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视频:盘点感动华夏十大千古人物 > 第74章 天佑三百年!始皇得长生!

第74章 天佑三百年!始皇得长生!(1 / 2)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事之一,是他在生命的最后十一年,进行了五次出巡,甚至最后都死在了旅行路上。

完美地诠释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当然,秦始皇巡游的目的是「东抚东土」「威服海内」,这也是一种树立威望宣扬自己国家方针的行为。

秦始皇二十八年。

即灭六国后的第三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向东来到了泰山,召集齐、鲁儒生七十余人登上山顶进行封禅大典。

并立石颂德。

这是秦始皇称帝后的宣传工作,证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后世帝王都有了泰山封禅的习惯。

可能有的人觉得这是从上古时期延续下来的传统。

然而,“四岳”从来历来看,泰山只是四岳之一而已,并无特殊之处,又何来无怀氏、黄帝等人泰山封禅?最关键的是,远古之时,黄帝等人活动范围在于西、南等地,当地的华山就比泰山要高很多。

就连西北的昆仑也比泰山更庞大。

东岳泰山海拔只有1532.7米,西岳华山有2154.9米,北约恒山有2016.1米,从山的高度来说远古之人封禅也不必寻找泰山。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疑点,就比如地点和时间线对不上的疑点。

泰山所在的齐鲁大地。

在商朝时可是仍旧还属于“东夷”之地,属于臣服的部落,或敌国的疆域。既然如此,为何伏羲、黄帝等人,偏偏不寻找自己领地里的山川封禅,而跑到别人领地里封禅呢?显然这是不合逻辑的事情。

总不能封个禅,还要偷鸡摸狗一样的玩潜入模式吧,那样炎帝黄帝的形象,只要稍微联想一下可就是大崩坏了。

从这些种种迹象就能够看得出来。

所谓泰山封禅“古来有之”,其实最大的可能是齐鲁儒生创造的一个谎言,真正的泰山封禅并非从上古无怀氏开始。

而是从秦始皇开始。

如果确定了这一事实,无疑将颠覆很多传统认知。在秦始皇之前,或有人于泰山小祭,但绝非后世的泰山封禅。

至于秦始皇知道不知道泰山自古就是先贤封禅的地方这种话是谎言?

毫无疑问他肯定也知道。

但始皇帝的这一次封禅,除了彰显自己的功绩之外,其实是含有强烈的目的性,便是让关东六国都来认可他。

认可他这个皇帝的正确统治地位。因此,即便是知道这就是个齐鲁儒生的自我吹捧,可他还是将封禅的地方选在了这里。

怎么说呢。

若是不来这一次封禅的话,可能后面很多事情都会发生改变,当然,这里说的并不是后世那些个帝王效仿的封禅,而是此次出巡,秦始皇还有一个「意外收获」,他在齐地遇到了一个叫徐福的方士。

本来始皇帝对于征服时间,征服生死就很有执念,遇到徐福那自是大喜过望,自此,始皇帝踏上了一条企图长生不老的路。

其实要说这个徐福也不是没有本事,他给秦始皇带来一套神乎其神的仙药营销,让秦始皇给了他大一笔钱。

他会带着人坐船出海,给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药。始皇帝对此当然将信将疑啦,可谁让徐福说的那叫一个玄乎。

这人的口才是真的好。

看到仙神手中流光里徐福的身影在巴拉巴拉的高谈论阔,别的时空的不少人听了都感觉有种被说服的冲动。

他们也忍不住对徐福描绘的场景浮想联翩。

什么渤海之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远远望去看起来虚无缥缈,但是仙山上有一座座仙神生活的宫殿,全都是黄金白银建造的奇观,在仙岛上面禽兽草木皆为白色,一旦有人走近仙山就会消失无踪。

说的那叫一个煞有其事,要不是大家都看到真的仙神,是头顶天脚踩地的伟岸身姿,怕是还可能真信了这个人的鬼话,有一说一,很多诸天历史时空的人读史书,发现一代天骄始皇帝居然会被徐福骗这件事。

大家基本上都是尤为费解。可现如今通过仙神手中的流光,大家看到了这个徐福到底是个多么有口才的人之后。

不少人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他们明白这可能真不怪始皇帝好忽悠。真的,这徐福真他娘是个忽悠人的人才。

说的那些东西怕是他自个儿心里面都信了的样子,

手舞足蹈的描绘着啊。

后世的人来看了都要惊叹上一句,这人演技妥妥的能碾压奥斯卡。事实也的确如此,徐福表现的一切都好像真是他亲眼所见。时不时还感叹一下自己仙缘不足,懊恼不已,放在后世的骗子里也是顶尖神棍。

更别说是在古人人的群体当中了,那就真是谁见了都得上当。

“这徐福比骗的那些方士高明多了,若是换做此人来的话,估计我也得跟始皇帝一样,被忽悠的上了当也说不定。”

“可惜啊,这么个人才却走错了路呀,要是选择另外一条路,绝对大有可为。”

大汉时期。

汉武帝刘彻对于仙神流光当中展现的徐福很是欣赏,当然,不是欣赏这家伙的言论,而是觉得这家伙去当细作绝对是大有可为。就说说那些个之前始皇帝一生当中,所出现过的帮着始皇帝忽悠其他国家的纵横家。

一个个的都是不知道苦练了多少年的本事,可是论起这忽悠能力和让人相信的程度,那些个家伙却还差徐福不止一点半点。

很难想象。

如果拥有如此“天赋”的徐福,去当了离间别的国家的细作,到底是多么恐怖的情况,可能会成为细作之王也说不定。

那估计就是另外一番传奇故事了……汉武帝是一个惜才的人,都有些恨不得穿越到秦朝去把徐福抓回来调教了。

对于徐福的忽悠能力。

汉武帝竖起了大拇指。

同样。

另外一个时空也有人竖起大拇指。

“此人当真是有些本事,怪不得能糊弄始皇帝一次两次,也不知道是不是打小就爱骗人,不然怎么有如此炉火纯青的功力。”

大明时空。

朱元璋也对于徐福很是佩服。他小时候要过饭,自然也琢磨过演技这东西,

“此人端是可恨!欺君之罪不可饶恕!”

大唐的皇帝李世民对于丹药这类东西已经是很厌恶,毕竟之前他那一期当中,他可是知道自己最后就是死于丹药。

因此。

对于那些个术士啊,炼丹师啊,他下意识的就有极度的抗拒心理,看到仙神流光画面当中的徐福更是厌恶。

毕竟。

他作为后世的人。

可知晓始皇帝的早死。

断然跟那徐福还有一众炼丹师脱不了关系……四十多岁正值壮年的时候,若非是被什么原因伤害了身体怎么可能病死沙丘。

“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还有所谓的炼丹长生,哪里有仙神的奖励来的实在。”一旁的程咬金说着大实话。

周遭的人纷纷认可的点头。这老程今天倒是难得说了句有道理的话,就是,仙神颁奖发放的奖励才是真的实在。

“始皇帝何等英姿之人,可惜了,都毁在了这徐福手里。”长孙无忌也是叹了口气,始皇帝毕竟是很久以前的人物,讨论始皇帝和讨论隋朝的人物不一样,给予夸赞也不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

再说了始皇帝是仙神认可的万古第一,自然是没谁会说始皇帝不值得夸赞。

“人生在世,逃不过一个死,在死亡面前,即便是始皇帝也和你,我,他一般,只能尽力去抓住每一个希望。”

房玄龄此时却想到了和自己一直不对付,但是时长会去怀念的老同僚杜如晦,在死亡面前再多的智慧也没有任何用。

即便是始皇帝想来也逃不脱这个命运,没有人能逃脱,之前就都已经看到了英武的李世民在晚年也疯狂追求长生。

人类在死亡面前,哪怕是帝王将相,也都是同样的平等。忽然间,房玄龄感觉自己悟了,悟到了佛家的四大皆空……咳咳,他当然不会因此而遁入佛门,只是思想在转眼间有些变化了而已。

“徐福!这是徐福!”

“他就是大秦二世而亡的罪魁祸首吧!”

“真正的重量级人物出场了!没有这个家伙,始皇帝不会早死,大秦也不会二世而亡,他才是真正的幕后大人物啊!”

“瞧瞧这份说服别人相信某件不可能之事的功力,实乃吾辈纵横家的楷模,可惜,可惜了如此一个人才。”

诸天历史位面的人都对徐福的登场反应很大。

对于徐福的演技。

大家是真的找不出一点毛病。

别说只是这些个诸天历史位面的看客了。

始皇帝本人通过仙神手中的流光,再次回顾了一下当初徐福骗自己的样子,他也不禁是叹息着苦笑了一声。

“此人……哎。”

一声充满了无比复杂情绪的叹息。

带着恼火。

也带着几分难以言喻的自嘲。

怎么说呢。

其实对于徐福的各种描绘他真不在意,只是徐福话中让他动心的,却是在仙山之上,有着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的话语。

就是这个东西让他上了当……若这只是徐福一家之言他肯定也还会怀疑,可是这个传说从战国时期就已流行。

齐威王、燕昭王等都曾派人寻访仙山,把仙药在海外的事情闹的满世界皆知,正是因为这点加上徐福栩栩如生的描绘,始皇帝才相信了徐福的鬼话,然后做出了让他感觉毁了自己一世英名的行为。

信任徐福,给人,给钱,让徐福出去寻药。当然,这里面也有徐福带着他,去看了几次云中楼阁的原因。

怎么说呢。

确实不怪始皇帝。

古人不知道很多科学现象。

自然就信奉眼见为实。

实际上,齐地靠海,航海者有时会看到海市蜃楼,古人无法解释这一现象,才演变成了三仙山的传说。

这根本就是忽悠人。

但碍于时代的局限性,秦始皇不知道啊。

他信了徐福的话,派出数千童男童女,掏钱给他造船,让他入海求仙。徐福这一走就是九年的时间。

期间杳无音讯。

可秦始皇对仙药一直念念不忘,还把其自称「朕」改成了「真人」,并下诏说,我仰慕天下间的得道的真人。

所以呢以后我这个皇帝就自称真人了。真的可以说是有些走火入魔,在徐福走后,秦始皇任用了一批方士为他求仙问药。

如卢生、侯生、石生、韩终等,他们都是还行的片子从皇帝那里捞了一大笔研究经费,赚得那叫一个盆满钵满。

秦始皇最后几年的许多举措,说到底都与求仙问药有关。但是呢,他其实和大多数迷信的人都有些不一样。

秦始皇确实是很迷信的人,妄图想要获得长生不老,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迷信的人。却能做到不信邪、不怕鬼神。

有人作怪,下雨,一大批湘妃竹里发出异象,秦始皇直接就下令砍了竹子,然后留下了湘妃怨的传说。

秦始皇到秦皇岛,大海翻腾,好似对秦始皇表示不满,秦始皇立马就是反骂,还对着大海当中丢石头。

后世对这位「千古一帝」的评价总是毁誉参半。对于秦朝的快速灭亡,他固然承担着一部分无法推卸的责任。但终究也必须肯定他为后人留下的千古功绩,以及他身上存在着的个人魅力和矛盾点。

最后的一些年月他也做了很多丰功伟绩。

大秦帝国建立后。

最大的威胁就是在旁边的游牧民族。

后世其实有很多低成本地应对北方游牧民族政权的办法,比如和亲,也就是送女人和慰问品。

这是下下策。

也有上策。比如开办互市,也就是搞贸易,你拿牛马换我的日用品。中策则比如岁币,也就是赏零花钱。匈奴之所以会总来骚扰中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很多东西他们造不出来,但又都是生活必需品。

没有铁锅。

手把手怎么做菜和肉?

没有布料。

怎么制作遮风挡雨的衣物?

这些个游牧民族做不出来就只能抢。他们的「犯罪成本」比较低,进了村抢一通就跑,让别人还一点都追不上。

在大秦时代的匈奴一族,不比汉代的匈奴帝国那般强大,匈奴的破坏性此时也就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仅限于此。

强盗劫匪一样的角色。

便是正因为此始皇帝才没有太过于在意。

只是驱逐防止他们再进来。现在的匈奴对于中原来讲,其实更形象的说法就是一个「飞车党」一样的不良分子。

一个「飞车党」会颠覆政权吗?

不会,它没那个能力,但它始终让你如芒在背。

对于游牧民族的问题,像和亲、互市、岁币这些做法,都是从根本上来缓和矛盾。

把你最需要的东西给你,你还打什么劲呢?毕竟抢又不是那么轻松,历朝历代的华夏北方边防军都不是吃素的,长城又始终建在易守难攻的地方,突破了也不好出去,再把命弄丢了实在不划算。

所以,此时对待游牧民族的问题,实际上并没有必要上升到生死对抗的高度,那个代价和收获根本不成正比。

秦始皇也知道这一点。

只不过。

他是什么人?

虽然也知道打游牧民族吃力不讨好,可是他还是选择了拿拳头说话,也不能怪他,毕竟他六国都能灭了一个小小的蛮夷算什么?即便不划算,也要打跑你,然后防止你日后还来我家里面抢东西。

始皇帝北击匈奴便是因此出现。

只是。

始皇帝这种行为却是影响了后世,几十年后又带坏了另一个谜之自信的男人,是的,就是那个大汉的开国皇帝。

都是自认为的千古一帝,你能打跑我就打不跑?不光要打跑,打残是不够的,我要打死他们证明我必你更厉害!

这就是刘邦的想法,然后刘邦就悲剧了。

跟始皇帝完全就是不一样的情况,也不知道刘邦到底是哪里来的自信,要知道,他那个年代可没有梁金茹给他勇气。

始皇帝和刘邦不一样,他是真的北击匈奴,让匈奴闻风丧胆了。

这里也不得不提一件事情,始皇帝之所以大费周章,硬是要对付这些个外族,甚至于还要修建长城也有未雨绸缪的意思在里面。

公元前215年。

秦始皇又来到秦国的东北地区——碣石去巡游了,命令燕地的一位名叫卢生的方士再去海中求访仙人。

这次寻仙因为人为因素有了成果,卢生带回来一本从海中得到的宝书《录图书》。这本书上赫然写了五个扎眼的大字——「亡秦者胡也」!

正是这本书的现世,成为时代的转折点。秦始皇看到了这本「天书」后,由「亡秦者胡也」这五个字,马上联想到了一个邻居——北边的匈奴。最早,中原人民将四个方向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秦国过去就是西戎,齐国就是东夷,楚国就是南蛮,北边的游牧民族就是北狄。如今除了北狄,西戎、东夷、南蛮外加周朝全被灭了,「胡」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成为秦国的心腹大患。

后世常说卢生找到的这本书让秦始皇走错了一步,他以为他的大秦江山是亡于胡人之手,没想到其实是亡于胡亥手中。实际上,这样的说法有些牵强。首先,秦国并不是在胡亥手中灭亡的。

而是终止在了子婴的手上。其次,子婴投降的是刘邦,而杀他的是项羽,所以秦亡跟这个「胡」实在是没什么关系。

只能说卢生这个人虽然是骗子,但是眼光却还是很有水平。当时,秦国没有消灭的势力只有北边的匈奴了,卢生「找到」的这个「仙书」,方向指得很对。无论怎样,秦始皇动了将匈奴打跑的心思。

并雷厉风行地进行了实践并且,为了防止这些劫匪再进来始皇帝开始修长城。这不是他首先发明的东西。

而是历朝历代一直都在修的防御工事。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已经开始修筑长城。蒙恬通过增修战国时期的长城,构建了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防御工程,其中西段原为秦昭襄王时期修筑的长城,而中东段原本是赵、燕两国长城。

这道防线对中原农耕民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有突出贡献。

得到了卢生给的所谓天书。

秦始皇第一反应最先想到北方的匈奴,他们是帝国长期以来的边患。秦始皇此次出巡,主要巡视的就是北方边地。于是,他便立即命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并召集民夫修建万里长城。

燕人卢生没能找到长生之药,他的一句谶语,却让秦始皇大动干戈,不过,倒是却也为后世华夏抵御异族奠定了基础。

蒙恬率军到达边境后,抗击南下阴山、河套地区的匈奴,立下赫赫战功,仅仅用四年就带领军民修筑了边防长城。

这对于后世的影响绝对是非常大的……有得必有失,修长城自然劳民伤财,只是相比较之下却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天知道若是没有这道防线,千百年间,会有多少人,多少家庭,多少地盘,被异族给掠杀抢夺甚至侵吞?

历朝历代为什么都在搞这个防御工事,因为总有能看的远的人明白其意义。

随着画面继续递进。

北击匈奴三年后,秦始皇再次因方士一番话下达了焚书令,这一次是方士惹怒了他,他发现了方士里有诸多骗子。

这些骗子写出来的书,还有那些六国余孽,鼓动百姓思想叛变的书,在始皇帝看来都是该被消除掉的东西。

特别是那些个骗子。

怎么说呢。

即便是骗子,那骗术也分高低,终究会有学的不到家的人被发现。秦始皇三十五年,在秦朝实行焚书令之后,方士卢生、侯生等愈发惧怕秦始皇发现真相。他们本来就只会忽悠,根本找不到所谓的仙药。

因此。

日日夜夜他们都担心总有一天自己也会倒大霉。

于是卢生与侯生聚在一起议论秦始皇,说他这人刚愎自用、专任刑杀,自从兼并天下后就以为自古以来无人能比得上他自己,朝中虽然有博士七十人,其实都是摆设,全是皇帝一人说了算。

没有人敢跟他提不同意见。

只有执行严刑峻法的狱吏能得到他的信任。

这两个方士说着,长此以往,上位者听不到不同意见,日益骄横;下位者为了博取信任只会欺骗皇帝。

这样下去周而复始,大秦迟早要完。

这一番话,很快传到了秦始皇耳中。卢生与侯生的保密工作做得不好,跑路却飞快,等到秦始皇下令追捕时。

他们已不知逃到何处去了。

恼羞成怒的秦始皇将气撒在自己曾经最信任的方士身上,说:“韩终这家伙说好给我求仙药却不辞而别,徐福从我这里得到的资费数以万计,也没找到仙药。卢生这帮家伙接受我巨额赏赐如今还诽谤我?”

“一群欺君罔上!无肝无心之辈!今乃诽谤朕!以重吾不德也!”

秦始皇一句话将此事上升为政治事件,指责京城咸阳诸生“或为妖言以乱黔首”,这是极其严重的罪名。

既然搜捕不到卢、侯两个家伙,秦始皇就索性直接拿咸阳的诸生,包括方士、搞思想煽动的儒生开刀。

经过审讯之后,牵扯出460人,将他们尽数坑杀,以威慑天下人。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坑儒」事件。

实际上这杀的人还没许多皇帝一次抄家灭门杀的多。

始皇帝不是一个随便杀人的皇帝,只是因为这些人实在不得不杀,除了个人的情绪因素还有对于政治的考量在其中。

在帝制国家中,有一个特点是家国一体,朕即天下,天下即朕。

由于权力集中于皇帝,导致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帝国产生影响,不论歌颂或者批评,凡是涉及皇帝就会涉及全国。

当然,周朝不是这样的,因为周朝是分封制,诸侯国之下又有拥有城池的士大夫。如果百姓不满意,只会反对士大夫,根本不会找国君的麻烦。士大夫有意见,才会向国君进行申诉和讨抱不平。

这样的层级管理,让周天子高高坐在王座上,享受生活的同时,既不用管天下事,却也让天下也没人理他。「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所有的麻烦,都在士大夫的层级消化。

这是周朝的制度,可秦帝国不一样。所有的官员都是秦始皇派出去的,那么闯祸之后当然是秦始皇来扛。

如果秦始皇做错事情,直接受批评的也是他。但皇帝不能被批评。由于大权在握,皇帝就是国家的形象代言人。

如果皇帝受到批评,岂不是国家也有问题?

家国一体,需要皇帝成为圣人。秦始皇是圣人,也是人。他希望能够长生不死,于是就让术士炼仙丹、找仙药,为此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可找了很多年,依然没有找到,这件事本来就对皇帝的形象有所影响。

术士只是编故事向秦始皇骗取财富和地位。眼看谎言要被戳破,有两个术士就跑了,这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

主要是他们在逃跑之前还吐槽:”始皇帝太过分了,大权独揽不给别人机会,这样的人怎么配长生呢?”

这就属于不但骗秦始皇的钱,还骂秦始皇是傻子。

事情传到秦始皇的耳中,他顿时感觉自己被人羞辱了。他说了一句话:“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这句话才是秦始皇的心声,你仔细品。他心疼的不是钱,而是被术士诽谤,让自己的名声受损。

皇帝无德,那秦帝国算什么?

这种话语可不能流传出去,毕竟若是时间久了,人心就会产生动摇。

于是,秦始皇才派人审核咸阳的「诸生」,包括术士、学者、学生等,最后查出诽谤过皇帝的有460多人。为了惩戒后世,他们被坑杀于咸阳。所谓的「坑儒」不是坑杀儒生,而是这群罪有应得的反叛者。

这一次的焚书坑儒除了私欲,其内核却也是家国一体的帝制禁脔,焚书坑儒可以看做是秦始皇维护大一统的手段。

这一事件造成了秦始皇长子扶苏与父亲的决裂。

在得知诸生将被处死后,扶苏对秦始皇说,天下刚刚平定,远方百姓尚未宾服,诸生中有不少是诵读孔子经书的读书人,如此用重典加以惩罚,恐怕会引发天下的不安,请陛下三思。

秦始皇觉得自己这儿子被洗脑洗的太厉害了,于是乎立马让扶苏一边凉快去,并且把他贬出咸阳赶到上郡给蒙恬当监军。

目的是让扶苏能够清醒过来,真正认识到帝王该认识的东西……能说始皇帝这焚书坑儒有什么过错吗?

真的不能。

他烧的都是一些妖言惑众的书籍罢了,杀的也都是一些该杀的人而已。先不说那些个欺君罔上的骗子。

就说始皇帝杀的那些个儒生,放在后世也是叛国贼,就是煽动民众叛乱的大罪,下场不会比在古代好多少。

从古至今这类人都要受到唾弃,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单单说始皇帝这是暴行,着实不只是双标那么简单了。

脑子多多少少有点儿大病。还有就是焚书这个东西,多少人拿这个事情说事,说什么始皇帝断了华夏文明传承。

扣的帽子那不是一般的大。然而呢,即便是在那些最为苛责的历史记载里,始皇帝所焚的书也就顶多有六国的文化书籍,大秦都统一了文字,这些东西当然可以被淘汰,毕竟,咸阳的皇宫内又不是没有留有原本。

那些有道理,有价值的书都在不断被翻译成为新的文字,根本就扯不上什么这一波断掉了华夏文明的传承。

真正断掉华夏文明传承的反而是很多人吹捧的项羽。随着项羽直接一把火焚烧咸阳,看起来像是多么值得称颂的壮举,然而始皇帝收集的天下书籍也全部付之一炬。大火三月不熄当中都飘荡着一股竹简味儿。

谁才是真正的文化历史传承的罪人?

不言而喻。

仙神流光当中的画面继续流转,嬴政并未放弃寻仙问药的幻想,坑杀咸阳诸生后,他的气就消了一大半。

为了长生不老,他依旧在让人寻找办法。当然,这肯定是不会有任何的结果,只能说是在毫无收获中时间恍然消逝。

到了秦始皇三十七年。

这个时候诡异的事让秦始皇惊出一身冷汗。

这年秋天,一名使者经过华阴地域,却是被一个手持玉璧的人拦住,对方没头没脑的上来就说了一句。

“请你替我把这块玉璧送给滈池君。”滈池君是滈池之神,秦始皇将本朝定为水德,滈池君说的就是秦始皇。

这个神秘人将壁交给使者之后,临别前,他还对使者说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今年祖龙死。”

谁是祖龙自然也不用多说。使者回到咸阳,就跟秦始皇汇报此事。皇帝一听,心情那叫一个恼火和郁闷。

当然。

也有一丝丝惶恐。

他的身体确实已经很有问题了。

秦始皇命人对此事进行占卜,得出的结果是「游、徙吉」,意思也就是说只有出巡和迁徙百姓才能逢凶化吉。于是,秦始皇下令迁移三万户人家到榆中、北河地区,并给每户人家赐一级爵位。

之后。

他踏上了人生的最后一段旅途。

这次巡游历时十个月之久,秦始皇带上自己的幼子胡亥同行,并将帝国的大臣分成两套班子,以右丞相冯去疾为首的一帮大臣留守咸阳,以左丞相李斯、上卿蒙毅与中车府令赵高等随行。

以便帝国的政治机器正常运行。

然而。

这个时候的大秦。

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这是始皇帝最后一次出巡。

其实这最后一次巡游吧,也能看出始皇帝对自己帝国的重视,以及到底多么勤勉,明明是为了避灾可还是选择了极为艰难,但对帝国大有益处的一条巡游路线,他去到的会稽在当时的秦王朝实际上已经接近边境了。

在当时那么一个道路不发达的时代,即使贵为皇帝,任何巡游都肯定很折磨人,后来没有一个皇帝有他这样的“爱好”就是最好的证明。然而呢,在自己身体不好的情况下,始皇帝还是选择了最艰难的巡游路线。

可见始皇帝肯定还是对自己统一天下的事务非常看中。

一心想要到自己偌大的帝国看一看,管一管,让整个帝国更加的稳定一些,也不能说他行事就没有一点理想主义的因素。始皇帝是个勤快人,他巡游天下的程度,恐怕后来一直没有皇帝能够赶超。

始皇也曾经说过:““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始皇帝的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恰恰是主张大一统的人士的基本思想共识。

他的行事除了行自己凌驾万物之上的理想外,未见得没有让天下和平的初心在里面,人都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动物。

若非有这些让天下太平的心思,那打下整个王朝后安心享受就是了,始皇帝根本没有必要为后世做那么多的事情。

之后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这样的措施,仅仅从必要性上来说,他其实并不错误。但问题是他就是太勤快了,再加上行事只从自己希望出发。即使有一点好的初心,最终反而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