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四次出行的目标都是东南方向。
最后也是死在了巡幸的途中。
他至始至终都是在为了自己的帝国,为了整个民族的大统一在努力,哪怕是四前的最后一刻依旧是如此啊。
秦始皇通过东巡是不断地对东方六国宣传「新的帝国会采取什么样的制度」,「未来人们的生活怎么样能更加美好」。这是一个文化的整合,虽然在他死之前都没有完成,却奠定了此后秦汉文明形成的根本基因。
为后来的大汉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在秦始皇时期。
他便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文化整合初步阶段。
之所以前往泰山这个地方去封禅,可不只是因为泰山的一些神话传说,他其实就是想要着把黄河的中下游的文明整合到了一起。
始皇帝奠定了一个基础,但是却没有能彻底完成。
随后的朝代又是用了足足200年的时间,才终究完成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整合。
从这点来看。
秦始皇的在晚年对新的帝国、新的制度所能带来的变化,希望看到效果太迫切了,他不满意和不甘心自己看不到。
他建立的新的帝国采取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改变过去的分封制。
这些重大的举措。
确实在让国家社会发生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开始提升,社会繁荣的程度有所上升,可这却完全不如始皇帝期望的速度快。
随着自己的时间,越发的变少,他自然特别着急。因为啊,他想要见证,想要看到,自己到底是不是正确的。
他还想要有更多的理想得以实现……只是终究察觉到了自己时日不多,于是乎,他便越发的开始变得急切了起来。
哪怕为此要透支国力,始皇帝心中明白,可他也要去加快速度——对能够随心所欲的帝王而言这是他的权利。
当然。
为了帝国他也选择了扶苏这样的仁君,以弥补自己在后期给帝国造成的损害,他不是不知道自己在做昏庸的事情。
只是……不甘啊。
不甘于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所以。
因为这样的心情。
秦始皇一生中决策失误都是在晚年的五年时间。
五年时间包括透支国力加快长城的建立,弛道,以及开发岭南,这几个超大型的工程,几乎将所有的青壮年全部用在非日常生产性的活动中。
彼时。
30万人在修长城。
意味着大概四倍到五倍的人从中原向北方地区运转粮草,可以说是大部分的劳动力都用到非生产性的活动中。
这都体现了始皇帝的急切。
不过。
却并非是指责始皇帝是暴君的证据,他确实让当时的民众苦不堪言,但是至少还是没有让太多的人无意义的死亡。
事实上长城的修建让百姓苦,有什么孟姜女,都只是最后始皇帝的晚年而已,很多抹黑的人误导了后世的认知。
他们对始皇帝的抹黑。
就像是秦二世。
他其实也没有很多人想象当中那么无能,他是和隋炀帝杨广真正差不多的人物,都有能力和野心可却太过于狂妄。
内心也恶毒,是赤果果的暴君没错,然而呢,其实吧,胡亥也不是天性如此,一切都是有其原因的。
胡亥,秦始皇幼子,秦朝的二世皇帝,“胡亥”二字是他的名讳,秦始皇叫嬴政,胡亥的全民则叫赢胡亥。
只是在后世流传的叫法中习惯性地忽略了姓氏,直接叫名字,称其为胡亥,也有直接叫他秦二世的称呼。
秦二世胡亥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就是麻木不仁,一无是处的暴君,他种种见于史书的恶行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然而。
人都说“人之初,性本善”。
因此。
胡亥其实也不是打娘胎出来就是个坏人。
他和隋炀帝杨广差不多。
除了个人性格因素外,更多的是不良的生长环境,使得胡亥从懵懂善良的孩童。开始变成了残暴冷血的恶徒。
这段历史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
少年胡亥是块未经雕琢的璞玉,然而秦始皇却选错了雕玉人。
胡亥是秦始皇众多子嗣中最小的一个,扶苏,公子高,公子将闾已经成长为沉熟稳重的青年才俊时。
胡亥还是个活泼好动、喜欢调皮捣蛋的纯真孩子,跟后世的思聪一流差不多,虽然顽劣三观还是正的。那时的胡亥不仅纯真无害,还得到了“慈仁笃厚”和“轻财重土”以及“辩于心而诎于口”诸如此类的美好评价。
说是装的吗?
不至于。
秦始皇对这个可爱的老幺甚是疼爱,想要精心挑选良师教导胡亥。
然而造化弄人的是,秦始皇千挑万选的所谓良师,才是害了胡亥一生的罪魁祸首——胡亥的老师是赵高。
赵高本是秦氏宗亲,因为母亲获罪被罚,赵高童年都是在犯人家属的收容所里度过,后来秦始皇看中他勤奋上进且精通秦律。
便让他做了幼子胡亥的法律导师。
赵高因为善于逢迎,善于揣摩掌控人心,小孩子哪里是他的对手,于是他便逐渐赢得了胡亥的青睐与信任、乃至崇拜,可以说赵高对胡亥的三观、是非观形成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也是胡亥性格走向暴戾的最大因素。
这在历史里也有记载。
赵高故尝教胡亥书及律令法事,胡亥私幸之。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胡亥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教育基本就是法规戒律,赵高从未教导过他法律之外还有“慈”或“仁”。
胡亥不是天生暴君,是他的人生当中缺失了一些东西,一个残缺之人教出了一个残缺的君主。
并且。
合格残缺之人还不怀好意。
胡亥在赵高的身边学习狱法,然而赵高此人就是个唯利是图,私欲极重的奸邪小人,从小就在赵高手下成长的胡亥,
自然是受到了很多不良的教育。
赵高把胡亥培养成自己的一颗棋子,胡亥从小就对赵高唯命是从,可怜的胡亥,以为赵高对自己是真心好,没想到自己也不过是被人操纵的一颗棋子,任人宰割,而胡亥即位,不过是赵高阴谋达成后的结果。
上台之后的胡亥,不仅不知道天下的形势,还整日被奸臣的言语蒙蔽了,奸臣告诉他天下太平胡亥听了便满心欢喜。
以为天下局势稳定,他可以好好享受生活。
于是这个即位后几乎不曾跨出皇宫一步的皇帝,整日沉醉在大秦帝国,千秋万世,一统天下的美梦里。
丝毫察觉不到局势的变化。
群臣有一次正在讨论要不要发兵平定起义时,胡亥竟然不知道有反叛的事情,甚至认为反叛是不可能出现的事。
还说什么大家被胡闹了,发兵完全没什么必要的话。可以见到,胡亥到底被蒙蔽,到底认知多么错误了。
赵高在胡亥刚即位的时候,对胡亥说了很多好话,胡亥本来就不是个辨识忠奸之人,赵高对胡亥说了一通“道理”,赵高认为胡亥太年轻了,不了解局势,也不懂得怎么处理问题,可以暂时将大权下放给他。
他不怕天下人耻笑,不怕犯错误,到时候即使出了错,也是他赵高一个人的错,而秦二世永远都是英明的君主。
胡亥一听有道理,他也懒得管理朝政,整天只在宫中享乐,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把朝野大事交给赵高代理。
于是秦二世逐渐不再上朝,一味寻欢作乐。
赵高权力越大,野心不断膨胀。
继而将眼光转向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之位。
要知道不是谁都能随便坐上这个宝座的,这丞相之位原本是属于李斯的,为了能够当上丞相赵高也是煞费苦心。
赵高深知胡亥已沉湎于酒色而不能自拔,知道此刻最烦大臣们的进谏,李斯对诏书造假一事本就心有愧疚,再加之看到二世如此昏庸,心里不免痛心,于是就时常进攻进谏,等到胡亥感觉不耐烦了。
赵高便开始抓住这个机会,向胡亥说李斯的坏话,李斯最后就和其子被腰斩于市,终究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胡亥是个昏君,他的的确确是可恨的,同时他也是个可怜之人,在其他人眼里,他什么都不是,地位、出身再高贵,只不过是赵高眼里的一个寄生虫,不值得一提,甚至杀掉他也不费吹灰之力。
但另外一方面,若是当年获得和扶苏一样的教育,谁也不知道胡亥能不能够,成为一个和扶苏一样的人。
不能一味的去说某个人怎么怎么样的不行,怎么样的坏,一切都是有原因,单一片面的理解看不到人真实的样貌。
秦二世,始皇帝的样貌都是如此道理。胡亥的事情就是顺带一提,还是说回始皇帝被人误解的方面上去。
长城是始皇帝想要在自己有生之年,看到真正固若金汤的大地,而阿房宫是始皇帝为了死前完成自己最后的承诺。
这一切都是有原因的,至于那庞大的陵墓,那也是因为始皇帝的不甘,因为始皇帝他夙愿未了便死不瞑目!
所以。
他要造就那样一个陵墓,用水银驱棺,是他哪怕是在死后,也要日夜巡视九州,看这大地是否如他所愿!
若非所愿该是如何?
为何是皇帝的陵墓里会有那么多兵马俑,是一些人口中所说的始皇帝害怕孤独,害怕在死后无人守护么。
这种说法何其的可笑。
一代始皇。
开天辟地的伟大霸主,他怎么会和懦夫有一样的思维?整个陵墓当中无数的兵马俑,那是始皇帝死后也要镇守九洲!
他没能看到自己想要的固若金汤的大地,他知道天下仍旧有诸多隐患,时时刻刻都有可能被外族侵略。
所以。
始皇帝要带着自己的军队,带着自己的一切,在死后依旧巡游九州,若有蛮夷入,他便要再让那些家伙一品大秦之威!
可惜……死后的世界便是虚无,便是一切归零,死后想要完成的镇守九洲,终究没能真正守护住九洲。
很多人说秦始皇的陵前后修建了将近40年。
不可能是这么个原因。
说什么在《史记》里司马迁就说,「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意思是秦始皇13岁当秦王就开始修建他的陵墓。
而按照这个文献的记载,便可以“合理”地去理解并且推断出,秦始皇陵在秦始皇时期就修建了将近37年。
毕竟他13岁即位,37年后死掉,他的儿子把他下葬之后又修建了将近2年时间,这样一算秦始皇陵前后修建时间将近40年。
司马迁确实如此说过,然而,司马迁懂个屁的历史,懂个屁的大秦,他就是一个误导了后世不知道多少年的老儒。
后世的人通过在秦始皇陵园内外的考古发掘,才给始皇帝洗清了这个老儒泼的脏水,才发现修建秦始皇陵是一个短期的行为。
秦始皇一生经历了从秦国到秦帝国的阶段,从最初处在九洲西部地区潜伏,到统一全国这么一个过程。
统一之后秦始皇的所思所想、所能调动的资源、秦帝国当时修建秦始皇陵所需的各种技术条件和秦国都是不同的。
因此后世的人可以通过考古,查看陵园内外陪葬坑的建造方式,陶俑的制作方式,彩绘方式去进行推测。尤其是在秦始皇陵园发现的有戳记以及文字性的东西,都表明这陵墓的修建是一个短期的行为。
毕竟。
很多东西都是在秦统一九洲,建立帝国之后的产物。
换句话说。
后世在秦始皇帝陵园内外所看到的所有遗存现象,都表明修秦陵是一个短期的行为,一定是统一之后才能的结果。
修建秦始皇陵不到10年。
要知道,在秦始皇帝陵园可是发现一个修陵人的墓地,修陵人墓地的石鼓上盖有瓦,瓦上刻有文字,文字写明死者的姓名、籍贯,这些籍贯除了在秦国本土范围以外,还有来自天南地北各个地方的人。
而位于半岛的齐国人,也出现在了最初修建的人名单上,齐国归服的那一年,是秦始皇26年的时间节点。
所以当时来自齐国地区的工匠,也都需要来给始皇帝修建秦始皇陵,这一定是统一以后才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包括后世的在秦始皇帝陵园发现的瓦上的戳记,戳记上显示的是官府机构的名称,这些机构的名称也显示出这是帝国时期。
而不是当初那个秦国时期。所以从种种迹象便能够看得出来,秦始皇帝陵园的修建应该是秦统一以后。
这个现象也可以从文献上得到证明。
一本名叫《汉旧仪》的古籍上记载了一件事。
说李斯以丞相的身份负责建造陵墓,在建造陵墓的过程中「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
这段记载翻译过来的意思也很简单。
便是说李斯以丞相身份负责秦始皇帝陵园的建设,向下挖的时候挖不动了,向秦始皇请示该怎么办?
听起来像是一个小事,但是看问题要抓重点。
李斯是什么时候当丞相的?李斯当丞相的时间非常晚,知道李斯是什么时候做丞相,和他负责修建秦始皇陵工程的时间就能衔接起来。
李斯在秦帝国统一的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他是一个政治家,但是在统一的时候,他还只是是廷尉的官衔而已。
廷尉是秦朝建立之后「三公九卿」之一,负责帝国的司法建设和监狱的管理。一直到33年朝廷讨论到底采取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时候,李斯的身份依旧还是廷尉。只有到了始皇34年的时候李斯才有记载是丞相。
所以李斯当丞相应该是33年到34年的时间。
而秦始皇是37年的时候去世。
因此。
从以上的文献便能看出来,整个秦始皇帝陵的主体工程,包括陵墓本身、大量的陪葬坑、陵园以及陵园地面上的建筑,这些都是李斯当丞相之后的监制,并且,这个时候大概就是秦始皇死之前的五年时间。
这样看来的话。
秦始皇陵其实修建不到五年。
而《史记》里嘴强王者司马迁却说什么「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这显然就是纯粹的在放屁编造历史了。为什么后世的国家那么讨厌有人虚无历史,便是害怕再未来的人了解不了真实的历史。
就像是司马迁这样的情况。
当然。
在那个时候的司马迁肯定也不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何不妥,就跟那些对于王者不荣耀这个游戏的人物诠释不觉得有何不同的人一样,
司马迁编造故事也是有原因,他这段话是给汉武帝在进行劝慰。
两汉历史上很多皇帝,但从继位一开始就修建陵墓的大概只有两个,汉武帝应该是最著名的一个。
他当了54年的皇帝,他的陵墓修了53年。
司马迁为什么要这样说?
其实结合司马迁这段时间的背景可知,在此之前,司马迁在朝廷上给别人说了一句公道话就受了宫刑。他这个时候要是直接向汉武帝说,你不能大兴土木,不能修陵墓,不能那么劳民伤财他可不敢。
所以司马迁不直接向汉武帝谏言了,用秦始皇说事,这种「影射史学」的现象,在九洲的历史文化中比比皆是。
不过。
终究不严谨,历史虚无化,让人误会了始皇帝无数年。这也该是司马迁背锅,司马光都不能去砸的锅。
……
要是没有秦始皇。
的确也可能有别人会统一九洲,但是这个概率朕的是微乎其微,这个事情绝对不是轻易能完成的事迹。
西方几千年了也没见它统一,隔壁的阿三国到了如今,也只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而已,根本不算是统一。
非洲大陆几千年了,更是连统一的基本要素都缺少。这么多地球上的真实情况摆在这,所以又怎么能把秦始皇的历史功绩归于历史的必然?九洲民族之所以有危难的时候,总有那么一个人站出来。
完全就是因为自始皇帝开始传承下来的大一统思想啊。
九洲民族的与众不同。
是自始皇帝开始。
是他给予了整个九洲民族拥有凝聚力的可能性,给予了整个九洲民族对于统一的渴望,给予了九洲民族一次次统一的可能。
为什么九洲历史的研究者们,每一个都非常的肯定,九洲一定不会像西欧那样分裂,这便是因为九洲民族从始皇帝那里开始,便铭刻到了灵魂当中的对统一的渴求,因为始皇帝的所作所为给了九洲民族团结的思想。
九洲民族,说的都是九洲话,念的都是九洲字,文化也是一脉传承,这便是蒙古征服南宋能引起所有九洲人的愤怒,并且将其说成“野蛮战胜文明”的原因。为什么九洲民族是文明,而游牧民族不是呢。
就是因为所谓“文明”,便是文化,文字,思想的凝合,不是生产力,不是战斗力,只是脱离了兽性的一种表现。罗马分裂后,西方很难统一,便是他们算不得真正的文明时代,只能算茹毛饮血的西方。
因此。
像藏高原或者呼伦贝草原这样的地方,在古代更不可能诞生真正意义上的“文明”,他们的文化只是野兽的本能。
他们没有统一的文字,没有统一的国家,落后了整整一个时代。
生活在中原地区的人们见到,便可以自发得将中原与周边区别开,将其他地方的人称之为“蛮夷”。
这都是始皇帝开始给予九洲民族的傲气。
他给予了后世太多。
大秦帝国的许多东西,都是秦始皇定好的模板,后世的人很多就直接拿来用,事实上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九洲民族的行政制度,也就只是秦始皇郡县制的升级版,九洲民族讲普通话就是书同文的升级版。
文字的统一是始皇帝做下的无数功绩当中。
对后世的影响最大的事情。
为后世整个九洲的一次次“分久必合”奠定了基础。
若是不统一文字的话,就像是非洲和古印地区,想集合一批有能力的人,干上一番大事都完全不行。
还何谈什么统一天下,大家都分散在各自部族,语言不通,想要产生心与心的交流,那简直就是一个天方夜谭。
这是很伟大的一个举措。
想一想吧。
就算是在后世,上大学的时候,若是碰到个只会方言的同学,他不会讲普通话,大家之间还能成为朋友吗?
南方人听不懂北方人的话。
怕是还要以为对方是在骂人,然后久而久之干起架来。这还是现代社会下的情况。要是放在古代交流不畅更要命。
书同文。
是历史赋予始皇帝谁也剥夺不走,独一无二的功绩。
没有秦始皇。
九洲民族很可能就是一群小国,几个还是几十个随机,大概率是没机会崛起的……书同文实在是开天辟地!
是中华民族兴盛的源头!
书同文已经是极为光耀万古的功绩了,然而接着便又有车同轨,它也是足以和书同文一起并列的绝代之功。
销天下兵器,铸以为金人十二,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便让天下太平。这是千古以来只有属于秦始皇的功绩。
而「车同轨」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如此重要,还能和书同文,文字统一并列,想来很多人都不理解。
所以。
他们才会对始皇帝的功绩没有一个清楚的认知。
这是始皇帝的第二大功绩。
也是远超时代,给后世留下了万世之基,丝毫不弱于统一文字的功绩。而「车同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车同轨」就是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距离能够完全相同。
这是不是听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
很多人肯定会想这算个什么功绩?就这,居然还好意思往外说是万世之基?大家甚至还会觉得这是皇权太过于霸道,管的实在是太宽了的槽点……但其实不然,「车同轨」并非和那堆体现权威的制度一样。
他的出现完全不是为了体现皇权的存在感。这个改革看似只是很贱的事情,可它无异于一项跨时代意义的「运输革命」。
是的。
运输革命。
当年的路是什么样的路,全都是泥巴搞的土路。
后世有些农村的道路依然是土路,看过的人就会发现很多土路,会被一些个车辆给轧得不成样子。
因此问题便开始出现了,为什么车会把路轧坏了呢?
看到土路上那些大坑和深深的轮子印,便是下了雨,土变泥,车走起来费劲,而且会产生深深的印迹。
是下雨天的时候倾轧出来,无法避免的一个情况,在后世的时候这种还好,即便路坏了还是将就能用。无论大车小车都能将就,小车只要不拖底,基本上所有的土路,无论什么路况还是可以过。
但这种情况放在先秦或秦朝就不一样了。
他们的车过不去!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后世的轮胎是橡胶做的,而在古代轮子是木头,即便后世橡胶轮胎也有崴泥的时候,更何况当年古代的木轮子呢!
在大秦帝国的时代。
在下雨天车轮反复碾压之后,路上会形成与车轮宽度相同的两条硬的车辙,两个车轮间的距离便是叫作轨。
没错。
就跟火车是一个性质。
马车在长途运输的时候,让车轮一直沿着车辙行走就会平稳,能够显著减少畜力的消耗和车轴磨损。
不是没有车辙的路走不了,而是如果你不走千万人上百年为你走出的车辙,那么你不但走得很慢而且车也容易坏。
毕竟是木头轮子嘛。
这个道理就如同大雁南飞时,后面的大雁相对于前面的大雁来说比较省劲一样,不需要去探寻道路也没多大危险。
总体上说来还是那句话——不按照轨道走成本就高。一些书籍当中常常形容一个地方道路狭小叫作「车不方轨」。意思就是这条道路狭窄得只有一辆车能走的车轨,像著名交通干道「井陉」一样。
如果这个时候两辆车走碰头了的话。
那就跟后世两辆车,在极为狭窄的空间,不期而遇是一个情况,双方就会亮亮肌肉看看谁应该需要把车辙让出来。
古往今来因为这种事起的冲突一直都没少。
特别是在古代。
可不只是倒车那么简单了。
首先要使劲鞭打牛或马,费力地把车从深深的车辙中拉出来,让对方的车过去,然后再让车轮回到车辙里往前走。
这绝对不是一般麻烦的事情。到底有多麻烦?麻烦到了有「改弦易辙」这个成语,来形容改革的风险与困难。
改弦,弓有断的危险。
易辙,要使出牛马的力气。
车辙这个东西就像是火车的跪倒,对于古代运输的意义不言而喻,知道这一点,便也就能知道秦始皇为什么要将全国的车轨进行统一了。还真不是什么彰显权威,不是什么为了政绩的面子工程。
它被称为始皇帝统一九洲后三大文治之巅,也绝非是后世那么多人瞎胡言乱语。全国的车轨都统一,就意味着全国的车轧出来的车辙都是一样的,也就是六尺宽。这意味着什么后世应该所有人都懂。
意味着全国的车马与资源可以随意调动!
就相当于最早的铁轨火车一样!
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到底有多大不需要解释!
从宏观角度上讲。
车辙的大小和国家资源的投放能力息息相关。若是车辙限制了运输速度,这样还怎么让全国成为「一盘棋」?
调百万石粮食上前线,一个州一种车辙,上哪儿找那么多辆不同的车?等车找齐了,将士们都饿死了。
国家还谈什么抵御外族。
因此这是一个始皇帝给出的解决办法。
统一车轮这方面的制作规格,速度将快上无数倍,并且,战时资源的调动速度,能够让敌人感觉到恐怖。
对于民生而言也有重要的作用。
想一想吧。
好像一个商人驾车到秦国进入河北,车把式告诉这个商人换车吧,前面的道走不了了车辙根本进不去。
商人只能是费半天的劲换了车,然而当他走到齐国进了新的地段,车把式又告诉他还得继续换一个车吧。
前面又走不了了。
能头铁的不换吗?能,不怕血本无归的就能。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后世经常把「没办法」亲切地称作「没辙」的原因。车辙尺寸不同的问题,从微观角度讲,导致百姓在出行与生产经营上都会不方便。
车辙对人类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
只有当以橡胶作为原料,生产并且制作的轮胎被发明出来后,传统意义的木轮包铁皮的车轮才渐渐被淘汰。
而在那之前。
车辙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东西。
统一了车同轨,轮胎对于道路的摩擦损耗减小,车辙有了统一的标准,便开始降低了传统车辙对于运输的影响。
大幅度增加了运输的效率。秦始皇将车辙的宽度统一为六尺,对于整个国家的运输来说都是功莫大焉的举措!
虽然修不了那种大路,但是始皇帝还是提前几千年,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他这一思想还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要想富,先修路。
这便是始皇帝开启的一个思想。在统一车辙的基础上,秦始皇下令以咸阳为中心的,修建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
这也是个大工程,但是效果不用多说。
自此。
秦王朝的影响力「东穷燕齐,南极吴楚」,真正做到了战略投放的「大跃进」,指哪儿打哪儿想打谁打谁。
当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后来的陈胜起义军就颇受其惠。只能说,车同轨,是给后世再次留下了万世遗泽。
一点都不夸张。
路修到了哪里,战略威力就能到达哪里。
这是后世二十一世纪的九洲发展仍旧在用的思路,仍旧让九洲领先全球,秦始皇在两千多年前就把这个道理告诉世人。
并且。
在古代的时候。
想明白这个道理很难,做起来却更是极其困难。始皇帝的眼界和格局,由此可见,到底有多么的恐怖和不可思议。
据考证。
秦国时期的驰道总长度达到了六千八百公里。
这些道路可并非都是土路。
九洲的地形懂的都懂。
比如说通往蜀地,就要架上「栈道」,用木头架在高山峡谷中,木质结构的道路也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
还有就是遇到河流之类的,就要架上一座座的石桥。可以想象,为了修路,当初的整个大秦帝国付出了怎么样的努力。
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车同轨从交通的方面完成了秦国「消化」六国的第二步,并且为整个国家机器的运作增加了高速齿轮。当然,不容忽视的是至此,秦始皇可以召集全天下的人来给他干活了。
在秦王朝时期有那么多宏达的工程,其最大的基础便是这个车同轨,给予了大秦帝国可以高速运作的资本。秦直道、秦驰道。2000年前的“村村通工程”,2000年前的高速公路,说出来后世的外国人谁敢信?
始皇帝是一个典型的九洲人,所以他有这种基建狂魔的思想。而反过来说,可能后世的九洲人能成为基建狂魔。
便也是因为当初有这么一个人,光耀万古为后世的人做了一个模范,因此,后世九洲民族的骨子里便铭刻下了这样的痕迹。后世每一个人的思想,每一个人的灵魂,都受到了始皇帝的思想渲染。
他做下了这么多影响深远,乃至于改变民族的事情,又有什么过错是不能被原谅,又有什么人能够去抹黑?
始皇帝啊。
担得起万世之祖,九洲之魂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