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离世之后。
燕王朱棣掀起靖难之役,掀翻了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作为一个一生都在战斗并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比朱允炆更适合当皇帝的马上帝王,朱棣相信,自己能完美契合朱元璋的工作。
然后他就被几百斤奏章糊了一脸。
一脸羞涩的内侍表示——皇明祖训,也就是您爹朱元璋规定,各地运来的大小报告皇上必须亲自过目呢。
尤其是这些和钱相关的文件,为了防止地方偷税漏税,必须着重过目。听了这个话朱棣深沉地叹了口气。
他看着奏章那叫一个表情微妙。
能不微妙么。
一个小地方要挖个粪坑,如此小事居然也要他批准!?每天批阅几百公斤报告的朱棣坚持了一段时间,不断感慨父皇远超常人的战斗力的同时,终于意识到一个之前一直忽视了的问题。
他是皇帝啊!凭什么他作为皇帝每天辛苦工作,那些个下班回家就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大臣只要交个报告就行了?凭什么大臣可以有幕僚帮忙写奏章,他堂堂皇帝回复奏章就得亲自动手?
朕也要找代写!
就这样。
在朱棣的抱怨当中。
大明全新的中枢机构——内阁诞生了。
皇帝将看着顺眼的大臣招进内阁,负责阅读奏章并提出批阅建议,如果皇帝同意就点个头,会由秉笔太监模仿皇帝的笔迹写上批改意见,再由掌印太监盖上玉玺——这种流程皇帝简直不要太轻松。
只要会点头就行了。
工作尚且如此。
皇帝的生活更是完全由宫廷包办——洗脸有专人负责,夹菜有专人负责,就连三步以上的移动都有轿子负责。
论皇帝的生活可以被包办到什么地步——写字有秉笔太监,盖章有掌印太监,就连上厕所都有专门的擦屁股。
其实吧。朱棣的初衷也就是让自己轻松一些,却是没想到,这在未来会导致什么样的祸端出现。
没办法。
毕竟洪武到永乐,继承人都挺正常,谁能想到后面帝国继承人会越跑越偏,奇葩出的那叫一个比一个多呢。
这就导致了在朱厚照的时期,宦官的权利大的有些惊人,没办法,谁让这些个宦官知道如何讨好皇帝。
至于文武百官。
看到朱厚照那就真的气不打一处来。
当朱厚照上朝的时候,他是大明朝至高无上的正德皇帝;当朱厚照翘班的时候,他就成了大明朝威武大将军朱寿。虽然满朝文武都知道朱寿和朱厚照是一个人,但朱厚照还是喜欢在某些时候抖机灵。
比如出去闹闯祸的时候,文武百官上来质问,他就会回答出去浪的是朱寿,你找我朱厚照做什么?
而翘班的时候,若是有官员要找他商量什么国家事务,他也会说要上朝的是朱厚照你找我朱寿做什么?
瞧。
其实逻辑挺有道理的……
就是在朱厚照如此开了两个号并行使用的机制下,内阁大佬们每天都要玩一个游戏——咱们的皇帝去哪了。
真的就是一个找皇帝的“游戏”。
因为朱厚照很能跑,非常能跑,别的皇帝最多出个紫禁城,而这位爷出门,起步就是大同之类的边境。
朱厚照,哦不,出了宫的他直接切换自己的小号,威武大将军朱寿一直有一个边关杀敌的梦想。
每到这时。
几位内阁大佬就要出去追人。
多来几次之后,老爷子们腰不酸了,腿不疼了,跟着皇帝小大爷一路跑个五百里也不费劲不喘气了。
只是很可惜的是可能几乎都得了治不好的高血压。大小号双开,朱厚照快乐无边,哭的是文武百官。正德朝尚且属于明前期,官员们还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地方还忠实地根据中央指令行事。
朱厚照开始跑,高官只能够追。
于是乎。
朝堂的工作就很难继续了。
毕竟打很多事务理论上要由皇帝朱厚照决定才行,当朱厚照不管事的时候,问题的核心自然就变成了谁能代表朱厚照?从太子东宫跟随皇帝进入皇宫中的近侍宦官。这时候就会站出来说自个儿是正德爷的化身。
这些人一共就那么几个,他们是刘瑾、张永、谷大用、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八人。
借着正德对他们的信任专权独揽,被时人厌恶又畏惧地称为「八虎」,而「八虎」之中尤以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擅权最多。不知道为什么历史上有很多人吹嘘刘瑾,这个人真的没有什么能够吹的地方。
刘瑾的偶像可是王振啊,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么,就是那位大明的第一导游,领着明英宗御驾亲征。
最后浪出土木堡惨败的太监。
能以王振这样的家伙为偶像,可见刘瑾是个什么样的人。要知道,即便是宦官其实也有很多更值得学习的榜样。
比如郑和与高力士。而当一个太监以王振作为人生偶像的时候,他对于自己的个人定位就很明显了。
要做一个有权利的奸贼。
和这群奸贼在一起,百官怎么能搞好政治呢?
虽然圣明天子是历朝臣子对皇帝的渴望,可大家其实也知道皇帝终究不是圣人,然而不是个圣人也不能是个混蛋呀。
该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结果皇帝在计划吃火锅,旁边的几个宦官还说牛肉不错,这样的朝堂到底是何等情景?
总是会有忠诚站出来的,哪怕知道可能下场不好看,那时的王阳明单纯而炽烈,他和大明千千万万的儒生一样。
相信一切问题都是奸臣蒙蔽了圣上,只要让朱厚照这个皇帝得知真实,清明的政治就能覆盖整个天下。
正所谓「致君尧舜上」的道理。
在大明是有很多人宣传过这个理念,其中有人嘴上这么说却不会这么做,但也有人这么做但不这么说,其中这么说却不这么做的那个人叫杨廷和,这么做但不这么说的那个人叫张居正。
而当年的王阳明,还和他们都不一样。王阳明属于直接参与了戴铣案的人,他也是上书要处死几个宦官的核心成员。
也正是这件事彻底触怒了刘瑾。
事实上、
刘瑾其实并不想和王阳明产生什么冲突,这倒不是他对王阳明有多忌惮,或者未卜先知知道这是个多牛皮的圣人。
主要而是刘瑾看上了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当然,别误会,不是那种有不健康的感情在其中的看上。
只是单纯的看重王华的地位和资历。
要知道,正德元年,也就是朱厚照刚起步的时期,身为顶级学霸的王华已经官至兵部左侍郎了。
距离入阁也只是差一步而已……要不怎么说其实王华也是个主角模板呢,只是奈何他的“作者”开挂不够猛。
才在儿子的光辉之下显得“平平无奇”了许多。怎么说呢,就在这个时期吧,其实王华进入内阁的机会已经出现了。
正德初年的时候,内阁共有四人,是以首辅刘健为核心,作为明孝宗为正德留下的一批老班底。这四位老爷子虽然有很多不同意见,但有一点还是相当一致的——看刘瑾不顺眼。
在多方斗争之下。
双方已然不共戴天。
也同样就在在这么一个时期,为了发动对刘瑾的总攻击,内阁首辅刘健向正德皇帝朱厚照提出了致仕申请。
他要退休。
对这种宰辅级别的重臣来说,退休申请并不是单纯的退休申请,而是重臣对某件事的最后一搏。退休申请的意思并不是臣累了想休息,而是在表达这朝堂上,老夫和刘瑾只能留一个!
刘健为了避免出现自己在正德心中的地位不如刘瑾这种尴尬状况,还特意拉上了同为内阁大学士的谢迁一起递辞职声明,他觉得自己和谢迁两个人,打刘瑾一个就算不能赢肯定也输不了。
二打一还被反杀……怎么可能?这是刘健心中的想法,然而,朱厚照收到了申请,但他完全错会了意思。
作为极少数拥有快乐童年的大明皇帝,朱厚照完全没理解两位老爷子申请中。到底有多么复杂的隐喻和暗示。
宫中也没人敢给他解释——在内阁和宦官即将全面开战的时刻,任何一种解释都会被理解为站队。
然后招来另一方的全力打击。
于是这封信就只能按朱厚照就自己的想法理解了。
朱厚照觉得这两个老爷子终于开窍了,知道这个世界上什么都是可以不在意的,唯有快乐享受才是该重视的东西。
两位老爷子整天劝自己也挺累的,万一哪天气出个三长两短,对身体健康实在是太不利了。
既然今天两位老爷子主动想退休,那自己何不成人之美,两位老爷子回家休息,既能让他们也能在剩下的日子里体验到快乐无边的享受,也能让自己耳根子也清净点,简直就是两全其美嘛。
如此思考了一番之后,就这样,朱厚照怀着我又做了一件好事的心情,开开心心的把两位大学士的退休申请批准了。
如此一来。
自然是整个内阁都傻眼了呀。
虽然两位老爷子其实不想走,可这种【你到底喜欢谁】手法毕竟只能用一次,特别是对方明确表达了爱没小弟弟的男人的的情况下,更是让两个大学士感觉老脸挂不住,他们在皇帝心里还比不上一个没卵蛋的玩意儿?
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两位大学士也只能选择离开。
而刘健和谢迁走了,内阁就空出了几个位置,刘健空出的位置还是内阁首辅——谁成为新的内阁首辅自然成了多方竞争的焦点。因为早就体会过被内阁制衡,刘瑾对内阁首辅很是眼馋。
当然。
这并不是说刘瑾想当内阁首辅,虽然这位刘公公可能确实非常想当,但毕竟有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训在。
太监当首辅这种公开打祖宗脸的事,估计朱厚照还是不可能办的出来,刘瑾想要的是扶持一位自己人当内阁首辅。
至于扶持谁。
刘公公看上的是王华。
王华其实当然不是刘瑾的自己人。
可在众多恨不能生啖其肉的高官面前,专心学术和教育儿子的王华,已经是对刘公公最友善的三品大员了。
为了拉拢王华。
刘瑾开出了巨大的价码。
加入我,保你父子皆入内阁——他不但承诺让王华成为内阁首辅,还要让王阳明一并入阁!
就在这刘瑾开始抛橄榄枝的时候,戴铣案就好巧不巧的爆发了。
戴铣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儒生吗,他拥有儒生的典型特征,就是看太监不顺眼,看专权的人不顺眼。
看科举以外路线上位的人尤为不顺眼。
刘瑾恰好把这三点占全了。
恰逢刘瑾与两位内阁大学士的二选一事件出结果,两位大学士黯然退休,听到这个消息戴铣直接就愤怒了。
他觉得两位大学士不该有这个结局,为此他与几位同僚联名上书,公开攻击起了大明如今的政策问题。
在将刘瑾与古代的奸贼类比一遍后,他要求正德把已经发出的命令吃回去,并且处死刘瑾请回两位大学士。
面对怼他的臣子,正德虽然不听,但也很少打击报复。
但很可惜这次看到上书的,不仅有正德,还有刘瑾本人。这位刘公公的心胸可从来都不是宽广的心胸。
我只不过想要刘健谢迁退休,你们这群家伙居然想要咱家的命?靠!老子动不得刘健谢迁还动不得你区区一个给事中戴铣么!?在刘瑾的授意下,戴铣很快被抓,廷杖下狱,历经酷刑。
刘瑾的态度非常明确——挡我者死。
刘瑾公开展示了自己的力量。
而就在百官缄默其口的时候,王阳明却是直接毅然决然上书了。他要援救戴铣,宣称戴铣不该被治罪。
这封上书理所当然地被当成王华的意思。
刘瑾自然立刻就勃然大怒,一蹦三丈高的气急败坏,大声吐槽,好你个王华,你这哪里是在救戴铣的样子?
分明是在打咱家的脸!
治不了你王华我还治不了王阳明吗?今天咱家把话撂这,你儿子今后要是还有屁股在咱家从此跟你姓!
终究这一波王华虽然背了王阳明的锅,但是却没有完全背完,于是乎,在刘瑾的操作下王阳明同样被缉拿治罪。
廷杖四十。
廷杖是明代广泛施行的一种法外之刑,但最初的廷杖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则,只要在朝堂中打人,便都可以算作廷杖,比如盛怒下的朱元璋。曾经在朝堂上将贪污的朱亮祖活活打死。
也比如明仁宗朱高炽曾经用仪仗用的金瓜把侍读李时勉砸骨折,总而言之,明前期的廷杖始终有相当大的随意性。
直到刘瑾上台。刘瑾主导了廷杖的规范化,但这种规范化对被打的臣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可以高兴的好事。
在刘瑾之前,廷杖只是一种刑罚;刘瑾之后,廷杖成了对臣子诛心的侮辱。
根据刘瑾的设计,廷杖之前的第一件事,是游街,被廷杖的大臣首先要换上囚犯的囚衣,被绳子绑住双臂,在所有人的围观下走到廷杖专用的场地,扒下裤子,露出后背和屁股蛋。
然后用绳子拉开四肢以保证每个旁观者都拥有极佳的观看角度。而廷杖的执行者也不是力量较小的宦官,而是经过专门训练的锦衣卫壮汉,根据明代受刑者的回忆,廷杖的执行过程非常残酷。
当围观者站定,负责监督廷杖执行的官员就会大喝一声「阁棍」,这时,负责行刑的锦衣卫就会瞄准挨打者的屁股,监督官大喝一声:「打」,两米长的粗木便砸在官员的屁股上面。
为保证每一棍都是最大力道,每打五棍,就换一个锦衣卫。
在这样残酷的廷杖之下,受刑者轻则失禁,重则当场死亡,这一切在刘瑾的细化下变得精准可控。如果监刑的太监想保住受刑者的性命,他们就会靴尖向外站定,高喊一声「着实打」。
行杖的锦衣卫自然心领神会,力道放轻,廷杖之后,挨打者虽然血肉模糊,但都只是皮外伤而已。
修养之后自然无碍。
若是监刑的太监靴尖朝内,高喊一声「用心打!」,廷杖便会以最大力道直奔挨打者的要害。
五棍之内,受刑者有死无生。这绝对是对于读书人的地狱,廷杖一开,作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便再不复存在。
而明代的士人对此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很特别,既然廷杖会导致独立人格的失去,那么我干脆从一开始就不要人格。只要拉的下脸,过了心里那道坎之后,被打多了,甚至会成为一种荣耀。
多年之后的大礼议,经过一场廷杖群臣之后,文官们更是彻底卸下了心理防线——只要所有人都被打过屁股。
那就等于所有人都没被打过。瞧瞧这个逻辑多么的有道理,到了大明中后期,部分臣子甚至将廷杖变成了一种投名状。
只有被皇帝当朝打过的臣子,才是清流眼中可以承认的自己人。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一种社会群体性的变态行为。
不过好在这些和王阳明都没有关系。
王阳明是最早接触到刘瑾版廷杖的官员之一。那一天,文武百官都见到了被打的血肉模糊的王阳明。
还要……守仁吗?
从那一刻起。
天才王阳明闭上了眼睛。他知道,从今日起,活下来的自己,将是一个失去了一切外物的人。
他并不怪皇帝。
因为他知道这是人的本性。
皇帝们未必反对让百姓生活得更好,可当他们的精力执着于身边的人和事,便忽略了遥远边疆那些挣扎求活的目光。
人有七情六欲,事分远近亲疏,天子亦然。
亲信身边的人自然不是难以理解的事情,因此才会有了刘瑾的肆无忌惮……同样的道理大明后来有两个人都认识到了这一点,其中一人满心失望选择揭露它,另一人了解一切却选择维护它。
前者叫海瑞,后者叫卢象升。
只不过。
王阳明走出来一条和他们都不同的路。
这绝对是一场大劫,若是没有一个牛皮的老爹,估计王阳明就要折损在这里了,而即便是熬过了这么一遭。
王阳明的劫难还没有结束。
得罪了刘瑾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刘公公不仅要你没有尊严,没有乌纱帽,他还会心狠手辣的要你的命。
在刘瑾的操作之下。
王阳明被贬为龙场驿丞,就是个郊县看守所所长,然而呢,实际上刘瑾连这个郊区看守所所长都不想要他当。
作为一个朝廷命官,老爹还身居高位,刘瑾自然不能直接搞死王阳明,但虽然表面上不能直接杀王阳明,刘瑾却还是咽不下去,他寻思你想整死我刘瑾,我要不杀你,感觉晚上都睡不着。
于是乎。
他暗地里找了几个杀手,准备在小王去的途中,干掉小王。还好,小王机智,知道刘瑾会出这么一手。
改变了行程路线,躲过一劫。王阳明跌跌撞撞地在前行的道路上,而后他开始了一生中极为深沉的思考。
政治理想被磨灭是一件太常见不过的事了,有人从此消沉,有人玉石俱焚,也有人会选择同流合污。
而王阳明走出了未曾设想的一条路。
那就是涅槃。
有些人总觉得全世界都亏欠自己,有些人生来就觉得自己对世界负有责任,王阳明显然是属于后一种人。
错的不是我,是世界。
那,然后呢?
他知道要改变世界。
没人知道那个满身是水的青年想了什么,但从这一天开始,华夏哲学史升起一颗无比璀璨的星辰。
王阳明回到家,简单地报了平安,而后向父亲道别。王华目视少年远去,双目流淌着悲伤而又慰藉的理想光芒。
有子如此,乃父如何?王华放弃了和刘瑾和解的计划,放弃了近在咫尺的内阁首辅。
于是乎,大明正德二年,兵部左侍郎王华因忤逆刘瑾,贬往南京六部,自此他这个上一代主角再无入相可能。
看到这里。
诸天历史位面的人无一不感觉唏嘘不已。
感触颇深。
“这个该死的宦官!朕怎么有这么无知的后代,竟是把朕的话当做耳边风,给了一群宦官那么大的权利!”
大明时期。
朱元璋看到这里,对于王阳明,王华这样的大才感觉心疼,同时,也为朱厚照这个后代感觉到恼怒。
他当然还不知道自家后代出过哪些奇葩,只是现在看到了一个朱厚照,只觉得简直就是荒唐至极。
他目光有些不善的看向了自家这个时空的小朱棣……怎么说呢,他记得没错的话朱厚照应该就是朱棣的后代。
嗯。
这一波找到背锅的人了,朱元璋对着小朱棣就是一顿教训,让小朱棣那叫一个冤枉的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了。
这自个儿儿子都还没有呢,为什么未来出了个败家子后代,老爹就要按着自己一顿教训呢。
之前那个什么篡位也是,自己啥也没做……小朱棣只感觉自己比窦娥还冤,他暗自寻思着以后要写个遗嘱。
谁生的娃儿叫做朱厚照,就让这个家伙滚出自己家……小孩子的想法就是如此,皇子朱棣也是有思想可爱的时期呢。
“看样子要多多堤防那些个宦官啊。”
大明另外一个时空,已经成为一代大帝的朱棣,不知道在别的时空当中,尚且年幼的自己受到了什么待遇。
他看到了天空当中仙神流光里的画面。
受到了警醒。
顿时便是皱眉暗自谋划了起来。他为了自己能够方便,改制了宫内的制度,可现在看来好像在未来真会出问题。
像是朱厚照这样的后代……简直就是在疯狂钻bug,把一个制度上的漏洞,给那些宦官发展的形成了弥天大祸。
“也不知道这朱厚照,以后是我哪个儿子的后代。”朱棣眼神有些不满的闪烁,倒是想法和小时候的自己差不多。
“阉人有了权……没有一个会当好东西。”
大秦时空。
始皇帝眼神幽幽的看着仙神流光里,那作威作福的刘瑾,和自己朝代的赵高那叫一个何其相似。
他现在终于是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
阉人终归只是一个奴仆,不能够去给他们权利,也不能够给予他们信任,不然的话绝对不会有好结果。其实想一下就也能明白,都不是完整的人了,怎么还能指望他们成为完美的奴才呢?
始皇帝觉得自己又悟到了一个治国之道。
“没想到一旦让这些阉人得势,竟是会有如此荒唐的事情发生,这所谓的廷杖简直比杀人还要恶毒。”
大唐时期。
李世民也对仙神流光当中的刘瑾露出了厌恶的表情。他表情很是难看,对于刘瑾这样的人简直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确实。
作为一个对于人才非常爱惜的皇帝,之前还在羡慕到底哪个朝代,居然能够出王阳明这样的圣人大贤。
结果却是看到了如此圣人大贤,竟是被一个宦官羞辱至极,能不感觉恼怒,能不感觉血压直线飙升么。
当然。
除了个人的情绪之外。
刘瑾这个事情也给李世民敲响了警钟,让李世民认识到了宦官能造成的破坏,从而开始考虑起了对阉人进行限制……要比那大明限制的还要狠才行,宦官,好好的当内侍服饰皇家就是所有能做的职位。
李世民开始思索起了对于自己王朝的阉人该如此去对待。
而另一边。
像是他这般被敲响警钟的王朝,在诸天历史位面也不在少数。
可想而知。
在诸天历史位面当中。
宦官们可能都要迎来极为残酷的噩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