奈的是朝廷好像还是没让他当大官的意思,当然,肯定比之前那个老王厉害,他毕竟是一个翰林供奉。
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始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但自唐玄宗后,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翰林学士,供职于翰林学士院,一种是翰林供奉,供职于翰林院。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的职责。
而翰林供奉则无甚实权,就是给皇帝写点儿稿子。不过,也可以说是预备役,以后有掌权的机会。
只是。
这显然不是李白想要的结果,心里憋屈的李白把这些也全写诗里面去了,这段时期也有很多的传世作品。
也不怪李白,主要是李隆基让他干的事情,他他沮丧地发现,自己不过担当了一个文学侍从的角色。
几乎与那些个唱戏的差不多。
安邦定国的雄才伟略根本就无从施展啊。
对于李白这样的人来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怀才不遇。唐玄宗当然不这么想,他觉得自己分明是量才录用,为李白提供了一个最合适的职位——以李白的才华,若不做文学侍从。
简直可惜了这个人一生的文学才华啊。
公事公办的李隆基,并未因为喜爱李白而搞特殊,他从来都未给李白任何官职,只把他当做陪同宴游的文化人。
怎么说呢。
也不能说李隆基的看法有什么错误。
历史确实确凿地为后世的人证实了唐玄宗的识人之明,同样证实了李白身上最缺乏的就是对自身本事的评判角度。事实上,其实几乎所有人都缺乏这种自知之明,只是程度深浅有别罢了。
自视过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优势。
换句话说,所有人都是原始自恋者的后代;不自恋的人早已经被残酷的自然竞争淘汰掉了。
他们的基因不曾传到后来的人类的身上。
正是自视过高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自信,而空前的自信又赋予了人类敢于四处闯荡开拓新事物的精神。
仅以唐代一众诗人的生平事迹来看,越是自信且自视过高的人,越是能够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发展前途。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李白偏偏摊上了这个意外,或者说他的自视过高远远超出了普通人的程度。
以至于有一点物极必反了。
李白虽不甘心于文学侍从的角色,唐玄宗却也不敢将政务交给他办。这一对君臣的遇合绝非李白所期待的那般风云际会。
再加上官场那些个勾心斗角,这让一向洒脱的李白很是难受。对于一个胸怀报国大志的人来说,现实的失望是在所难免的。李白在长安城待了三年,见识了各种他不喜欢的人和事。
唐明皇的爱情,杨贵妃这个时候赶时髦,听说李白写诗简直赛神仙,也要让李白去夸一夸她。
对于这种要求,李白不便拒绝,他为杨贵妃写了《清平调词三首》,用“云想衣裳花想容”让小杨流芳千古。
杨玉环在后世之所以那么的出名,一般的原因要归功给她自身的境遇,另一半原因绝对要归功于李白。
在华夏的历史上。
有着非常著名的“四大美女”。
她们在文人墨客的心中已经代表了古时女子美貌的巅峰。
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玉环。
每一位都有着非常多的故事与歌颂的诗文,“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也被后世用来形容女子的美丽。白居易曾在《长恨歌》中称赞杨玉环为“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是一首绝对流放千古的诗句,可是和李白比起来,多多少少还是差了点意思,可以说是李白成就了杨玉环的美貌。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这是后世多少人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诗句?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让人情不自禁,就陷入联想的意境何其浓厚。
首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便以极为艳丽的辞藻,把杨贵妃的衣服写成如霓裳羽衣一般簇拥着杨贵妃那丰满的玉容。
再以一个“想”字贯穿其中,见云而想到衣裳,见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说是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七个字可以说是极大地赞美了杨贵妃的容貌,使其有一种花团锦簇之感。
次句“春风拂槛露华浓”,进一步形容花的容颜。
牡丹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丽,也借此暗喻杨贵妃在唐玄宗的恩泽下,美丽的面孔如花容般让人倍感向往。
这以巧妙的构思和艳丽的辞藻,将牡丹和人融在一起写,给人一种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
不只是凸显了李白高超的艺术功力,更凸显了李白的文笔到底多深厚,李隆基让他专心当写文的没有任何毛病。
喜欢李白的人,。
总会被他那奇妙的想象所折服。
譬如后两句,“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他便想象到天堂西王母所居住的群玉山、瑶台仙境。意在说明,这样绝美的花容恐怕只有在那天上的仙境才能见到,同时也暗指了杨贵妃如同天女下凡,不然怎会有堪比这绝美花容的容颜。
马屁是马屁,但是有一说一,当真可谓绝妙至极。
可以想象一下有着如此实力的李白,若要是去当一个纵横花丛的过客,那么历史上要出现多少绝代美人?
恐怕。
那样的话柳三变也要甘拜下风吧。
这就是诗仙。
他写什么。
他就是什么的绝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