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王阳明一生的波澜壮阔。
那自是让诸天历史位面无数人深感心潮澎湃,感触颇多。
不过嘛。
这也不影响诸天历史位面的大家,在看完了王阳明一生的经历之后,在敬佩感触的同时各种去猜想这一期是否会有所不同。
毕竟。
王阳明再怎么厉害,逆天,不讲道理,和他们的时空也关系不大,大家每一期仙神颁奖的时候最期待的还是颁奖缓解。
这是所有人公认的仙神颁奖最重要的时刻,也是,要不为什么这个叫仙神颁奖呢,颁奖两个字就是重点核心嘛。
这到底是新的一个榜单,新的一次颁奖,自然是会让人去无限好奇,奖励是否会和之前的感动华夏千古人物的奖励是否不同。
无数人在各自的时空翘首以盼着,纷纷各自在心里面暗自猜测,这一次仙神会降下什么奖励给予获奖人——是更为让人难以想象的【天佑】神恩,还是多么超出人们认知的神器和血脉?
仙神颁奖的类别总是那么让人琢磨不妥。
大家都是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当然,所有人也知道,仙神在回顾了获奖人一生后,在进入颁奖阶段前会有一个等待的时间。因此,他们望着没有动静的仙神,也没有太过于着急。
而是一边望着仙神的伟岸身姿,一边在各怀心思的在自己的时空嘀咕,和周围的人交头接耳的议论。
“这一次是仙神【感动华夏千古人杰】榜单的第一次颁奖,想来,应该是会和之前的【感动华夏千古人物】的奖励有所不同。”
“从这首要出场的人物,不是什么帝王,不是什么将相王侯,大概我们也能猜出这一期榜单恐怕不会有多少当权者。”
“是啊,是啊,能够被称之为人杰的权贵,都已经在上一期榜单露过面了,这一期榜单他们直接就被排除在外了。”
“其实这样对于各个朝代而言,很多人可能都能够有机会呢,人杰,能在历史上留下名讳的可能就是人杰。”
“不不不,仙神的人杰,和你我想的人杰肯定不同,仙神那儿的人杰,得是王阳明这样牛皮的人物。”
“你这么说的话,历史上可没几个人呀。”
“要不怎么说只有十个名额呢,要是一抓一大把还叫什么人杰,一抓一大把的就是我们这些普通劳动力。”
此时此刻。
不只是在观看仙神颁奖的皇帝们。
上至王公贵族。
下至黎民百姓。
即便只是普通的庶人。
都是在心中暗自揣摩和好奇。
上一个【感动华夏千古十大人物】榜单当中,所有被选中的人获得的奖励,直接是彻底改变了一个个王朝的命运。
仙神展现了神迹一般的力量,那绝对是只有高高在上的仙人才拥有的伟力,因此没人怀疑仙神给予的奖励会令人失望。
大家都只是想要知道。
这一次上榜的人获得的奖励,是和之前一样还是有所不同。当然,他们大多数人也明白不管一样不一样,实际上跟他们都是没有多大的关系,他们就是负责羡慕的观众旁观者罢了。
但总归人还是有好奇心和八卦心理的嘛,和三五个好友聚在一起看仙神颁奖,对仙神颁奖的流程评头论足是他们的一大乐趣。而且,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不是么,毕竟若是有自己朝代的人被选中上榜。
而仙神的奖励里还有【天佑】恩赐的话,那么自然普通人也能够受到恩泽,总之讨论仙神的奖励是诸天位面所有人的常态,不管是在哪个时空的人,此时,都会忍不住好奇的去跟旁人喋喋不休的猜测。
基本上大家各自都有各自的看法,对于这一期榜单的人物大概会是哪些,也有很多人发表自己的猜测。
“也不知道孔孟两位先贤,能否上这仙神人杰榜单?”
“我鬼谷一脉各个都是人才,说话也好听,长得也好看,我寻思着这千古人杰,怎么都有我鬼谷一脉几个名额。”
“我觉得李时珍,孙思邈之类的神医,留下了那么多救苦救难的传承,他们也能够被称之为人杰。”
“区区医者何以称雄?要我说,得是孙武一流的兵法大家,留下的传承左右了历史,那样的人物才能称之为人杰。”
“对此我鬼谷一脉还有一些话要说,怎么讲呢,我觉得这个榜单,被我鬼谷一脉包圆了都很合理。”
“要我说,谁发明了纸张,谁才是最大的人杰,若是没有纸张的出现,多少读书人都缺少留下文笔的载体?”
……
大多数人都是和周围的其他看客,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论着,大家看法肯定不同,毕竟每个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评价不同。
因此。
也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基本上大家谁也不服其他人的看法,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争论出结果的东西。
就跟后世看电竞赛事比赛,大家在那里讨论,某某某战队多牛,他们能夺冠,这肯定也是不可能得到共识。
至于结果……往往也不会和大多数人想的一样,看起来猛的一批的银河战舰,团战直接被秒c位的事情又不是少见的情况。
如此情况屡屡发生,一次次的颠覆观众认知,可依旧不会妨碍猜不出结果的观众,每一次赛事都争论的面红耳赤。
这就是相同的道理。
大家虽然也知道自个儿猜不到答案,也参与不进去这样的一个颁奖当中,但终归讨论一下能让内心有参与感嘛。
讨论一下下仙神以后会选什么人物,讨论一下这一期仙神会给获奖人什么奖励,内心那叫一个充满了乐趣。
别说是普通的黎民百姓了,王公贵族帝王将相们,也逃脱不了这个真香的定律,他们也在各自猜测议论着。
只是大家一起讨论的对象不同,除此之外,此时此刻的权贵们和老百姓,却是罕见的有着同样的情况。
“原来这世界上的圣贤……就可能生活在普通的世界当中,有着看似崎岖,但却影响深远的人生。”
这是李世民看完了王阳明一生的经历之后总结出来的感言。他也因此开始寻思着自己的朝堂之上会不会也有类似的存在,看起来不起眼,看起来不讨自己和其他人开心,但是却暗地里猛的一批的存在。
若是有。
那得好好找出来重用才行。他可不想要像是那朱厚照一样,以后在历史上落得一个识人不明的名声。
他可还记得自己在后世的名声是争议最大的皇帝。
“是啊,古来圣贤皆如此,没有大磨难,如何得到大超脱。”长孙无忌说话这调调颇有些佛家的味道。
但实际上也就是借着佛家的一种说话方式,表达自己心中观看王阳明一生后,所产生出来的巨大感慨和触动而已。
有一说一。
长孙无忌心里面还是有点小惆怅,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他对比了一下,发现自己的人生经历太顺畅了。
跟着李世民一路走来虽然有遇到过障碍,但是总的来说那还是一帆风顺平步青云,这在以前是他为之得以的东西。
可现在看来。
这完全就是他成为不了圣人的根本原因……天下读书人都有一颗成圣的心,哪怕是他对权势颇为着迷的长孙无忌也是如此。
发现自己一生太过于顺利,从根本上就成不了圣人后,以前只是幻想过但是从来没有想要真正追求的长孙无忌。
此时此刻还是感觉有点儿唏嘘,倒不是故意要提起来“凡尔赛”一波,终归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的表现。
虽然没有想过去追求,但发现自己没有机会,心里面自然也会膈应。
这个道理就跟后世的灾难刷到漂亮小姐姐,心里面渴望但是也没想过能得到,可转眼发现小姐姐距离自己超级近,然后出门还偶遇了一波之后,心里面会升起的那种患得患失和不甘差不多。
不只是长孙无忌。
房玄龄也是差不多。
他也是寻思着自己的一生,跟王阳明比起来他顺利了,忍不住叹着气,有些控制不住的去想。
自己是不是距离成为圣人,就差那么一点点磨难呢?若是自个儿有九死一生,无数磨难的经历保不准也能顿悟呢。
读书人都是骄傲的,即便也清楚自己和王阳明之间,在天赋上就有莫大的差距,但终归还是会去想一个万一……咱天赋差点,也不代表没机会不是么,万一也顿悟了,不是也一朝成为圣人了么。
房玄龄心里面有如此想法倒好理解,只不过,看到旁边的程咬金也是长嘘短叹,一副他也差点儿意思就可能成圣的样子。
这大唐朝堂上的君臣等人,全都是忍不住无语了起来……你个混球真不要脸么,自个儿什么情况还想成圣?
……
“这个王阳明当真是一代天生圣贤,看的朕心中为他感觉遗憾不已。”
大秦位面的始皇帝。
端坐在咸阳城最高的宫殿之上,俯瞰万物,他抬头往着仙神流光当中,定格后陷入黑暗的一片寂静。
在脑海当中回顾了刚才所展现的王阳明的一生,不禁是暗自叹息,他倒是没有和其他人一样也想要成圣贤。
始皇帝的追求可不是这个,他追求的是更具个人野心的东西,因此,只是对于王阳明一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而感觉遗憾,为王阳明这样的存在来到人世间,却没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而感慨。
哪怕一向觉得自己八荒六合唯我独尊,是这世界上最有能力干什么都能成功的人,可嬴政还是不得不承认对方在圣道一途他拍马也赶不上。就宛如仙神所说的那般,这是一位天生的圣贤。
而这个圣贤的心学。
也让始皇帝忍不住惊叹。
“这心学对于人性的专研,比之帝王术还要透彻,学得一点皮毛之后,我便能感觉自己的帝王术有所长进。”
“可以说,能够通过这心学洞悉人性,那么不管能力再怎么不够的帝王,也能够成为一个恐怖的掌权者。”
“真的很难想象若是这位王阳明有野心,那朱厚照到底会是个什么样的下场,天下间又会掀起多么大的腥风血雨。”
这其实便是始皇帝最为钦佩王阳明的一点。作为一个对人性同样有研究,天底下所有帝王的帝王术的开创者,没有人比始皇帝更明白“煽动人性”的力量何等的恐怖,王阳明拥有足以颠覆政权的力量!
只要他去做。
别管什么合法不合法,总归是有成功的可能,毕竟,那个朱厚照的大明,看起来已经是民不聊生的地步。
这个时候任何人都可以揭竿而起,聚集一大帮子人去争夺那天下的控制权,更别说王阳明这样会煽动人心的人了。
只要王阳明想。
他断然能够起势成功,哪怕不能颠覆天下,但终究保底会是一个割据一地,成为一代诸侯国主。
可是呢。
拥有这样能力的王阳明并没有那么去做,这位天生的圣贤压根就没有任何野心,心中的理想纯粹的让人敬佩。
始皇帝便是深深的被这一点所触动了。
他不会一味的骄傲自大,他也知道这天底下的能人众多,更不要提贯穿古今无穷的所有历史长河当中。
那是肯定有在某方面远远超越他的人。而像是王阳明这样的存在,始皇帝觉得自己也必须要甘拜下风。
至少在对于人心的研究,对于理想的纯粹这方面……他虽也有雄心壮志,但到底不如王阳明纯粹。
纵观这位天生圣贤的一生,始皇帝很清楚,在位出世当官,一切的行为,从头到尾都是为了研究他自己的圣道。
这就是一个生下来就是为了成圣的纯粹之人。
并且。
所成就的圣道比什么孔孟之道,在某种程度上还要有意义很多,同时,能够造成的恐怖影响也要大上无数倍。
虽然大家都是儒家,但是说实话,其实也是各有不同。
有的讲儒家学说是讲述“礼”的一种学说;有的讲儒家学说是讲述“仁义”的一种学说;有的讲儒家学说是讲述“孝道”的一种学说……
还有的讲儒家思想是阐发“治国”的一种思想;还有的讲儒家思想是阐发“做人”的一种思想;还有的讲儒家思想是阐发“安身立命”的一种思想……
所有的这些说法其实都无所谓对错与否,只能说它们“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故事!
故事是什么?故事就是真实!
儒家学说是为经世济民提供理论依据的,所以这个社会和世界上的人和事,几乎都是它要研究的对象;
儒家思想是为“王道乐土,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提供精神建设的所以这个天下万民的身和心,几乎都是它要探索的方向。但这也是只是儒家古圣先贤的一些想法而已。
他们的思想和学说终究只能是一种不可实现的理想主义而已。这个或许不只是儒家的最终结果,或许在这个人世间,大到每一种哲学的最高境界,小至每一个人的最大愿望其实都不会实现。
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东西,自然也就谈不到存在的意义了。人类即使再“科学”,也不可能把一个永远实现不了的东西讲说清楚。
所以,很多所谓的大儒,甚至圣贤面对终极宇宙,生命,身心,社会,等方面的探讨,他们往往就会含糊其,不知所云了。因此,多读一点史书,论及儒家来说,就能知道什么是儒家的思想终究只是理想。
比如孔子终身的理想就是弘扬周朝的“礼制”。
将“礼”向上,向内,向天地,向自然,向心灵升华即是“仁义”,将“礼”向下向外,向万民,向社会,向行为延伸即是“智信”。
这显然是一种体悟和真理,所以,孔子他懂得谦卑;懂得克己复礼;懂得尊重他人;懂得周朝立国之本由;懂得做人为士的自尊和体面;懂得君子;也懂得小人;懂得丈夫;还懂得女子。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孔子居然还知道,自己不懂什么。孔子对于自己不精通的或是不懂的往往就不谈或是尽量少说,而不是信口开河,故弄玄虚。所以,他其实走的也是王阳明体会出来的道理。
只不过。
孔子没有把这个道路彻底转化为一种学说。
这也就造成了。
孔子一人成圣,弟子越发不行。
到了董仲舒讲学的时代,似乎还是继承了“六经”通讲的这种形式的,但其实骨子里已经面目皆非了。
董仲舒一生专讲《春秋经传》,尤其是《公羊春秋》。
这样一个讲学内容的变动和侧重,其实是揭示了儒家学派发展到了西汉之初时,已经就将修学的重点放到了“了知古今兴废。
以及皇权更迭”的历史得失上了。这个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生们,已经不安于什么“正心诚意”了,甚至“修身齐家”也顾不得了,更甚者连什么“君子小人”之类的也不那么在乎了。
其实这也是一种适应时代的变化。
纵观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此时由孔子,颜回、子贡、曾参、有若等这一帮子圣贤时期,直到后来的诸如孟子、荀子以后的儒家子弟们,再到董仲舒这个时期,时间的跨度其实并不小。
他们历经了春秋末年,战国时期,以及天下一统的秦王朝,以及楚汉相争后归于刘邦一脉的天下。
是长达三百余年的历史长河。
三百多年以来,儒家子弟终于意识到即使自己有自认为相当不错的经世济民的思想和学说,甚至自己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学问和品德,都不可能轻易得到社会的认可,甚至周围人群的尊重。
因为他们无法将理想转变为现实。
但这个时期的儒生已经“进化”的很实际了。
他们急需“有位”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然这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乃至于推广都是有积极的意义的。所以说,从这个时候起,这些儒生们就不再犹豫了。他们放下了那犹如“处女”般的矜持。
积极地向皇权靠拢。不过,他们所不知道的事,皇权的执政者们也正想找一个合适的“代言人”,来控制这泱泱大国的万民。乌泱乌泱的大国,乌泱乌泱的万民,这个不好管就需要某种思想来进行管理。
而那个能够治理天下的,甚至是一种能够渗入人类“脑神经”的精神学说,似乎就非儒家思想不可了。
诸子百家里,就它合适!
儒家思想能作为一种工具来控制万民的思想和灵魂。
那种规规矩矩的,老老实实的的子民,知道什么叫做该做不该做的子民,才是统治者心里眼里欢喜的顺民良人。
董仲舒和汉武帝,他们二人一拍即合了!
很多人以为这个儒家学说是“经世济民”的学术。甚至是历朝历代的执政者都奉为圭臬的治国理政的根本。
其实并非如此。华夏历史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真正的“帝王术”,绝对不是这个时候的儒家儒术!其实,儒家发展到董仲舒这个时期,已经就算不错了,毕竟属于是跟着时代在进步在变化。
不过。
有得有失。
这也造成了圣人的道路越发偏离。
历史忽忽悠悠的就来到了赵家宋朝。想当初,北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初,据说就有个宰相赵普吹牛说。
半部论语治天下。
其实是他自己读书少而找的借口罢了。
后来,就有了名扬天下的“北宋五子”,即周敦颐和邵雍,还有张载,以及程颢程颐一对好兄弟。
他们这五个大先生确实好学。品德也还算端方。但他们这五个人不约而同的将对儒家思想研究的目光都瞅向了一部经典和一个人——这部经典就是被奉为“六经之首”的《易经》。
而这个人就是后来被奉为“亚圣”的孟子。这一下子,在华夏传统文化的谱系里就有了一个最响亮的名字。
那就是“理学”。
其实吧。
儒家的进化也是有被迫的原因在里面。
儒家学说经历了将一千多年的岁月冲刷,从董仲舒以《春秋经传》为主要思想的政治学说体系沿革发展到了宋朝。
这期间儒家学说已经由汉武大帝时期的“罢黜百家,表彰六经”进入了真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期。
所谓儒家的政治学说的主导地位是稳固了,但就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那么的显着单薄那么的没有深度。
这个人他也是不断进化着的,好像就不那么好教化了,好忽悠了,反正这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把戏还凑乎能玩下去。
大家也就得过且过吧。
可是从东汉末年以来,佛教的西来进入,改变了这一“太平景象”。真的不愧是“远来的和尚会念经”!
什么四书五经,在那蕴含无穷智慧的,浩如烟海的“三藏十二部经律论”面前,简直看起来宛如是不值一提的糟糠!逻辑性,严谨度,甚至是文化性,艺术性都整整地甩了所谓儒家经典何止一个“十万八千里”。
汉末时期,魏晋南北朝之际,还有道家勉强能够抵挡一阵。
人到了唐朝,即使皇权把道教定为国教,李世民父子爷孙三代,更是将道家的祖师爷老子李耳老圣人供奉为祖宗。
却都抵挡不了“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社会现实。
到了唐中期,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高登法坐,朗发妙音。直指人心之法,明心见性之旨,顿悟本心自性于佛无二无别活泼禅风,几乎是吹遍了天朝上国的每一个角落,吹进了每一个士夫走卒的心中。
众生于佛,无二无别。凡圣平等,诸佛亦然。迷悟之间,惟在一念。所有的这些思想都影响到了世人。
一直到了宋明时期理学的兴起,才让这个情况有所改变。
只不过改变的情况并不大,而王阳明的出现,王阳明阳明心学的出现,才让儒家学派重新在思想高度上碾压佛家。
也重新回归了儒家本来追求的圣人道路,而并非是让学儒家的人,只去琢磨如何在官场当中沉浮。
儒家才重新成为了真正的圣人学说。
当然。
圣路在这里被开辟了第二条。
孔孟圣人导人向善,让人懂得良知文化,王阳明同样是圣人虽也如此,但他的道路却显然和孔孟二人大有不同。
并且。
这条路亦是有很多偏门可以走。
每一条。
都可能引发巨大的灾难,也可能引发巨大的福泽。就比如若是一个暴君学了去,那真的就会是天下的灾难。
而一个明君若是进了这个门,亦是可能成为天下人的福泽,阳明心学,每个人能够悟出来的东西都不同。
而地位越高的人,悟出来的东西,不管对错,对于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或许这就是明阳心学在仙神口中比肩,甚至可能赶超孔孟之道的原因?始皇帝心中如此严肃无比的思考着。
“还有那知行合一的理念……人人皆可比肩圣贤可能有些夸张,但若真的照做人人都可以成为人才却是真的。”
始皇帝对于知行合一的思想极为认可,觉得这是明阳心学当中最宝贵的财富,若人人都能照做便人人都可以是人才。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可现如今,始皇帝却觉得也不是那么不可思议。
只要。
遵循这知行合一的理念做人,那么不管是农夫还是官员,恐怕都能够有所成就,成为对一个国家有用的人。
始皇帝心中已经是想着要如何在自己的大秦推广这个概念了,仙神颁奖整个天底下的所有人既然都看到了。
想来想要推广并不困难……始皇帝想象着未来或许能有人人皆可人才的世界,不禁是心中暗自雀跃高兴了起来。
只要知行合一的概念深入人心,始皇帝就觉得肯定会有那么一天,而童他有无尽的生命也肯定能够看到那样的画面。
怎么说呢。
始皇帝这个想法确实是一个非常正确的思想,在这种种巧合之下,他的治国思路竟是开始暗合未来二十一世纪的华夏。
人人如龙的世界。
也便是因此就能够开始萌发诞生。
知行合一。
对于一个社会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恐怕只有后世的人才能够明白,凡是都需要去实践和磨炼才能出成绩。
就算只是一个炸土豆串的人,一辈子的去研究,也能炸出极为美味,可以造福一方百姓口舌之欲的土豆串。
知行合一。
便是读万卷书后行万里路,是后世华夏的教育最高方针,而王阳明心学的最核心便是这一点。
这里面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东西。
那便是「知行合一」既不是知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说做了就代表知了,又或者说不做就是不知。
更加不是定义为不知结果,做了也相当于不知。它的真正含义就是如它字面的意思一样是要知行加在一体。
简单的解释一下,便是知和行是一回事。
心学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揭示了这一真理。
自古以来,大家都认为,知是知,行是行。虽然两者确实是有一些关联,但是毕竟是两个方面。
如何理解呢?
很简单。
今天吃肉啊还是吃素啊。
这是两个知。
而去这个公司上班还是去那个公司上班啊。
也是两个知。
甚至十几个知。
人们可以分析各种情况,最后采取自己的行动。在这样的很自然的理解中,你以为知可以是知,行可以是行,知指导行,然而王阳明龙场悟道以后发现,大部分我们认为的知是实践得来的。
或者通过他人的讲述也就是知识的传播得来的。
但是这些东西都不是真正的知,是一种包装了的知,这种知指导你的行动,你的行动也非真正你想要的行动。
还是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喜欢说话,别人叫他不要说话,因为吃饭的时候说话不礼貌会影响别人。
于是这人得了食不言的这个知便不说话了。
而这个知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只是单单就在于一个人懂得了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而他人的这种感受是主观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