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凡人之躯!比肩神灵!(1 / 2)

除了车同轨,书同文之外,始皇帝对后世影响重大的功绩当中,绝对还有一个完全不能够去忽视的举措。

秦始皇带给后世的遗泽,还有一个叫作「统一度量衡」。这个当中自然也包括了统一货币这一个最基础的情况。可以说始皇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货币制度,不仅在九洲的历史上沿用了两千多年。

而且深深影响了东亚、东南亚许多国家的货币体系,在整个世界的货币发展史当中,也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当然。

在发行货币之前。

他首要做的就是「统一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这件事是第一批的重点工程。

秦始皇几乎是在上位之后就开始筹备了。

比发行货币统一货币还要来的急切。毕竟在度量衡和货币都没统一时,统一度量衡的重要性其实要比统一货币大得多。

想想看吧。

有个人拿着刀当钱,而另外一个人拿着铜板当钱,那人说刀值钱,能换头牛;这人却觉得这把刀最多能换个鸡蛋。

这样的情况在战国时期比比皆是。那个时候也没有汇率,这样怎么交易呢?很多人基本上是用粮食来进行结算。

粮食在日常小宗货品交易时,是可以充当货币使用的。只有在大宗交易时,货币的作用才会显现。在当时的秦国,商品经济极不发达,所以货币的问题并不迫切,但粮食对于国家的税收来讲却是极其迫切的问题。

对于初创的大一统秦国来说,统一的度量衡就像每天吃的饭,货币就像是便秘通,没有前者国家很快就会出问题。

而没有后者,在一定时间内,顶多是急得瞪眼,但是出不了人命的。嗯,这个比喻可能有点儿味道但是确实很恰当。

其实货币的价值只有当度量衡统一时才会显现。正如一个人也只有吃饱了饭,才会有用到便秘通的需求。对于大秦帝国而言,度量衡的不统一,不仅极大地增加了税收难度,甚至还能影响人心所向。

毕竟当时的税收是不用交钱的,而是要需要上交国家给粮食。这样一来,朝堂和老百姓就有跨不过去的交集。

若是派去楚地的官员,计算税收时拿着一个大桶;可是派去燕地的官员,计算税收时却是按麻袋来计算。

这样既不好算,也不好收,而且还能够给不法的官员盘剥老百姓,提供在制度上难以弥补的空子——张三,你交的粮食数不够,你的一斗相当于我的一碗,别废话,赶紧给我回家再拿去。

这样的事情绝对会屡禁不止,毕竟,自古以来人心的贪婪,就是堵不住的洪水口,而老百姓们若是在遭遇了不平等的对待,以及让他们转不过弯的换算后,他们不敢发泄,却也会将所有的怨气集中起来。

然后打包还给大秦帝国。他们会说秦国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而不会局限于秦国治理下对待他们不好的官。度量衡的不统一,会导致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百姓,都有着极为严重且不好的影响。

百姓会苦不堪言。

国家的税收成本也会提高很多。

度量衡不统一,不仅税收可能费劲,还没有办法考核官员的业务到底好不好,没有办法判断官员们有没有好好干活。

甚至于。

对于天底下那么多个地方,朝堂连官员的俸禄或许都没法发。

古代官员的俸禄最开始是发粮食,即便后面开始发钱、发银子,或者发土特产,在发之前都是要拿粮食作为换算单位。

官员系统中最重要的概念是什么?

是级别。

拿「一千石」的官员看见了拿「三千石」官员要作揖、问安。这种不良风气暂且不提,光说这个度量衡的玩意儿就可见有多重要。通过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不止好管理国家,还能准确地知道整个国家的家底。

整个国家有多少田,每年能打多少粮食。

这些粮食又能支撑他去干多大的事,开始变成了一道虽然比较难算,但多叫两个人去算也能算得出来的数学题。

它有着种种的好处,因此,秦始皇开展了太多让人瞠目结舌的工程。统一度量衡,无异于一场伟大的金融改革。

从此官员们收税,无论是在咸阳还是辽东,无论是在蜀地还是吴越,国家对于家底的了解和收入、支出都开始透明清晰,官员说收多少就是多少,老百姓心里面也有底,不用再担心被盘剥。

当然。

都说了人心是贪婪的,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比如后世某团不给员工买保险,强迫员工去当个体户老板。

在任何一个时代盘剥都不可能不存在,有些不当人的官员们自然是会挖掘别的途径,去剥削治理之下的老百姓。但至少在国家层面上,大秦的公平性的问题被解决了,此后若是有剥削责任就是官员的责任。

毕竟。

国家收的税是明码标价的,是多少就是多少,这个县比别的县多出的那些负担,全都是官员们巧立名目的剥削。

朝堂查贪官也变得好差了,百姓们也能分辨谁不对了,此后,非黑即白的「清官」与「贪官」这两个概念。

开始在老百姓的脑海里成型。

而统一的度量衡对于国家权力的重大意义也不言而喻,笔杆子为帝国指明方向,秤砣子为帝国算明斤两。这是一个古话,其中道理深刻,文字和度量衡,二者相辅相成。缺了谁,都不成。

统一度量衡。

从金融方面完成了秦国「消化」六国的大部分任务,也让国家终于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国力和情况。

不至于“饿死”了。

所以。

便要开始想想便秘的问题。

于是货币的统一也开始走上正轨。

「秦半两」

这枚小小的钱币可以说就凝聚了秦始皇那不可小觑的治国之道,它可以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完整的封建帝王的智慧。

千万别觉得不就是发行一个货币么,这么简单的事情居然也能拿出来说,事实上这其中的学问到了二十一世纪依旧没有人完全能够搞懂,而在古代,在一切开始的时间,想要对货币进行统一和发行更是困难无比。

最重要的就是该发行什么样的货币,君不见,有的后世的国家比如津巴那啥韦,一张纸上的数额甚至比冥币还大。

那就是整个货币体系崩溃的表现,货币的发行若是稍微不注意一点儿,那造成的灾难绝对是毁灭性的灾难。

秦半两的出现,绝不是随便一想,而是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结合整个国家的情况,进行了很多考量才发行的东西。

在各方诸侯割据五百年之后,公元前221年的时间点,秦始皇正式一统天下,九洲历史进入了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同时,钱币世界也结束了各自为政的纷乱局面,钱币圈的龙头大哥便是在这个时候出场。

它就是秦半两。

秦半两。

这个光听名字可能会让人不明就里。

但只要稍微说一下它的样子,许多人都能够直接凭空想象——圆形方孔。没错,这就是后世的人熟悉的小铜钱的样貌。

秦半两其实就是后世小铜钱的鼻祖。

它的直径一般为一寸二分,按照后世的长度单位来换算就是2.4厘米,中间的方孔边长为六分,也就是1.2厘米。整个币面非常干净,只在正面一左一右的位置,深深的刻着小篆体的两个字。

「半两」。

意思是这个钱币的重量是半两。

秦半两由此得名。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和贝壳、长刀、或者其他农具样子的钱币,在形状上大不相同。它们本质上的区别是,从圆形方孔开始,钱币终于不再是模仿某个具体的实物,它第一次拥有了更高级的思想内核。

至于这个秦半两到底为什么要制作成为圆形方孔。

这里面也有东西可以说叨。

众所周知。

在九洲封建社会的阶段。

人们一般认为这个世界是天圆地方的格局,天代表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皇天后土,也体现着九洲古人独特的宇宙观。

钱币圆形方孔的设计便寓意着在九洲古人认知的宇宙当中都可流通。

而作为和秦始皇一同登上统治地位的钱币,外圆内方的秦半两,便也寄托着秦始皇在政治上的雄心壮志。

什么意思呢?

秦半两的「外圆内方」和皇权绑定在一起。

因此。

外圆便是象征天命,内方则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也象征着始皇帝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君临天下。

皇权至上。

秦「半两」流通到的地方,就是皇权威仪波及到的地方。凭这一点就不得不承认,作为九洲封建社会前无古人的始皇帝。

嬴政真的是对于统治国家有独到思维。

知道统一的重要性。

事实也的确如此。

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都是为了整个大秦治理下的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保持一致。

生活中大家肯定一般都有这样的经历,就是三观一致的人在一起交流非常愉快,对于很多问题都能达成一致的意见。

而三观不同的人在一起交流就非常痛苦——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个知己其实就是三观一致的朋友。

对于一个庞大帝国的治理更需要人民的三观一致,整个官僚系统的三观也得一致,如果不同官员信奉不同的思想那就完蛋了。

李四信儒家,张三信法家,上司又信一个墨家,那什么事大家也别干了,就一起围在官府内部争论谁家的学说最正确吧……这就跟喜欢玩王者的人,和喜欢玩联盟的人,以及喜欢玩多塔的人在一起必会吵架是一个道理。

大家都觉得对方是低人一等的家伙,怎么能够有效的在一起协同运作呢,最后怕不是还是得让张三手起刀落来个痛快。

多样性的官僚系统的内耗,会极大地提高国家的治理成本——比如,后世大自由国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完成了让官僚系统统一三观的过程。但是,基础上,始皇帝便已经在开始努力了。

他们都明白。

搞学术可以百花齐放,国家治理必须凝聚共识。

而后来隋代又搞了了个科举,就是用儒家思想来统一考核公务员,如此一来农业社会的集权模式就彻底系统化了。

在教育水平很低的农业社会,绝大部分文盲的农民是没啥见识的,主流渔轮还是被读过书的知识分子所控制。

当炎黄土地上所有读书人都只读孔孟思想的书,提笔写下的都是同样的文字,国家的官员考核都是在同样的四书五经出题。

那么。

拥有着这样形式的国家文化凝聚力将无比惊人。

不管是大漠孤烟直的西北,还是鱼米之乡的南江,所有的读书人都认为自己属于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族群,有同文同种的认同,如此一来,这个国家不管历经怎样的战乱,统一都是人心所向。

都是大势所趋。中央集权制从一开始就是历史的一个选择,是实验了无数次地方自治都失败后的必然选择。

搞多权制的战国已经被历史潮流所淘汰,搞专权制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反而在各个人手中传承了几千年而不衰。

对于民众而言这也是好事,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去想什么一人独大,而是要做最坏的打算去想。

你是想要做一人之下的百姓,还是想要做出个门,遇到个贵族,然后因为看了一眼,全家就灰飞烟灭的百姓?

越少的人掌权,对百姓而言越好,对一个国家的运作而言也是一样。

中央集权的国家是九洲文明最好的载体,国家越强大,文明越灿烂——看看九洲的版图,从黄河流域巴掌大的国家发展到东亚地区一个巨大的帝国,这得益于中央集权国家强大的凝聚力以及灿烂的文化输出。

所谓万国来朝很大程度上就是四方蛮夷心慕九洲文化。所以,承载伟大九洲文明的国家总是充满一种内生性的张力。

这将是九洲民族永远傲立世界之巅的资本。

后世2012年基辛格写了一本书,叫做《论九洲》,在书中基辛格认为近代史九洲的衰落只是历史上的一个短暂的意外。

并非常态。

为什么呢。

因为常态是这个有5000年九洲文明加持的地方,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站在世界之巅,它的所谓朝代更替只是换了掌权者。九洲,不是常规意义上的一个国家,而是一个伪装成国家的文明!

……

若说九洲民族的使命感,责任感,归属感来自于汉武帝时期,那么九洲文明的真正开始便是来自于始皇帝。

秦始皇嬴政,生于赵国的都城邯郸,13岁登上王位,22岁时,除掉吕不韦等异己,并重用李斯。他带着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最终,在他39岁的时候完成了统一九洲大业。

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

这是什么概念?

万世之祖,万世之始。

秦朝奠定了九洲疆域的基础。嬴政在统一天下以后,为了彰显自己无上的功绩,从「三皇」和「五帝」中各取了一个字,组成「皇帝」,当作自己的称谓。从此,皇帝就成为九洲古代帝王的专属。

秦始皇也就成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皇帝——「始皇帝」。

给自己起了这么一个炫酷的名字之后,秦始皇便是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就是之前说的废除分封和推行郡县制。

这个改革是怎么出现的,除了之前说过的那种。

后世有的研究者觉得,这种改革方式,来自于一次意外,说的是一开始,秦始皇还没有想到要这么做,是齐王田建给了灵感。在灭掉其它五国之后,公元前221年,秦国最后选择进军齐国。

当时的齐王是个叫做田建的家伙,这个齐王建脑子有点儿问题,竟然轻信了秦国留给他五百里封地的承诺。

他自以为当不了国君,至少还能当个地方一霸。

于是,这个仗还没开打,齐国就投降了。秦国用了一个相当于过去分封这样的计谋,兵不血刃地拿下了齐国。

见到这种情况。

秦始皇都惊呆了。

他顿时就感到分封这个制度也还挺好,还有用,就让众大臣讨论一下。其中,王绾和大多数官员都认为不设立诸侯藩王,就没有办法维持原来六国领土的安稳。他们提出把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各地去当王。

只有李斯反对。

李斯反对的理由也很充分。

他说秦始皇在的时候,这些人还是亲兄弟,不会互相争夺和残杀。但是过了一代,这些人就变成了堂兄弟,关系浅了一层,再下一代,血缘关系就更浅了。基本上五代之后这些人就成了陌生人。

那么这种局面不就会又变成跟战国七雄争霸一样了么?天下迟早会大乱。既然知道最后的结果是错的那么就不该开始。秦始皇想了想,觉得李斯说的有道理。最后,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推行郡县制。

这和之前说的差别不大。

就是多了个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故事。

不过。

郡县制确实是正确的道路。

不仅仅是为了防止之后的诸侯王再发生割据的局面,同时,也帮助他把权利牢牢的集中在了皇帝自己的手里。

因此。

天下三十六郡诞生了。

之后。

秦始皇又迅速做了「四个统一」,这其中就包括最重要的「统一货币」。当上了皇帝不久的时间直呼,秦始皇就颁布了货币改革令,确定了以「上币黄金」和「下币半两」为主的货币制度。

同时废除了过去用珠宝、玉石、龟壳充当货币的交易方式。

「上币黄金」和「下币半两」,就像后世用的纸币和硬币的区别。上币面值大,类似于纸币一样购买力强大,而下币面值小,类似于硬币,购买力微弱一些。上币用于大额交易,下币用于小额买卖。

从钱币的角度来看,首先,郡县制的规划和落实到位,是大秦发售的半两钱,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广泛流通的前提。

其次。

如果全国各地的文字都不统一,钱文的读法都不一样的话,半两钱的真伪估计也就会成一个巨大的问题。这大概也是加快统一文字的原因,始皇帝让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创造了「小篆」完成了文字的统一。

书同文的成就便是在这期间完成的,不过,对于钱币的问题这还没有完,要想让全国的百姓都能认可「上币黄金、下币半两」。

那绝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难题,必须统一人们对重量的认识。

比如说。

李四说自己的金子重一千两,而张三偏要说那是五百两,这交易肯定就没得做了,张三可能瞬间化身法外狂徒。

所以重量也是必须统一的东西。治理一个全新的庞大帝国,实属不易。可喜的是,这些努力并没有白费。

各项统一政策的实行,尤其是货币的统一,大大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和发展,秦朝的经济从连年的战乱中得以复苏。经济发展了长足的进步,有不少产品都在持续增加,商业自然而然也就随之繁荣。

然而。

这却是和秦始皇的治国理念有些相悖。便造成了货币的统一,度量衡的统一,没有能够在大秦帝国起到最好的作用。这是始皇帝的一个失误,也是大秦帝国的一个遗憾,没有什么好避讳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历史会准许伟人们犯一点点的过错。

了解过的人都知道。

秦始皇坚持的是从商鞅那里传下来的「重农抑商」的政策。

不能说这一点有什么错误。

毕竟「商鞅变法」是秦国强盛的原因所在,而「重农抑商」就是商鞅众多变法主张里,最重要的那么一个部分。

其实吧,在秦国时期,实施「重农抑商」真的没错。

当时秦国的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土地虽然丰腴,但是没有开垦的地方也很多,再加上秦国的人口相对少农业一直不太发达。

因此「重农抑商」适合那个时代,商鞅一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鼓励人们开垦田地,还直接从别的国家引进了很多的农民。

另一方面。

他还主张了减轻秦国的农业税,给农民留下了很多休闲娱乐的时间,类似于现在的双休日以及节假日。

在封建社会这是难得的人性化政策。

不仅如此。

商鞅还主张对那些伤害农民利益的人给予严惩。

看起来是一个大好人的样子。

实际上。

这个人是有两面性,他的变法也是如此,看似给了农民极高的地位,可与此同时,商鞅又禁止农民买卖米谷。

也就是说。

朝廷鼓励农民种粮食,甚至给予嘉奖,但拿去卖是严格禁止的。不仅不允许卖粮食,还把农民家附近的山和河流都给封了,断了他们的念头,使其安心种地。这真的就是后世的资本家最想要的一种情况。

把程序员们全关起来给他们码代码……差不多是一回事吧。

商鞅还颁行法律,把农民约束在土地上,只要离开,就抓起来严惩,好家伙,真就是华尔街的人来了都要流泪。

大秦土地肥沃的地方,开始迁贫民,发耕地,教种植。人口密集但水利不兴的地方,也同步挖河造渠。

大秦甚至连人咋种菜都要教,什么时候播种,坑挖多深,多久浇一次水,要是不听劝就直接写进律法里。

商鞅为了发展农业,可以说是软硬兼施,费尽心力。

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帮助秦国迅速地走向了富强,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很好的经济基础。

客观上「重农抑商」一方面符合短时期的需要,保证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整个国家生产力的有效提高。

满足了人民生活的基本要求。

而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之上专心耕作,也有利于国家政治稳定,政权稳固。任何国家想要发展经济,都必须以农业为基础,以农业滋养工商业。可是呢过度地重农抑商,打击商业,也会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在商鞅的方法太过于偏激化的情况下。「失期当斩」绝对是一个严酷的法律,也是一个不近人情的法律。

谁也不知道多少农民跟着起义是因为这一个秦律。当然,也不能说这个秦律并无用处,只是在一味的剥削百姓。后世的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总是在说《秦律》残暴,晚几天就晚几天呗用得着杀头么。

但事实上这条秦律的出现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可是商鞅设计的国家机器能高速运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般来说。

所有的规矩只要放在部队就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因为部队分分钟决定了国家命运,分分钟决定了不知道多少人的生与死。输了就是输了!人死光了就是没资本了,国家被灭了就是国家被灭了!

而在军队的动员方面,差之分毫失之千里。

因此在军队中所有的规矩都是几乎没有任何的弹性!说是啥,就必须是啥,将士必须要无条件的服从!

服从命令就是军人的天职!

这是一个到了后世依然适用的道理,因为一个个体只要有了自己的想法,一犹豫,一自作聪明去做没有接到过命令的事情。

那么很大情况就会影响到原来的任务,而哪怕差一秒没有把上面交代的任务完成,也许就会导致整个战局的全盘皆输!

秦在灭六国时,军民展现出来的那种纪律性,是其他六国所根本不具备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归功于严厉的《秦律》。

正是因为严酷的秦律给了军队最高的机动性和执行力。

毕竟你晚几天,我晚几天,也许到了前线就是晚了几十天。哪怕就是晚了一个时辰,某个战局的变化就不止一次了。而为什么秦国人在整个战国末期可以摧枯拉朽呢?便是因为整个秦国是真真正正的是全民皆兵!

秦国的状况就是终身服役制!

一个人活着一天,就是国家的一个兵,除了给国家干活和为国家生孩子外,秦国的老百姓的确没有太多的个人时间,整个社会如此缺乏弹性,最终就会绷断,这只是时间的问题,因此商鞅才规定了百姓们的休息日。

从这方面来看,知道了商鞅当好人的原因,也就不难去明白每一个资本家,在露出自己善意的背后都有不可避免的原因。

这个道理在后世依旧非常的适用。商鞅的所谓伟大,也只是对于秦国,对于秦国的实际掌控者而言是如此。

并且。

「重农抑商」

那只是适合秦国时期的策略而已,当秦朝成为一统天下的帝国之后,还奉行如此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就有很大问题。

会大大阻碍商业的正常运行,让社会无法正常运作。商人在历朝历代,对改善人们的生活所作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没有他们,历史的延续性就无法形成,也无法快速传播。但是非常遗憾的,他们在历史上没有得到好的名声。

常被统治阶段誉为“奸商”,被知识份子极为的看不起,没有人知道他们对于社会有多大的贡献。

这不得不说是一件非常讽刺的事情,古代时期的商人最为重视信誉,然而,他们却成为了社会阶层的最底部。可是呢,后世商人们变得真正无奸不商,他们的地位却变得成了贵族一样的有牌面。

世道有时候就是如此的滑稽。

在九洲传统的社会阶层里,按照士农工商四个行当当中,商排在最后面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商人在古代社会地位何其低下。

大家都知道商人的老祖宗是商朝人,当初的商是夏王朝的一个不落,发明马车之后迁徙到中原地区。

又因为马到了异地产生了不适应的反应,商部落的首领运用牛车来农作干活,慢慢的商部落便开始渐渐富足起来。

他们多出来的粮食衣物这些物资,就会让人用牛车运送到周边贩卖,所以商部落的人去卖东西就成了常态。久而久之周遭所有人,就对贩卖交换东西这类行为的人,直接全部简称为了商人。

将他们带来的贩卖的物品叫商品,将他们从事的事业叫做商业。

商部落逐渐富裕建立了商朝,然而最后周朝灭了商朝,便开始使得商人的地位,在历史的阶层当中直接降到最低。

一直往后延续到了许多个朝代。

特别是在秦朝。

商人的地位十分低下。

有时候商人和罪犯会受到一样对待,秦朝精彩会让商人去进行充军,然后让这些家伙去攻打偏远的地区。

如此一来,大秦的社会层面上,便再也无人敢于去经商了,店铺凋零,商品经济不用说都知道受到了多么严重摧残。

这便使得秦朝的工商业相对落后。

秦国的经济就像一个残疾了的运动员,可能跑的远,但是绝对跑不快。经济的失衡其实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秦二世胡亥所铸造的那个「轻钱」,终结了大秦可能跑的远的可能性,属于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什么是「轻钱」?

其实它就是重量比较轻的秦半两。这种钱币的出现和秦二世的不知所谓,以及他以为世界天下太平脱不开干系。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于沙丘,宦官赵高和相国李斯一起,帮助胡亥杀掉了兄弟姐妹二十多人不说。

还逼死本该继位的大哥扶苏。

秦二世胡亥最后登上了皇位。

他当了皇帝以后天天沉迷享乐,大权旁落于赵高之手。而李斯便怕自己失宠,为了讨好秦二世便琢磨出了很多独断专权、酷法治民的点子。

此时。

秦朝的国库空虚。已经铸造不起重如其文的秦半两了,只能铸造减重的秦半两,就是不到半两重的所谓“半两”钱。

百姓们自然不干,但这个钱就是靠政令强制发行了。这个时期的秦半两铸造粗俗,并且越发的减重以及越发的质劣,开始成为变相搜刮民脂民膏的工具。货币的贬值,导致了九洲历史上最早的通货膨胀。

这便是也从侧面说明了,当初始皇帝的发行货币,并不是大嘴一张的行为,需要从多方面去考虑才能确定。

就像是秦二世胡亥的轻钱,它的推行便直接带来了秦朝的经济动荡,最后终于引发了一场席卷多个地方的暴动。

让陈胜和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有了资本。这便是王朝灭亡的导火索……之一。所谓「天选之子」的皇位其实也是催化剂。

秦二世是引爆这一场隐患的罪魁祸首。为什么在大秦帝国统一后,用了一百多年的「失期当斩」反倒成了造反的导火索呢?

因为积重难返,始皇帝留下的摊子,只有扶苏才能够解决,胡亥突然冒出来篡位,能够让大秦继续稳定那才见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