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伸手虚握!皆是光明!(1 / 2)

不得不说。

只是仙神颁奖流程当中的一个画面,一个王阳明被宦官刘瑾迫害的画面,确实是引发了诸天历史位面的一场大变故。

封建王权在华夏存在了几千年,在这个历史久远的政治舞台上,一直盘踞着一个对历史颇有影响力的特殊群体。

他们就是宦官。

每次提到官宦,人们只会想到宦官干政所犯下的诸多罪恶,注意说明历朝历代华夏的封建王朝都少不了宦官之祸。

因此。

这一次仙神颁奖给予了诸天历史位面一个警醒,可以说直接就改变了这些位面许多极为重大的历史。在诸天帝王都开始警惕并且厌恶宦官的时候,这群阉人们会一批批在不同王朝掌权的命运就改写了。

当然。

也不能说后世就真能彻底杜绝宦官掌权的命运。

毕竟像是朱元璋这样本就对宦官多有堤防的皇帝,最后不还是在死后没能避免掉后代修改掉他制定的规则么。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从淮北布衣开始打天下,江山到手的时候,就开始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开始着重考虑。

除了一些变得膨胀的官员下属外,他对于宦官也是非常有戒备,那个时候朱元璋的孙子对此颇有微词。

朱元璋就将狼牙棒扔到地上,让孙子捡起来。孙子无从下手,朱元璋就语重心长地说国家就如这个狼牙棒棒。

而我是在在帮你拔棒上的刺,这样你才能安稳的拿得住……不得不说,朱元璋为后代考虑的当真非常周到。

朱元璋打天下时给了德高望重的李善常两块免死金牌,为了孙子能安稳治国,他毫不犹豫地就将李常善灭掉。

可以看得出来对于后代朱元璋已经考虑的非常周到了,然而,即便如此宦官掌权的事情依旧是发生在了大明朝。

这其中便是有诸多原因交织着影响,帝王们虽然能力出众但毕竟只是凡人,不可能预测到后世可能发生的所有事情,因此,到底这些帝王们定下的规矩能否延续,肯定还是要看后代对祖宗的尊崇程度。

这一次仙神流光造成的诸天影响,只能说诸天历史位面有了这个改变,宦官掌权的难度被放大了无数倍。

并且。

一些已经开始有宦官篡权迹象的位面,也能够因此而开始被重视和堤防,总之,造成的影响绝对能算得上重大。

是好事吗?

当然是好事。

宦官掌权就没有一个属于正面的影响。并且,历史上有足足不少大朝代,灭亡的背后都有宦官的影子。

大秦帝国的灭亡就不用多说了,赵高这个家伙绝对是首当其冲的原因,李斯甚至都可以说是被赵高拖下水的人……这个其实不能去理解,若是扶苏继位,李斯顶多就是政治前途没了发展而已。

想要自保还是有很多的办法,只有赵高不敢让扶苏继位,因为他是家仆,得罪了很多人命运只有死亡这一个选择。

因此。

赵高才会处心积虑的要扶持胡亥这个“徒弟”上位,因此只有胡亥这个“徒弟”上位,他才能够有活命的机会。

才能够有成为一步高,步步高的赵高的机会。秦朝皇权被撺掇的原因,最大的罪孽就是赵高搞出来的。

若是继位的是扶苏的话,大秦绝对不会如此快速的灭亡,当然,没有永恒的王朝,大秦最后还是会被别的朝代取代,但它有个正常的几百年的国运,绝对也是没有太大难度的一个事情。

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就是因为宦官而灭亡的,宦官的危害不言而喻,实际上,历史上第二个朝代汉朝也是同样的原因。

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东汉的灭亡,大家都知道,是由戚宦之争、黄巾起义的爆发使得东汉走向的灭亡。

汉朝的戚宦之争,宦官在各种作死。

那个时候汉安帝死后,刘懿为阎氏戚族拥立,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不久之后阎氏戚族就被宦官消灭。

宦官拥立了一个汉顺帝上位,很是废材的汉顺帝对外戚继续放任自流,结果导致梁氏戚族长达20多年的专权。

有个叫做梁冀的外戚,更是达到了外戚权力的巅峰,后面的汉冲帝、汉质帝都被他牢牢给控制住了。

汉质帝因童言无忌而被毒杀,之后便是汉桓帝即位。

这个汉桓帝联合了宦官一起诛灭了梁氏,看起来是好像是一个中兴的开局,然而汉桓帝却将与他同谋的十三个宦官都给封了侯。

从而埋下了宦党干政的大隐患,宦官的腐败可比外戚严重不知道多少,这群阉人啥欲望也没有只能是尽力搞钱。这自然就导致那个时代的士大夫不满,于是士大夫与外戚联合一同对抗宦官。

双方斗争激烈。

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正直的士大夫们遭到排斥出朝堂,东汉王朝自此开始江河日下濒于灭亡。

所谓锢就是终身不得做官,这就跟被剥夺了那个权利是一回事,成了宦官们排除那些异己的一大手段。

这个时期大汉的底蕴和国运都在被败坏着。

下一代的皇帝也是一个没脑子的主,汉灵帝即位后比汉桓帝更信任宦官,汉灵帝甚至将朝政都给委任给了宦官。

这用猪脑子想都知道会使政局更为恶化……于是乎黄巾起义爆发了,这个时候的党锢才被慌忙解除。

然而这样做还有个屁用,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东汉已经日薄西山了,黄巾起义直接就导致了强大的东汉分崩离析。

汉的势力还在。

只是全部分配到了各地诸侯手上。

这倒是让损失有所减小。

毕竟虽然各地诸侯各自为战,但这些人面对异族入侵还是坚决抵抗,而且那时候的异族也不是各地诸侯的对手。

就好比自家人在争家产,但你外人别瞎参和。

但是即便如此,宦官导致了大秦,大汉相继而亡,其危害有多大不言而喻,绝对就是一个弥天大祸。

不只是东汉。

唐,明时期也是被宦官荼毒的不轻,明朝就不用说了,诸天历史位面的人都已经看到了一代圣人怎么遭到的迫害。

然而呢。

实际上这还不是宦官干政最严重的情况,这一点上,其实李世民应该要非常庆幸自己能通过仙神颁奖意识到宦官的毒害作用。

没错。

宦官干政的现象唐朝最为严重,这个时期的宦官到底牛皮猖狂到了什么程度呢,那是立、废、杀君如同儿戏!

东汉、明朝的宦官之祸也非常严重。但是宦官干政持续时间最长,对于王朝的影响程度最深的非唐朝宦官莫属。

其实在唐朝前期。

能够很明显的看到宦官干政的作用微乎其微,毕竟前期的帝王都是有能力的帝王,然而随着唐王朝由盛转衰。

中后期宦官势力迅速崛起,如日中天,最终酿成了宦官之祸。而唐朝宦官专权的形成其实要从唐玄宗与安史之乱讲起。

所谓“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宦官之所以能够如此横行,其根本原因在于唐朝的皇帝对他们深信不疑。

而这种信任,并不是一下子建立起来的。自唐玄宗李隆基始,宦官的权力才开始在不断的膨胀。

玄宗以前,唐朝内侍省不设置三品官。但是唐玄宗由于宠信高力士,任其为右监门卫将军这样的三品职位。自此,潘多拉魔盒被打开,玄宗做梦都想不到,日后他的子孙会被宦官左右命运。

实际上在玄宗一朝,宦官也只不过是贪污点钱,对国家并无产生太大的影响,一切的变质也全因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最初的时间里,一件事情的发生,为宦官专权埋下了伏笔。

这件事就是宦官边令诚诏杀高仙芝。

当时,由于高仙芝抗敌不力退回潼关,玄宗对此那叫一个十分的不满,便令监军的宦官边令诚斩了高仙芝。

这就让宦官开始拥有了杀害大臣的先例。而在后来的唐肃宗时期,宦官的权力进一步强化。

安史之乱时期,还是太子的李亨与玄宗一同出逃,但他并没有和玄宗一同去属地,反而是被带去了灵武。

宦官李辅国力劝李亨即皇帝位,用以鼓舞天下人的心。

李亨也觉得玄宗不是很待见他,太子不是个稳固的位子。因此即皇帝位,便是大唐的唐肃宗。

由于从龙之功。

李辅国自然也成为了肃宗身边最信得过的人。回到长安之后,唐朝中央的大部分政令、军令皆出自李辅国之手,更重要的是李辅国自此开始掌握了禁军。这无疑将皇帝的身家性命都交到了宦官手上。

肃宗死后。

太子李豫即皇帝位。但是,由于肃宗张皇后无子,担心李豫即位后会对他不利,因此准备密谋另立其他皇子为皇帝。

如此她便可有定鼎之功以此掌握朝政。不过,此事被宦官程元振侦知,随即告知李辅国,李辅国又告知太子李豫,同时派禁军贴身保护,李豫得以继承大位,成为了大唐的唐代宗。

这又是一次从龙之功,加救驾有功。因此唐代宗一朝,宦官更加蛮横。

其实吧。

历史对于唐代宗的评价并不低,他在位时期休养生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只是此时的宦官,却有些无所顾忌,李辅国居然和唐代宗说,外面的事交给老奴处理就好了这样的话。

明显的越俎代庖的信号。

李豫自然也是意识到了危机,随即派人暗杀了李辅国。

皇帝处理太监专权,居然只能够用暗杀的手段,可想而知事情严重到了什么程度,并且李辅国死后唐代宗居然还要去慰问。这种滑天下之大稽的事情,充分说明了此刻的唐王朝内部已然病入膏肓。

李豫去世之后,长子李适即位成了唐德宗。这人执政初期,严禁宦官专权,同时进行了经济改革。

著名的“两税法”便出自于德宗朝杨炎之手。

照理说。

应该又是一个中兴的开端才对,然而呢,命运可能就要让宦官专权,所以安排了一个地方节度使的泾原兵变。

面对这一次病变德宗发现自己居然连禁军都召集不起来。

跟随他的只有几名宦官。

这就真的让唐德宗唏嘘不已了,因此,在德宗光复之后,感念曾经落魄情形,他就将神策军的指挥权完全交给了宦官。自此,宦官掌握禁军成为定制,李唐王室真正的灾难也随之而来。

此后唐王朝风气日趋腐败,官僚以标榜宦官为荣,与宦官交好,给宦官大量银钱便可谋得肥缺,而这些人任上又不断的搜刮百姓钱财,称之为“债帅”。更有甚者,唐宪宗以及唐敬宗皆为宦官所害。

唐朝后期。

宦官专任的两神策军护军中尉和两枢密使合称“四贵”,他们不断侵占中书门下的权力甚至随意任免宰相。

有了拥立皇帝或者废黜皇帝的权利。在他们的谋和之下,皇帝成了傀儡,而宦官成为了权力的决策者。

而随着宦官的权势不断增大,朝中的权力也开始分化。朝臣为了夺回权力,自然要与宦官展开了斗争。

宦官的坐大,尤其是废立皇帝,也引起皇权的不安,皇帝开始和大臣们一起谋求剪除宦官势力。

双方的总冲突是文宗时的“甘露之变”。

当时有两个大臣李训、郑注受命,借机清除宦官,但由于用人不当,政变失败,宦官开始了强而有力的反扑。他们在长安城内大肆屠杀,包括宰相王涯、舒元舆等在内万余人被杀害。

皇权与士人集团遭此打击,一蹶不振,无力与宦官抗衡,从此以后,大唐政权为宦官掌握。

皇权再无力量。

到了唐末时期大乱之后。

地方节度使朱全忠入朝,尽杀宦官,这才结束了宦官专权的局面。只不过,随着朱全忠的入朝。

李唐王朝也开始逐渐成为历史。

这又是一个宦官专权带来的王朝覆灭,可以说其实每一个王朝的覆灭,背后其实都有宦官的影子。

或多或少都有比较重大的影响。当然,其他各种原因也绝对不能忽视,只是说若没有宦官干政终归能延续不少国运。

诸天历史位面的无数王朝,便因为看了王阳明挨了宦官毒打,因此,引起高度重视后多多少少能让王朝气运旺盛几分。

怎么说呢。

圣人挨打。

也福泽苍生?

只能说刘瑾要是知道这个事情,怕是就不只是哭晕在厕所那么简单了,他死了去面对其他宦官的时候估计要挨真正的毒打。

……

回到仙神流光的画面呈现上面。

却说王阳明逃过了杀劫,躲过了刘瑾派来的杀手,到了跪州他被流放的龙场,这地方可不是后世那种旅游景点。

没有什么漂亮的旅游姐姐,带着参观各种名胜古迹,王阳明发现,这里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

怎么说呢?谁也不知道王阳明想没想过,呆在这样的地方,TM还不如被杀手干掉这样的念头。说是是叫龙场,真是龙才能待的场所:人烟稀少,而且有很多无比残暴的土著。

并且。

龙场应该有一个邮局才对,实际上,连快递柜都没有半个。

当地唯一的看门大爷见到王阳明,有一种流落荒岛几十年后的鲁滨逊,重新回归人类社会的那种激动。而王阳明要和看门大爷交接工作的时候,看门大爷则用一种看傻子的眼光看着他。

王大人,您不会以为朝廷送您来这,是让您来整顿快递业务的吧?这种地方的驿站唯一需要递送的东西就是王阳明自己。

别人压根就不用这个服务,这就是个流放地,除了空气还是空气,以及一群可以说只能称之为野兽的原始人。

来这的官员有被野猪拱死的,有被老虎叼走的,还有实在适应不了当地环境,然后决定删号重练原地自杀的。

龙场除了清风明月还是清风明月,在这穿不穿裤子都无所谓,因为反正没人看见,看见了也没有谁觉得不对劲。当地有蜘蛛,蝎子,蚊子和蟒蛇,就是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文明人的生物。

当真就是正儿八经的谈笑无鸿儒,往来无白丁。

所谓的贴合大自然在这地方展现的淋漓尽致。放到后世的角度去看待,那就彻头彻尾的原始部落世界呀。

从文明世界到这样一个地方,无异于后世从都市搬到食人族部落,最好的形容也就是搬到印第安族群里面。

站在这样的地方。

若是穿越者。

眼睛里就绝对能够看到一行系统介绍——大明龙场野外生存训练基地欢迎您!希望您在这地狱级副本里升级愉快!

饶是以王阳明的心态也都差点炸裂,他想过死,所以每天都在棺材里躺一躺,提前体验一波当死人的感觉。

但圣人毕竟是圣人。

更何况是天生的圣人了。

这就跟听君一席话,胜听一句话一样,天生的圣人就是圣人当中的圣人,躺在棺材板板里都让王阳明顿悟了。

王阳明坚强地活了下来。

不仅活了下来,在饭都吃不饱的龙场,他还看到了很多东西。

他看到清风聚散,白云卷舒。

他看到星空挂月,老牛舐犊。

他看到贫困无知却健康的各族百姓,连许多常识都不知道,文明程度也不够开化,却仍旧穷苦而顽强地生存着。

这里是在朝堂看不到的角落,这里是高官重臣不在意的远方,可这里依旧遵循一套和朝廷完全不同的规则。

同样稳定的运行。这里的人不知道什么大道理,但是依旧有着基本的人伦,依旧走在活命的正确道路上。

这一刻。

王阳明开启了最深沉的思考。

朱熹说。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朱熹说:理不可变。

朱熹说。

穷天理,讲圣言……朱熹还说,理决定一切,规定一切,顺理而生,逆理而亡。在宋元百年的时间,由元至明再百年的时间,这些说法被列作考试的科目,这些语录被视作圣人的真理。

王阳明曾经也一度坚信这些,就和很多书生一样,直到他认识到朱熹在画大饼,而现如今他又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在偏远的地方。

这里虽然落后,但是一些事物,却也比文明的城市更为美好,理学越来越盛,人心却越来越窄。

如此一来朱熹所说真的便对吗?人生天地,难道就只能被所谓道理禁锢本身?吃不饱饭从来不是所谓道理啊!

人当顺理而生?

不!

人当顺心而生。

儒家所求,到底该是什么?

仁。

这一刻王阳明无比清醒地确定朱熹错了。他开始努力和当地人融合在一起。把中原的文化、习俗,带到了落后的山区。

在这里践行起了自己心中萌生而出的理论,传教。

常言道:无官一身轻。

王阳明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地方,再也不用操心功名利禄的琐事,而是彻底放宽心态感受这个世界的真谛。

终于在一个夜晚,他放声长啸:“我明白了,圣人的道理都是出自本心,根本不必在外界求取。”

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觉得,既然人心当中天生便有仁,那他就觉得有了让整个天下,再一次睁开眼的可能。

曾经改变大明的圣人之志前所未有的炽热。

王阳明依据的不是任何人规定的道理。

而是所有人内心的良知。王阳明将自己所悟总结为一句话——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他确信所有人是生而平等,只要能唤醒心中的良知,每个人都有成圣的可能。王阳明非常确信天地真正的法则就在每个人的心中,那法则便是所有人心中的真诚,正直与善良。

只要唤醒每个人心中的良知,就能建设真正的美好社会。

他将此称为「致良知」。

这是心学认识世界的核心,也是心学改变世界的第一步。

在此之后。

让每个唤醒良知的人依照自己的内心行动,便可以推己及人,将世间的善良与美好汇聚成行动上的磅礴浩荡。

这便是心学改变世界的第二步,知行合一。他要这世界睁开眼,他要那万千百姓抬起头看到属于自己的人间。

在诸天历史位面无数人的亲眼目睹之下,从这一刻开始,王阳明创立的心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开始萌发。

未来还会席卷整个东亚。

成圣由此开始。

他开创了一套新的哲学体系,阳明心学。

简单来说,就是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是错的,人欲怎么可能灭掉呢,比如食色之欲,你可以灭掉吗,不能,除非你把人杀了,这是天性,心学的核心思想,天理和人欲都存乎一心。

悟道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