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圣人奖励!新的改变?(2 / 2)

“我家主人说他不在家。”

听了这话。

王阳明哪管这些,硬是推开了大门,闯了进来。他开门见山地对张永说:“江西的百姓已经饱受战乱之苦,再加上天灾折磨,如果皇帝还要到江西与宁王再战一场,百姓们恐怕又要被逼上山当劫匪了。”

张永伺候皇帝多年,深知皇上的脾气,如果王阳明不将宁王放归鄱阳湖,让皇帝再抓一次,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他想劝王阳明按照皇帝的意思去做,没想到王阳明竟然请求把宁王和一干从犯交给张永。

让他转交给皇帝。

这显然就是王阳明看准了张永的人性。

人人都想居功自傲。

而王阳明却轻易将自己生擒的战俘拱手送人。张永立马欣然同意接纳宁王,王阳明至此也才终于长舒一口气。

一个隐患终于被转交出去。

他终于可以休息去专心研究自己的道路了……至于功名利禄,王阳明一点不在乎,他要的比这崇高无数倍。

虽然王阳明成功遏制住了宁王的造反行动,却因此而受到了朝中各种奸佞小人的挑拨离间,为了避免被卷入朝廷的种种纷争,他选择明哲保身,假装有病在身,这同时也使得他迟迟得不到应有的奖赏。

他住在净慈寺中调养身体,张永果然也依着他的意思,将宁王交给了皇帝,而皇帝却丝毫没有回京的打算。

出去走走看看是好事,毕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呢,朱厚照的德性,可能老天爷也看不过去吧。

返程路上有一片水域或许是激活了朱厚照的划船神经,上船客串起了船夫,这一玩就有点没搂住。

他不小心掉到了河里,当时是九月份,当年是闰月,所以已经是初冬,天气变冷,喝了一肚子凉水。

朱厚照被吓了够呛,人是救上来了,但惊魂不定,这之后朱厚照就开始老太太过年一天不如一天了。

就是在这一年的祭天大典,他第一次跪拜进献玉帛的时候,人就爬不起来了,那会他已经开始吐血了。

人没多久就归西了。

真就是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不作死不会死。

王阳明对此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也没有因为朱厚照死了二松了一口气,为了避免被卷入朝廷皇权交替的种种纷争。他选择明哲保身,假装有病在身,这同时也使得他迟迟得不到应有的奖赏。

直到明世宗即位的第六年。

仕途不顺畅王阳明才得以升官,被任命为两广总督。在职期间,王阳明立下了赫赫战功多次平定了战乱。

曾梦想成为北疆利剑的少年,多年之后,只身撑起了南方的边防。

可惜。

也是好景不长。

他因为自身肺病的加重,不得不主动请辞,回乡养病,也许是天妒英才,数月后,王阳明便逝世了。

被明世宗追封谥号“文成”,或许这便是所谓命运使然。三十年后,隆庆皇帝盖棺论定为王阳明写下最终的注笔。

「两肩正气,一代伟人」。

隆庆也是无比惋惜,惋惜王阳明没有出现在自己的时代。哪怕他说这句话时,身旁的辅臣叫张居正。

也正是隆庆之后的万历时代,阳明心学席卷华夏。明史对此评价为,「阳明之学既出,天下宗朱(熹)者,无复几人矣」。

再之后。

就是誉满天下的故事了。

明穆宗称王阳明「拨乱反正,救世安民」;曾国藩称王阳明「功不在禹下」;王士祯称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而这无数赞誉之中,最著名的还是东乡平八郎的一句。

一生俯首拜阳明。

画面伴随着王阳明人生最后时刻,依旧在教导弟子的场景缓缓沉寂,陷入到了一片沉默的黑暗当中。

这个时候。

仙神关于获奖人的一生展现到这里显然便已经是告一段落。

王阳明的一生。

总的来说经历过很多事情。

他最开始当官,向皇上上书,上书写的也不是特别好,但是那时候的朱厚照却也觉得这人还算不错,于是把他调到一个更实际的部门,刑部,在刑部管理过监狱,管理过犯人。

后来他自己又上书,上书以后被打过板子。挨过板子的人可是不多呀,他是被打过的承受过这种肌肤之痛。承受之后又被发配到龙场,那就算流放到很远,流放西伯利亚相当于这种水平。

朱一旦的去非洲种菜差不多就是这种情况。

可即便如此。

他也经历过来了,经历过来之后,他又回到了朝堂之上,而回去了以后呢,也是没有能够从此走青云直上。皇帝也是给他派的差事,都是苦差事,到一个特别糟糕的县里面去做县令。

那么做完县令之后,又让他带兵,带兵干嘛?去平土匪,他又去平土匪。一个个的都是磨炼人的活。

所以说对于「牛皮」这种事情,王阳明大概是不会觉得自己很牛皮的,他只会觉得这是历经磨难之后的正常发挥而已。

算不上牛皮。

毕竟他王阳明从小的志愿就是成为圣人。

这种磨难有的时候是他自己找的,比如自己出塞自找;有的时候是被动的,比如说几次把他打压下去,又几次要重用他,那么在重用他的时候又不断给他各种限制,他都顺利完成了这些磨难。

这种磨难实际上对于一个人的成熟也确实是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王阳明绝对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发生的事情,但是在旁人看来他显然是牛皮,是不讲道理的一个存在。除了各种建功立业,王阳明最最牛皮的,就是他的心学思想、心学哲学的思想了。

你看这个人一生做过这么多的事情,就像后世大家各说到有这么一个人,如果他既是一个哲学家。

同时他又是一个比如物理学家,或者一个数学家,他同时还给研究了一个什么什么芯片突破科技封锁。

那这样的人怎么能说不是一个大家呢?

估计就是这样的人炸毁了半座城市,那都是亲爱的院士你说什么呢,你是这一次天灾当中弥足珍贵的幸存者的那种情况。

王阳明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不在于物质而在于心灵和灵魂,或许就是通过一次一次这样的事件和磨难最后把他锻炼出来。

一个人的哲学思想从哪里来?

有的人会说哲学思想从书中来。

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句话。

倒是也没错。

因为要看看前人的哲学是什么样子,然后觉得有道理,那么自然而然就跟着就有了这种哲学的兴起。

或者说看了几个人的哲学之后,把这个哲学思想呢融会贯通,那就能够形成自己并非剽窃的哲学。

这也是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是可以的。

但王阳明走的不是这条路,王阳明走的这条路,应该是后世很多伟大的哲学家,也都必然走的一条路。

难度不下于洪荒小说里的以力证道。

什么样的道路?

从实践中来。

就是跟他的生命轨迹,跟他的社会实践,一定有着充分的关系。

这一辈子比如说,他就是研究数学的,那么他一定他的哲学带有数学的特点;那么比如说这一辈子就是研究音乐的,那么他一定会给你讲哲学的时候,从音乐角度入手的。

王阳明也一样,他形成的这个心学,实际上应该也跟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他的心学啊,在哲学上说,我们说是致良知,可是在实践中不是这样,你说王阳明难道心口不一吗?

不是,在儒学之中有这样讲,一个是体一个用。

体是什么,就是你到底心里面是怎么想的;用是什么?就是战术。

也就是跟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是很相似的,在战略上我准备要怎么怎么样,我战略上面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战术上我可以很灵活啊,我可以迂回啊,我可以怎么着,怎么着的。

王阳明真正想传给弟子的,可能是关于术的这部分。

其实大道很容易讲,王阳明的大道五分钟就可以讲清楚,大道至简,王阳明的大道其实不难去认知。

他就讲到「大道至简,知行合一」,那他可能要不了五分钟就讲完了,王阳明至于花那么长时间培养弟子么。

好几年这些抵制都跟着学习,当然是要等这些人开悟啊之类的。

王阳明在整个人生的指导之中,给提出了一个方法论。那这个方法论是什么?就是刚才我们讲「大道至简,知行合一」。

那么他接着又对做事提出了一个方法论,做事就是怎么样的完成,这个你的真正的事业,比如说我要做一个县官我怎么做,我要做一个将军我怎么做,这其实就是「术」的那部分了。

王阳明自己反而没有把他完全写清楚。

因为他太牛皮了。

觉得这应该是自然而然就能理解的东西,却是不知道后世多少人就困在这里,根本无法进入他的心学内在。

尽管他号称“人人皆可成圣”,但其学说却是看着容易学着非常难,好似一行极其简洁而又极其难懂的代码。没有一定学养和事功磨练的人,学阳明心学,很容易误入歧途堕入偏门。

知识分子容易流入袖手谈心性一路。

光是谈良知,却没有王阳明本人在军事、政治、人情世故甚至气功玄学方面的造诣。

也不勤奋学习这些“术”,于是什么也做不成。

王阳明生前对此其实也有所警惕,但却奈何无法想到解决此弊端的方法,因为个人的奋斗和天赋是无法传授的东西。

至于政治家和军事家,学他的东西确实如虎添翼,但也有流弊——因为阳明学在道德约束方面过于宽容,任何一个疯子都可以号称自己得了天理良知,即使套进法西斯的框架也毫不觉违和。

当然,这是末流的流弊,非阳明先生本人的责任。但作为后学者,当然也不能落进这个窠臼。

圣人也不是完人,完人也有遗漏点,这并不能怪王阳明,如果对他的生平有简单的了解怎能不喜欢他。王阳明少有大志,目标坚定,一生为了自己的目标烧到油尽灯枯,死而无憾。

期间也有过五此沉迷外在事物。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换做其他人早迷失了,瞧瞧后世多少人,玩个原神就陷入进去出不来,天天梦里面都是纸片人老婆。

王阳明确实走出来了,这都是他在追寻自己人生终极目标路上看过的风景,他内心向道之心前所未有的坚定。

在坚定了自己圣贤之学的追求之后,目标再无变幻,一直到他“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地死去。如此坚定地去追求一生所求,坚定不移,至死方休,并且得到了始终,叫人们如何不喜爱?

认真的人都值得尊敬,认真了一辈子,被旁人误会也不在乎的人,他成功了,便是更值得人们去敬仰。

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人,虽天资聪慧,学习时却投入得像个疯子。对着竹子去格物一格就是七天。

以至于病倒。

年轻时遍读考亭之书。

结婚时和道士坐而论道以至忘了结婚。

如此聪明却又如此疯魔地热爱学习,叫后世一个个的学渣如何不佩服,如何能不去喜爱这邻居家的孩子?

能文能武,既能提笔写文章,又能马上安天下。讲学、平叛,两不耽误。千古文人都有将军梦,他不仅做了梦,还梦想成真,叫人如何不仰慕,如何不去崇拜他,如何不去对他竖起大拇指。

其实做这一期视频的时候江升也很感触,王阳明的人生经历中,最最打动江升的不是这人少年时写下“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的时刻。

也不是他和湛若水相见恨晚,湛若水说他“泛观于四方,未见此人”的时刻,甚至不是他在贵州龙场悟道的那一刻。

当然。

也不是他平定宁王之乱的辉煌,更不是他死于回家途中,弥留之际说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那一刻。

那些时刻的他太耀眼了。

江升只是心生敬意。这位圣人打动江升的那时候,是圣人在龙场,为了陌生人写《瘗旅文》的时刻。

当时的他已被贬在龙场这个充满瘴疠之气的地方足足三年,年轻时就有肺病的他在这种地方真是过一天算一天。

仕途黯淡,生死难料。

某天。

一个北方的小吏路过龙场去他处赴任,一行三人,为了赴任奔波千里、吃尽辛苦,终于熬不过去了,一个接一个地死在山坡上。他与自己的小仆过去,望着这三具客死异乡的尸体不禁伤感万分。

他说要安葬三人,两个小仆面露难色,不愿意动手,他又继续说,我们和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

说完小仆泪如雨下。

三年来,他身处龙场,能够拖着病体苟全于世,就是因为自己从没有过一天的悲悲戚戚,今天如此悲痛,是因为以这小吏一行三人为重。很难想象在屁股挨了板子被打得半死不活,发配龙场这个瘴疠之地还能保持不“戚戚”的心态,这是多么坚强的内心,多么强大的内心。

王阳明用他的一生践行了知行合一,致良知,从未松懈,了解他的生平本身也算是对心学的接触。

坚定志向,认真做事,重他人,这些都是能从他的生平故事中学到的、感受到的弥足珍贵的财富。

如果能结合生平再看看《传习录》。

便更能体会他的良知之说。

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至于王阳明到底有多厉害,那其实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只是江升个人认为。

王阳明已经非常接近华夏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了。

这里说他外王,可不是平宁王之乱,剿灭贼盗之类的军事功绩,他自己写诗“耻说兵戈定四夷”,军功其末道。他的外王表现在他在晚明对于一代士风的引领,是对于天下事的担当。

而内圣则是他对于儒学理论的推进。

论精一之学。

他已经推到极致了。

所以和老子,孔子一样,可以称之为王子的他理论很漂亮,直指人心,有一种剪除枝蔓以后的豪气。

但是这种豪情又不是放肆的胡说八道,看过他的书的人都能理解,他对于君子的要求是多么高。

那种极度自制带来的极度自信与自尊。

正是心性之学在屡践上的崇高境界。孔孟以外,非常少的人可以和王阳明在儒家理论修养上能够比较。

后世之人多有拿王阳明和曾国藩比。

说实话。

有些可笑。

曾国藩比之于王阳明,可谓乌鸦比之于鸾凤。

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后世的人啊,只知曾国藩,不知王阳明,这才是大不幸。

王阳明其人,别的不讲,单论思想方面其便是“开宗立派之功不可盖!”,他在思想史上面的地位明清两代无人可比。把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加过来绑在一起,都比不了一个王阳明。

王阳明达到的是什么程度呢?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意指能做到此三者就能虽久不废,流芳百世。

三不朽也为圣人指出了标准,能做到立功、立德、立言此三不朽,且三者合一才谓之“圣人”。

华夏历史上有一个做到“三不朽”的圣人。

他就是王阳明。

和伟大先贤一起被认为是华夏做到“三不朽”的两个人。

“立功”指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伟大功绩之人。

治水的大禹,北击匈奴之卫青,抗金名将岳飞都可称得上“立功”。而“立德”指为世人树立一个道德规范且影响深远,大到孔孟之道,仁义礼智信,小到孔融让梨、清官海瑞都可称得上“立德”。

至于“立言”,便是指的是著书立说,创立属于自己的学术流派,且习者众多,桃李天下,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孔孟、老庄、韩非、墨子、宋代理学家朱熹都可称得上“立言”。

三不朽做到其一,已然不易,可以称之为“伟人”或者“名人”,如果有人将三不朽做全了是否能称为“圣人”呢?

答案显而易见。

王阳明就做到了“三不朽”,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圣人。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说的是他吗?

好像是的呢。

我心光明亦复何言!

这就是他留在人世间最后的一句话。

王阳明无疑是成功的,虽然他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成就了哪些功绩。文,他是孔孟心学的集大成者,创立了阳明心学,与宋明理学分庭抗礼,成为当时的显学,影响到了后世越发扩大。

武,他带兵平定了福建、江西、广东一代的匪患,尤其是短时间内平定有明统治阶级内部的宁王豪的叛变,使千万的生民免遭兵灾。王阳明的学生们对王阳明死心踏地,可以说生死相随。

地方的老百姓对王阳明顶礼膜拜,奉若神明,为他立生祠,四时祭祀。

而王阳明的政敌、文敌对王阳明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

王阳明的一生其实是挫折当中的完美成功。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荡气回肠。

他出生在宦官家庭,从小含着金钥匙长大,父亲是状元郎,还当过皇帝的老师,在父辈的护翼下,他就能够安然成长,谋个一官半职,平稳过一生,毫无压力。但他非要立志成圣成贤。

认为读书登第非为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圣人耳”。

这个志向立定以后,他每天的状态就像猫扑老鼠,眼睛盯着,耳朵听着,随时准备着一触即发的成圣。

心之所主为成圣成贤,眼睛所看、耳朵所听、嘴巴所说、四肢所动,无非是圣人之言示君子之行。这个志向一直伴随着他,哪怕遭到同龄人的嘲笑和奚落,批评他疏狂目空一切。

即使他曾经泛滥辞章,游离于释老,也能及时回转到圣人之道。

他也曾经迷茫。

圣人之道到底应该到哪里去寻找。

诚如朱熹所说,要格物穷理,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以至于无穷,穷理尽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终于天理流行,成圣成贤。他谨记朱熹的教诲,和朋友一起格竹子。

看看竹子里到底包含了什么样的天理。

这给王阳明的成圣贤的志向造成了挫折,他转而从佛、道中寻找精神的寄托。但王阳明很快又回归到儒家的圣人之道上来,因为他看到了佛家谈空,并不能真空,执着于五伦人常而不能释怀。

不如儒家君则许之以忠,父则许之以孝,朋友则信等止于至善。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龙场悟道之前的王阳明辗转于理学、佛学、道学之间,没能找到自己成圣成贤的道路,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彷佛被无形的绳索捆住了手脚。

虽然希望在政治上大展拳脚,却差点因为获罪刘瑾而死于非命。

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走上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的快车道。这都和他在龙场所悟的道有关。

“圣人之道,吾心自足。”

成圣成贤的道路,不在外部的天地万物,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这个顿悟回应了王阳明所立下的志向。

为王阳明成为圣贤指明了道路。

陆九渊其实说起来也是心学的大家,然而却在王阳明这里得到了个“略粗”的评价,就是缺乏下手的工夫。

也就是说,知道了圣人之道,吾心自足,但不知道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着手训练,那么这句话也只是高高挂起的真理。

虽然很迷人,但只能看不能吃。因此,陆九渊的心学称之为忽悠学才对,王阳明的才是真正的心学。王阳明把心学发展成既能看,又能吃的体系,让后人能够按部就班的扎实用功。

真正落实了孟子“人人皆可为尧舜”的教诲。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成功的关键首要的在于立志,“志者,心之所主”,有了这个主宰,王阳明才不迷失在宋明理学的茂密森林里,才能不迷惑于佛家的空,不耽与道家的长生久视。

面对世间种种诱惑,他也才能收拾心力,应对人世间的种种挑战,哪怕这个被挑战的对象是天地一般的权威。

要知道。

在那个年代,朱熹是天下第二大圣人,仅次于孔子。敢于挑战朱熹,可以想而知是何等的大无畏。

而朱熹和王阳明两个人到底谁对。

这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

当然是王阳明啊。

打个简单的比方,这件事就好理解。

假设有个乡下人,他没念过书,如果学朱熹的做法,一辈子也不可能修养成圣人,因为他不认识字;可是呢,他如果学王阳明,这人就有希望了,他真诚到极点,那就可以成为圣人。

古往今来无数读书人一再强调。

什么儒家的路是一条普遍的路,目的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学习儒家之后,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

然而呢。这些人和朱熹一样,他们要你念书,可是哪怕从古代到后世,也有很多人并没机会受教育。那这样怎么成为儒家的君子?他们只有按照王阳明的路线,每个人才都有希望。

很多人学王阳明的心学,但也要知道,他的学说有一个问题,就是唯心论,太过于主观了。

他主观的程度,连西方哲学家听了都吓一跳。

他说、

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这话其实讲得有些极端。

王阳明是个奇才,他把儒家、道教、佛家都学了。这当然是常人难以达到的,但也造成一个影响,就是他的思想是有点混杂的。直到后来,他在百死千难之中悟得“致良知”之旨才回到了正途。

他告诫人们:不要想出仕的事,不要想成仙的事,你要老老实实面对人间,这才是在人间活着的正途。

作为社会性的人,活着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论是照顾家人,还是成就事业,都难免劳心劳力。

但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成全了自己,成就了自己的人生。道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但是想悟透也很难,这也难怪朱熹后代的弟子批评王阳明,说王阳明“近禅”,他的思想接近禅宗。

也是有些相似。

他的很多话说出来,就跟禅宗的公案一样,需要你自己去参,所以学王阳明要注意他思想中这种过分的主观性。

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王阳明对良知的体认是其审美活动的关键

万物只有在人的心中有了“印象”才能显现价值。

著名的“岩中花树”就是这个意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如果没有人类存在,世界上很多事物都会失去它的意义。遥望星河璀璨,其实只是一团团气体在裂变。

在燃烧。

没有人类诗意的去想象,它们本身没有任何意义。

正因为有了人,有了人对周围世界的觉解,以及对这种觉解的觉解,万物包括人自身才变得有意义。

诸天历史位面看完了王明阳的一生。

无一不是感慨颇深。

一个个的都有些惆怅和唏嘘,别说是在天赋和成就上,单单圣人离开人世的豁达,他们这些人依旧是比不上。

“不愧是仙神所说的天生圣贤。”

“看了王阳明的一生啊,他这一生当真是传奇,真是来这人世一遭,或许就是为了证道不朽吧。”

“也不知道仙神会给这个圣人什么样的奖励。”

诸天历史位面的人。

看到仙神流光再次闪烁,要开始了颁奖环节,全都是凝神屏息了起来,目不转睛的抬头看着仙神流光。

他们每一个人都想要知道。

如王明阳这样的圣人,在仙神这一次的颁奖当中,到底会获得什么样的奖励,是会和上一个榜单差不多?

还是会有新的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