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老天爷创造人类必须的一个流程。
所以。
不能因为喜欢黑夜的星空,就让天空永远不升起太阳,那样是违背自然大道的忤逆,终将酿造更为惨烈的祸端。
当然。
虽然道理是这个道理。
可是王阳明却也并没有说,任由人欲泛滥而不节制,只是说明天理和人欲二者,王阳明关注的是天理。
什么叫天理?
回到那个泰迪的比方当中,这个泰迪为什么对沙发欲行不轨,它肯定有它的原因,解决这个原因就是天理。
认识到这个天理才能有,带这个泰迪去做手术,这样真正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像朱熹那样我管你为什么反正就是要灭你。朱熹实际上就是陷入了人欲的深渊当中,那想要灭泰迪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心态就是他的人欲。
同样的道理。
朱熹的灭人欲的主张,也就是他人欲的表现。
华夏儒家认为。
人的心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性,也就是人性。
比如仁义礼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用后世的话来讲,这些都是正能量的东西,人性就是善的那一部分。
然后呢,人们的心中除了这一部分性外,还有一部分就是情。所谓情,指的就是七情六欲、情感、情绪。
在这个儒家认知的基础上,朱熹那个家伙便是认为,人们心中的人性是善的,善的就是符合天理的,但是七情六欲、情感、情绪却是可善可恶,毫无规律,不容易控制的,所以应该直接灭掉。
比如。
人往往会收情欲的控制而作出坏事,又往往会因为情绪失控而作出懊悔之事,人们可以说很清楚却又几乎很难控制它。
到底怎么样才能找到一劳永逸的方法?朱熹想了个歪门法子,这个方法简单粗暴,既然无法控制,那就用强制性的手段,把七情六欲、情感、情绪从我们的心中祛除,只留下正能量的人性。
因此。
朱熹主张的是「性即理」,也就是说,我们人心中只有人性是符合天理的,而七情六欲、情感、情绪不符合天理。朱熹让人要去心外格物,为什么他让人去心外格物,其实原因就在这里。
他把人类人心中「情」的那部分祛除了,只留下了人性的那部分。这样一来,人类的心就少了一部分。
所以必须要去心外再格些理回来,补充自己的心。
王阳明之所以很不满意朱熹的一点就在这里——人的心明明是完整的,你非要祛除掉一部分再去向外格点理回来。
这踏马的不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吗?
王阳明的主张是,人性符合天理,毋庸置疑。而七情六欲、情感、情绪既然是与生俱来的,它也应该符合天理,只不过我们要把它控制在中庸的位置上。所以王阳明说,性和情,都符合天理。
性和情组成了心。于是,王阳明提出的理论则是「心即理」。性即理和心即理,只一字之差但意义却是天壤之别。
朱熹说它能通过一系列修行方式把七情六欲、情感和情绪从我们心里祛除。如果他没有在胡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那人若是真做到他所说的,自然就成了毫无情感的机器人。
其实很多理学家都讲究静坐克己,在他们静坐的过程中,就是在祛除这个七情六欲、情感和情绪。
然而。
这些东西真的能祛除吗?
到底能不能不重要,反正王阳明的看法是不能。
情,既然是与生俱来的,就不可能祛除,理学家所谓的祛除只是暂时掩盖,所造成的后果只会更加的严重。
不得不说。
王阳明这个道理朕的没有毛病。
是有实际证明的东西。
华夏历史上有一种摧残人心的制度叫太监制度,它背后的思想就是,想把一个男人某些方面的欲直接给从根本祛除。
用王阳明的说法,这只是在压制,人类根本没有将其真正祛除掉,事实也的确如此一旦一个太监得势后,他做出的恶行要比正常人厉害十倍百倍。就是因为你压制了他的情欲,使他无法正常宣泄。
企图根除七情六欲。
岂不知道这是逆天而行?
在王阳明看来,人生在世要做成事,人性固然重要,但七情六欲、情感、情绪也是一样重要的东西。
人性只能是是指路牌,它给人们指引了一条对的路,可无数人要走向这条路,并且走到底必须要靠情感的力量。
对一件正确的事不付出感情,这件事虽然是正确的,也无法把它做成。人们心中的情感是让他自己奋发向上的催化剂。投入多少感情和努力,便决定了在正确的路上能走多远,走的有多好。
喜怒哀乐,本是人心具有,属于天理。热门遇到突如其来的好事,就会惊喜;遇到让人焦虑的事,就会立刻显出哀伤的表情;看到不平事,也会发自本能的呈现愤怒,这些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天理。
怎么可能消除的了……朱熹适合生活在三体文明,或者生活在机器人时代,那样的话朱熹的主张可能才有点儿实践的可能。
王阳明所说的去人欲,去的并不是人本身的喜怒哀乐。
他的主张当中。
一个人遇到好事大欢喜是天理,可非要让别人知道自己大欢喜,这就是人欲,是需要去除的一个东西。
人生在世得要自律。
见到一只大狼狗,对于一般人而言,肯定会紧张,这紧张也是天理,但这个人非要夸张的直接吓的抱头乱串。
这仍然是人欲的表现,没有能够控制好自己。
审时度势。
得做出最合理的判断。
人们遇到让人焦虑的事会哀伤是天理,可非要让别人知道自个儿哀伤的死去活来,发个微薄动态说什么世界不值得。
这也是人欲。
看看。
这样的东西是不是该去除呢?
加入一点自己过分的理解在其中,就是人们在展现感情和做事时,故意想让人知道,故意别有用心的搞心机。
这就不是天理了。
直接而言的去阐述王阳明的思想最基础的东西,就是要人们不端不装会思考,遇事时全凭自然的客观因素去推动,不掺加一点故意夸大,故意搞事情的心,这就是王阳明学说当中的天理。
反之,就是人欲。
饿了吃饭,就是天理,可吃饭时非要让别人知道你很有钱,一个人点八个菜一个汤,这不是人欲还能是什么呢?
当然。
若是生在有钱家庭这倒是无所谓,只是说过了或者不及就是人欲。饿了吃饭,是天理,非要在经济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吃生猛海鲜,这就是过了,就是人欲。或者是,饿了不吃饭,这是不及,也是人欲。
困了睡觉,这是天理,但非要找个小姐姐陪睡,这也是过了,就是人欲。反之,困了不睡觉非要休闲熬夜也是人欲。存了一份天理,就限制住了催生出这份天理的那份人欲。所以才说存天理就是去人欲。
再说的直白一点。
天理和人欲其实是很微妙的关系,可以互相转化。有时候一个人可以是天理,但一不小心过了就会变成人欲。
所以。
世界上才不会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也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纯粹的圣人,人类总是在好人和恶人之间来回转化。
承认适度的七情六欲、情感和情绪符合天理,就意味着承认每个人都有欲望,这实际上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
欲望恰好是人能创造不可思议的人类文明的重要因素。
当一个人要做一件伟大的事需要别人的帮助时,去承认别人的欲望并且去揣摩掌控,就能让这个人少走弯路直奔主题。
很多人之所以做不成事,不是因为智商,而是因为用心不够。或者说,虽然走的是一条正确的路,但投入的情感和努力不够。一旦情感和努力不够,他就会向外求,试图通过外部的力量解决问题。
这外部力量在他看来就是成功经验的理。
这很难成功。
而且也没有必要。
舍近而求远简直就是荒唐至极的行为,更何况,这种行为就是在企图捡便宜,靠运气,说到底便是彻头彻尾的人欲。
是注定会失败的东西,当然,并不是说要彻底杜绝欲望。
有人有成名的欲望,有人有发财的欲望,也有人想做圣人的欲望,这些欲望其实都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只要处于人性的指引和监督下,那它就符合天理。掩盖它,甚至想祛除它才是违背天理。
我们心中有个指引我们走正确道路的人性,不需要心外之物的指引,又有个帮我们推上正确道路的七情六欲、情感,便亦是不需要外力的推动。这便是为什么王明阳,敢于天地论自己道理的原因。
人靠心做事,一旦用心,万事可成,而成的事就是理的展现。那么,自然是所有的理都在他的心里面了。
只要按照王明阳的思想道路走,便能走上最为轻松并且稳当的道路,后世有无数人早就已经验证了这个道理。
没有王阳明的时代,只有时代当中的王阳明。
不是王阳明在后世被过分的捧的很高,而是时代运行到了后世的关键时间节点,整个社会都发现人类需要王阳明的理论。
事实上古往今来。
王阳明的心学都在那里,他严格来讲是将这门学问挖掘出来的人,这是老天爷在人类社会当中创建的一个隐藏学问。
其实心学用阳明晚年四句话面可以概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在格物。
什么意思呢。
意思其实非常的简单。
如果用三个字概括那就是:致良知。
而如果非用一个字概括那边是——诚。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诚字,拷问内心,坚持下去方能够得到始终。所以王阳明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想要成圣贤在王阳明看来便是如此简单。
仅此而已。
尽显什么叫做大道至简。
一个人啊。
竟是将人性,将人类研究的如此透彻,王阳明到底何等的牛皮不言而喻。他的厉害是用一个个铁的事实证明过的东西。
王阳明此人无论在政治、军事上还是思想传奇而又非凡。明朝的王明阳,就是大思想家王阳明那是真的传奇。
王明阳的人生像开了挂一样,干什么成什么。
他文武双通,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全占齐了,古代思想家里面,仅此一位,就宛如是一个小说当中的主角。
当然。
是二十年前那种主角要经历各种磨难,没有磨难也要强行制造磨难的小说主角。他这种牛皮的人生真真没几个人比得上。
还是之前那个平叛的例子。
对于王阳明的武功,人们知道最多的就是平定宁王之乱,但这场战争里王阳明真正厉害在哪呢?
在王阳明指挥下,以各地知府、县令、通判、推官为主要领兵官的明军,对阵宁王叛军最让人震惊的不是时间长短,也不是以少打多,更不是仓促之间进行的反杀,而是战后那恐怖的战损比。
14243人啊。
斩首叛军4459颗。
俘虏叛军6279名。
叛军损失合计——达到了10738人,这还是最低的估计。可反观阵亡的呢明军,只有区区68人而已。
这是什么概念?
放在土豆的书里面绝对就是一声——此子,恐怖如斯!然而,实际上,还真没有什么作者敢写这么夸张的战损比!
哪怕是龙傲天的文也不敢写的如此离谱,写出来必然要被读者骂不切实际,可事实上这就是真实的历史战绩!
是王阳明对战朱宸豪的历史战绩!
其实对阳明本人来说,对此大概没什么感觉,这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就发生了,是他人生一路走过来凭借天赋和努力,再加上不断的磨难,而必然会发生的正常罢了……换做小说里面的描述大概是如此。
王阳明淡淡一笑,说了句,这战损本该如此……瞧,什么样的爽文敢有如此主角,这不比天命之子更天命之子?
朱宸濠可并不是什么简单人物,当年建文帝削藩,势力最大的便是燕王朱棣和第一代的宁王朱权两个人。
宁王藩地在大宁,地处大明与外蒙交界地,拥有甲兵足足八万,其中更是有三万骑兵是精锐中的精锐。
后来朱棣让宁王朱权参与“靖难”,这伙骑兵发挥了重要作用。
朱棣原本说好要与宁王平分天下,结果朱棣登基后将朱权迁往南昌,朱权实力受到削弱。到了朱宸濠这一代,心中的不满就要发泄了。他为了起兵,准备了好几年的时间,还曾试图拉名士唐伯虎下水。
朱宸濠准备十万兵马,按照当时的形势,如果朱宸濠果断起兵,顺江而下,迅速攻占南京属于是大有可为的事情。没想到,朱宸濠遇到了军事天才王明阳,十万兵马、数载努力,结果43天时间就被王明阳击溃。
而真正决战的时间只有十多天,王明阳一开始也才一万兵马。朱宸濠心有不甘却也根本无可奈何。
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在真实的世界当中,圣人亦是不可敌的存在。其实王阳明这一战的结果确实是可以预料的东西。
格局啊。
王明阳格局不是一般的大,大到可以容下万事万物。所以任何事情任何困难在他面前都不是问题。
而且解决得比绝大多数人彻底。
此时此刻。
仙神对于王明阳的能力和事迹评点介绍已经完毕。
而看了这一切。
诸天历史位面的人内心无一不是震撼至极,触动颇深。
“果真是一代圣贤……朕只觉也开悟了。”
大隋时期的隋文帝杨坚,目光闪烁,若有所思的感慨了一句,她的身旁,独孤皇后也是触动颇深。
他们这夫妻俩对于人世间的一切好像都有了新的认知。本就是绝顶聪慧之人,在仙神点评浅显易懂的情况下。
自然也就是很容易理解了大多数的内容。
“王守仁,王明阳,可惜,可惜,为什么不是在朕的朝代,不是在朕的治理之下,如此一个圣贤不能一见绝对是此生之憾!”
一向对于人才求知若渴,对于人才都很重视的李世民,已经是不知道第几次如此感慨,满脸都是遗憾的味道。
这是发自内心的情感。
对于王明阳。
他是真的很想要一睹圣贤的当面风姿……可惜,李世民盘算了一下,自己就是有三条命都活不到王明阳的时期。
“瞧,这位圣贤的道理,真的很合我的心意,果然,面对一切都要淡然处之,然后用最为淡薄的态度去面对。”
也不是没有对明阳心学理解歪了的人。
就像是赵匡胤。
就是悟到的东西是躺平……那叫让大宋开国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们提醒吊打,更怕皇帝这一期介绍后就直接原地剃头了。
“哈哈哈哈,千古十大人杰,对,这才是朕该上的榜单,朕是圣人,还是在这个榜单里会压轴的存在。”
也是有人压根心思就没放在上榜的王明阳身上。
没错。
就是大汉开国时期的皇帝刘邦,他心心念念新的榜单会有自己,现如今,看到这千古十大人杰榜单第一个人就如此厉害。
他简直就是大喜过望,只觉自己的臣子们果然没说错,那感动华夏千古算个屁,他刘邦就是要当人杰的圣人。
刘邦对于王明阳的事情一点都不在意,他现在美滋滋的开始做起了大梦,怎么说呢,这就是人欲的表现吧。
“我大明竟是诞生了如此圣贤,好!好!好!”大明永乐时期的永乐大帝,看到这一期的视频那叫一个新潮彭拜。
对于王明阳那个骇人听闻的战绩,当中所提到的宁王他可老熟悉了,毕竟,当初他坑的就是朱宸豪的祖宗。
说实话。
朱棣是没想到自己把宁王一族赶去了那种地方,这个家伙的后代竟是还打算走一波他朱棣曾经走过的老路。
十万兵马。
已经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势力了,即便是他,恐怕都得要认真对待才行,可没想到那后世宁王的反叛竟是如此儿戏的就结束了……别说是走他朱棣的老路了,那个悲催的后生啊,连京都都没看到啥样子。
朱棣想到这儿就笑的停不下来。
当然。
对于王守仁打败了朱宸豪,结果才几十个人的战损,他也是感觉实在太夸张,不像是一个真实的情况。
但事实摆在眼前。
仙神作证。
那即便再不可思议也是不得不信。
怎么说呢。
朱棣的想法也没毛病,但显然是没有看透这场战役的全部面貌,其实王明阳这般战绩也不难理解。
一旦文人开始被迫指挥作战。
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军事上开始出问题了。
只能派治国的文臣上。
宋朝就是这样的,只是宋朝文人运气不好,与宋为敌的势力太强大了,然后宋朝的文人一个个都没这方面的知识。
但到了明朝的情况就不同了,出了一个王明阳这样文武双全的人物,而他在战场上便不只是能起到一个武将的作用。
如果一个文人还懂兵法,文韬武略齐全,那么很多武将实际上就肯定打不过这么一个文人指挥的军队。
首先。
因为文人心思细腻,在粮草供应、补给方面一般会做得很好,计算得很恰当,有效保障军队在活动半径内供给充足。
如果敌对的一方没有什么军事上无比超凡的指挥,或者职业兵战斗力方面的优势,基本上就会输给这样的文人。
再加上。
心学研究的本就是如何去私欲,他对私欲的了解很透彻,针对朱宸豪的私欲,各种方法搞得朱宸豪一方全体人员心理都快崩溃了,哪里还有办法打战呢?当然,即便如此,只有几十个人的战损也依旧足够耀眼。
后世哪个心理学家能够有这种恐怖的本事!
唯有王阳明这个心学大成者!他是真正的心理学创造者,之前宋朝那个所谓的心学创始人不够是摸到了点皮毛而已。
那人其实和王阳明的心学有着很大的不同。
至于说心学封建。
那是不懂王阳明的心学。
用儒家的话来说,与时俱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才是王阳明告诉所有学习者的致学态度。
学心学,磨心镜,用没有任何偏见的态度去观察它,如果有偏差,就纠正。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守仁的道,是“心之道。”
意思就是人类都具有一颗本心,这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不论学习、交友、办事、感情,都是由这颗“本心”在判断、分析、决定。所以圣人的道,原本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吾心即道”,就是“圣人之道。”
华夏哲学中的“心学”,就此诞生。这门学问的出现,也使得王守仁能够与孔孟、朱熹一样成为永垂不朽的一员。
评论王阳明的学问,不要受他的世功影响。
他的世功比普通的将领文官肯定好很多,但不论是军功还是政功,他都不是顶级的,因为时代没给他那么大的舞台。
如何评价阳明的学问?
得从强和弱两方面看。
强的方面体现在两点上:一是他对四书五经烂熟于胸,二是他对四书五经的贯通并且给出了新鲜的表达。
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弱的方面则是他个人的学说,艺术性有余科学性不足,也就是说高度有余系统化不足,这让后来的普通人不知道该怎么学。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况、
他这样的成就,依旧是历代帝王、名将、大臣都达不到的高度。
任一个人权利滔天、任他杀人遍野、任他财富满堂,不过是人死如灰、过眼云烟,寥寥百载留了个名号和威望。
唯有留下来的学问……唯有圣人才是永恒。王阳明最让人佩服的就是知行合一,他是500年来最完美的一个人。
他是凡人吗?
是!
他是圣人吗?
也是!
正所谓。
知行合一是真知!
我心光明拜阳明!
一个人能在人类群体当中所可以成就的最高地位莫过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