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视频:盘点感动华夏十大千古人物 > 第78章 人间成圣!而后力挽天倾!

第78章 人间成圣!而后力挽天倾!(1 / 2)

后世之所以王阳明的知名度没有孔孟高。

原因有两点。

从最直接的角度看。

从小到大的历史课本没有王阳明的篇幅当然是最大的原因,而为什么后世的历史课本上会忽略这么一个牛逼的人物呢。

王阳明有比较多的剿匪军功很难描述,以及心学是唯心主义哲学,可能是使他难以入后世学生历史课本的因素之一。而别最为关键的因素,其实还是王阳明心学很难发扬光大被学生学习和传承。

他太强大太牛了。

心学是很好很强大,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宗旨。如果有王阳明的世界观基础,那绝对是超级无敌的哲学体系。

一招顿悟。

便是大道至简,万宗归一。

可是呢。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太难,王阳明以其心学要旨,建功立业,门徒万众,但他的徒子徒孙里极少有出世之人。

直到了近代才有闪闪发光的人物出现。

心学又简单,又何其难。

王阳明本人历经百死千难,深研朱熹理学,得惑,深研道家、佛学,得惑,历经刘瑾之害而至的遭难方得悟。

如此心学,是其有深厚的儒学、佛学、道学、大社会学、政治学的基础而升华开悟的心学。

是历经世事轮回归一极简的大道。

没有同样的经历,或是,没有类似的经历,再或是没有对这些经历的认知和理解,单纯靠静坐修心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如果要找到心学的源头。

那其实也就是孔子时代的儒学,或许是他心学里儒学的本质,春秋孔子之际,华夏尚无中央集权结构出现,那时候的儒学,思考问题的思维,更多的是天人合一大道一体的客观规律。

人伦有序。

也都在这个客观规律之内。秦以法学为中央集权机构服务,发现不长久,汉代统治者重新拿起儒学为其统治阶级服务,但给儒学设置了一个规范的框框,由此便有董仲舒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学思想。

以致有各种举孝廉的故事。至宋,朱熹理学,框了符合大宋需求的朱式儒学,大明王朝,进一步高举朱氏儒学科考八股文。但凡规矩,是为方圆成行,规矩可以给大众提供一套普遍使用的标准尺度。

但时以日进,标准若不活学活用,它就容易成为阻碍,特别是对于各种生猛的人而言,条条框框真的太束缚了,明朝经济文化逐步发展,自然有越来越多的猛人出现,王阳明便是这些猛人之一。

他们有更高的追求,于是便出现一些挣脱牢笼的思想萌芽,猛人王阳明,心学就是这么逐步探索折腾出来的。

完美的东西,容易被其它东西打败,心学的确太完美,人人都是圣人,假使混沌元年未历人世侵染的人人可能都是圣人,已经几千年甚至万年人世纷杂侵染,哪有那么容易就轻易能扫除各种蒙蔽?

哪有那么容易就回归出世婴孩般那毫无私心的圣人境界?

所以。

心学是很难的一个东西,道家修炼成无为无不为,佛家练就玩法皆空的境界,心学是要出世的心和做入世的人。

因此。

从王阳明的心学形成过程来看,他不是一个能够获得通识的哲学体系,更适合有慧根有悟性的人长期践行。

基于此,王阳明自然也就注定了不能为大多数人所学习,自然也就不能够让他出现在历史课本当中了。

没有足够的天赋却将他当成人生目标。

最后的结果会很惨很惨。

这是第一个王阳明被公众知晓的不多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

其实也并不是王阳明的名气和能力不够大,而是了解他的人奉为神明,不了解他的人弃之如敝履。

而在互联网极为发达的二十一世纪,几乎都是一群毫不了解的人,在互联网上谁也看不起的发表着所谓公正的评价。

互联网嘛。

这个东西懂的都懂。

互联网上的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键盘侠云集。

这些键盘侠们可能现实里没有任何本事,但是在网络上就一个个都成了一代天骄,严格来讲是那种自诩一代天骄的人。

可能家里面卖卤肉的,到了互联网上面,就成了身价亿万的连锁店老板,在工地搬砖的成了大隐隐于市的隐藏大佬……总之,后世互联网上的键盘侠们就装逼,就喜欢搞些踩别人的言论来体现自己的眼界有多高。

有的甚至还会以反主流,扭曲现实的标新立异,来显示自己的“卓越”洞见,来彰显自己只是生不逢时之类的。

于是。

在键盘侠的群体当中。

动辄便是鲁迅被过誉了,沈从文也被过誉了,然后到了后面,这些历史人物不满足他们抨击的快感之后。

自然就要将目光放到王阳明,孔子之类的人上面,来上巴拉巴拉一大篇见解,以作证这些人都被过誉了。

都是有实际案例的东西,并不是什么信口胡掐,污蔑这些个在网络上呼风唤雨,惜秦皇汉武都没他们牛皮的家伙。

早些年安意如将林徽因写成了民国女神,互联网上键盘侠为了显示自己的洞见,于是将林徽因说成了一个绿茶。

怎么说呢。

只能说心有多肮脏思想就有多卑劣。

他们这些人的胡说八道,瞎编乱造,搞的后世很多人提起这位民国女神,很大多数只能联想到她的美貌和八卦。

然后就想起这些键盘侠为她贴下“绿茶”的标签。

什么作家冰心撰文与她争风吃醋,诗人徐志摩为了她遭遇空难,哲学家金岳霖为了她终身不娶之类的。

虽然很多人都说林徽因是所有女性的公敌,所有男性的梦中情人,但是她真的是被后世搞出来的那几个虚虚实实的绯闻故事给污蔑了,一次又一次地被娱乐至死的键盘侠们给搞臭了名声。

几个玛丽苏般的故事就说明她是绿茶了吗?

那随便编造一些这些键盘侠亲妈当年和十个男人一起吃过饭,是不是这些键盘侠的亲爹就要凭空多出十个来?

有一说一。

真就是荒唐至极。

纵然徐志摩猛烈追求过林徽因,金岳霖爱上有夫之妇的林徽因,但人家一没答应徐志摩二没出轨。

就因为她虽然没接受这两个男人的爱,但是和他们又保持了朋友的来往,就这样污名化她的思想和人生?

说她是绿茶婊集大成者?

就算对八卦感兴趣,对才子才女们的爱情纠葛有猎奇心理,至少吃瓜吃全呗。说徐志摩因为林徽因对发妻张幼仪绝情,但难道罪魁祸首不是徐志摩么,怎么大部分人都觉得是林徽因的错呢?

徐志摩是猛烈追求过林徽因,但他基本就是一厢情愿的热烈。徐大才子兼徐大渣男追哪个女人时不是展开猛烈攻势的啊!看看他和凌书华、陆小曼的爱情故事,不是一样狗血肉麻!

说金岳霖爱上林徽因终身不娶且和她一生比邻而居,但实际上金岳霖虽没领结婚证但他一生也没断过伴侣呀……至于比邻而居这事,也是他自己搞出来的东西,也不知道和林徽因有什么关系。

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也讨论过关于金岳霖的事情,林徽因可能对金岳霖动过心,但她及时、坦诚地和梁思成探讨了这个问题,夫妇感情不仅没有隔阂反而更胜从前。这样的女人后世能有几个?

“心直口快”“刀子嘴豆腐心”“喜怒形于色”“脾气不好,一言不合就开怼”,“才华横溢”“国民女神”这些都是她。人们解读到的她不应只是美女+才女,而是更该是是鲜活+努力的可爱灵魂。

林徽因的情感经历在后世备受关注,可这正是其人生中最微不足道的一点。林徽因真正让人佩服的,还是她在建筑学领域的造诣,在那个女性仍备受歧视的年代,她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学术界打出了一片天。

在首都疗养期间,

林徽因进一步走入建筑学的广阔天地,让她倍感振奋的是1930年,朱起钤、梁思成主持创建了华夏营造学社。

营造学社从事的华夏古建筑研究,是当时华夏学术界未经开拓的荒漠,华夏学术界没有任何田野调查的经验。

岛国建筑学界甚至叫嚣,华夏的古建筑考察,岛国人有必须参与的义务,并将由他们获取第一手资料,否则根本得不出任何学术成果。这是赤裸裸的挑衅,华夏营造学社绝不屈服。

他们昂首迎战。此后的十几年间,梁思成、林徽因,以及营造学社的考察队,开始从华北地区辐射开去,走遍华夏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两千七百多处华夏古建筑。

林徽因在考察古建筑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华夏的古建筑学者们走出书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敢错过每一处结构、每一片砖瓦,一丝不苟地将这些一度无人问津的古建筑绘制成图,在华夏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学科。

十几年间的考察测绘,其中艰苦,鲜为人知。

林徽因曾在信中形容自己在1936年的考察之旅——整天被跳蚤咬得慌,坐在三等火车中又不好意思伸手在身上各处乱抓,结果浑身是包。如此的条件,后世那些个键盘侠眼中靠卖弄身姿跳舞赚钱的女神谁人能去体会?

在晋北考察时,每餐只有一碗没有肉的汤面而已,可大家闺秀出身的林徽因,却是比其他人更能吃苦更能忍耐。

正是长期的外出考察,透支了林徽因的建康,本来就患有肺病的她日渐憔悴,却仍放不下对古建筑的研究。

这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

他们考察了云冈石窟的结构及建筑年代,对每一块碑碣、每一尊佛像进行考证,就连石刻上的花纹和装饰也一一记录在册。还有对六和塔拟定重修计划,让这座北宋年间的的9层木塔重焕新生。

在五台山,他们找到苦寻多年的佛光寺。经过营造学社考察鉴定,佛光寺大殿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一举打破了岛国人断言华夏根本不存在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结论。

让岛国那企图窃取华夏古文明成果,企图抹黑华夏力量的恶徒被直接打脸……这样一个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华夏有如此大功劳,对于国家付出如此之多的真正女神,却成了键盘侠眼中的绿茶祖师。

可想而知。

这些看似多有学问,懂的多少知识的键盘侠,思想当中到底还能看得起谁?可不止是林徽因这样的女流。

和性别武官。

如同岳飞这样的爱国英雄,键盘侠也有人却对他大加批判,甚至认为岳飞是军阀,秦桧才是世间真正的英雄……只能说越是能让他们突出存在感的批判,就越让这些个键盘侠不知所谓的信口胡说。

互联网上在黑王阳明的他们想来也是如此。踩民族英雄给他们带来不了成就感了,那就换做是踩一踩圣人试试感觉吧。

不得不说。

键盘侠们的行为就验证了,一代过去,一代又来,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互联网只要在那键盘侠装13就不会停止。

黑王阳明的时候,面对王阳明的战绩,他们就会直接屁历史没查过,随口来一句那些土匪山贼就是一帮乌合之众。

呵呵,还是好好看看历史吧,王阳明去贵州之前,明军已经多次剿匪了,要是真如他们这些人说的那么不堪的话。

何必等到王阳明呢?

这些键盘侠亲自上阵,怕是直接就会被吓的屁滚尿流,这些个人别说看土匪了,就是宁王的军队他们也觉得都是乌合之众。

不然。

凭什么他们没本事做到,王阳明就能有本事呢?这就是键盘侠们的逻辑思维,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别人也做不到。

真就是一点儿都不动自己的脑袋想象,一个王爷造反啊,花了几十年心血积累,就被他们说的那么不堪?

这些人以为造反有多容易,失败了就点击开始再来一局?如此株连全族的买卖,没有十足的准备谁敢造反。

就光说这件事情。

宁王朱宸濠在经过十年密谋之后,起兵反叛,意图夺取王位。其原因是因为祖先第一代宁王朱权,被成祖朱棣戏耍。朱棣在起兵之际,曾经承诺与宁王朱权共享天下,从而获得了宁王朱权的帮助。

而朱棣在夺取天下之后,不但没有履行自己的承诺。反而还对宁王朱权痛下狠手,将其转封到大明的腹地。

不要认为只是转封而已,腹地什么的是好地方,这一招实际上是打压宁王,对宁王不放心的表现。

因此宁王和他的后人会服气吗?当然不会服气,但是那个时候的朱棣势大,造反就是死路一条。

所以宁王一脉选择了隐忍,等待时机,一直到朱宸濠时代,终于等到了机会。武宗可以说是大明王朝第一个昏君,在武宗之前,虽然明朝皇帝们也各种奇葩,但是在国事的处置上没有很过分的皇帝。

武宗的出现算是让当初的宁王后人,也就是这个时期的宁王朱宸濠抓住了机会,他只感觉老天爷开眼在帮忙。

因此当时的宁王朱宸濠抓住了这一机会。

起兵十万谋反。

他的军队和他都是纸糊的么?当然不是!

要知道。

这个起兵规模是个什么概念?他这个宁王的实力还真是与燕王朱棣不相上下!只是个人的能力有很大差距而已!

这里的实力是兵力和其他方面,几乎没有差距,朱棣有黑衣宰相姚广孝,宁王朱宸濠可也不是单干。

他有李士实,刘养正作为谋士。虽然水平也可能不如姚广孝,但是基本的战略眼光自然还是有。

这个时代的高级谋士。

基本都知道应该如何夺取天下——大家都清楚有上中下三策。上策攻入北京帝都,中策攻入南都。

下策便是困守大本营南倡。

由此可见。

宁王的实力其实很强,不然也绝对不敢起兵。

而当时。

王阳明正准备前往福建平定那里的叛乱。

行至江西吉安与南昌之间的丰城,王阳明得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赶往过去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

这是什么?

是别人早有准备,而王阳明是临危受命。这个时候王阳明平定盗贼后,兵符已上交兵部手中无兵

可结果呢。

王阳明一点儿都不慌,开局就来了个疑兵之计。他深知如果宁王顺长江东下,那么南京肯定保不住。作为留都的南京丢了,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有一定的主动,平叛就会有困难。

于是乎。

他发了个通告。

让在江西境内的朝廷官吏都来帮助他,又在袁州聚集各府县士兵,征调军粮、制造兵械船只。

王阳明假装传檄各地至江西勤王,在南昌到处张贴假檄用来迷惑宸濠,声称朝廷派了边兵和京兵共八万人,会同自己在南赣的部队回合,加在一起可以号称十六万,用来准备去进攻宁王的老巢。

不止如此。

为争取时间给自己集结军队,他又写蜡书让朱宸濠的伪相李士实、刘养正两个人劝宸濠发兵攻打南京……这其实只是王阳明自个儿按照最佳战术进行的推测,自然不可能真的是用来给宁王的宰相发号命令。

毕竟。

人家跟他也不熟,也不是什么卧底,可是呢,王阳明却发了这份信,为什么呢,因为他就没想着信传到收件人手里。

他让人故意将这个信泄露给宸濠截胡。

然后。

宁王将信将疑的召集大家商讨大事,李、刘二人果然劝宸濠进兵南京,宸濠这哪里还能够不对二人起疑?

于是乎。

宁王选择了按兵不动。这换做是谁,恐怕都很难抉择,不能说宁王宸濠脑残,而是这种事情不小心一点不行。

就在宁王犹疑不定,等了十多天的时间里,他其实也探知了朝廷那一边,根本没有派那么多的兵来他这儿。

于是乎。

也是赶紧沿江东下,攻下九江、南康两城,逼近安庆。可是呢,在朱宸濠率兵六万自九江沿江而下、窥伺南京的时候,王阳明已经率领仓促组建的八万平叛军,真的直捣宁王的老巢去了。

直接就迫使朱宸濠只能回援。

这几天的缓冲那叫尤为重要,实际上,王阳明这才是正儿八经的空城计,是对于兵法的一种熟练运用。

临时过来平叛,规模还是朱棣的规模,王阳明面临的压力当然很大,而王阳明的困境不仅是敌军势大,还有一点最致命,那就是王阳明手里,一兵一卒都没有,因此王阳明的第一招。

就是这空城的疑兵之计。他写了一堆密信,密信的内容,一部分是说王阳明对宁王早有防备,已经密调二十万大军包围江西。宁王一旦要出江西,大军立即会将宁王给消灭掉。

另一部分密信的内容是说,李士实与刘养正是朝廷的卧底,朝廷知道他们的忠心。这种明目张胆的恐吓和反间计确实起到了效果,让王阳明获得了足够的时间,从而才有了这逆天翻盘的战局。

计谋不是一般的有用。

首先宁王被吓到,躲在南昌城不肯出兵。其次,虽然对李士实,刘养正二人的离间计没有直接生效,毕竟这二人跟随宁王十年,宁王不可能因为一封密信,相信二人是什么卧底之类的角色。

但是宁王已经对二人产生怀疑,这就影响到宁王日后的决策,也对王阳明能够短时间内平叛起了一定的作用。

宁王这一不动,就给了王阳明喘息的机会。

虽然宁王很快就识破了王阳明的计谋,但是王阳明借这个机会,筹集了一支规模并不算小的部队。

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王阳明手里有了兵,才有机会打败宁王,而至于如何打败宁王王阳明的手段也有兵法。

围魏救赵。

攻打宁王的老巢。

当时有人建议王阳明往救安庆。

王阳明却觉得这人脑子有点大病,毕竟如果救安庆,与宁王主力相持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敌人就会乘虚攻他们的后背,让他们腹背受敌;而他们直捣南昌,南昌的守备可是空虚。

如此情况下。

他们的军队锐气必然正足,也能够顺势一举而下;宁王必定回救,到时他们直接迎头痛击就完事了。

稳胜的偷大水晶还搞什么传送回去救外塔?

怎么说呢。

这件战事在王明阳看来就是如此简单,事实的发展也果如王阳明所料。

他的大军集结完毕,宸濠精锐也都前往安庆,留守南昌的兵力空虚,守仁率兵攻打老巢宸濠只能立刻回兵救自己的大水晶——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又是一番斗智斗勇宁王战败被俘。

值得一提的是,王明阳的只捣老家,真的是轻松的不能再轻松,原因并非是守城的没有几个人。

实际上当时宁王老巢还有一万人,之所以轻松,是王明阳运用了自己的能力,来了个上兵伐谋攻城攻心。

王阳明就算有能力攻下南昌,也不会去强攻南昌。他用了散播宁王已死的手段让守军丧失斗志。

最后成功轻松拿下南昌。而南昌一丢,正在进军浅显的宁王自然就慌了。李士实两人苦口婆心,劝宁王先拿下目标地,与武宗划江而治,再夺回自己老家。但是宁王因为王阳明之前的反间计。

已经不再信任他们。

因此执意回军夺回老巢,这就直接早就了历史上最离谱的一次大军反叛——宁王十万大军的叛乱历时35天后便宣告结束。

而这期间。

王阳明在展现自己强大心学能力时,也展现了自身强大的军事手段。

如此一个情况,到了键盘侠口中,怎么就成了敌人都是纸糊的,随便谁出马都能够搞定这一波叛军了呢。

显然是脑子没点儿大病,说不出这样眼瞎的话……至于说明阳心学本身就有问题是邪术的那群人。

他们张口闭口就是道貌盎然,说捧阳明的人估计没看过《传习录》。

有些可笑,这些人估计除了《传习录》之外就不知道阳明还有其他书了。他们根本不知道,从孔孟到程朱陆王,即便是在哲学专业的学理上,阳明心学也是最具有革命性的学说,

当然。

它的出现固然也产生一些负面作用,可是人世间哪个理论没有负面作用,想要十全十美那就只有回去倒头大睡。

王阳明不是键盘侠们能黑的存在,凡是能深入了解他的思想,他的生平,他的战绩的人都会自然生起崇拜之心。

知行合一在学术层面上可能很容易讲明白,人们也可以在生活中去应用它,但是大多数人一生不会真正把它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在王阳明离世之后,他的东西就已经包含着被扭曲的嫌疑了。

虽然弟子王艮,钱德洪这些人根器都还不错,其实到头来也只能是一知半解,他们算是得到了王阳明的肉。

而曾国藩,东乡平八郎,这些人似乎也是得到了王阳明的骨,真正得到心学精髓的人真的仅二人罢了。

甚至于说理解最正确,最透彻的只有那么一个。

在抨击王阳明之前。

还是要先去理解王阳明到底是什么人,他的心学到底是什么样的学说,这需要读很多很多的书。

键盘侠们是没有那个水平的,比如像是《四书章句集注》《五经》《道德经》《庄子》《周子通书》《西铭》《陆九渊选集》《传习录》《王阳明大传》《不真空论》《明儒学案部分》等书籍。

一些专门学古文学的人都没有看全。

更别论那些个互联网键盘侠了。

这还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书单呀,如果连这些书都不曾读过,仅仅凭着看一些类似于度阴山,当年明月的通俗演绎,在互联网上搜索千度一番,那是永远不会理解阳明心学在说什么。

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他只是说过一句怎么看都像是鸡汤但居然能操作的准则而已。

所谓的理学家们贯通古今,对这种从实践出发因地制宜指导认识的平民哲学,一贯是认为不值一提的鸡汤。其实抓着心学末流的辫子搞个大新闻才是他们的想法,至于自己头上的辫子和心里的辫子那实在是很次要的事情。

那些拿举着唯物论和异质化的绝对理性来抨击本我的相对理性的人似乎忘了,王阳明不是一个清谈名流,也不是一个只知赴死,仅能偷生的不自主者,更不是一个互联网上的段子手和鸡汤讲师。

看着明末的情况就认为了解了心学无用的人,和那些看着船山先生便批判了一番就弃如敝屣的人差不多。

他们往往都是同一种人。

他们确实忘了,王阳明年轻的时候,还说过一句很像上文的话——天下之大,虽离家万里,何处不可往,何事不可为。人家在交你该如何成就伟业,这些人却说别人在给自己灌鸡汤。

还有什么有救没救,就是躺平的咸鱼罢了。这些家伙连儒学是什么都不知道,就也只会说是封建残留。

而不修儒。

又何谈解析心学?

他们更没有资格评论王阳明了。儒学在汉代是一大变,汉儒把它改造成了一门可以用来管理国家社会运行的学说。

心学,揉杂了儒家理学,道家无为,佛家明心见性,整个明阳心学的全部,就是一个集释儒道之大成的完整体系。有理有法,也有实际应用,所以称他为圣人真不是什么过誉的夸赞。

只是大多数人对于王阳明的心学,只是理解为忽悠的人的传销法门而已,这个世界在这方面识货的人并不多。

其实任何方面也都是差不多,只要是内容稍微深奥的这种知识,那么对研究这类内容的人要求就更高了。

想要学习可以。

但是还没开始深入研究,只是略知一点皮毛,却不管如何都不得深入的法门,直接就淘汰出局了一大部分人。

这类知识对大众天然具有屏蔽功能。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一个人的智商要是不够用,压根就不知道他的心学在说什么,如此一来这个人怎么来欣赏王阳明的学术成就?

连懂都没有办法懂,自然也不会推崇他了。

等一些稍微能理解,也欣赏推崇王阳明的那部分人,开始学习他的知识之后,也不代表就不会遇到任何问题。

内容太深奥,对境界,对悟性的要求实在太高,学不会啊,看着好似都很道理,也好似都很高明,然而就是怎么都学不会,怎么都无法运用到实际,无法理解内核,如此一来自然又会有很多人放弃。

即便没有放弃,也只能学成口头禅,然后就演变成了各种鸡汤,传销,这显然不是对于明阳心学的真正学懂。

如此两个结果。

让欣赏他的人,没有办法更加欣赏他,也没法正确的推广他,所以,王阳明在历史当中的地位和评价,一直以来都是如心电图一般,一会被一些人给捧到天上,一会又被一些人踩的跌到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