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始皇帝则无旧华夏,无图书管理员则无新华夏。
这就是后世一些历史研究者的看法。从如此一句话上面就能够看得出来,到底始皇帝的伟大有多么的值得称颂。
他俩被诋毁的点也极其相似,但被如此诋毁却并不难理解——大立必有大破相随,这是历史无法杜绝的问题。
俩孤高超绝的大手笔下,也确实存在不可胜数的牺牲者。
但他们所做的都是当做之事,而且他们足够义无反顾。他们被骂得有多狠,恰恰也说明他们功绩有多高。
他们不需要我们评价。
只需要我们站在他们的遗存上前进。
他们都是把文明代入新一个层次,新一个高度的存在,抛开近代文明的飞跃不谈,始皇帝是唯一带着文明飞升的存在。
说是他行了神明才能做到的事情毫不夸张。
某本书里说:「始皇帝并不是神,只是做了神该做的事情,不能以神性去要求他,应该从人物的角度来看他」。
依托对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北大竹简《赵正书》等新史料的解读,这本书还原了这位帝国缔造者的一生。
从秦始皇身世的秘密、即位的经过,到帝国的统一、焚书坑儒的真相、遗诏的谜团,尽可能地贴近与秦始皇同时代的环境。
撕下皇帝的外衣,这个名叫「赵正」的秦代男子,既有与三皇五帝比肩的气魄,又有对长生不老的执迷,他以强大兵力征服吞并六国,却对被征服的齐鲁文化怀着复杂的敬畏,展现了自身的谦卑。
秦始皇展现的是多面的、充满人性的形象。
他的多面性格创造了秦帝国维系的政治根基,也跨越了2000多年的时光,对后世华夏的面貌产生深远的影响。
如果让后世的人来选择中华五千年历史上最感动华夏的人,那么后世的人可能会五花八门的选出无数个人物。
因为每个人心中的评判标准都不一样,这是绝对可以理解并且确定的事情,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不会一样。
这个问题就像是问全华夏最漂亮的女明星是谁一样,答案之繁多,甚至可能涉及到一些人听都没听说过的名字。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一千人心中有一千个感动华夏。然而,不管这些人如何去进行选择。
那感动的也都只是大家各自而已。没有什么错与对,只是放在历史的宏观角度去看,能够最为感动“华夏”这个群体文明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始皇帝。放在最后压轴,自然有其无法替代的分量。
没有任何可以去质疑的东西,秦始皇对于整个华夏文明的构建,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可以说无人能及。
甚至可以用整个世界的历史去对比,那些在全球范围的古典时代当中,曾经建立过所谓丰功伟绩的伟大帝王。
到底在始皇帝面前算是一个什么。
波斯阿契美尼王朝四代雄主居鲁士大帝,冈比西斯二世,大流士一世,薛西斯一世为帝国打下了辽阔的疆域。
但他们最终并没有在这个辽阔的区域内,让所有的人们建立起一种共同意识,没有能够真正将文明整合起来。
他们只是打下了疆土,然后听之任之,便使得自己的帝国,在历史当中化作尘埃,在后世甚至鲜为人知。
也对后世没有太多的影响。
再说不止一次提到过的马其顿雄主,那位很多人心中的牛人亚历山大大帝,他虽然也是一位伟大的“世界征服者”。
他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也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然而。
他英年早逝之后,帝国旋即四分五裂,希腊文化影响了大片区域,但也依旧并没有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共同意识。
文化影响只是文化影响,依旧没有整合文明的统一,强大如许多洋人吹口中的亚历山大光是历史眼界和格局就落后了不只一点半点,他和他的文明依旧只是一个蛮夷而已,只不过是力量稍微强一些的蛮夷。
空有所谓的帝国框架,却没有真正迈入帝国文明。
再看南亚次大陆的征服者无忧王,也曾经征服过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然而阿三国那片大地的共同意识直到二十一世纪,这东西好像也只存在于平行世界里,只存在于他们自我幻想的所谓阿三第一当中。
凯撒和屋大维为罗马帝国确立了地中海为内湖的疆域,然而所谓的罗马和平,罗马盛世从来都只存在于外国历史学家的臆想中。他们没有自己值得骄傲的历史,因此就只能够全靠本事去编造历史。
当然。
这份功力发挥的最出色的是棒子国,可惜,他们的真实历史上连可以用来吹,可以用来编造事迹的人物都没有。
也不是完全没有发挥空间吧……华夏历史上大多数的朝代,他们都可以选一个时期,去吹嘘一下自己被华夏吊打的时候,在整个“部落”被打的抱头鼠窜的阶段,到底又上演了什么样的爱情故事。
这是他们的强项不是么。
可能讲一些自己“部落”里惊天的美女,然后被棒子王子相中,却被选来献给伟大的天可汗之类的。
至于到底王子该如何从那个时期的华夏文明手中抢回爱人。
估计哪怕按照这群人不要脸的极限,也只敢编个美女到了华夏,因为“长相平平”被退了回去然后皆大欢喜。
为什么棒子国的古代电视剧,好像天底下除了他们国家外,就没有任何文明了,因为他们要掩盖自己走出去谁也打不过的事实——说的好听点是一个国家,说得难听点,就是一个屁大点地方的部落。
关于这个国家的事情没什么好多提的,顺带说一下而已,关键还是纵观全球的历史,古代所谓的帝国都不过尔尔。
可若是把目光从世界史转向华夏史呢。
这里的传奇比比皆是。
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做世界的中心,嬴政少年登基,而其登基之处,恰恰是伊阙之后秦国在天下霸权处于战略收缩的时期,邯郸之战失利之后秦国已经在短期内无法再次组织战略级别的大行动。
嬴政在亲政之后,用七年的时间,通过一系列外交和局部战争的操作,为天下大势争取到了时间和空间。
随即用10年的时间,攘至尊而扫六合,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千古伟业。也许在很多人看来秦统一六国是大势所趋,但若是真正的去研究过世界历史,便能知道他们说的只是以一种“内战叙事”在考量秦灭六国的战争。
但事实上战国诸雄都有数百年的国祚和统治基础,在秦统一天下过程中,这场战争过程是不折不扣的“外战”。
是一国对另一国的征服战争。
且秦国在昭襄王去世后的战略优势显然不宜过分夸大。
相比于世界史上的诸多征服者的惊天碾压优势,嬴政以并不算碾压的实力所展现的征服战争却比他们更为传奇。
相比于那些至多只能在文化层面留下隐约认同感的“世界征服者”,嬴政给整个世界所留下的财富则更显珍贵。尤其是华夏民族共同意识的建立。“书同文,车同轨”的改革,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秦皇一统前的华夏大地,应该说这片大地更像是一些具有相似文化习俗,使用相似但各有差异文字的“部落”聚合体。
和世界上其他地方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处于一个文明衍生的初级阶段。
纵观华夏大秦时代之前的古代典籍里,往往也会用“秦人”,“齐人”,“宋人”,“郑人”,“楚人”来分别不同的族群。共同民族意识的形成,需要的是一些基本生活要素的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自然就是最直观的东西。
这些东西世界上其他的征服者们对此完全没有办法。
唯有秦始皇不仅仅从领土上面,完成了华夏文明核心区域的第一次统一,而且建立起了一种华夏民族的共同意识。
这种共同意识便是令华夏得以在未来的两千年里,即便在四分五裂的大势下,都始终有一种谋求统一的向心力。
对比一下某个同为文明古国的国家就一目了然,这个“国家”迄今为止还多种文字书写体系并行,连国民之间的通用交流语言都不存在,即便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精英们,都只能依靠一种外国语言才能相互交流沟通。
是的。
说的就是阿三国。
他们那不叫文明古国,也不叫文明史,称之为蛮荒记好像更为适合。
从历史高度比较,秦始皇比之波斯诸王,亚历山大,无忧王,凯撒,屋大维这些西方叙事体系下的世界征服者都做得更加优秀。
其意义也更加深远了不知道多少倍。
波斯帝国解体了,希腊化世界解体了,罗马帝国解体了,阿拉伯帝国解体了都再也没有恢复过统一格局。
古印阿三的区域更是直到后世的二十一世纪,都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共同体,而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域却自从秦始皇建立不世之业,威服海内,完成了四海归一之后,其向心力就再也没有消失过。
正所谓一言以蔽之。
无论是波斯阿契美尼诸王,亚历山大大帝,无忧王,凯撒和屋大维,他们的外战成绩确实还算不错无人否认。
然而。
秦始皇把原本理应是“外战叙事”的模式,变成了“内战叙事”,并且令这种“内战叙事”在此后两千年里都为华夏人所普遍认可。
这是其他任何文明都无人做到的事情。始皇帝的强大,甚至连被那些个文明高度不够的人杜撰出来的所谓亚瑟王都比不了。
一个只存在于幻想当中的存在都无法比拟,可想而知始皇帝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了。事实上这所谓亚瑟王的统一大不列颠,何尝不是在借鉴始皇帝当初统一华夏,可悲的是后世有很多人抛弃真实的祖先。
却转而去吹嘘一个被虚构出来的西方角色。这是被别人洗脑和文化入侵的结果,也是属于华夏民族的一个悲哀。
秦国与楚国,秦国与赵国的战争,放在欧洲式的叙事模式下,恐怕都是一场场所谓的征服别的民族的“外战”不会有错。
可是呢。
在秦始皇的战略经略下,华夏文明一直在行融合之事,向北深入河套,将他们变成了从秦朝起就已经是华夏固有领土的区域,向南秦帝国也是开拓百越之地,将华夏后世的边界一带纳入了华夏文化圈。
这一系列的操作战争是融合,可以说在使得华夏民族壮大了的基础上,也是彻底奠定了华夏文明未来几千年的核心区域版图。
融合和征服有什么区别呢?
便是代表着这些对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百越人的战争,从此在史书上,进入了华夏的“内战叙事”的一种模式了。
始皇帝打下的疆域何其壮阔,以至于后世谁的疆域比始皇帝小,那么就并不算是完成了整个国家大统一的历史责任。
在公元前3世纪,能够将中华的国土扩展的无比庞大,并且令如此幅员辽阔的地区产生经久不衰的共同意识是极为不容易的事情。难管理,若是没有始皇帝的帝国制度,怕是跟罗马一类的帝国一样打下了也管理不了。
对于古代的国家而言疆土大了困难层度会几何倍数的上升。
当然,这一系列的征服融合也不是没有任何的好处,也令华夏文明在未来的世纪里,产生了远远比域外文明更快的进化速度。
毕竟嘛。
为了在古典时代稳定维系如此辽阔的疆土。
必须进行制度上的变革,完善。
通信和交通方面也要重视重视再重视。秦始皇开启了这种体系建立的先河,而这一切原本也需要他的继任者去进一步完善。
只是可惜。
继任者换人了,大秦帝国也完蛋了。
只不过呢。
大秦帝国尽管未能完全摆脱古典时代超级帝国的宿命,在15年之后就宣告解体,然而秦帝国所留下的遗产,却仍旧是要远远比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孔雀帝国,罗马帝国,阿伯帝国来得可贵。
这当然也是因为继任者汉帝国,能够将秦帝国的遗产发扬光大的原因。
在嬴政登基为帝王百余年之后,又一位年轻的伟大帝王诞生在了这个世界上,在长安城接过了华夏的最高权柄。
并且将中华帝国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令后世的人可以轻描淡写的说上“自古以来”很多领土都是我们的底盘。当然,汉武帝的故事早就已经广为人知。
现如今是始皇帝的专场。
简而言之,秦始皇是一个战略眼光远远超越时代,比之居鲁士,大流士,亚历山大和凯撒更加伟大的古代帝王。
华夏民族共同意识最重要的缔造者。
从历史发展的大视野来看,秦始皇统一华夏,不仅从疆域上奠定了此后发展的基础,更从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铸就了华夏这个东方大国的不可撼动的牢固根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自此成为华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人们提及秦始皇的时候,只谈“焚书坑儒”,只谈“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显然对这位伟大的帝王缺乏公平。
秦始皇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
有人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是民族精英,千古一帝;
有人把他贬得很低,说他是十恶不赦的独夫和暴君;
有人则不赞同这两种观点,说他有功有过,功过参半。
但不可否认。
他顺应历史潮流,以无畏的胆略和超人的智慧,完成了统一华夏的大业,使华夏从长期分裂割据的状态下解脱。
走上了一条代表着繁荣统一的轨道。他建立了华夏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华夏辽阔的疆域和华夏封建社会发展的基本模式,对后世的影响程度谁也不能抹黑。
……
此时此刻。
诸天历史位面关于始皇帝的功绩评说,已经由仙神完全展示在了无数人眼前,大家看了之后久久都不能够恢复平静。
【论起功绩,整个华夏文明五千年,所有古往今来的众生浮云,在始皇帝的的面前都要彻底的黯然失色。】
【他是开天辟地的祖龙。】
【凭借着势不可挡的攻势接连横扫六国,建立起了一个惠泽后人无数年的庞大帝国,即便是在整个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当中也没有如他一般的伟大存在——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他为万世开太平,带着文明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凭借一己之力,让整个华夏文明屹立到了世界之巅的位置。】
【要不是养了胡亥这个傻儿子、轻视了赵高这个多年近侍,秦帝国必然延绵多年,历史的格局必将也彻底改写。】
【然而,即便如此。】
【后世种种繁荣皆是果,而始皇帝是开启一切的因,他的功绩无人能够比拟,他的伟大亦是无人能够媲美。】
【最不可去争议的万世之祖——举世无双秦始皇嬴政实至名归!】
当仙神的话语伴随着背景的曲调。
将始皇帝嬴政的功绩和评价介绍完毕。
于是乎。
一道横跨古今。
屹立于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浑身带着一股子绝代傲然的身影,凌驾古今之上,始皇帝驾驭九条龙的形象再次出现。
他纵横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上,然无数人都清楚的感受到了这位存在,在华夏的历史上到底代表什么样的含义。
“这就是朕一生的所作所为,以及这尊仙神江升对朕的评价么……万世之祖,这当真是深合朕意。”
始皇帝如今心情大好。
面对仙神细数和展现了他的所有功绩,又得到了仙神一个含金量十足的称谓,嬴政自然是感觉到了万分的开心和欣慰。
终究……上天能理解他呀。
后世的子孙好似也有不少人能理解,至于褒贬不一,在自家的朝代便千夫所指,后世的人褒贬不一又如何?
有人能懂,有人能认可,那便是最大的欣慰。
“哈哈哈哈哈!”
始皇帝此时一挥衣袖。
笑的前所未有的畅快,这份笑容文武百官们从未见过,是那么的肆意,那么的毫无收敛也不顾及帝王形象。
这些人都觉得始皇帝是受到仙神认可,然后想到了之后会获得的奖励而发笑——这个时代果然无人能理解他。
始皇帝发自内心的笑。
当然有因为受到仙神认可的原因。
但是。
最关键的还是因为他终于感觉到了“吾道不孤”的滋味。
后世几千年无数人继承他的思想,哪怕几千年后他也影响着后人,也有继承者,这才是始皇帝最为高兴的事情。
作为一个孤傲的人,嬴政不在乎什么名声,不在乎什么暴君昏君,他在乎自己是不是在做一个正确的事情。
自己是不是一个走在正确道路的先行者。
现在他得到了验证。
于是。
便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情绪。当然,始皇帝也不是一个劲的乐呵,他自然也注意到了仙神不止一次提起大秦早灭,二世而亡。文武百官都还因为这个有些哗然,刚才这些人不止一次起了哄闹。
倒是想要不注意都不行。
“大秦帝国因为朕的存在而诞生,又因为朕的离世而灭亡……最担心的还是发生了,就不知道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变故。”
始皇帝和一众文武百官不同,他的心情并未受这件事影响,毕竟,首先这是他早就在担心的一个帝国潜在隐患问题。
有心理准备之下。
内心当然不会有多大波动,即便有也不可能表现出来。
一个皇帝要是动不动就大惊失色。
那怎么可能是一个合格的皇帝?若非是一些突如其来的信息冲击,正常情况下,无论是始皇帝还是其他皇帝都不会大惊小怪。
其次。
始皇帝很清楚。
仙神的颁奖就是为了改变历史的走向,既然他已经是受到了仙神的认可,那么自然大秦的历史就可以得到修正。
如此一来。
还有什么好大惊失色的情况?
始皇帝看的很透彻。
所以。
他一点儿都不慌。
只是在心中揣摩起了帝国覆灭的原因……具体情况刚才仙神并没有明说,但想来在之后的环节应该能够清楚得知。
“也不知道是出了什么变故,难道是扶苏的能力被朕高估了?”始皇帝心中揣摩着,眼睛不自觉的看向仙神手中的流光。
想要从接下来的环节当中找到疑惑问题的答案。
也不只是他吧。
诸天历史位面的人都在等待着。
“真想要看看,始皇帝知道自己二世而亡的原因,表情到底是何等的精彩啊。”大唐的皇帝李世民还有这样的恶趣味。
心中饶有兴致的想象着——这也算是人类的劣根性吧。
李世民之前就被什么武则天给搞懵逼了,到了这个环节他就会去寻思,始皇帝知道大秦的命运会不会比他更懵逼。
那种体验和待遇,李世民觉得,不能自己一个人享受。嗯,比起武则天那档子事,胡亥的事情怕是更让人糟心。
想到这儿。
李世民心里面平衡了。
再说其他的人。
帝王们也都各怀心思的等待着,而黎民百姓们的心思百年是单纯,就只是想要知道始皇帝的传奇人生而已。
看完始皇帝一生所做的那么多功绩,知晓了始皇帝到底是何等的雄主,诸天历史位面的所有人此时都难以平复自己的心绪。
接下来是什么环节所有人都知道,因此,大家都是翘首以盼的期待着,想要看看,也想要知道这位伟大存在的过往一生。
所有人都屏神凝吸,等到着仙神流光变化,不乏有人浮想联翩,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能拒绝了解嬴政呢?
秦始皇嬴政啊。
华夏封建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的生涯充满了神秘的色彩,是在任何时代都可以说是最为传奇的故事。
这个人结束了真正的乱世,是开创大一统王朝的「千古一帝」;他以「始皇帝」自称,追求千秋万代的功业。
但他创造的却是一个短命的帝国。
多么具有戏剧色彩的剧情?
《史记》在2000多年来一直是解读秦始皇的重要史料。
但《史记》成书于秦朝灭亡的百年之后,无疑会掺杂后世的想象与成见,并且也不是什么老百姓都有本事去读。
对于诸天历史位面大多数老百姓而言,他们只想要从仙神的掌中流光里,了解真实的秦始皇到底一生是什么样的。
就在诸天历史位面如此氛围之下,仙神手中的流光开始缓缓转动,关于始皇帝一生的故事也展现在了所有人眼前。
在年幼时期的嬴政没有什么好说的故事。就是一番在任何爽文当中,都能够看到的莫欺少年穷的开端。
这个时期的始皇帝,遇到了一个好心的女孩子,在他生命当中如流星般划过,然而诸天历史位面没有谁在意。
只有位于大秦帝国的始皇帝,在看到了这一幕的时候,下意识的抬了抬手,无人注意到此时的始皇帝眼神幽深。
画面继续递进。
说到秦始皇。
也离不开一个人——吕不韦。
这个吕不韦啊曾经只是卫国的大商人,有一天在邯郸看到落魄的秦国质子异人,有了做一笔大生意的想法。
正所谓奇货可居。
吕不韦最先看上的是始皇帝的老爹异人。
战国末期的赵都邯郸。
在当时,各诸侯国都继承了互相交换王子做人质的传统,这种交换贵族人质就是为了防止互相发动战争。
因此,异人这个在他祖父秦昭襄王眼里无足轻重的孙子。
便被派往赵国做了人质。
异人的那个长期得不到丈夫关爱的母亲,根本无法在丈夫耳边提起他这个远在他乡做人质的儿子。
因此渐渐地秦国人也就不在意这个王子了。秦国从来就是视人命如草芥,他们对待太子也是如此。
异人被送往了赵国首都邯郸,“赵”这个国家的名字,就寓意着一群人周围有一个不受欢迎的闲逛的人。
那么这个不受欢迎的人就是异人。
赵国是在先前一个大的诸侯国晋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此前几个世纪,晋国长期内部纷争终于四分五裂。
赵国是大夫赵襄子跟韩、魏两家瓜分晋国后建立的国家。对于这个国家的人质而言,在邯郸的生活相当的窘迫。
因为只有除了赵、秦之外的其他国家,才能充当赵国和异人的故国秦国之间的调停人,这就意味着秦、赵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在赵国做人质的异人根本没有受到上宾待遇,而是受尽了赵国人给他的冷眼。异人缺少出行的车马和日用的财物,几乎没有仆人,也没有盘缠,生活困窘,十分失意。生不逢时的异人。
很清楚仅凭他自己的能力,是无法摆脱任人摆布的命运。
而就在异人没有任何希望的时候,他遇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商人吕不韦,吕不韦觉得异人就是一桩大生意。
吕不韦是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人。当时的卫国面积不算大,吕不韦出生的时候,卫国已经开始衰败了。
为了谋求进一步的发展,满足一窥天下的愿望,他毅然决然地来到了赵国的繁华之地邯郸。初入邯郸时,吕不韦便被这里的繁华吸引住了。邯郸繁荣的集市、巍峨的宫殿、如云的美女。
一时间,吕不韦竟然看傻了眼,他开始流连于声色场所,过着歌舞升平的日子。但是他在享受了邯郸的五光十色之后,忽然觉得生活又没有了趣味。于是,他便开始寻找快意人生的突破口。
吕不韦是一个商人的后代,他自己也从事着商业买卖。他血液里流淌着的是商人的血,头脑里充斥着的是商人的细胞。
精明得很。
他对怎样赚钱极为精通,他知道要做大买卖就要冒大风险,没有风险的买卖是绝对不会赚到真正的大钱。
在邯郸,他用他那猎鹰般的眼睛,找到了新的猎物。
在此时。
商人想要成为人上人简直比登天还难,士、农、工、商,商人是最低下的阶层。在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商人能做官。但不过呢,在绝顶聪明的吕不韦眼里,这些都不是问题。
他此时需要的只是一个台阶,一个中间人,让这个人使他与朝堂接轨——是的,看重的就是异人秦国王子的身份。他把这位被秦国遗忘的人质王子看作一个难得的投资机会,同时也看到了自己的远大前程。
大商吕不韦开始为了自己的大生意不遗余力地扶持子楚。子楚是秦王室,却也是被禁锢在邯郸的秦国人质。
一旦秦赵开战,作为人质的他便性命堪忧。而吕不韦为了讨好子楚,不惜将自己年轻貌美的情人赵姬作为礼物献给子楚。
这让实际爱着吕不韦的赵姬颇感怨愤,为日后赵姬真的成为了一只尊贵的鸡,埋下了一个伏笔和终将生根发芽的种子。
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军四十万。次年,赵姬生下了她与子楚的孩子——嬴政。而孩子他爹很快就在吕不韦的协助下逃回了秦国,留下孤儿寡母在邯郸人的恨意下艰难生存,这倒是和刘邦抛弃妻女有异曲同工之妙。
或许正因为和嬴政老子是一类人,刘邦才能借“老子”的光拿走天下?玄学这个东西不能够去讨论的太多。
幼年时期的嬴政的确是悲惨的,嬴政的母亲赵姬,原本是赵人,却因生下了嬴政而被原本的国人视作秦人一并仇恨攻击。
在强大的恨意压迫下。
赵姬渐渐开始憎恶周围的一切。她憎恶将她献给子楚的旧情人吕不韦,憎恶她那先行跑路的秦王室丈夫。
甚至。
她还憎恶自己的儿子嬴政——因为他的存在使得自己无法恢复赵人的身份,不得不承受原本的国人纷纷将其视作仇敌的残酷现实。
某次崩溃之际,赵姬甚至真的上手了,他一心想掐死自己的孩子。此情此景,无不让诸天历史位面的人为之心中一紧——很显然,这一次的事件影响很大,使得母子关系无比淡漠乃至敌对。
连自己母亲都不能信任,年幼时期的嬴政还能相信谁呢?
嬴政自记事起生活就一片黑暗。
他无可奈何地承受着浓烈的恨意,这其中甚至包括来自自己母亲的那一份。在日复一日的痛苦中无人抚慰。
无法逃脱。
于是乎。
嬴政便深深地封闭了自己的内心,甚至渐渐到了丧失痛觉的地步。
他那双眼睛淡漠如野兽,毫无感情,仅仅会偶尔透出生存的本能而已,这双眼睛又更让他的母亲厌恶。
庆幸的是,政顽强地长到9岁时,秦国秘密派人来接他们母子回国了,母子俩分坐两辆马车走两条路线。
为什么接他们是有原因的。
前不久时期的秦昭襄王已经年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