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圣人奖励!新的改变?(1 / 2)

这一次王阳明的平叛显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成功。

那抹楼船上的身影。

深深震撼了诸天历史位面的无数人,让诸天历史位面的许多存在,都对这一个看似读书人的家伙升起了尊敬。

一个读书人啊。

大家常识当中肩不能扛,手不能够提的读书人,竟是能做到这种诸多知名武将,都很难达到的战绩。

还真就是让人忍不住感叹。

仙神说的天生圣人,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人……虽然之前仙神已经说过,王阳明对付的宁王不是什么简单的人物。

可到底是没有亲眼目睹整个过程所受到的冲击力强——从宁王那大部队的军容就能看得出来他们绝对不是什么乌合之众。

都是一些训练有素,并且颇有经验的士兵,尽管还比不上朱棣起势的兵马,但总归是足足十万人之数。

放在任何一个朝代都绝对是一场弥天大祸,是一场持久战,可没想到竟是在短短几十天里就彻底解决了。

做到如此夸张程度的家伙只是一个读书人,而且只有几十个人死亡的战损比……诸天历史位面无数武将都看的泪目。

“不怕人比人,就怕读书人比我们强啊。”大唐位面的程咬金,从来对那弱鸡一样的读书人有些嗤之以鼻。

这里面有他的老婆就是读书人当中最厉害的世家的原因,也有对于那些个只会嘴巴上各种比叨逼叨的文人的看不惯。

然而呢。

他这一次却是对王阳明这个读书人竖起了大拇指,并且还露出了一副自愧不如,乃至于有些微微郁闷的表情。

“哈哈哈,肯定比你我强啊,没听到仙神说这王阳明是天生的圣人么,难不成你程咬金也想跟别人圣人比?”

一旁的尉迟恭一脸调侃的看着程咬金。

倒是看的很开的样子。

一点儿都不为自己比不上一个读书人而感觉不开心,他现在就是心态放平,凡夫俗子跟圣人比不是自己找罪受么。尉迟恭此时感觉自己体会到了仙神流光画面当中,那个叫做王阳明的天上圣人的心学。

嗯。

当然不是真的理解。

毕竟。

那么多天骄一时半会都只是似懂非懂,他一个大黑炭怎么可能真的理解,他理解的意思就是做一条咸鱼快乐无边。

其实还真别说,如此理解之下,他想到以前很多的在意的事情,现在都感觉一下子看的豁达了许多。

倒也算是一件好事吧。

“是啊,天生圣人,果然名副其实,这般能力简直令人感觉恐怖。”同样一副感慨模样的还有大唐的皇帝李世民。

他看着画面当中的身影。

就光是这个在千军万马当中展现出来的形象,李世民就感觉实在逼格满满,他不禁是又拿自己的朝代比较了起来。

为什么是要加一个又字不重要,主要是李世民再次发现,他这自诩人才济济的大唐朝堂上也依然找不出可以与之媲美的人——别说是文官当中了,就是武将里面,恐怕大唐军神李靖也达不到这样的战绩。

这是对于人心了解到了极致才能够制造出来的奇迹。

谁要能够比拟。

恐怕就又等是一个圣人……大唐有圣人吗?李世民当然想要说大唐肯定有圣人,但显然他现在的朝堂上还看不出谁是圣人。

作为一代雄主。

李世民的眼光自然也是毒辣,对于自己的朝堂上的人有什么能力,他心里面多多少少还是有着很深的了解。

正是因为此。

他才眼馋王阳明这样的人才,哎,可惜不是生在大唐年代啊……李世民在这一期已经如此遗憾的叹息过好几次了。

其实也不只是他。

很多朝代的皇帝都是如此。

哪个领导者不想要拥有如此厉害的手下呢。

“这大明朝还真是的得天所眷,又有一代接一代的雄主,又有如此骇人的朝官,真是令人好生羡慕。”

哪怕是朝堂上真的人才济济,有霍去病卫青这般人才的大汉天子,此时此刻汉武帝刘彻也是眼红的不得了。

开玩笑。

能不眼红么。

拥有仙神流光画面里这那位圣人,他觉得自己甚至都不需要打仗,就能够兵不见血刃的拿下诸多异族。

怎么说呢。

很多人只看到了王阳明利用人性击败叛贼的辉煌战绩,而汉武帝却注意到了王阳明在荒芜之地时那一次次的布道。

简直就是把那块地方的蛮子们全都给“汉化”了一遍。

如此能力。

才是让汉武帝最为眼红的一个能力,他寻思着要是自己的朝代上有如此忽悠,不对,是如此能说会道的人,他直接就能调教出一大批“纵横家”,然后派去各个部落族群里面大忽特忽就行了。

“如此人才……如此天骄,可惜不能为朕所用。”

汉武帝非常遗憾和不甘的叹息着,他是如此,而另外一个时空当中,大秦的祖龙也是如此。

有此天纵奇才,朕恐怕不出百年,就能够统御四海,真正成就祖龙之身。嬴政也是眼馋的不得了。

他现如今打算修身养息是没错,但是不代表他的心就彻底沉寂,这只是为了恢复国力还不得不为之的事情。

和汉武帝一样,始皇帝也看重的是王阳明那恐怖的“劝慰”本事,那哪里是布道啊,他感觉简直就是洗脑。

任何被王阳明调教过的人,都会受到王阳明思想的影响,这可比他手底下的纵横家们还要恐怖无数倍。

这不。

瞧瞧那些个纵横家。

看到王阳明本事的时候,就跟看到了什么神仙一样,如今还在那里倒抽冷气,宫殿里都感觉热了一些哦。

真不是夸张。

大秦的纵横家说白了就是对人性的掌握。

而像是王阳明。

显然以及是到了一个嘴强王者的段位……其实不只是这些个纵横家,那些个武将也是忍不住心生敬佩。

这其中也不乏一些文人带兵打仗的人。

王阳明其实是属于文人领军的典型代表人物。在古代特别是先秦,往往文武不分,将兼相,上卿领军出战不少见。到了中古时候,才开始文武分流,专业化起来。在明朝时文臣武将已经是完全分离。

不过。

在这之前确实有种东西叫以文治武,也不是说文人真就完全不会打仗,诸葛亮也还是带着大军亲征过呢。

这打仗说白了就是军事,而军事军事上主要分成三个层面。

首先就是战术层面。

是实现小规模目标的技术,用以实现战略。

还有战略层面。

是用以达到战争目的的计划和策略。

最后是大战略的层面。

运用整个国家力资源量去完成目标的手段。又可叫做总体战。正常来说,战争都会停留在战略层面,大战略是较难去运用到,因为受资源,形势,思想,技术等各方面因素影响而难以应用。

大战略的例子有:亚历山大征服整个已知世界的过程;秦国灭六国的过程;刘邦一统中国的过程;一战,二战的那啥意志国家......诸如此类,亚历山大大帝,秦王,刘邦都可称得上大战略家。

因为大战略是需要统筹全局。

不是人人都做到。

这一点一般只有帝王,还有将相王侯能做到。当然,他们不是完全靠个人,只是主导大方向的掌舵人。

而退一步的战略方面,所涉及的层面不如大战略广,但比战术更高层次,决定战争是否胜利的必定是战略。

而不是战术。

而且战略所考虑的是多方面的因素,如地形,后勤,政治等等都需要去研究,也比战术的实施需要的时间更长期。

战术则是构成战略和大战略的基本元素,虽然是第一线接敌的概念,但战术对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只是一种手段。

就算战术失败了,只要战略目标达到就是成功。例如,那个啥意志国家的海军于一战中在北方海域多次取得战术的胜利,大不列颠的海军损失相对大,但大不列颠封锁那啥意志海军的目标达到了。

所以。

其实大不列颠战略上胜利了。这个例子如果还不够直接,想一想二战中那些个鬼子多次大胜华夏,令华夏军队损失惨重,但鬼子的进攻被拖住了,他们慢慢陷入到了战争泥沼中。

直到大自由国对他们宣战,多面受敌,想要达成的目标彻底失败,所以岛国整体战略也属于是严重的失败。

如此多的例子。

可见战略才是决定胜负的因素。

战术只是手段。

在中古时代之后,寻常的那些个武将吧,大多只会去掌控战术方面,而文臣则是负责战略的思索。原因其实只是因为这些人的能力在逐渐退化,没办法有足够多的人掌握足够多的知识。

也就无法有文人带兵打仗的情况出现了,实际上,文人会打仗,真的是会比纯粹的武将要来的厉害。

因为他既懂得战术,也懂得战略,可谓是双管齐下,不是能力超出许多的武将,绝对不能够获得胜利。

这样的人就是所谓的军事家。

军事家和军事学家是不同的概念,他们可以是同时存在一个人身上,但两者不相同。军事学家是泛指那些「研究军事的人」,即研究所有涉及军事的因素,学问的学者而已。

但军事家是又懂得理论,又懂得实践的存在,在后世的近现代就有无数军事家,他们实际上就是文人统兵。

看的是战略全局,不是单一的战役。毕竟,大多数战争可不是一场对决,就能决定生与死的东西。

它由一或多场战役所组成,战役可大可小,时间可短可长,战场范围可小可大,要许多次战役加在一起,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或决定性的因素。战役是由战斗所组成,战斗也是可大可小的。

正因为此。

军事家比单纯的武将,也就是会打仗的大老粗要来的厉害……什么?李云龙算是武将还是军事家?

他属于……那种很特别,怎么说呢,反正不是该再这里谈的人。

“可叹那叫朱厚照的皇帝,空守宝山而不自知,身怀大杀器而不知使用,真不知道朱元璋一代英主如何有如此后代……”

始皇帝一声重重的叹息,带着对王阳明的遗憾,也因为想起了自家的情况,好像他也生了差不多一样的棒槌。

大哥没办法说二哥啊……大家都是基因遗传出了问题。嗯,虽然不知道这个词,但是始皇帝还是大概是如此想着。

他甚至都怀疑胡亥不是自己的孩子了……越想越觉得有可能,人朱元璋的后代也是隔了那么多代才变成垃圾。

为什么到了他这里,直系后代才第二代,就直接成了个傻缺呢,今晚抽个空去软禁胡亥的地方滴血认亲一下。

始皇帝心中如此想着……怎么说呢,这注定会是一场悲剧,因为被改造过,天知道他的血型还能不能和胡亥相容。

其实不只是他在怀疑这方面的情况,大明时期的朱棣也是差不多的心情。

“如此人物……如此天骄……我到底是哪里造孽了,才有那朱厚照一样的后代,难不成是的子孙被人偷换了龙子?”

明朝作为拥有王阳明的朝代,朱棣看着仙神介绍的影响当中,自家那个后代根本不重视王阳明这样的天骄臣子。

放着如此赤胆忠心,一心为民的能力强大者不用,去任用小人,他就感觉自己也和后世明朝的大臣们一样。

高血压一下子就上来了,直冲脑门的那种,因此,他也是不禁怀疑起了,朱厚照可能不是他的后代。

什么?

万一真是能?

嗨。

朱棣觉得自己只要不认,那么他就没有这个后代。

“要是让父皇知道了我的后代里,出了如此一个荒唐至极的皇帝,估计父皇九泉之下也不得瞑目啊。”

朱棣很是郁闷难受的想着。

他的父皇九泉之下能不能瞑目没有人知道。

但是大明开国时期,洪武年间的大臣,却知道他们那个时空的洪武皇帝,已经是面色铁青的一个状态了。

大家都用怜悯的眼神看向了瑟瑟发抖的小朱棣……为什么要看他,当然是因为那朱厚照就是这家伙的后代呗。

估计自家的开国皇帝等会儿少不了要让这小家伙吃竹笋炒肉了。

“天骄如斯,分明是我大明之幸,可有如此宝藏而不自知,那朱厚照该死,他凭什么继承我大明的皇位!”

朱元璋之前在看到仙神公布的王阳明人生的时候,表情就越发的不好看,此时已经是不好看到了一种机制。

他虽然是一个对于有能力的人,杀起来也毫不犹豫的主,但像是王阳明这种他也肯定是万万舍不得杀。

别说是杀了。

这都得被他当顾命大臣一样的去培养,如此赤胆忠心一心为民的圣贤,不比那些个私欲强烈的大臣来的放心?

“这朱厚照就是个棒槌。”

朱元璋毫不留情的贬低了一句自己的后代。怎么说,要不怎么说他是朱棣老爹呢,他和朱棣有时候还真的很像。

这么说吧。

此时此刻的朱元璋心里面,那叫一个痛骂着朱厚照,至于为啥不顾及血脉情,这朱棣的后代关他朱元璋什么事?

朱元璋也是在心里面甩锅了起来,甚至怀疑朱厚照是被调包了的皇子,不然他朱家人怎么可能出这种奇葩?

尚且不知道自己家虽然明主多,但是奇葩也比其他朝代多无数倍的朱元璋,无比厌恶起了朱厚照这个顽主皇帝。

谁人会去不稀罕王阳明如此圣人部下?

恐怕就只有那个一心在豹房里玩乐的皇帝了吧。这就是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而得到了的几乎不会去珍惜!

可能这句话不适用在所有地方。

可反正不管怎么说。

拥有这么一个能人,拥有这位圣贤的皇帝,就真的一点儿都不重视王阳明,不止不重视还有些看不惯。

怎么回事呢。

随着仙神流光影像的继续递进。

朱元璋差点没被气晕过去。

只见。

仙神流光画面当中的王阳明大胜归朝,即便是换做昏君当道的朝代当中,多多少少口头表扬至少也会给一个吧。

可这朱厚照呢。

非但没有给任何的奖励。

还狠狠的训斥了王阳明一顿。

得知宁王叛乱被平定后,最兴奋的不是朝廷或朱厚照,满朝文武除了和王阳明志同道合的少数人外就只有王阳明的父亲。

王华了。

他曾经为了支持儿子放弃仕途的王华,也曾经不相信儿子要当圣人的志愿,可在这一天他终于是明悟了。

自己的儿子太牛皮了,比自己还要牛皮不知道多少倍,或许老天爷真给他开了挂,要让他成为一个圣人?

不怪王华思想如此转变,而是王阳明做到的事情太离谱,事实证明,自己的儿子做事情当真是牛皮。

以前那五万人平顶草原的话或许不是戏言。大喜的王华在书斋写下一副对联,很嘚瑟但又无比真实。

「任老子婆娑风月;看儿曹整顿乾坤。」

这是彻底躺平。

要看自己儿子一枝独秀了。

然而呢。

现实却让王华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

有时候显赫与平庸这个东西吧,不过是世人附加给自己的一个定义而已,没人知道究竟有没有来世。

因此能拥有这一生便是幸运。

遇到王阳明可以说是朱宸濠一生中最大的不幸,而有着朱厚照这样一个皇帝,便绝对不只是王阳明一个人的不幸。

而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是整个大明朝的不幸。

当然。

这里面还有很多奸诈小人,在大胜擒获宁王后,王阳明将战况写在奏折中,派信使送往京城。

没成想走到半路,竟被拦截了下来。拦截奏折的人叫做许泰,他是明朝江都人,袭职当了羽林前卫指挥使。个人也是有一点点能力,是弘治十七年武状元,曾参与平定刘六刘七起义。

只是这个人却是一个奸臣。王阳明在平定了叛乱之后,他挣率领着军队正赶往平定叛乱的前线。

可战功竟然先被王阳明这样一个文人抢了,他心中不悦,决定捉住信使,将王阳明胜利的消息封锁起来。

不止如此,在这已经平定宸濠之乱后,许泰为夺功劳,可不只是封锁了王阳明胜利的消息。

他还在南昌大肆滥捕、诬陷、刑虐士民为宁王逆党,祸害更甚於辰豪之乱,造成的影响比叛乱大不知道多少倍。

又因为嫉妒王阳明对其万般排挤,还逮捉了和王阳明很要好的人。

这也就造成了一个情况。

虽然王阳明成功遏制住了宁王的造反行动,但是却因此而受到了朝中如同许泰这类奸佞小人的恶意打压。之所以他敢如此做,完全是因为与这个许泰一同出发的,还有大明朝的皇帝朱厚照。

对于王阳明平叛了的事情。

这位脑子不知道是不是抽风了的皇帝也很不开心。

为什么?

这就涉及到朱厚照的一个爱好了。

他很早以前就迷上了军事,确实也学到了不错的本事,然后他就找机会给自己封了个威武大将军朱寿。

既然是将军了,他寻思着自己也不能光说不练,必须得带着军队出去打打仗,堵堵大伙儿的嘴才行。历史上第一个翻墙出宫的皇帝,连夜赶到前线御驾亲征的记录就是如此诞生的。

没错。

就是这一次。

朱厚照每天都在等待机会,时刻盼着闪亮登场,他如今终于逮到了一个机会,感觉自己终于可以大显身手了。

宁王朱宸濠起兵作乱,御驾亲征的戏码可以开演了啊。一开始的朱厚照,就是打着御驾亲征的注意,然而呢他这边还没开机,那边大臣们就差跪地哭嚎了,说什么也不让他去前线。

当然不会让他去,对于一个封建王朝而言,皇帝的安危太重要了,大臣们又不是想要害死这个皇帝。

然而。

谁能拗过一个特立独行的皇帝?

大臣们逼得朱厚照有些恼火。

就下了禁言令。

连夜带着部队去御驾亲征,这部队临出发前,按照规定不允许女眷送行,刘娘娘和皇帝却相约在河边分别。

你侬我侬,那场面,简直就是付费内容。

在这个过程当中吧,刘娘娘哭着送给了皇帝一个簪子作为信物,而当部队准备过卢沟桥的时候簪子不小心丢了。

照理说。

一个小物件丢了就丢了吧。

兵贵神速。

以后再找一个就行了。然而呢,这个神奇的皇帝竟然不让部队走了,让部队在附近找了三天三夜的簪子。

实在是找不到了,才继续赶路。

这简直是「过家家」般的佛系打仗,有多荒谬呢,就跟后世丢了桶泡面,然后花几个亿去寻找这桶泡面一样荒谬。

王校长看了都要沉默的那种,别说是王校长了,就是世界首富来了,都要竖起大拇指对朱厚照直呼内行。

三天的时间耽误了,也就导致皇帝还没赶到地,还在路上速度二十码龟速挪动,宁王那边就被王阳明给打败了。

难道皇帝不要面子嘛?

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不敢说话。

见到许泰提议,皇帝恰到好处地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台阶,把捷报藏起来了,继续往前走找了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旅行。

大臣们建议皇帝放弃陆路,改走水路,可以免掉一些舟车劳顿之苦,也许是皇帝也受不了每日暴晒的苦便欣然应允了。他这边玩的那叫一个过瘾,可把上奏捷报的官员急成了锅台上的蚂蚁。

这么多天咋一点信儿没有。

听说皇帝看风景去了才连忙去找皇帝。可这边朱厚照听说了之后,寻思着我可不能让别人抓住我的把柄。

于是乎他就又听了许泰的建议,开始让人各种去写奏折,然后大肆抓捕“余孽”,各种把功劳算在自己身上了。正德皇帝一行人已经就快走到扬州,想要阻止他们并不是容易之事。

尤其是皇帝身边有人煽风点火。

因此。

王阳明的平叛之功转眼就变成了多事之举。

也是因为许泰对皇帝说:“如今全天下人都知道皇帝带着十万兵马御驾亲征,如果就这样回去岂不是成了带着十万兵马外出游玩?”

这显然是在上眼药。

可惜朱厚照看不出来。

听了此番话的朱厚照,更加觉得自己并没有让王阳明平叛,他却将宁王活捉实在是有些多余。

这个时候王阳明已经活捉了宁王,可是许泰却是直接在一旁添油加醋,竟然让皇帝将宁王放掉,然后再带着他亲自与他大战一场,亲自活捉,这样正德皇帝便会在历史上留下丰功伟绩。

这显然是把宁王当软柿子,想要拿宁王刷自己的功绩,而朱厚照这个皇帝竟然还同意了如此荒谬的提议。

怎么说呢。

他朱厚照也想当威武大将军。

每个人都会做梦,有人的梦是理想,有人的梦是梦想,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梦,简直就是妄想。

不过。

谁让他是皇帝呢。

王阳明押解着朱宸濠即将到达杭州,没想到半路竟然遇到了锦衣卫,他们带来了皇帝的指令。

要王阳明即刻将宁王押送回宁王的大本营,放回鄱阳湖,等“朱寿”大将军赶到后再进行捉拿。

王阳明知道这位朱寿大将军,就是正德皇帝朱厚照本人,如此荒唐的决定,也只有他才能做得出来。

带兵打仗给整成这样。

可见朱厚照的在闹完方面是认真的。只不过,朱厚照如此胡闹,王阳明自然不可能陪着朱厚照胡闹。

忠心皇室的那个王阳明早死了,现在的他活着只为了百姓,只为了寻求自己心中那个成圣的道路。

王阳明认为不能由着皇帝的性子来。

可又不能公然抗旨。

不然很可能就被朱厚照直接拉去砍头了,打了胜仗还要赔命,这个事情在朱厚照那里真的可能发生。

王阳明可不想要早死,他还没有追求到圣道呢。

正在犹豫间,第二天,锦衣卫再一次上门,催促王阳明尽快将宁王押送回去,却依然没有得到王阳明的允诺。

打发走了锦衣卫,王阳明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一直抗旨不遵,自己很可能也不会得到好下场。

考虑再三,他决定到杭城,去太监张永的府邸求见。张永得到消息后派人阻挡,要下人说自己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