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开始了很多被贬的大臣都会做的事。
丢官去职,离家千里,失望、懊丧、悲伤、绝望……当一切悲伤的情绪都走过一遍过后还要做什么。
自然就是教几个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传递下去,华夏文人向来如此,形体可朽,但知识绝不愿孤老天地之间。
或许这就是所谓文明的韧性。
王阳明无意间成了大明西南史诗的一分子,明中后期,无数或被贬或主动的官员前往西南,推广诗书,教化民众,最终实现了中华文明对云贵地区的彻底控制,多年之后史书称此为「改土归流」。
王阳明正是西南诸多官员中最为璀璨的一个。
王阳明出生时,长辈曾为他取名王云。
云是一种很分散又很顽强的物质,可以随意分散,任意切割,但只要凝聚起足够的水汽,白云朵朵同样能
化作怒雨狂风。
云的沉默,只是在积蓄力量。
四百年后,德国哲学家尼采凝望浮云,书写自身的期许。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
谁终将划破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王云曾经如云散乱,但他在天地间寻到了自己的凝结核,于是乎,他便要一展自己的凌云宏图。
心有凌云志,便敢叫天弯腰。
当初那个游方道士所言的命运体现在了王阳明的身上,他这教化万民的举措,正是要用自己的道理和天地论证。
时间开始飞速流逝,来到了正德五年的时间。
这个时间节点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刘瑾的死亡,恶贯满盈的明朝太监刘瑾,被判凌迟3357刀分三天割完。
这个一向喜欢以残酷手段折磨别人的家伙,终归是受到最为残酷的手段终结掉了他罪恶的一生。
不得不说。
看到这一幕。
诸天历史位面的人们虽然感觉血腥,但终归还是有无数人为之拍手称快。
其实吧。
照理说像是刘瑾这样的权臣宦官,不应该倒台的如粗快,毕竟,刘瑾和马永成、高凤等七名太监得到了新皇帝的宠爱。
被称为“八虎”。
刘瑾更是“八虎”之王。
在刘瑾的领导下,这些宦官想方设法地鼓动武宗游玩享乐,他们则专权跋扈,隐瞒着皇帝为非作歹。而刘瑾作为最受武宗的信任,更是在内宫监任职,而且掌管着京城的精锐守卫部队。
按照常理。
如此权势怎么都不可能迅速倒台,而究其原因,就是刘瑾有些太过于膨胀了,比之赵高都还要差上许多。
刘瑾在权势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竟动了篡位之心,企图寻机夺位。这想法脑子没有大病是绝对不可能诞生出来的,若他是一个大臣那还有机会,然而,一个宦官竟是想要成为皇帝。
这种想法武则天来了都要直呼内行。
他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会失败,而之所以失败的如此之快,则是因为刘瑾平日里只顾自己作威作福。
没想到其他的七虎正注视着他的一言一行。因为原来他们向刘瑾要权办事时,刘瑾总是不肯照顾。
时间一长,矛盾便逐渐激化。
就在正德五年这个时间节点,武宗派都御史杨一清和八虎之一太监张永,去平定一个不算多大的安化王叛乱。
叛乱平定之后,在向武宗报告战况时,这个张永直接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武宗不禁感觉大吃一惊。
设计到皇权的事情,即便再信任刘瑾,他还是命令将刘瑾抓捕审问。
不止如此。
第二天武宗还亲自出马,去抄了一波刘瑾的家。结果发现了印玺、玉带等禁止百姓和官员私自拥有的禁物。
这是不是张永等人的陷害不得而知,终归是武宗发现了这些东西,还在刘瑾经常拿着的扇子中也发现了两把匕首。
这自然直接就让武宗大怒了,终于相信了刘瑾谋反的事实。他虽然叫朱厚照,但是他可不是什么憨厚的圣母。
和刘瑾再有感情,他也是毫不留手,结果就是刘瑾被诛杀,凌迟处死,王阳明回朝的最大阻力消失。
可想而知。
是他声震人间的时候了。
在朝廷证明过自我的抱负,在龙场证明了自身的人品,伴随着刘瑾的死亡,积攒出足够名望的王阳明开启了火箭一般的升迁。
正德六年,王阳明升任吏部文选司主事。
正德七年,王阳明升任南京太仆寺卿。
正德九年,王阳明升任南京鸿胪卿。
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官拜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江西。
这可不只是因为王阳明有个好老爹,主要是王阳明当初眼光真的好,他这个小王朋友圈里有个叫王琼的家伙。
命比王阳明还好。
从普通公务员一路爬上了国防部长的位置。
关键时候上头有人那不是各种立功的机会都能安排的明明白白的么,就比如宁王这个大祸害就是王琼推荐的让王阳明去平叛。其实朝廷里面还有很多人也能勉强一用,但是王琼觉得那些人都有些拉胯。
都不如自己的好哥们让人安心……最关键的是这种功劳不安排哥们去做,那简直就是对不起哥们不是么。
于是乎。
本来在外地赶路回家的王阳明被王琼当“工具人好友”搞去平叛宁王之祸了。
之情就说过,宁王这个人吧不是一个草包,和很多影视作品中所描述的不同,他并非一个昏聩无道的废物。
他是个低配版的朱棣,宁王朱宸濠结交豪强,收编海寇,通过贿赂更是收买了从江西到京城数不清的官员。
甚至包括手握兵权的江西镇守太监。其实还没等王阳明在巡抚位置上坐热,宁王就已经让人直接找上了王阳明。
为什么朱宸濠会知道王阳明,这原因是因为其实远在朱宸濠正式叛乱之前,王阳明与朱宸濠手下的战斗就已经开始了——要知道,朱宸濠蓄养私兵十万,还收买官员,这一切都是要钱的。
他也没有什么点石成金的本事,靠着自己的领地的税收,别说私兵十万了,怕养个四五万人就已经是极限。
更别说还要花大价钱收买各地官员。
为了顺利推行自己的行贿计划,朱宸濠的行贿对象上到刘瑾,下到自己周遭各地的大小官员,甚至他曾经为了麻痹朱厚照,一次往皇宫里送了几百盏花灯,把整个皇宫照得如同白昼。
只为让朱厚照这个顽主过瘾。
至于朱厚照身边的大小亲信,朱宸濠行贿时更是一个都不落,红包人人有份,贿赂个个给的都不少。
几年之后,正德皇帝南巡,宦官张忠打着审查的名义敲诈王阳明,要王阳明交出并不存在的宁王财宝,王阳明说了句财宝没有,账本倒是有一本,吓得张忠转身就走,就是因为他知道朱宸濠的行贿账本里一定有他。
要不怎么说朱宸濠不是个草包呢,他对此施行了极为严密的计划,几乎可以说是覆盖了整个大明的范围。
如此巨额的长期花销,光凭藩王的正常收入明显不够。因此为了解决财政危机,朱宸濠想出了一个办法。草原人为什么日子过的那么滋润,就是因为不劳而获,这个世界上赚钱最快的就是五本买卖。
是的,没错。
朱宸濠做起了抢劫的生意。
这也是一箭双雕的事情。
毕竟为了谋反。
朱宸濠很早就开始蓄养私兵,为了避人耳目,他的私兵大多是用钱收买的山贼海盗。
让这些山贼海盗继续做平日里的营生又能管理,又能赚钱,还能练兵,朱宸濠的想法那叫一个有经济头脑。正式叛乱前,山贼们蹲守在各个山头,保持着传统的经营方式拦路打劫。
而要说和以前的打劫模式上有什么不同,在得到朱宸濠的政治庇护后,山贼们自然也决定拓展业务模式。
他们开始进城打劫。
横行村镇,抢钱之余,绑架那些不服从朱宸濠的官员,动辄杀人全家,这一波又是一个一箭双雕。当然,官员们也不是煞笔,他们很快就已经发现,不服从宁王的同僚家里都会进贼。
贼人装备精良,手段凶狠,只要出手,必定灭门。
而官府一旦追查或者向首都报告,报告者就会得到宁王府亲切友善的款待,轻则丢官下狱重则杀手上门。
面对近乎公开的恐怖威胁,周遭的官员沉默了,他们即便自己不怕死,可毕竟还有老婆孩子。
于是山贼问题无人敢管。感受到行业春天的山贼们开展了分区划片,能者多劳的抢劫活动。
王阳明被派往这个地方的时候,朝廷给他的任务其实就是剿匪。他最初的政绩,就是靠暴打山贼得到的。
对于这个带兵能暴打自己家人马的家伙,朱宸濠自然是觉得能够拉拢就拉拢,宁王意图谋反大家都知道了,他来寻求着王阳明的加入,苦口婆心的劝说,各种标榜自己造反的合理性。
其实确实挺有道理的。
宁王。
曾经是大明最强的一脉藩王。
初代宁王宽厚温和,在朱元璋的命令下镇守大宁,统领大明最精锐的草原骑兵,当年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用计挟持宁王南下,宁王也并未怀恨,战争结束后,宁王朱权接受朱棣安排。
迁往腹地,放弃一切兵权,安静生活。放弃兵权,保证富贵,这是燕王一脉对宁王最初的契约。
这个契约曾经被传承,被记忆,被守护,直到朱宸濠的这个时代,发现当今的皇帝越来越拉胯和昏庸,所以朱宸濠作为金戈铁马的朱元璋后人,决定为了大明重燃起逐鹿天下的野心。
怎么说呢。
这是朱宸濠自个儿的说辞。
合理性那是给编造的满满的,一品还确实找不出什么毛病。
终归确实是朱宸濠是宁王一脉的第四代,他见到了明孝宗对朱厚照的宠溺,也见证了朱厚照上台后所有的荒唐。
造反的理由肯定没有那么高大上,就跟朱棣造反的时候要说清君侧一样,朱宸濠只是因为心中的不甘和野心,在他的宁王王府的每一个角落阴暗的发酵,野心在时间的缝隙悄然滋长而已。
从弘治十年即位宁王开始,朱宸濠冷眼看着朝廷风云变幻,他看着同龄人朱厚照四处游乐,看着朱厚照的亲信们把持朝政,看着豹房建成,看着新宅高起,他看着大明的朝阳高高升起。
他看着大明的骄阳落入云中。
他看了整整十年,眸中满是愤怒和不甘。
只是感觉这一切朱厚照都是凭什么?凭什么朱厚照那个废物就能成为皇帝?凭什么我满腹韬略却只能龟缩在这小小的领土当中?就凭靖难之役时,那朱厚照的祖先挟持了他的祖先么?
大家身体里流着的可都是太祖高皇帝的血!
不甘,觉得可以取而代之,这才是宁王真正造反的原因。说实话,其实王阳明都不用动脑子就能猜出来。
此时的他已经是心学萌生,神功在手,可惜多次完全不知道的宁王,迫不及待地用一副为民请命的姿态向王阳明发出邀请。
你的先祖不是和刘伯温相交莫逆吗?来!来加入我!成为我的刘伯温成为我的姚广孝!
朱宸濠的言辞很有煽动性。
王阳明也觉得挺不错,所以,他反手就是拒绝了朱宸濠,就像当初他老爹嘴上笑眯眯反手给他一耳光差不多。
得知王阳明选择的朱宸濠极为愤怒。
朱宸濠一生见过很多官员。
有为了钱财活着的,有为了女色活着的,有人自身清廉,却对家族延续念念不忘,也有人不惧生死,却愿意为另一个人俯首折腰。朱宸濠相信只要价码足够,一切人都可以被收买。
可唯独到了王阳明这里,朱宸濠看不清这个人想要什么——这个家伙到底因为什么反对自己。
难道就为了朱厚照那个废物吗?
朱宸濠想不通也不再强求,转身杀了同样不肯臣服的江西巡抚孙燧,清除了自家地域城最后的反抗者。
谋反之前。
朱宸濠已经通过收买官员重新获得了王府卫队的组建权,武装起大批海盗土匪,组建自己的私家军队。
他通过贿赂将举报自己的阎顺、陈宣、刘良等官员全部下狱。
甚至还直接幽禁知府郑巘、宋以方,谋杀了都指挥戴宜,将不配合的周仪一家六十余人全部灭口。
在江西巡抚孙燧也被朱宸濠杀害后,朱宸濠觉得没人能阻止自己了。朱宸濠当然知道王阳明负责平叛。
但在朱宸濠眼中,这个书生毫无威胁。
是的。
王阳明的的确确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这一点朱宸濠确实没有想错,然而,他却忽视了大明土地最多的一群人。
百姓。
朱宸濠并不知道。
在他结交官员贿赂宦官的时间里,王阳明走遍了江西三千里,他熟悉每个地域的风土人情。
哪里的民众团结勇敢,哪里的官员还心向朝廷,江西的山川,地势河流走向……这一切王阳明烂熟于心。他相信又百姓不会接受朱宸濠的残暴统治,相信有地方依然有众多正直的官员忠于朝廷。
因为走过,所以知道,因为深入了解,所以他聊熟于心,这便是知行合一,所能产生的……权柄——如果说朱宸濠招兵依靠的是钱财,王阳明依靠的,就是每个人心中的良知。
王阳明告诉遇到的每一个普通人。
这是你的家乡。
你不是在为朝廷而战,不是为远在天边的朱厚照而战,你在为自己而战,你当前所站立的就是你的家乡。
维护每个人心中的正确。
这就是心学!
也是它所能产生的最恐怖的威力,掌控人性,朱宸濠不知道,人民才是统治者手中最大的力量。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当中就透露出了人民的力量到底有多么的强大,老百姓们凝聚在一起就是这天底下最为恐怖的力量。
王阳明很清楚这一点,在王阳明眼中,这不能说是什么争夺皇位的叛乱,而要说是一场百姓与山贼的战争。
他是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奉命在此带领百姓们杀贼,维护家园。
怎么说呢。
王阳明这也不算是忽悠,确实道理也是这么一个道理。若真的是天下大乱起来,那老百姓们自然会失去家园。
山河都破碎了,何以为家呀。
王阳明只是把未来的可能性告诉给了百姓,他需要百姓们和他一起战胜反贼……至于为什么不调大军前来。
作为朝廷命官,王阳明对朝廷的办事效率有深刻认识,如果依照正式流程,宁王叛乱之后,王阳明应该派信使向朝廷汇报,然后等待内阁和皇帝讨论,达成一致后皇帝才会派人给王阳明回信。
是的。回信,还不是直接带着大军过来,而是告诉他坚持住,等朝廷用半个月到半年不等的时间组织起平叛军队再说——按照这个效率,等朝廷的军队过来,王阳明怕是孟婆汤都喝饱了。
王明阳知道不能够按照正常的流程走,朝堂的办事效率会把他直接送走,而所幸清楚朝廷办事效率的不止王阳明一个。早在宁王叛乱之前,王阳明已经从兵部尚书王琼手中要来了调兵许可。
一旦江西有变。
王阳明有权立即组织军队。
这便是王阳明为什么敢拉起一支大队伍的原因。怎么说呢,他这么做,其实宁王的手下还是挺高兴的。
宁王公开造反前。
他的山贼手下曾经被王大人反复暴打,如今宁王公开叛乱,大队人马集结,山贼们自然兴奋地准备找王阳明报仇。
当然。
结果所有人都很清楚。
这些人又被吊打了,而且还是打的很惨的那种。之前他们是山贼的时候,人家王阳明就是随便玩玩。
可现在当了叛贼,别个就要认真一下了。
最顶级的做题家必然是懂得活学活用的,状元之子,二十八岁中进士的王阳明毫无疑问掌握了这个技巧。很快,小小一个吉安,三十六计轮流上演,宁王派出试探的先头部队迅速离开人间。
但朱宸濠依然不慌,他的兵力是王阳明的几倍,金钱是王阳明的上百倍,装备更是远非王阳明拉起的民兵可比。损失一些先头部队对朱宸濠来说无关痛痒,既然少量部队打不倒王阳明那就派更多兵。
朱宸濠财大气粗,信仰暴兵能解决一切。
而王阳明这个时候的目标也并非全歼叛军,他很清楚自己与叛军的实力对比,虽然能取得一定战术优势但依旧应该小心。他在等,在拖延时间,等的是东南数省的明军能够有效的集结。
如果明军成功集结,无法进入南京的叛军必然失败,但是在明军集结之前,必须有一个鱼饵吸引住叛军的目光。
王阳明将自己当做了那个鱼饵。
他与江西最后一群忠于朝廷的官兵一起,与数倍于己的叛军近身周旋,以此为朝廷调兵争取时间。
朱宸濠发现了这点。
然后进而毅然决然的抛弃了王阳明这边去做之前规划好的战术,这就给了王阳明直接偷袭他家大水晶的机会。
不得已,朱宸濠又只能憋屈的退回来,当一切的周旋都归于无效,战争终究要回到它的本质上来。
正面战争。
精兵严重不足的王阳明,终于要面对宁王的全部大军。
朱宸濠曾经以十万大军对手下只有几千人的王阳明肆意调戏,但当双方在鄱阳湖岸摆开军阵的时候,朱宸濠迷茫地发现,王阳明统率的部队已经高达八万,虽然王阳明麾下大多是民兵而非精锐。
但数量的天平第一次倾斜到王阳明一方。
怎么说呢。
朱宸濠终究忽略了一样东西。
人心。
你如何对待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便如何对待你,朱宸濠曾经在江西肆意弄权,纵兵抢掠,他觉得自己对这片土地予取予求,他觉得百姓就是随意玩弄的玩具,他觉得那些平平无奇的泥腿子永远也报复不了自己。
现在报应的时候来了。
心学的核心是唤醒每个人的良知:被欺压的人要报仇,被驱赶的人想回家,被抢走妻女的人想夺回自己的骨肉……朱宸濠对江西所做的一切,终于在这一刻报应在朱宸濠自己身上。
他的敌人不只是王阳明,还有江西一千二百万百姓。从他不再被皇权庇护起,严格来说是站到了王阳明的对立面的那刻起,每一份好好生活的渴望,都成为了百姓支持王阳明的动力。
大局已定。
战争的最后,朱宸濠看到漫天炮弹如星火,忠于朝廷的鄱阳湖水师,这个时候还火上浇油的在最关键时刻赶到。
断绝了朱宸濠逃跑的一切可能。
他人生的最后一刻。
之看到了在远处的楼船之上。
一代掌控人性,掌控了人性的男人伸手虚握,手中是这个世界最恐怖的力量,身后还有山高水阔天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