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大帝啊,绝非一句功盖千秋,就能够形容的了他。”
大明时空当中。
朱元璋看着天空当中仙神手中的流光,那一个接一个的始皇功绩浮现,他忍不住心绪翻涌的高呼了一声。
这绝对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
可能只有帝王。
才能够理解要做到始皇帝那样有多么的不可思议。作为一个文明和政权的统御者,无疑始皇帝是一个难以超越的存在。
在朱元璋的眼里。
这个难以超越不在于始皇帝所立下的大一统功绩。
而在于对于整个帝国的持续运作,一个谁也没有经验的庞大帝国,要开创一条能够持续运作的道路简直比登天还难。
可是呢。
始皇帝不做到了。
还做的很好。
这就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却过的不是什么河流,而是直接横渡了整个太平洋,简直就是哪怕能够完成,也绝非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事情,然而呢,始皇帝一个人完成了,然后还给后面的人留下了路标。
怎么能够让朱元璋不感觉佩服?
抿心自问。
朱元璋觉得换做是自己一定做不到,他即便是现如今都感觉坐天下比打天下难,更何况是去修建坐稳天下的那把椅子了。
哪怕他本来就知道始皇帝的生平事迹,也知道始皇帝对后世的深刻影响,但显然没有仙神所分析的那么透彻。
此时此刻。
意识到没有了始皇帝,那很可能后面无数朝代,都将要陷入无政可用,乃至于甚至都不可能组建起来的情况后。
他对于始皇帝的钦佩之情再次上升了无数个台阶。
“他虽未获得长生,但却已挣得不朽……始皇大帝所开场的,便是连绵后世几千年,起起落落的真正盛世格局。”
仙神手中的流光跳动,朱元璋喃喃自语了一句。他隔着几千年的距离看到了古时,那时的大秦帝国显然没有大明富饶。
也绝对没有大明的子民那般活的好……可是,朱元璋却从这落后于大明的画面当中,看到了一个真正盛世缓缓升起。
这自然不是老眼昏花和白内障,而是朱元璋对于始皇帝的功绩,对于他所开创的格局有了更高层面的认知。
不只是这位大明的开国皇帝吧。
其实身处另外一个时空的永乐大帝朱棣亦是如此。
“帝之巅峰者,莫过于始皇帝,傲立于所有皇帝之上,他所拥有的资格不是没有道理,全都是凭借他自身争取而来的。”
朱棣哪怕拥有着要超越始皇帝,要一统整个大地所有底盘的野心,可这丝毫不影响他此时的心情激荡。
以及对于始皇大帝的由衷敬意。这确实是一位值得他们去尊敬,也确实是后世无数帝王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
始皇大帝的功绩盖过了所有的帝王,哪怕是他这样被仙神认可了的所谓明君英主,在始皇大帝的面前都要黯然失色。
正如仙神所言的那般,再华丽的词汇,都无法准确形容始皇大帝的盖世功绩,这是一位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的伟大存在。
没有他。
就没有后世华夏几千年的帝国历史。
没有他。
就没有后世华夏民族的融合和统一。
他成就的不只是一代大秦帝国,还有后世数不胜数的华夏人群,可以说,始皇帝就是整个华夏文明的开创者。
真正足以和三皇五帝进行比较,乃至于还可能胜出的伟大存在。为万世开太平,所说的正是这样的人。
一个建功立业的帝王,所应追求的最高理想,便是如始皇帝做到了的这一般,不只是建立横扫八荒六合的盖世功勋。
还要开创前人未开创的先河,为后人开出一条披荆斩棘的生路。始皇帝,一个以一己之力将民族升华的伟大存在。
大丈夫。
最高的成就莫过于如此。
……
大唐时空。
“人生在世,活的再怎么夸张和伟大,恐怕也无人比的上这位始皇大帝,朕不认可秦律却不能不认可他呀。”
李世民也是望着仙神流光,回味着之前的仙神评语,神情无比复杂的感慨了一句,语气当中充满了艳羡的味道。
都说唐承隋制,而隋又承的秦制,虽然很多方面有所改变,但是李世民很清楚,始皇帝定下的大框架却没有问题。
这个框架一直延续到他的朝代,仍然是最适合帝国构造的框架,因此,哪怕对于秦律一向嗤之以鼻。
他也仍旧对于始皇帝,还有大秦帝国没能敢去抨击,现如今更是如此,深刻的感受到了始皇帝到底是多么离谱的一个帝王。
试想一下就知道。
若是没有始皇帝的话,华夏大地必然不是如今的局面,大概会像是周朝那样,无数个大小国家林立遍布。
可能大唐也只是某个诸侯国一般的政权而已。再或者是如同春秋时期一般,各个大国之间互相争霸。
一旦那样的话,华夏就是一盘散沙,再观那些个域外蛮夷,一盘散沙的华夏绝对不可能对抗得了那些靠烧杀抢夺发展的蛮夷民族——没有聚合在一起的华夏人凝聚不出力量,必然会在历史长河当中被淘汰。
被周边的一个个外族消灭掉,华夏民族永远退出历史的舞台,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这是李世民的想法。
毕竟。
他知道了有好几个朝代,外族都成功打败过华夏民族,这还是凝聚在一起的华夏人,虽说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华夏民族内部出了问题,但也不得不承认农耕文明,和那些游牧文明是有极大差距的文明。
若是大家还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内耗,不只是有可能发生了,李世民甚至觉得那将是很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如此一想。
李世民甚至觉得是始皇帝拯救了华夏民族将要覆灭的命运。怎么说呢,这确实也是非常有道理的一种观点和看法。
当然。
历史没有如果,可若非要去思考,李世民觉得大唐可能真没办法像是秦国一样,直接在一朝之内完成所有诸侯国的统一。
即便是他这个唐太宗和始皇帝有一样的条件,有一样的国家底蕴,可他扪心自问也至少要用几代人的时间。
像是始皇帝那样十多年就完成统一,并且在位时期,还大部分解决了各国融合问题的离谱情况自然也是不可能发生。
这并非是行政能力上面的差距,而是个人天资方面的鸿沟,可能他李世民是有一些地方比始皇帝厉害一点点。
但却只是个别方面强的有限而已。这还是因为时代历史进步的原因,若是放在同一个时代去和始皇帝争锋的话,有一说一,李世民不觉得自己会是那个胜利者,毕竟对方的【统一】能力实在太夸张了。
这个人。
就像是为了如此【天命】才诞生的一般。没有人能够在始皇帝的角色中,做出比始皇帝更优秀的成绩。
李世民对这一点认识越发深刻。
所以说,李世民不喜欢秦律,不喜欢始皇帝治国的方法,但是他却也发自内心的承认始皇大帝的伟大和不可超越。
特别是在看了仙神颁奖的这一期,和朱元璋一样清晰认识到始皇帝的功绩后,他更是明白了始皇帝为何而万世称颂。
这就是功盖万古,开天辟地的祖龙,至于始皇帝身上所背负的骂名,怎么说呢,他心里也很清楚是怎么回事。
毕竟。
作为同样“职业”的一个人,当然理解这个“职业”的困难,知道稍微有一点儿缺点,就会直接被无限的放大。
而且。
最关键的是,始皇帝不在乎,不在乎那些骂名,因此,后世便传播的更广了,这一点上李世民也知道自己不如始皇帝。
所谓的焚书坑儒啊,李世民专门了解过,这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还有那对始皇帝千古暴君的形容也是。
在李世民看来始皇帝不算是他心目中的仁君,但是却也觉得谈不上是个什么暴君,若非要形容的话只能说是无情的“严君”。
这也是必然的事情,如果始皇帝不是一个如此严酷的人,如何镇的住天下人,怎么可能那么快统一的了全华夏。
一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指责,被后世人传的神乎其神,秦始皇确实称得上是一个极为严酷的帝王。
然而呢。
论君臣关系。
但凡研究一下真正的历史,从历史的细枝末节去了解,便能发现他的所有功臣宿将,几乎全部被重用至善终。
这在开国皇帝的群体当中很难得,更别说是在第一个开国皇帝的朝代当中了,始皇帝亦是给后世的皇帝展现了一个帝王该有的胸襟和包容,什么功高震主,什么担心谋反,若是皇帝有能力还担心这个?
李世民对待自家功臣如此好,自也是因为有比肩秦皇汉武的原因在里面,没错,他就是受到了前辈的影响。
因此对于始皇帝的胸襟李世民认知的比谁都深刻。
再论治国能力。
无论后世朝代的哪项改革与政令,都没有始皇帝的「三功」,也就是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来的伟大。
更不要说还有兴建水利,以及布局全国的交通网了。这些个东西,足以见得帝国是在始皇帝手中蒸蒸日上。
然而呢。
为什么他的后世之名却复杂得多?
有说他是一代雄主的,也有说他是一代暴君的。
毁誉参半,争论千年。
说个实话。
这个道理很简单,有收获就必然有付出,有功绩就必然有牺牲,若是始皇帝走慢一点,或许就不会有如此大的争议。
始皇帝最后的五年,也开展了各个浩大的项目,这些项目哪怕只要去做成一项,那就是了不得的大功业。
但始皇帝却偏偏同时在做,这自然是需要付出以及牺牲更多的人,多到甚至帝国的底蕴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这显然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是始皇帝晚年的昏庸,但是呢,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讲只会对始皇帝进行批判。但是作为站在同样的天骄位置上,站在人类佼佼者的位置上,却能够看到不一样的东西。
当然。
天骄和天骄也不一样,李世民认识到了自己和始皇帝的差距,不过呢,他作为比普通人更卓越一些的天骄。
怎么说也是距离始皇帝更近一些,因此,他倒是能够理解始皇帝晚年的昏庸,如此天之骄子怎能甘心要死了理想还没有完成,抱负还没有完成呢。就是因为不服,不认命,才拼了命要在死前去完成心中的想法。
建立一个自己想要看到的局面……只是很可惜,终究始皇帝还是没能胜天半子,他终究还是没能看到理想当中的世界。
“现如今,仙神认可,始皇帝肯定会有更多的时间,想来这种透支国力的情况,还有他心中的遗憾都不会出现了吧。”
李世民看着天空当中的仙神,准确的说是仙神手中的流光,里面那个壮年时期的始皇帝正在肆意挥洒抱负。
他看的那叫一个热血沸腾。
当然。
理解归理解,认可也归认可。
作为爱民如子的李世民,他还是不喜欢始皇帝的性格,也是因为始皇帝背了那么多骂名他李世民才格外小心翼翼。
……
大汉时空。
终究是如愿以偿,得以穿上一身戎装,成为真正马上皇帝的汉武帝,眼神看着仙神流光当中的身影也是目光闪烁。
哪怕始皇帝的很多黑料,都出自他们西汉,但是怎么说呢,这只是一个朝代,替代另外一个朝代所施行的必要行为。
事实的真相民众们可能不知道,但是作为统治者却不可能不知道,汉武帝表示,老祖宗抹黑的始皇帝不管他的事情。
什么?
自个儿也说过始皇帝的坏话?嗨,那还不是因为老祖宗定下的基调,要怪,反正只能去怪自家的老祖宗。
他个人内心对于始皇帝,虽然有一些批判,但却也只局限于个别方面,可从来没怀疑过始皇帝的强大。
“所谓皇帝,当时如此。”
他在仙神介绍着始皇帝功绩之时,亦是忍不住心潮澎湃的感叹了一句,没有人比他更想要超越始皇大帝。
也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始皇帝的严酷到底是因为上面。
站在帝王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能太过于带着感情色彩,始皇帝的表现,恰好就是一个帝王在那个时代最该具备的表现。
秦始皇实在是太强大,强大到能以一人压服天下,以至于始皇帝一日不死,天下就无人敢起反抗之心。
便是有上面人心里想造反,也要“秦始皇死而地分”。始皇帝之死与秦末大叛乱之间,存在有相当的联系。简单来说,秦王朝境内的叛乱因子等待着一个时机,或者说是一个叛乱的导火索。
这一导火索可以是一次大范围自然灾难,可以是一次剧烈性政治变局,但是他们最希望的还是始皇帝离世。
一个嬴政打了的六国尽灭,心怀鬼胎者,对于暮年的始皇帝已然心存畏惧,正因如此,在始皇帝逝世的9个月后,才会有所谓的秦军基层军官,开始冒“秦公子”及“楚将”之名鼓动军队叛乱的情况发生。
哎会有之后秦帝国各地官僚、军队及基层地主裹挟民众附逆,由此出现了大面积叛乱的情况发生。
掀起这场叛乱的士人等待的就是始皇帝的死讯——也就是说,除非突然出现了大范围自然灾害或剧烈性政治变局,始皇帝什么时候死,这些个人什么时候才会开始动真格,也才敢开始动真格。
始皇帝的威慑可见一斑。
只有严酷的帝王才能以能力震慑所有不服。
才能让所有人……跪下称臣。
这是作为秦始皇那个位置,不得不去建立的性格,汉武帝相信,始皇帝也知道秦朝的律法严苛的有些过了。
但是始皇帝依旧不会去改变,因为乱世刚刚结束,盛世还没有到来,这个时期唯有严苛的法律才能约束世人。
不然的话。
天知道会有多少麻烦事情接连出现。
不得不说,汉武帝眼中看到的始皇帝不一样,他看懂的始皇帝实在太孤独,孤独到古往今来数千年也没几个人能理解他。
怎么说呢。
汉武帝倒是很接近理解始皇帝这个人了。
是的。
嬴政是一个孤独得让人窒息的人。
他的人生。
就是大写的孤独两个字。
被祖父抛弃,被父亲抛弃,被祖母背叛,被亲弟背叛,被母亲背叛,被妻子背叛,就是在如此凄惨的背景下,这个男人十三岁继承王位,30多岁横扫六国,首次实现了华夏历史上的大统一。
对秦始皇研究得越深,越能感受到那种深入骨髓的孤独,以普通人的意志力,如果坐在了秦始皇的位置,恐怕不出半月就会精神崩溃。可千万不要觉得这种说法过于夸张,事实上这说法一点儿都不夸张。
看看事实就明白了。
华夏历史上几乎所有的皇帝。
其实都有自己的“事业合伙人”和“挡箭牌”。
这些人可以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也可以是官僚集团或者是宦官集团,再或者就是自己的老婆和儿子也可以。
汉武帝有刘氏皇亲,他们分封在全国各地,关键时刻能入京勤王,还有外戚卫青、霍去病能够给他最大的支持。
唐太宗有自己的皇后,有长孙无忌,有一众真心为他和大唐拼命的人,连他儿子高宗李治有自己老婆武则天当挡箭牌,像干掉自己亲舅舅长孙无忌、处死萧淑妃、废太子这种事情他就不用亲自动手。
明朝的皇帝也有相权和内阁为他分担压力,这些个官僚集团在最关键时刻,还能用来杀几个以去代替皇帝本身平民愤。即便是元朝的外族时代,甚至连成吉思汗这样的蛮子,都有托雷监国的经历。
可秦始皇却始终是孤身一人。
都说“伟大的人是孤独的”。
那秦始皇的孤独真的是超乎想象,没有宗亲支持、没有外戚分担、没有宦官集团背锅、没有继承人分忧、没有皇后助力……只有一个不太成熟的官僚体系,以及高高在上却冰冷刺骨的皇座。
在无数个黑暗的夜里,秦始皇望着漫天星辰,他有的只是脚下的星辰大海,有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理想。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始皇帝他太强大也太超越。
在他的时代。
没有人能够跟得上他的脚步,也没有人有资格和他并肩。
他只能以一人之力推动历史的车轮,却再无人能继承他的事业,到他一死苦心经营的一切都顷刻间灰飞烟灭。
但所幸的是,汉高祖刘邦面对强大的诸侯,不得不分封的困境也要汉承秦,使用郡国并行的一个国家方略。
倒是保住了秦始皇最核心也最伟大的创举。
当然。
这只是在国家层面上而言,对人民呢,最伟大的当然是那所谓的【三功】,然后人民们能够几千年都受到恩泽。
当然除了这著名的三步战略外,秦始皇还在统一法律、修建水渠等一系列方面对国家进行了巨大的改造。
汉武帝这个朝代是认识最深刻的朝代,不得不感慨一句,牛人就是牛人啊,活着感觉无聊和孤单就开始折腾这个世界。
他看不惯一成不变,死气沉沉的世界。始皇帝爱好众多,改变世界首当其冲,他活一辈子顶别人活八辈子。
三功之外的许多功绩,也都是惊天的壮举。
细数始皇帝的功劳。
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修驰道,驰道就是奔驰的大道,秦朝版的高速公路。秦始皇以首都咸阳为中心,所有驰道呈现放射状延伸出去,条条驰道通咸阳。每条路大概宽大概七八米的样子,每隔七八米米就在路两边种上一棵树。
瞧。
这又跟后世的城市规划,道路规划是不是差不多?到了后世的二十一世纪,依旧是有诸多方面在“承秦制”呀。
要说所有驰道最牛的秦直道,它计划长度是1800里,什么概念呢,后世多少条高速公路都没有如此长的距离。
放在未来都属于极为巨大的工程,放在古代的时候便更是如此了,并且,难度也绝对不是翻一两倍那么简单。
困难的程度那是相当困难,要经过崇山峻岭,大河小沟无数,就算是放到后世,那也是很多建筑商吃不下的大工程。
还有就是开灵渠和南征百越。所谓的灵渠,说白了其实就是一条运河,古时候最快最好的运输方式就是水道。
因为陆地运输的成本实在太高了,而水道的话借着水势不仅省成本,而且还能够节省非常多非常多的时间。
当然。
秦始皇开水道不是为了商业也不是为了自己享受,他把六国收入囊中之后,他就琢磨着楚国南边荒芜地区的野人也应该叫他一声老大,越想越觉得没毛病,于是他想动手了——当时那片区域便叫百越。
心中起了念头。
那就要开始筹备吧,问题出现了,如果想南征百越,那就要运输粮食和士兵,所以最方便的办法是把长江水系和南方的珠江水系连在一起。于是乎实地一测量,发现漓江和湘江之间最短的地方只有80里。
哇塞。
这简直就是一个惊天的大惊喜。
如此短的距离。
开干就完事了。
这点儿距离对于大秦帝国而言简直就是小意思。
公元前214年。
这条被称呼为灵渠的运河完工,它的历史重要性有多大呢?从当时来看,的确只是保证了始皇帝可以五路大军征服南越,随后设置了南越那边的三郡,将后世华夏地图上一大片的疆域纳入了华夏的版图。
而再从长远的郊区来看待一些这个工程,灵渠建成之后的2000多年,它可一直都是中原地区和岭南之间运输的大动脉之一,这条运河一直使用到1936年粤汉铁路通车为止,扎扎实实的功在秦朝利在千秋!
这种政绩但凡拿给任何皇帝,这个皇帝都能被称颂上天。一点都不夸张,隋炀帝也就修个运河的部分工程都有那么多吹嘘的人,始皇帝这是实打实的给后世留下了如此大的遗泽,反而却被很多人给忽视了。
怎么说呢。
也不能全怪那些个人视而不见,因为这在始皇帝的功绩当中,只能算是微不足道,写在简历上都只能放在角落的功绩。
他们看不到也是因为始皇帝功绩太多了,不像是人隋炀帝,简历妥妥的造假和简练,上面全是麻将大块的字。
清清楚楚的就能让人看到他吹嘘自己所做过的功绩,只是很遗憾造假没造彻底,而且连吹嘘自己都找不到多少吹嘘的地方,以至于到了后世,最后看了这份简历的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清醒了。
再说回始皇帝的功绩。
讲真。
简历华丽的不是一点半点,若非被一些不怀好意的人用墨汁掩盖,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去说谁上谁都行呢?
始皇帝做的下一个功绩,就是著名的北伐匈奴和修长城。
在赵武灵王还没有嗝屁的时候,他那个国家打的少数民族联盟叫林胡、楼烦和东胡。而到了秦始皇这时候,林胡和楼烦便是几乎绝迹,一个新的民族,匈奴,却逐渐强大起来,并且越来越不容忽视。
因此可以看得出来,匈奴这伙儿人,很可能就是林胡和楼烦那些家伙,换身衣服改个名字也来了个融合。
别的族群里面也不是没有值得他们荣耀的事情,不然的话,匈奴又怎么可能发展成为一个强大无比的帝国呢。
它其实挺可怜的,若是放到欧洲去,说不定就统一欧洲了,可惜生在华夏,比周瑜提前几百年尝到了“既生亮何生瑜”的味道。
若是没有大秦,没有大汉,它估计就是要如同华夏民族的崛起一般,冉冉升起,成为世界历史上一颗璀璨明珠了。
怎么说呢。
造化弄人。
他们运气不好。
而关于这个种族最初的具体来历,在《史记》里,司马迁老儒说过,匈奴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桀的儿子淳维的后代。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当然。
司马迁嘴强王者的身份众所周知,因此这种说法只是他老人家一家之言,后世的人很难去考证匈奴到底是咋来的。
其实也只用知道这是一群倒霉蛋异族就行了。
大秦时期的形式就是,北边有三个家伙虎视眈眈地看着新兴的秦朝,老对手东胡,西边新崛起的月氏,和正北边的匈奴。按照实力来说,东胡和月氏当时要比匈奴厉害,可是匈奴这些家伙占据了一个找死的地方。
也就是河套地区。
这是大秦帝国有些不能忍的地方。
什么是河套地区?就是黄河拐弯的那个地方。打开华夏地图,从蓝州往上看一点,然后顺势一拐就是河套地区。
这个地方有多么的重要呢。
河套地区做牧场很好,也就是说能出骑兵的马,这在古代可就是重型武器,战车,绝对不能够忽略的玩意儿。不止如此,河套地区种庄稼的话生在也非常好,秦始皇倒也不是稀罕多产的那几斤小米。
重要的是,这个河套地区能养马,而且离他睡觉的地方咸阳实在太近了,若是用骑兵的话一天就到咸阳。
「正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始皇帝不觉得匈奴多有威胁,但是却也不会容忍一只小狗崽在自己命根子旁边蹦跶——谁知道它什么时候会抽风,张开口,就对着命根子直接来上一口呢?
要命可能不会要命,但是……想想就让人打寒战。于是乎公元前215年,始皇帝派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伐匈奴。
怎么说呢。
其实中间也有过一些挫折。
例如。
秦始皇灭六国时设的总枢纽敖仓,全国所有的粮食都可以经那些河流在此汇集,然后再根据所需从那些条水路送过去。
狡猾的王翦敢带领六十万士兵打仗。
不是没有道理的事情。再看看当时灭匈奴的路线图,那片大高原发展到后世自咸阳往北走也就一条干道。
那可是黄河西线,是母亲河中水流最湍急的一段。所以,这一战的物流成本很高,基本上是一场把国家资源榨干的大赌局。不过,好在秦始皇知道成本高,所以他要修一条「高速公路」。
按理说。
应该将一系列准备工作做好后,再进行征伐,但秦始皇根本没有等!公元前215年,他派出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去扫平匈奴。
后来的南起后世的林光宫,北至内蒙鼓西南的一条南北长达七百多公里的秦直道。实际是在三年后才开始修的。也就是说,这条世界历史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并没有在这次战争中帮上什么忙。
所以这次军事行动的成本也就达到了天价。
倾全国之力打匈奴,简直是「大炮打蚊子」。再往深处想一想,为什么秦始皇要在三年后才开始修直道呢?
因为这三十万打匈奴的人出去后,需要全国好几百万人输血。这帮人打完后还没完,而且还是许要驻军在当地。
当地的情况可养不起那么多的小伙子,每年还得好几百万人不断地输血。
要在此基础上,再腾出人手来,才能修这条「高速公路」。因此,可以看得出来,当时打匈奴确实太过于兴师动众。
也太过于浪费国力。
不过,蒙恬不负众望,将河套地区的匈奴全部扫荡、肃清,匈奴慑于秦国兵威,向北方远遁。
幸亏把匈奴打跑了,秦国百姓感谢蒙大将军。匈奴的头曼单于被迫北迁,这样一来,秦始皇的郡县名单上又多出两个。
云中郡和九原郡。
随后秦始皇下令,再征调50万民夫,和30万军队一起干活,干什么?修墙,一场近百万人的劳动竞赛开始了。它把原来秦、赵和燕三个国家修的长城连了起来,便是逐渐形成了后世赫赫有名的万里长城。
要为秦始皇澄清的地方有一点。
万里长城并非全部是秦朝在修建。在秦始皇修复之前,战国时期的秦、赵、燕三国,均建有防备边患的长城。秦始皇的主要工程是新建西北方的长城,以及将过去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进行修复和串联。
这个世界奇迹万里长城是无法绕过的一个话题,它的意义同样是重要且深远的,并非一个莫名其妙的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