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
很多人抨击始皇帝。
会用什么阴阳怪气的语气,说“长城是他嬴政他自己亲手一砖一瓦修的,六国是他开无双模式自己一个人灭的,匈奴是他自己一个人打跑的,岭南是他一个人守的,全天下的粮食都是皇帝陛下亲自耕种的。”这样的话。
诚然。
始皇帝的所有功绩,都是集合了万民之力,里面有百姓们的血汗功劳,可又怎么能够因此忽视始皇帝自身的本领呢?若是真的一群人就能够做下如此丰功伟绩,为什么在始皇帝之前没有完成!
人类是群居生物。
群居生物就需要一个绝对的领袖。
领袖的优秀与否是族群昌盛与否最关键的一个原因。不能因为做事情的是老百姓,就去直接说跟始皇帝没有关系,说句残酷的话,始皇帝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无数人的付出也根本比不上这决策的价值。
打个比方。
一群人聚合在一起碌碌无为,一天拼死拼活也只能挖几十斤的煤炭,可这个时候矿老板带着挖煤的机器来了。
这群矿工能说用机器挖出来的几百吨煤都是因为他们认真努力?
就是这么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道理,没有机器矿工们只是低效率的劳作,就跟没有嬴政无数百姓也只是一盘散沙。
绝对不能够否认嬴政的领导能力是带来盛世的最大原因。
要知道。
他建立的制度。
影响到了无数世纪。
首先就是国家治理制度改革。
改封建制为郡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整合政治、经济、军事资源,宏观调控,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诸侯窝里斗的几率,减少人口、资源内耗。
权力传承制度改革营业室如此。
贵族世袭制为官员选拔制。这是唐科举制前身。有才能者才能为官,造福一方,而不是贵族世代世袭。
这不一样是后世的情况?
有才者才能被任用。
还有就是国家治理的思想方针,秦朝直接就是改礼乐制为依法治国,虽然后面又被汉朝改回了儒家的礼法制度。
但是历史终究证明了始皇帝没错,毕竟,后世改为依法治国,并且繁荣昌盛人人安居乐业。
而大秦的官场三公九卿制的格局,也一如后世一府两院二十六部委。划时代的思想,保障了后世无数年的基础。
嬴政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就《资治通鉴》的记载也有佐证,里面也记录了,他绝非是一个暴君昏君。
首先。
是李斯进呈《谏逐客书》,秦王嬴政看了以后,马上就撤回逐客令。尽管朝令夕改,对一个领导者是不利的,但是他发现错了马上就改,跟对待茅焦的建议也是一样,这一点在领袖身上是极为难得的品质。
同时。
还有一件事便是郑国以修渠为名,实际上是在行疲秦之计,但是双底发现后,不但不杀郑国,而且还让他继续修渠,并把这渠命名为郑国渠。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嬴政考虑问题有大局观念!
他能够看到这虽然是消耗国力的事情,但是却也是一个功在千秋的伟业。
后世的人都知道战国有四大军事家——白起、王翦是秦国的,然后就是赵国的廉颇和李牧也是非常牛逼。
因此,秦国的李信攻打楚国的时候,先胜后败,大败而归,秦王大怒。怒了以后他是怎么办呢?
换做是真正的昏君,自然是砍了下属的头。即便不是昏君,面对这种情况,肯定都要严惩打了败仗的将军。
可是始皇帝没有。
他并没有因此把李信和蒙恬绳之以法,只是叹息着胜败乃兵家常事,滔天的怒火下他对李信也就是略加薄惩。
后来李信去灭燕国,蒙恬守长城、抵抗匈奴,便都做出了他们的成就,这里面便是有对嬴政的感恩回报之情。
嬴政不是因为他们一败就马上处以极刑,他没有,而是给他们一个补过机会。更重要的是他还亲自跑到王翦家里去。
到他频阳的家里去道歉,换了一个面孔脸不红心不跳的说:“寡人不用将军之言,不听将军之谋,李信果辱秦军,将军你虽然身体不好,怎么能够忍心抛弃寡人,你出山吧,希望你能带兵去打楚国。”
在这件事上可以看得出来。
始皇帝的帝王之术,和后世的驭人之术差不多,不,应该说是后世的驭人之术,便是始皇帝行的帝王之术。
从这些事迹当中。
人们看到的哪里是一个残暴、粗暴的秦王呢?在用人方面呢,他是非常有他的章法的,并且会改过迁善。茅焦的事,《谏逐客书》的事,王翦的事,都表示秦王嬴政能够倾听不同意见。
秦王嬴政在统一天下之前,他确实是表现出很强的领导能力,以及一个明君该有的一切素质和思想。
他能用不同类型的人,比方说赵高,比如法律上面的高手李斯。
李斯在治国方面也是很有一套的,秦王嬴政的那些统一措施,大多是在李斯辅佐下提出并实行的行为。
如废分封、海内皆郡县等。
嬴政在纳谏方面也是从善如流。
他的壮举到了后世也依旧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从继位后的第十七年到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短短的几年时间,先后灭掉了关东六国。
完成国家统一。
后又北击匈奴,南服百越。
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强了全国的凝聚力。
对后世亦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什么提起帝王。
都说古往今来他是祖龙,都要将他给排在第一位?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在于他到底带着整个民族走到了什么地方,而在于,他给予后世文明的发展选择了怎么样的一个道路。
任何时代。
开创者都要得到应有的敬意。
举个例子。
武庙四圣十哲七十二将当中,又凭什么姜子牙排在第一位呢,凭什么他能够成为主祀的对象呢。
别忘了武庙里供着的都是些什么怪物:孙武,兵家始祖,煌煌一部《孙子兵法》,讲的是大谋略大智慧。
在两千多年后的世界依旧都有着超越军事层面的重要影响力。
其主张的智、信、仁、勇、严,则成为后世现代化军人的武德标准。
再说孙膑。
孙武后人。
熟兵法知韬略,神鬼莫测。
田忌赛马和围魏救赵,展现了极强的突破固定思维的能力,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一举奠定齐国霸业。
就连后世的为人也曾评语——“攻魏救赵,计败魏军,千古高手。”
武庙当中还有白起,绰号“杀神”“人屠”,攻韩、扫魏、灭楚、破赵,一战长平按死东方六国最后的反扑力量。
战国丧卒二百万,白起自己就贡献了一半。
这是何等的恐怖?
还有吴起。
通晓兵、法、儒三家,不世出的军事家、改革家,强魏,扶楚,破秦,建魏之武卒,夺秦之河西。
与兵圣孙子一同被并称作“孙吴”。谋主张良,兵仙韩信,连百万之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必胜,攻必取,更有卫青霍去病,帝国双璧,收河套,袭龙城,漠北一战,匈奴远遁,封狼居胥。
管仲乐毅,廉颇赵奢,李牧王翦,曹参周勃,马援冯异,邓禹耿弇,王猛谢玄,周亚夫赵充国,李药师尉迟恭,苏定方郭子仪。哪个拉出来不是一战破军,再战灭国的怪物?都是历史上的大人物。
说句关公战秦琼的话,无论哪个跟姜子牙碰一碰,他们估计也不会虚。
而就是这样的情况。
凭什么就主祀的是姜子牙?
难道是凭什么“太公在此,诸神退避”的神话?
当然没不是。姜子牙是兵学奠基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古代第一位军事家和韬略家。
在什么时代做什么事,这叫历史唯物主义。
对姜太公这个人。
史学界是有定论。
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的起源和形成体系以及构成学说来讲。
都始自姜尚。
所以说姜子牙为兵圣、兵家宗师、武祖,当之无愧。可以说,没有太公的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在当今世界都影响范围巨大的兵学理论学说。
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等人都学习吸收了姜子牙的《六韬》,才能够发展出他们各自的道路。
这段话是什么概念呢?
就是说在上古时期。
在那个大家都拿着青铜甚至石制的弓、箭、戈、矛、刀、斧两边对冲互砍的时代,姜太公就提出了行进、撤退、增援、歼灭、围城、后勤、运动战、组织度、战争观、军队建设等理念。
即便是后世的诸多军事家。
也只不过是在这个体系下持续不断的完善与补充而已。
孙武、鬼谷子、黄石公,他们的弟子又都是什么怪物,也不用多说,因此姜太公完全可以说是真正的万师之师。
这就是武庙首祀,姜子牙的重量。同理,作为一个帝国制度的开创者,作为一个让后世无数时代都为之效仿,并且还受到其制度影响,受到其各方面惠泽的人,始皇帝在千古当中难道不是最为优秀的帝王?
他自是当得起在任何帝王榜单当中都永列第一的位置。
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丝说得好——任何在我出生时世界便已经有的东西,都是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都是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而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世界上无论哪个地方的人普遍有一种通病。
就是对许多习以为常的事,都感觉到了一种“理所当然”,而当他们理所当然的惯了,就会傲慢和自大。
这一点。
在涉及到历史时尤为明显。
譬如历史书中说《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方面,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
后世的人基本上是所有人听完,都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知道又多了一个难背的知识点。
而只有当时的人,在那个相互征伐,人命轻贱,率兽相食,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宗教与鬼神的年代。
才懂得这句“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有多么的沉甸甸。
春秋战国啊。
翻看所有流传下来的文献书籍,无外乎攻伐霸业,字里行间不过是写着怎样杀人,怎样更快杀人怎样杀更多的人罢了。
有人竟是还觉得那是百花盛开,万家争鸣的盛世时代……谈一句何不食肉糜,谈一句键盘侠是真的优秀觉不为过。
若是没有始皇帝的横空出世,或许这些个人就能够领略,所谓的百花盛开,那会是一个多么黑暗的时代。
西方便是一个案例。
……
纵使大家的评价各不一样。
谁也不能否认。
秦始皇是两千年之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他在公元前221年一统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性质的大一统王朝,也是将疆域扩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的伟大的人。
他创立的秦朝被称作为大秦帝国。
开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有很多人都喜欢说秦始皇他是个暴君,发动当时将近一半的青壮年修筑长城,修弛道,修水渠,修阿房宫,修秦始皇陵。
历史老师也说秦朝法律叫做“轻罪重罚,细密严苛”。他还寻找不死药,造船徐福东渡。五次巡游天下。
这有让很多人觉得秦始皇他是个昏君。
然而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一个打破旧时代的人。
注定是孤独和不被当时的人理解。
就如同史学家黄仁宇说的一句话,秦始皇统一,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
何不让人仰慕?
始皇帝不是完人有失误,有遗憾,但瑕不掩瑜。
他是一代强君明主,万古一帝,后世现在能用同一种文字交流,享受一个大国的荣耀,便要感念这一点。
【感动九洲十大人物评点。】
【最不可去争议的万世之祖——举世无双秦始皇嬴政!】
【颁奖词:大秦始皇,金戈铁马,横扫六疆,一朝灭六国,功业盖穹苍,他熄尽狼烟,一统江山,将民族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将整个文明带入了更高的层次,他是万世不朽的民族之祖。】
后世人自称炎黄子孙。
更多的是因为血脉传承。
而要说给后世带来最大影响的,真正奠定了后世之基的,其实是始皇帝,他的很多东西到了二十一世纪依旧在沿用。
没有任何人有资格说他是暴君,昏君。别说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有原因,哪怕他平白无故杀上个几千万人亦是如此。
在封建社会去讨论徭役沉重,就宛如在后世讨论九九六。
没有丝毫意义。
以为后世的人过得更好?相对于时代而言都是一样,后世正值开拓复兴,也是需要所有人为之付出。
每一个走向伟大的道路都是如此。
没有牺牲。
何谈做到让人叹为观止的伟业?
正所谓。
劝君少骂秦始皇,
焚坑事业要商量。
祖龙魂死秦犹在,
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
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
莫从子厚返文王。
后世的一些人思想真的奇妙。
夏桀商纣都能被历史虚无,吹嘘制作为对抗苍天的英雄,大家都还觉得很合理,却对于始皇帝有那么多怨言。
相比较那夏桀商纣,始皇帝的功与过,被记载的清清楚楚。这也是后世人评判始皇帝功过的重要依据。
早年的秦始皇也并非嚣张跋扈之人。
相反。
他常常谦恭下士。
比如他跟尉缭子请教的时候。
礼节就非常到位。
他和夏桀商纣根本就是不同的性格。
再说了。
即便是,他也是伟大的,是不能去指责的。这个世界上有着如此真理,便是有绝对生杀力量的事物一定是善。
玫瑰色的理想与追求谈得再多,都要承认一点,即人最根本的需求是安全感,他们对一些统治者的行为感觉恐惧,所以才会去进行各种批判和指责,目的就是为了维持自己内心脆弱的安全感。
然而。
这却是一种错误。
人们必须意识到有绝对生杀力量的事物一定是善。
这是一种在古代必须具备的思想。
所谓绝对力量,就是可以决定一切人生死的力量。在古代世界上人只有一种关系——强者奴役弱者。
所有人都想要做那个最厉害强者,正是因为统治者可以执掌一切,面对统治者,指责他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很可笑的行为。
人们要从另外一个观看去看到问题,他掌控着世间万物的一切,杀多少人,对于没有被杀的人而言都是一种“宽恕”。
好比希伯来圣经中的造物上帝,尽管那个上帝动不动就毁灭一座城,但犹太人深信他的发心是仁慈的。
这就是犹太人的聪明之处,如果有绝对力量的事物是恶的事物,那就真的万劫不复,真的难以去接受。
所以它必须是善的。
这些个犹太先民在大自然面前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于是把自然神格化,理想化。相信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这样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控制的。只要自己遵从神的意愿,自然一切平平安安风调雨顺。
这种思路也应该放在古代的时期,毕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像秦始皇这样拥有绝对生杀之权的帝王就是神。就像犹太人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封建社会的人其实也就只是帝王在大地之上的选民。
任何人若是去站在上帝视角看待这一切,面对一个绝对力量所统御的帝国,他们总会有压抑和愤懑的时候。
用后世的角度去看待封建社会是绝对错误的选择。得去接受封建世界的世界观,才能真正的评判一个古代人。
就像是后世的人不能说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先祖茹毛饮血是错误的一般,每一个时代的正确和错误都不一样。
秦始皇他只是一个古人,他用无数人去修建各种工程,比后世那些资本家,让无数人都去九九六要名正言顺的多。
他做的都是超越时代的事。
这个帝国因他而存在。
民族因他而崛起。
值得注意的是。
秦始皇作为封建大一统王朝的开创者,他所做的事情是开天辟地,甚至可以说是前无古人的第一次。
因此他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也不免会在实行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后人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
此后汉承秦制,但又借鉴秦亡的教训,对不合理的部分加以改进。
高祖开国,文景休息,汉武奋起,这些也从侧面印证了秦始皇的正确。
其实吧。
大秦帝国也不是一些人想象当中那么残酷。什么?有人说这是在强行洗白,大秦就是一个残酷的地狱?
呵呵。
当时的秦朝确实是经济萧条。
大概就是政权刚刚统一,法律算是比较完善,但是社会有些萧条,文化比较兴盛,基本就是这个样子吧。
按道理来说它确实打完仗,应该休养生息就和汉朝一样,毕竟打了几百年,必须好好的休养生息一两百年。
可是。
说这种堂而皇之话语的人,他不知道北方出现问题了吗?
匈奴族虽然不是文明,但是游牧民族,野狼一群,打不过大秦,但是能不断的在大秦的身上撕咬下肉块。
这跟后世的岛国不是一样的情况?
叫秦国修身养息,别去计较的人,典型脑子有问题。
秦朝的局面和后世多么相同。
历史就是如此周而复始。
秦朝其实就算是在恢复国力的时期,其实那也比匈奴这个游牧民族好太多,而且加上秦始皇其实还是很有钱的。他毕竟吃了那么多国家,钱这玩意真的不缺,但是秦始皇其实并不愿意和匈奴干架的。
他也不是只想着忍着匈奴。
而是在为大局考虑,秦始皇其实很明白自己的国家其实还不够完善,并且在战争方面军队已经筋疲力竭。
正因为此。
才有了修长城的壮举。
只要把当时的长城连起来,那么,至少可以减少打仗次数了,于是他便召集了无数的青壮年来修建长城。
这件事慢慢来比较好,但是你在这边动工程,外面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匈奴又不是要等你修完才来。
毕竟不是植物大战僵尸的世界,所以,始皇帝只能加快速度了。然后他修了驰道,为了加强帝国的统治稳定。
毕竟南方没有直通北方的大的官道。
接着是水渠。
南方当时地广人稀,经济还落后的不行,但是还是有人住的,修个水渠能够照顾南方,让大秦的所有子民都你好我好大家好。加上要发展经济的话其实修路非常的重要,所以各个工程便是开始迅速建立了起来。
到了始皇帝越发年老,他自然越发的着急,越发的催促工程的速度,是有点昏庸,但也只是有点点而已。
不要忘记。
即便是在始皇帝死后。
他也没改变过自己的一个决策。
秦二世也改变不了。
那便是秦军百万主力——可是至始至终全部在守边关!
40万守南!
60万在守匈奴!
若不是这些大军都不曾动过,刘邦项羽这类小儿只是趁乱捣乱的反动分子,是那种在山窝窝里面就要称帝的笑话!
大秦的国力到底有多么强大?
一个问答就能表现。
后世有人曾经问过如果当年亚历山大大帝,打到古印之后没有停,继续往东,遇上秦始皇了会有怎样的故事?
怎么记载的呢——始皇六年,有蛮人入境,乡勇平之,拘之报官,大喜,发之边境,行劳役筑长城。
历史的假想,有待争议,但从这里面就不难看出,到底秦军强大到了什么地步,到底秦国强大到了什么地步。
刘邦并非是打下的国,而是用偷窃更适合。
这也是为什么刘邦作为开国皇帝。
没有资格上榜的原因。
稍微有一点历史常识的都知道。
刘邦项羽两万人马破咸阳,大秦的国内其实是空虚的状态。
这一切的原因。
都是因为始皇帝曾经的命令。
如果将来秦国有难,臣当如何?在某一日的朝会之后,秦始皇这么对王翦问完,都不等王翦回答完始皇帝就又开口了。
他日秦国有难,秦军主力绝不允许班师回朝!
这便是秦始皇的大局观。
他告诉了王翦一个民族真正该具备的精神。
帝国可以灭!
但是族群……不能灭!
试问历史上还有多少帝王可以有如此想法?
有如此决断?
秦始皇是真正的英雄。
要从这细枝末节里去看待真正的历史。
后世很多人说知道的秦始皇形象,大多都只是西汉初年的人塑造的扭曲形象,是新的朝代建立之后需要做的最重要的宣传工作。
即对过去朝代彻底的否定,包括它的政治、经济,最后一个皇帝的出生、性格、长相、行为处事方式等等。
这是为新的朝代树碑立传,树立新的朝代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所以。
秦始皇的形象便出现了问题。
至于真实的秦始皇是什么样的人。
其实后世通过对秦始皇陵的考古,以及对相关有权威性的文献进行推敲和理解,便是早就已经做出了一个公正判断。
这也是为什么始皇帝的名声在逐渐变好的原因。
并非是什么人在洗白。
而是……在还这位伟大存在一个公道。
首先。
秦始皇一直都是一个特别勤政的人,文献上记载,说秦始皇在工作的时候,每天要读整整一担书。
这是什么概念?
即一担各地向他报写的报告,一担竹简重120斤,合下来是30公斤。
有历史学家计算过,按照正常的书写规范格式,大概是20万字,要知道,多少人一天看小说都看不到二十万字。
可始皇帝呢。
这每天要阅读20万字只是开始。
他还要对这些各地上报的奏章做出批示、研究并作出决策。
工作量不是一般的。
而且秦始皇每天不读完不睡觉。不仅如此,秦始皇统一之后,对天下巡幸了五次。第一次是向西北行,剩下的四次都是向东南行。过去,后世的很多人对秦始皇的东巡有很多负面评价、
认为这是劳民伤财的行为。
实际上。
这其实是秦始皇在言传身教的宣传帝国的新政,并且还是一个对东方六国,尤其是东南地区的一种文化整合的活动。
文献中认为当时的人们意识到的所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并不是什么预言,而是在说明楚国的文化和中原的文化有巨大的差别,那个地方总是流露出对黄河流域、对中原文明的不太认可。
所以他们会有反的心思,融入不进大秦。
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