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势要与天地争论道理的人物形象跃然于仙神手中的流光里面,诸天历史位面的人们无一不感受到了这令人肃然起敬的气魄。
他的道理是那种只问自己的内心,不去管这个世界如何的道理,也是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终极的人生修行——心学当中所谓的「心即理」,直白而言,就是理在我心里,心外的一切都没有理。
对此。
诸天历史位面的人反应各不相同。
“好一个开宗立派的宗师,好一个心学的创始人……朕受教了。”大唐世界当中,李世民一脸肃然的神色。
若是之前他还对这一期的千古人杰盘点有些不明就里,如今,他便是知道了仙神所认可的人杰到底是何等人物。
如同仙神流光画面当中那样的宗师……找遍整个大唐或许都找不到一样的人吧,这却是一位思想足以传世的圣人!
和孔孟之道看似截然不同,但是却都是康庄大道!
怎么说呢。
对于心学的理解。
像是李世民这样在古今帝王当中都是佼佼者的存在,自然能够比较快速的理解和认知,他显然已经懂得了王明阳的道理。
因此。
对于王明阳这样看似有些走歪路的圣贤,李世民那是由衷的在心里面升起了敬意,他已是在王明阳的心学当中入了门。
“竟是如此离经叛道……这所谓的千古人杰……他的道理……他的道理……”如今身处大狱当中的李斯。
自身也是一位非常卓越的思想家,若非是和赵高会有合谋篡位的事迹,他保不准也将是流芳千古的伟大者。
毕竟。
他的法学思想在后世也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如今,身处大狱,看到仙神这一期盘点的人竟是另外一个思想家。
这位大秦曾经的宰相情绪难免会有些失常,他对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也是有所认知了,可越是聪明的思想家越难认可别人的思想。
因此。
李斯在大狱当中来回徘徊的念叨,那状若疯癫的样子让人唏嘘,这哪里还是曾经那个权倾朝野的大佬。
“如此圣贤,竟是诞生在咱的大明,可惜,却似不是咱的这个朝代,不能得以面见,当真是人生一大遗憾。”
大明位面的朱元璋也是极为欣赏的感慨了一句。
他在心里面盘算。
也不知道自己这长命百岁能不能熬到这一次上榜的人杰出生……怎么说呢,他只能够确定仙神流光当中的人不在他的时期,但是却也并不能确认仙神流光当中的人杰,到底身处在自家哪个后代的王朝之上。
这位大明的开国皇帝只能是惋惜的感叹。
而反观他的那位后代。
却更多的是对这一次上榜的人感觉难以置信。
“这个王守仁竟是能得到仙神认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明孝宗朱祐樘观看仙神颁奖整个人都是目瞪口呆。
对于王守仁。
这个时空的明孝宗朱祐樘只知道是一个大臣的儿子。
平日里听说不务正业,做什么事情都三分钟热度,本来包括他在内的很多人,私下里都对王华这个状元郎的儿子多有嘲笑,大家都觉得这状元的儿子有些太拉胯了一下,给他那个状元父亲丢脸。
然而呢。
现在看起来……小丑竟是我们这些君臣?明孝宗朱祐樘只感觉非常荒唐,一时之间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内心的情绪了。
明孝宗朱祐樘在这里懵逼,而在同一个位面不同的时间节点,已然悟到了心学,却还在实践验证阶段的王守仁。
对于自己上了仙神的榜单却只是微微一愣。
随即轻笑。
“心学大成……便是如此么。”
在江升所展现的那些画面当中,他这个心学创始人自是感悟最多,一下子间,人生体悟便是忽然猛涨了许多。
至少省下了十年的苦工钻研。
怎么说呢。
要不怎么说是不讲道理的天才呢,他的领悟力在古往今来也是最为顶尖,不然的话他的心学也不会那么易学难懂了。
虽然关于这位杰出的古代思想家的思想理论,在仙神的流光中有了详细的呈现解释,可说个实话诸天历史位面很多人对此依旧是不甚明白。毕竟,大多数人也只是凡夫俗子,很少有像是各朝皇帝那样的天资。
因此。
最多也只能是悟到个似懂非懂的状态。
这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也挺简单,但是人们却很难真正明白的东西,也就是为什么心学那么难深入理解的原因。后世也有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声称,人世间有那么多各种各样的「理」。
我们的心怎么都能装得下呢?
这些人觉得人生在世的修行,就是应该不断的改变自己的初衷,应该向心外的事物上去寻求些别人的道理才对。
这些人的想法也不能说不对,但实际上,他们理想当中的这个状态,也还是在一个心学所笼罩的反抽当中。
你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厨师,首先,你要基本功练起,刀工,原材,配比,火候。除了学习菜谱,学习别人的经验,你还肯定必须动手。所以,对心学学习出现偏差的原因,很多的问题就是光说不练。
对于大多数道理和知识倒背如流,可是做事的时候就表现的一塌糊涂,说到底就是只会在心里面想。
去学习别人的道理,也需要知行合一。
为什么那么多人习心学,达不到王明阳的成就?抛开天资这一块儿不谈,主要还是很多人没有王明阳的实践精神。学习心学,必须在生活中去锻炼,王明阳虽然牛皮,但他也可以说几次到了鬼门关又逛了回来的人。
这种经历要真真切切去体悟才能够有所收获。
不说什么必须有同样生死大难的经历,毕竟大佬的经历普通人要去来一回估计很难,真的来了一般人怕是也扛不住。
但怎么说也要有像是王明阳一样的实践精神才对,不怕困难只是最基础,遇到困难就要想办法去克服解决困难——这便也需要平日里的知识积累,要脑子里面有东西,才能够在实践当中解决问题。
对书呆子强调事上练,结果没读书的认为事上练就好,就不用读书了,然而这些个人的事上练该怎么去练?
无头苍蝇一样乱闯白白耗费大把时间可不对。
知道多少天理,就致多少良知,边学边练,边练边学才是王道,瞧,这是不是就跟后世许多成功者的人生经历一模一样?他们就是靠着或是有意,或是巧合,印证着王明阳的心学然后走上的人生巅峰。
做人做事,不要屈服于规则,任何手段能获得成功,那些手段都可以使用,不过手段方法无善恶人心却有。
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致良知的原因;王阳明心学告诉人类的最大真相,是人类根本没看到世界的真相。
每个人与世间之间,都不自觉的隔着一堵墙,这堵墙,就是妄想,就是每个人的“自认为”“自我好恶”,因为当我们面对这个世界时,我人类的心理活动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会一直在行动、想象或思考。
心从来没有留下空隙。
而只有当人们的心理活动能够停顿下来,人们的心才能感应到世界的真实存在,就能看到世界的原本如是的样子。
而不是人们渴望想象的样子。
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如婴儿,才能观其复。
观其复,即是明万物的如实规律,明规律了方能见当下机,行恰当事,而不是跟随人欲妄心乱动。
对于这个道理,王阳明用八个字做了概括: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八个字,堪称王阳明的“八字真言”。
乃阳明心学的最高精华之一。
其背后,则是一种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
王阳明应该是在内行中地位远高于外行的,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很多人连四书五经的名称都说不全。
更别说看了。
而若是连四书五经都没看过,便也别说不同的学术流派了。
就好比经济学中的亚当丝密和卢卡斯。
大多数人基本上都知道亚当丝密和他的第三只手,但不搞经济学的很少有人听说过这个把研究经济学的人虐得死去活来、宏观经济学中永远无法绕开的比喻。而且这个学术成果很难跟外行人讲清楚。
不具备任何经济学知识的外行人,也不太体会得到其在经济学家眼中的地位。
王阳明也是如此的。很多推崇王阳明的人,不过是因为他过于拉风的人生经历;很多过分贬低他的人,是因为根本没有系统的儒学理学心学知识积累,只是单纯地看那些脑残粉不爽。
这两种观念都要不得。
王阳明是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还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学问。
用到政治上的话。
王阳明成了天下第一流的政客。
人用到战争当中。
王阳明则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
他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时,正值江西的宁王造反,而他作为当地的最高官员负责平叛。
当时,他的一个下属抱着一腔爱国热情,想与宁王奋不顾身地作战,王阳明却问这个下属兵法的要义是什么?
这个下属一时之间有些答不上来。
于是乎王阳明随即讲了他的兵法要义,就是这“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结果此战的实践结果也证明了王明阳的恐怖。其实吧,当年周宣王驯养斗鸡的事情,描述的也就是这种理念。
以前有个叫做纪渻子为周宣王养斗鸡。
十天后周宣王就跑过来问斗鸡训练完了没有。
纪渻子答道:“没有,它还没本事,却虚浮、矜持、自恃骄傲而自负,必须要好好训练一番才能成为好的斗鸡。”
国王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让纪渻子抓紧训练。
再一个十天后,周宣王又忍不住跑来了,这一次斗鸡还是没有训练好,而纪渻子给周宣王的说法是:“它还是受外界的影响太大,现在它听到别的鸡的叫声,看到别的鸡的影子还有反应。”
这好像是有点成果了的样子,周宣王催促了一下后离开,到了第三十天,周宣王再又一次火急火燎的跑来催问。
纪渻子则依旧摇头回答。
“现在它看东西依然迅速,意气仍然强盛,还没驯好。”
这话让周宣王有些恼火,觉得这斗鸡怕是有生之年系列了,不过呢,他还是忍着脾气决定再等一手。
雨似乎到第四十天周宣王再次来问。
纪渻子这次倒是回答的不一样了:“斗鸡差不多训练好了,鸡现在虽然还鸣叫,但已经没有什么反应和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了。斗鸡的品质已经具备。别的鸡见到它肯定不敢应战,一定会掉头就跑”。
周宣王将信将疑,抱着斗鸡去实验,结果果真是如此。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其实和王阳明的故事是一个道理,当王阳明的下属想要抱着一腔热血奋不顾身作战的时候,实际就像斗鸡一样,内心还是容易冲动被义气影响,冲昏头脑就不容易看清楚局势。
做出的判断很大可能就会犯错——正所谓乱动不如一刀封喉,要蓄势待发,冷静的找准最关键的弱点才行。
王阳明很成功的诠释了自己的这个道理。
正所谓此心不动。
更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有最富有诗意的表达——“致虚极,守静笃”。而随机而动,则是捕捉到事物的本质而在恰当的时机行动。
要做到随机而动,前提是此心不动,先让自己的心安定下来。
其实就和生活当中许多事情也差不多,完全可以比做古往今来每个人的为人处事,人们的内心很大程度会受一些各种因素所影响,所以就容易冲动,骄傲,自负,受外界干扰和影响的变得有些盲目。
只有把身心修习笃定,才能心不被人欲干扰,头脑清醒,看见当下不停变化的时势而随机应变,一刀封喉。
这是需要训练的东西。
人类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几乎所有人的心中炸响。
今天想要那个小姐姐。
明天想要那个豪车豪宅。
特别是后世的人几乎在这方面表现的更为严重,这也是为什么后世的人更加需要学习王明阳心学的原因——绝大多数人却对自己的妄动没有觉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术语,这些没有被觉察的妄动就是潜意识。
大多数人都以为自己是根据意识层面的某种想法去行动的,但其实,是他们没有觉察到的潜意识在驱使着自己这样做。未经开发和修行的潜意识是混乱的,其运作机制是以维护自我为中心。
而不是道理和规律,所以会充满矛盾、顽固和狭隘。所以当人们被潜意识所控制时,人们就会处于程度不同的失控状态。
所谓的妄动,就是这种状态。这时,人们看到的世界,就是被自身心念加工过的,被自身的成见扭曲过的世界。
大大偏离了真实的世界本来的样子。
因此。
人的行动就会变得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级错误甚至滑向深渊。
这就是很多人冲动之下犯了错误,然后清醒过来之后再去回顾,会觉得自己当时真的好蠢好蠢的一个原因。
王阳明在此战所面对的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
所以他后来犯了很多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作为对手,王阳明的心却可以不动,于是他的心就是一面空明的镜子,宁王的妄动会清晰地映照在这面镜子上,其致命缺陷会被王阳明一览无余。
事情的结果历史早有结论。
可实际上。
这个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是注定了。
王阳明可以随时抓住宁王的漏洞“随机而动”,不仅可先发制人,也可后发制人。宁王这种问题,即使在强人中也极为普遍。譬如二战期间,钠粹突袭棕熊群国之前,有无数情报被透露给棕熊群国。
可是呢当时的棕熊群国首脑却抱定一个念头——希特乐那个家伙绝对不会愚蠢到攻击我们这样强大的国家。
然后。
他就对珍贵的情报视而不见,并且在战争爆发前一天,还气急败坏地下令,枪毙了一个反叛到他这个阵营的钠粹士兵。甚至当对方的大规模闪电战开始后,这个棕熊首脑仍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又一次没有及时下达反击的命令,结果就让他的棕熊群国,在这一次战争的开始便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这真是执着于自己的信念,而不看到当下的事实,依旧在自己的想象中,渴望中,而看不到当下的真实发生的表现。
这个棕熊群国的首脑就是一个“此心已动”的反面教材,对自己的念头过于执著,结果就不可能及时看到事实的本相。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才是最合适的思维方式。
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仗无数,几乎也是未尝败绩。以至于他在去世的前一年,有两个再次叛乱,其他人无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请王阳明出山。
孰料。
叛匪一听说鼎鼎大名的王阳明要来。
这还得了?
那家伙立即就投降了。
可想而知王阳明的威慑力到底多么强大了,他靠的就是自己的心学成就的这些,而世间最高明的心理学如何做到心不动?
其实答案也非常的简单,那就是让自己的念头自然流动。
一般人吧,念头起来了,要么跟着它走,被念头绑架,要么是对不好的、自己不认可的念头自责和压制。
这就与自己的内心发生了对抗。无论哪种,人往往都是不自觉的在发生,这就是执迷的症结所在。
所以这两条路,都是不归路。
被念头绑架的结果。是在不断造作中加固着自我的执念。
压制念头的结果是堵塞情绪出口和积累负面能量。
长久必会爆发和崩溃。
而怎么才对?
便是看到自己的念头,并且不做任何抵抗,让心中的念头自然而充分地流动,结合周遭所有客观条件进行思考。
如此一来,方才是很多人口头禅当中的格局,才是高度,心的澄明,不是没有念头,一念不生。
而是念头天生。
这种说法可能有些绕口。
因此所谓念头的自然流动,王阳明便用明镜照物进行了比喻。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这句话大概的意思就是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因外境而起的念头也是如此,内心因过去留存的执念而生的念头也是一样。
超凡脱俗者心如明镜。
念头的流动则是平常人达到心如明镜状态的唯一途径。
无数相互矛盾的念头,以及围绕着这些念头的种种努力组成了我们的“小我”,也即心理学家们所说的“自我”。
通常,当一个人说“我如何如何”时,这个人其实说的都是“小我”。大多数人便是很容易执著于“小我”中。
这时“小我”就会成为一堵无形的墙,阻碍人们内心深处“真我”的出现,让“真我”无法与外部世界建立直接的联系。
每个人的“小我”都是不同的,有人喜欢追求压缩0/21的极【e】的快乐,将这样类似的快乐视为最重要的事情。
也有人经常沉溺在痛苦中,视痛苦为必然,当然,还有人视助人为绝对原则,有人则将索取视为理所应当。
每个人的“小我”都不一样。
总之。
大多数人都在“小我”之墙所围成的院落内,过着自以为是的生活,但不管这个院落内所奉行的法则看起来是多么的美好或伟大,它们都是我们与其他人、其他存在乃至世间万物,建立真实联系的障碍。
这个道理和禅宗的“佛不渡人,唯人自渡”有共通之处。
而王阳明的学说则说的更为透彻,除非人们将注意力放回到自己的身上,否则人们的人生将永远处在虚妄和悲哀之中。
若是能够真正站到更高的角度审视一切,生命真正的境界心的阀门便会被打通,所有曾懂得的道理就会如墨水入水。
扩散至无穷无尽,包罗万象,世间万物皆可看个通通透透。
……
【感动华夏十大人杰评点。】
【对人类影响最深远的一派宗师——千古圣贤王守仁。】
【颁奖词:世人敬他,慕他,盛赞他,并非因为他的学术有多好,更多的也是因为王阳明这个人做事的成果极好,道德也非常的优秀,王守仁可能是天生的圣人,他的功业和他的学术思想并没有什么关系。
他的学术思想已经又历史证明了正确性,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天大地大,实践知行合一后的道理最大。】
颁奖词的出现。
为这一期的上榜人物解开了面纱。
正是王守仁,王明阳。
正如仙神颁奖词当中所说的一般,知行合一的道理是最大的道理,他的道理对后世的影响简直是深远至极。
当然。
王阳明的道理很容易入门,但却很难真正知行合一。
不过。
大多数了解,并且深入研究过的人,都会无一不被这门学说折服和吸引——优秀杰出的思想理论总是能令人着迷。
如同上瘾一般。
而王阳明所创立的阳明心学,就是令这种让后来无数学者为之痴狂的东西,他的学术像吃了几百斤炫迈一般令人兴奋。
1905年。
岛国大将东乡平八郎率领岛国海军,大败棕熊国舰队,取得了一个地方的制海权,他的天皇为其举办庆功宴。
在众人的一片赞誉声中,东乡平八郎举起一块腰牌,上面清楚的刻印着几个字——一生俯首拜阳明。
这是王阳明折服海外人的案例之一。
说到国内。
1917年的时候。
也有这么一位书生在读过阳明书后,挥笔写下一篇《心之力》,发出来对这个世界的一声轻轻问候。
还是同样的1917年,亦是有一位青年在读罢阳明书后,虎躯一震,将自己的名字直接改成了别的样貌。
他们在那个时代都是最璀璨的天骄。
王阳明在去世400年后,还让中外英雄为之折服,可想而知,他的学说,到底是多么的迷人和璀璨夺目。
按照传统的观点,应该是知先行后的,但是阳明却说知行合一。这是因为朱熹的格物求知造成了许多人知而不行的原因,王阳明沿袭了陆九渊开创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心学思想。
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念。
王阳明以“知行合一”的理论反对朱熹理学的“外心求理”观念,提倡躬体力行,是内外相统一的思想路线。
回顾宋明时代那段历史,可以发现,自南宋朱熹死后,或者是发扬朱子的思想,或者是诋毁其思想。
从此至终都是以朱熹为中心点。
到明代王阳明去世以后,也是同样出现这种或是扬王,或是诤王的情况。可以看出,宋明时期的理学,是以朱熹和王阳明所代表的两个不同派别为核心而展开的,他们的学说争锋也是各自道理的较量。
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则说的是,存天理去人欲。
一个灭字,一个去字,是二人学说的分水岭。灭字是把人欲当成了十恶不赦的东西,非要诛之而后快。而另外一个去字呢,并没有把人欲当成十恶不赦的东西,把它去掉就行,并没有赶尽杀绝。
举个例子,比如有只泰迪,在你面前不断蹦跶。朱熹的办法是一脚踹死,如果一脚踹不死那就多踹几脚。
直到这种叫泰迪的玩意儿彻底灭掉。
而王阳明的办法则是,踹它一脚,踹死自然好,踹不死也能让这泰迪没心思继续对着沙发做欲行不轨的事情。他绝对不会站起身来扔掉手头的工作,像朱熹那样去追着赶着非要踹死这个泰迪不可。
当然,一个提灭人欲,一个提去人欲,归根结底是来自二人对我们人心与生俱来的七情六欲的态度。王阳明认为七情六欲既然与生俱来,人类不可能把它彻底灭掉,它的存在是合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