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并非是王阳明心学不行,而是学的那一群人有些不行,能搞懂学会的人实在太少,而看懂了还能学会的人更是稀少的宛如重度濒危生物。
而能够真正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彻底理解的人。
说个真话。
那就不是稀少不稀少的问题了,自王阳明的心学在那个时期创立以来,古往今来真正学会的仅一二人而已。
而这一二人。
后世二十一世纪的男女老少都很熟,一个是顶天立地成就万古伟业的存在,另外一个也是风云一时叱咤风云的枭雄。真学会王阳明,你就是大牛,你干什么都会成为你那个领域的大牛。
而至于为什么心学那么难学到精髓,原因就是它对悟性实在太高,追求的境界很难用言语去描绘。
心学的核心之一是“致良知”,但是一直存在一个很要命的问题,“良知”这个词能够概括覆盖王圣人追求的“道”么?
会不会有遗漏?
人类的语言与大千世界的真理或奥秘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东西,实际上人类经常在描述世界的规律时感到语言的贫乏和滞后。
王阳明领悟的”道“确实是非常厉害的奥秘,是人类至高无上的学问,但是想要说出来让学生们正确领会却很困难。
极易产生歧义和误解。这也正是王阳明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想要知此苦,却需你自吃”的原因。
而且不仅如此,古代的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和近代的,当代的同一个词所指的意思和范围都可能不一样。
好比王圣人在黑板上写下的是“;L”,然后有的学生们直接读成了“I”,旁观的观众们则是理解成了“1”。
这便是心学很难真正传承给别人的原因。
为此王圣人一直在考虑如果一个词不够用,就用俩个词或更多的词加一起来表达他的意思。然而呢,这却又和“唯精唯一”的主旨有了一些冲突,用的词越多越容易出错并产生新的矛盾。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王阳明,直到他平复宁王的叛乱,他才笃信良知可以概括覆盖他追求的“道”。
并以此为核心教育传授心学之道。但是很遗憾的是,从学生们在他过世后的各种分歧和争吵表明了这显然是圣人高估了人世间别的人……就像是最强王者们,会觉得再菜也就是白银黄金的水平了。
黑铁青铜段位的腥风血雨别说王者了,就连钻石段位的人估计都完全搞不懂。王阳明显然就是类似的一个存在。
他高估了人世间除了自己之外别的人,他是生而知之的圣人,而大多数人却都只是在这浊世当中沉浮的浮萍。
对于这些个浮萍的理解能力而言,在王阳明看来已经通透的“良知”这个词,却是不能圆满表达他老人家的意思。或者说对王圣人本人可以理解通透的奥秘,对于学生们却成了模棱俩可的天书。
正因为此。
才会有各种奇奇怪怪的门派在心学内诞生。
在大街上裸奔的人说在追求自己的良知,抱着俩个陪酒小姐姐,在酒吧里喝花酒的人也说这才是自己的良知。
全都声称是得到了“心”学的真传。
毕竟是“率性之为道”嘛,想干啥就干啥,他们把道德礼仪全部忘光了,把王圣人谆谆教导“省察过错,打磨心性”忘光了。
这可能也是心学被很多人误解的原因之一,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只看到了这些个所谓得到了心学真传的家伙。
只能说研究心学的人种类太杂了,心学门下既有追随王阳明一心当圣贤的人,也有贪污腐化成为大贪祸害百姓的家伙。当年严嵩青年时也是不远千里去听王圣人讲课,到后来也不妨碍他直接摇身一变成了和珅的学习榜样。
某个光头校长也是心学的忠诚学徒,并且还学的非常深入和得到了精髓,可也不妨碍他的四大家族拼命捞钱。
他们这把心学的“光明之心,圣贤之道”忘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对心学核心观点的解释出现了问题。
如此便正是王圣人经常说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历代的大人物们不得不把王阳明和心学往下按一按。都知道王很厉害,但是不够资格的人去学习,急于求成的话很容易出各种问题。
这就跟玄幻世界的一本仙界的功法【九天十地唯我独尊功】摆在面前,不是天灵根或者先天道体都没资格翻开是同样的道体。
除非是某个开了系统的主角出现,然后一键学习并且融会贯通,寻常人去了只会直接练的坠入魔道。
如此看来心学确实是非常危险的一门学派。
王圣人为什么反复教导弟子骄傲是心学”头等大忌?心学的本质是“内心无限大,世界无限小的学问。
所以它非常容易犯骄傲的毛病,可以说只要一旦犯了这个毛病的话,距离失败的悬崖就很近很近了。
因此。
学“心”学的人必须经常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骄傲的毛病。
王圣人在世的时候,弟子们就从内心崇拜他,夸奖道,现在看不到他老人家是泰山的人就是有眼无珠之人。
王圣人却摇头,说了一句比起泰山,我宁愿作一个平地。泰山虽高,哪有平地广阔无垠这样的话。
他就是时时刻刻的在堤防自己坠入魔道,不得不说,学习心学并未有什么大成,即便学的很深也要时刻小心。
这是心学难以避免的一个缺陷。
不过。
心学正因为有缺陷才是有前途,并对人类属于有大用的学问,只要有惊天动地的人出现把这些缺陷弥补上或绕过去就可以了。
还是玄幻世界的例子,若那个开了系统的挂比搞个毕业包成仙的学校,那么玄幻世界自然可以进化成为人人都能练【九天十地唯我独尊功】,只需要平日里学校上课的时候认真听讲就是了。
道理都是这么一个道理。
在王圣人所处的封建时代,弥补心学缺陷的手段尚未出现,所以无数年一来只能把心学冷藏起来。
不过呢。
到了21世纪。
人类学问百花开放的时代。
这些手段却可能已经出现,只要人们细心稳妥地去发现,不急不躁,就一定可以把王圣人传下来的“道”发扬光大。
直接对促进全人类的幸福和光明产生指导作用。
在浮躁功利的后世社会。
其实阳明心学已经开始被认为是身心修行的法宝,解决问题的灵药,商界、政界等精英名流早已掀起“阳明”风潮。
当然。
可能有的人觉得明阳心学就是儒家学派,功劳应该全都归功于别的圣人,显然他们对儒学也不甚了解。
儒学的不断进步。
早就已经不是最初的样子。
就说让人类进步,让人类幸福这一点。
先秦的儒学太过质朴做不到这一点。德性谶纬这些东西今天看来荒谬不堪,但在那个技术低下,没有科学的时代,简直是华夏唯一的选择。再到宋朝又是一大变,之后的改变也在道释的压力下有被迫的进行。
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精神要求开始增多;国家在发展,难免会吸收到其他文明的内容。
儒学也要不断的进步,才能够适应时代,不然就只能是腐儒,佛教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进入了华夏。从而导致了“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儒家,在一个阶段当中面对佛学全面落入下风。
这就造成了儒家危机感,宋明儒学家们也不能再把什么“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当做借口了。
他们一些优秀者在佛家的启发下,从故纸堆里翻出性情中和等概念开始发挥,成功将儒学改造成新的状态。
继续维护着自己的统治地位。然后,到了明朝,又开始玩不转了。明朝中后期到底是不是资本主义萌芽有争议,但没争议的是明代晚期社会商业发达,商人地位上升,社会风气也越来越重享受。
人们开始重生活。
就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样,简单说便是思想解放的时刻到了。王阳明就是顺着这个潮流登上了历史舞台。
南宋朱熹明代王阳明,虽然都号称自己所学是孔孟真意,可活着的时候都被视为异端邪说备受排挤。
为什么?
因为他们真得是在改造儒学。
死之后,门人弟子越来越多,势力越来越大,终于转变了一代学风,只不过,显然王阳明走的道路更远一些。
……
关于王阳明和他的学说的争论。
终究是没有结果。
但大多数人却也不得不承认他能当的上人杰的称呼。
此时此刻。
在诸天历史位面无数人的见证之下。
仙神流光当中。
开始缓缓的讲述起王阳明的一生。
按照家谱记载,老王家起源自周灵王之子太子晋,而后一路传承,先后出过东晋司徒王导,北宋名臣王旦等一系列大人物,而后靖康之变,神州陆沉,老王家随之南下,就这么到了余姚。
那是一个山水灵秀,足以供一家之安顿的地方,但终究撑不住一国之偏安,南宋在杭州沉醉百年又终于梦碎。
忽必烈的铁蹄踏碎风月,余姚王氏蛰伏百年,终于等到一碗开局的朱元璋,走出凤阳自此山河皆复,日月高悬。
老王家就此出仕。
当代家主王性常,精通奇门术数,曾与刘伯温对算,互为知己。在刘伯温的引荐下老先生很快出仕。
也是极为快速的高升。
然而呢。
王阳明的家族可能都有一个当烈士的性格,在老王家的刚烈中,老先生很快外派然后很快殉国。王性常老先生的儿子,同样精通奇门术数的王彦达给自己起了一卦,结论是自家就不适合当官。
于是老王家收起官服,上山隐居。后来的事实证明,王彦达算错了,因为王彦达的曾孙中了状元。
这就是王阳明的父亲王华。
王阳明那么厉害的一个圣人,老爹自然也不可能太差,龙生龙,老鼠儿子会打洞,这句谚语不是没有道理的东西。王阳明的父亲身为状元。对于王阳明的熏陶绝对可以说是十分到位。
他也很好地接受了父亲对他的教育,实际上,两父子的关系挺不错,王阳明这个老爹也是一个惊才艳艳之辈。
很有才华,王华的老爹,也就是王阳明的爷爷,是个只会玩音乐的混子,而看着自己的父亲那么不“争气”。
王华自然就是发奋图强、挑灯夜读终于中了状元。他用一生诠释了学霸是一种多么不讲道理的生物。
出生过目不忘,成绩一骑绝尘,朝中大佬纷纷赞许,机要部门更是哭着倒贴,考完试之后就是太子的老师……
是不是感觉这剧情有些熟悉?
是的没错。
简直像极了后世多少历史文的主角模板。是那种全靠自己牛皮,没拿系统剧本,一切靠自己的历史文主角。
王华也和大多数主角一样管过科举,修史书,然后怼完刘瑾这样的家伙全身而退,最终以南京兵部尚书的高位退休。当然,王华一生最大的成就,是生了一个儿子,他最大的失误是没给儿子取名龙傲天。
不对。
应该是王傲天。
两次机会王华都没有把握住,而是先取了个不得劲的名字,最后给改成了王阳明这样平平无奇的名讳。
不过。
这不妨碍王阳明继承了老王家极高的智商,以及那死犟到极致的性格,还有吸引异人的家族传统。
这导致王阳明一出生就不同凡响。
中国古代很多开国皇帝,出生都被好似神乎其神,比如汉高祖刘邦,他妈妈在去娘家的路上,被一条龙缠绕,然后生下了刘邦,比如光武帝刘秀,出生的时候,也是有巨蛇翻滚....
王阳明,并非皇帝,但出生的时候,却也是自带异象。
这家伙天生有特殊的气质……真就跟龙傲天诞生是差不多,他的母亲怀孕足足十四个月才分娩。
而在他诞生之前。
他的祖母还梦见了有天神穿着绯玉衣物,在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将孩子交给了他们的家里。
也正是因为这个祖母的梦,所以王阳明的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要不怎么说是玩音乐的文艺人士呢,有意境。
老王家全家都对王阳明,哦,这个时候还叫做王云的孩子寄予厚望,毕竟不是谁出生的时候都自带光环的。然而呢,但小王五岁还不会说话,即使寻遍名医,也不知道具体原因是什么。
这让大家不免着急。
也不只是流光画面当中的王阳明一家着急,诸天历史位面很多人也感觉很莫名,一代圣人出生竟是五岁了还不会说话?不少人看到这里都感觉不可思议,在他们看来圣人诞生应该落地就口吐人言才对。
好吧……这些人的想象力着实有够夸张,也不想想一个小孩子生下来就会说话,还能不能够长到五岁的道理。
“我觉得圣人是从出生起就在思考人生,思考这个世界,所以才没开口,他其实就是生下来就会说话。”
“有道理,很多圣贤,好似都开口说话的比较晚,有异于常人的人生阶段……原来我不是圣人只是因为我出生起就很平平无奇么,哎,悟了,悟了,看来我这辈子只能屈尊安心的当个闲散王爷了。”
“完蛋了!我儿子一岁就会说话了,看样子我儿子成不了圣人。”
无数人的想法都各有不同,有的甚至显得格外的搞笑,不过,不管这些个人到底对于王阳明的出生是什么看法,在诸天历史位面如此多人诧异之间,仙神手中的流光画面依旧还在继续呈现。
没有受到一点影响。
却说王阳明出生后五岁了还是自闭儿童,可把整个王家都给急坏了,甚至怀疑孩子小时候是不是撞到了脑袋。
直到有一天。
一位云游道士路过,摸着王云的小脑袋说:“这孩子真不错,可惜父母不懂事,在名字里把你的志向给泄漏了。”
这个道士说的云里雾里的,但是那时候小王的父亲王华何等人也?那是妥妥的阅读理解能力点满的学霸。
王华感激了一番道士,于是给自己的孩子改名了,从那一刻开始,小王云,成为了王阳明。
说来也怪了,王阳明改名之后,很快就开口说话了。这个事情着实有些玄奇,谁也不知道到底和名字有没有关系。
不过。
王阳明开口之后,他的天资便开始得以展现,和自己老爹那叫一个相似,都是拿着主角模板降生的存在。当然,因为出生的比较晚嘛,老爹拿的是老牌爽文主角,他拿的就是新派爽文主角。
哪怕没有系统,可各种吊炸天,碾压所有逻辑……当然,这是后话,还是小孩子的王阳明走的是苟到最后应有尽有的路子,要等到他发现自己真的无需再苟,真正的故事才会掀起帷幕。
却说消亡十来岁的时候吧,王家祖坟上可能冒青烟了,王华一波直接高中状元,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官职。于是乎,他们一家就从浙江余姚举家搬到帝都,顺利拿下帝都非常值钱的户口。
还是包豪车,包豪宅的那种。当他们路过镇江时,一帮文人听说状元全家来了,于是就想见识一下状元的学问。
一般情况下。
这是主角王华开始装比的时候,但怎么说呢,新一代的主角既然已经生下来了,机会自然是要让给新主角。
至于时代的老主角当然是要弱化一下存在感。
因此。
这时王阳明站了出来,吟诗一首,便是——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便是之前仙神颁奖开头的形容诗句当中的一段。
气势恢宏。
让无数围观者瞠目结舌,化作爽文震惊脸孔。
当然。
一重爽点还不够。
于是镇江文人便说什么这是王家准备好的,他们不服气,要临时出题,让小王阳明以“蔽月山房”为题再写一首诗。
怎么说呢。
工具人的剧本这些文人拿的好好的。王阳明稍微想了想,又是张口就来——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就是之前仙神颁奖形容诗句当中的另外一段。
两段诗句。
其实都是王阳明在表明自己的志向,表明自己的内心,可工具人哪里懂这个,他们见还是难不住这个小孩,于是众人便立马各种五体投地的佩服,将合格的工具人群演的角色诠释的淋漓尽致。
这自然只是王阳明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网文当中的小爽点套路。而到了明朝时期的大城市帝都,王阳明也开始接受正式的“九年义务教育。”
懂行的人都知道这代表什么。
在11岁这个年纪,小王和很多人一样,在学校读书学习,但是别人在埋头背书,紧张地为各种考试准备的时候,小王整天追着老师屁股后头问,老师,什么才是天下最牛皮的事儿。
如果是在鼓励军功的大汉,老师肯定会说,成为白起霍去病那样的大将军,才是最牛皮的事儿。
如果是在后世,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要成为隔壁老王那样全国知名的人,或者成为像是大马小马一样的有钱人。
不过嘛。
这里毕竟是明朝,明朝可不一样,特别重文轻武。
老师看着这个状元之之,想到自个儿被不如别个的老爹,这个小屁孩竟然还来伤口上撒盐。
也不知道是不是王华那个狗东西指示的……老师将锅甩给了可怜的王华,然后咬牙切齿的回答了小王“凡尔赛”的问题——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嘛,当然是像你老爹那样,读书中状元出人头地!
这个问题换到别的人那里,想来应该属于是拿到了标准答案,但是对于成天看到自己老爹什么德性的小王而言。
他不满意,他觉得,后浪要把前浪拍在沙滩上才厉害,即使是当个状元,也没有超过老爹那还有什么意义?
王阳明可能在家里面被老爹搞的心态出了问题,他就像是古往今来无数个这个时期的叛逆少年一样想要碾压老爹。
于是乎。
他和后世搞特斯拉的马斯克一样整天想,有什么事情,是很少人能做到,甚至目前还没人能做到的呢?
他想啊想,终于他想到了,当一个圣人——古往今来,称之为圣人的,掐指可数,孔子、孟子、朱熹什么的不比自己老爹牛皮?
王阳明自觉找到了奋斗的目标,当他欣喜若狂地把这个梦想,告诉父亲的时候,他的父亲王华也很激动。
那叫一个非常激动……所以,啪啪啪地就是一巴掌打过去,打的王阳明那叫一个鸡飞狗跳到处乱跑。
怎么说呢。
可能王华觉得王阳明太狂妄了,却是做梦都没想到自己这个儿子是认真的吧,其实也不能够怪王华不够看好儿子。
毕竟。
老牌的主角又怎么能预测新派主角的道路呢。就好似网文一样,十年前的网文主角也预测不到十年后的主角,什么努力都不需要做,什么困难都不需要经历,拿个系统就能够吊打一切吧。
王华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他自个儿就是牛皮哄哄的天之骄子,自然清楚圣人到底是多么难成就。
只当是儿子胡言乱语了。
王华心中如此想着。
却不知道王阳明则是非常认真的在如此思考……他从来不会去吹什么牛皮,因为他说出口的话都会将其变成事实。
说实话。
不只是王华。
根本没有人相信王阳明。
就连他的老师都一副这孩子没救了的姿态。
可是呢。
对于旁人的看法王阳明却压根不在意。
正所谓不被嘲笑的梦想,是不值得努力的,小王那叫一个愈挫愈奋,在其他很多同龄人逛窑子斗蛐蛐读八股的时候。
他见到一个人就逮着问“请问,你知道怎么成为一个圣贤”吗?显然,还是小孩子的王阳明不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人,大多数连他自个儿百分之一的才能都没有,还以为大人就比他更为聪明呢。
像极了苟在新手村,面对一群二三十级的pc,已经快满级了的主角,还各种跟自己斗智斗勇的样子。
瞧瞧吧。
这个流派的故事多少年前王阳明就实际体验过了一次。他如此问别人,就跟在后世随便找人问【时光穿梭机】怎么制作是一个概念,连原子弹别人都不知道什么原理,怎么可能回答的了如此问题。
所有人都斜着眼睛看他,一副你仿佛在逗我笑的表情,对此,王阳明锲而不舍,在别人那里得不到答案他就自己研究。
这个时期的人读书大多都是为了科举考试,能够有好的成绩今后可以报效国家,但王阳明却开始认为为了科举而读书是浪费时间,真正的读书应该是在书中去寻找成为圣贤之人的办法。
于是乎。
他走上了旁人不理解的道路。
持之以恒。
这份执着倒也不只是因为要碾压自己老爹的叛逆,也不是因为类似于“今天不上王者我就不睡觉”的自我约束。
更多的却也是生而知之的王阳明,其实早就有感像是父亲一样的状元,在这个人世间的能力实在太过于有限。
他要做个能力比父亲更强的人,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个改变……不得不说,王阳明属于圣母类型的主角。
远祖是殉国英烈,高祖是名满天下的高人,父亲是正二品的兵部尚书,这是个什么概念很多人可能不清楚。
这代表着。
无论王阳明在意与否,他都是大明顶级官二代中的一员。而一般情况下最顶级的官二代应该做什么呢?
要么就是吃喝赌,睡姑娘,要么就是经营家族。扩大家族势力,亦或者是没本事一点就去欺压良善强抢民女。
当然。
也不乏行侠仗义的人,更不缺少认真读书乖乖仔。
只不过。
王阳明对这些都不感兴趣,或者说他的目标比这一切都大。他从这一刻开始人生的目标只有一个。
那就是世间最难的道路,比成就帝王还要困难的……成圣。
他为了碾压老爹而要去走成圣路,更是为了这大明必须去走成圣路。嗯?是不是有种荒天帝的感觉了呢?
其实幻想就来自于现实啊。
真的是差不多的处境。
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土木堡惨败,瓦剌三万破明军二十万,之后更是出了个耻辱至极的叫门天子。
看着书本当中洪武盛世时大明的气吞山河,永乐盛世的时候大明无双霸绝,王阳明觉得大明不该是如此样子。他所求的不是什么名声先河,也不是要靠着学术封圣,而是找出一条改变世界的路。
在这眼看着就要不行了的大明。
他要人间成圣。
而后力挽天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