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凡人之躯!比肩神灵!(2 / 2)

事实上即便胡亥没有留恋于玩乐,而是真正的登基后就认真打理国家,没有扶苏的本事他也依旧没办法挽救大秦。

这一点始皇帝早就非常清楚,因此,即便是始皇帝再怎么喜欢胡亥,也从来没有考虑过立胡亥为自己的继承人。

怎么说呢。

最后大秦的这个结局。

造化弄人吧。

从胡亥决定谋朝串位开始便已经决定。

他没有那个本事维系庞大的帝国。

退一万步讲。

就是始皇帝没有在后期透支国力,想要治理好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在没有前人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也是地狱模式。

国家太大了。

所以「大有大的难处。」这句话放在这里也使用。就像是小孩子开不了大车,没有足够的本事也没办法驾驭一个帝国。这句话成为「跨界」的金句,被应用到了很多地方,后来物理学将它科学化了。

在有个岛国动漫当中,有一种叫做进击的巨人的生物,个子非常大,但如果细分析,这种巨人的身材违背了物理学定律。

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来讲就很容易懂了。

把人类的身体按比例放大5倍会发生什么事情——没有任何的意外会发生,所有人类的脚踝和腿会被压折。

就连那些个训练有素的举重运动员也逃不开这个结局。如果人类身体比例放大5倍,那么人类的重量将会是原来的125倍啊!如此情况人类的身体仍然依靠肌肉和骨骼支撑,这些物质能承担的压强可是不变。

腿的支撑力就和腿的横截面积成正比,那么支撑力就是原来的足足25倍,支撑力只放大了25倍重量却要放大了125倍。

因此腿不被压折才怪。

这也就解释了治理一个小国的难度和治理一个帝国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也解释了为什么过去在关中地区,秦国范围内用得无往不利的《秦律》,一铺开到全大秦帝国马上就成了巨大的隐患。

胡亥固然有天赋,然而,他的老师是什么人,那是就算把汉武帝,唐太宗拿过去,他都能教导成昏君的人物。

他可挑不起如此巨大的担子。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说,人心归附,是一个需要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所以秦王朝的崩溃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

人心的力量和惯性需要时间来消减。

观念的转变也需要时间来完成,秦始皇的大业完成的太快,太迅速,甚至超越了历史自然发展的规律。

那么自然会受到规律的反噬——扶苏有三十万最强的长城军和蒙恬支持,竟然能收到一封假旨就拔剑自杀?

多么荒谬。

就和秦始皇能10年统一九洲一样荒谬。

【秦始皇嬴政,嬴姓,赵氏,名政,又称赵政,九洲祖龙,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是九洲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他首次完成九洲大一统的壮举,也是九洲第一个称皇帝至尊君主。】

【从此之后,整个九洲大地,便开创了行用两千余年的皇帝制度,开启了国家大一统是历史使命的传统。】

【自此后,统一为常态,分裂为变局,分久而终必合。】

【作为开天辟地的第一人,始皇帝嬴政的功绩是万世之基,他奠定了后世九洲文明耕、战、防相结合的边防战略。】

【他创立了完整的长城边防体系,并开创了别具特色的长城文化带,护佑了九洲民族几千年的时光,即便几千年后,那座雄伟的万里长城依旧屹立在九洲大地,成为了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撼的历史奇迹。】

【大秦帝国的建立其意义不在于它的延续时间,而是它标志着九洲民族共同体自形成而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汉民族的形成,同时又是以九洲民族为主体的大融合文明的开端。】

【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的统一,让七国子民真正融合到了一起,成为了在同一个文明之下生活的族群,为大一统国家的管理提供了数字化基础,和拥有共同文化心理基因,为后世汉武帝的统一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奠定政治边疆所表现出来的外向精神,对一个以农业立国的民族来说,是最为可贵的,同时在世界历史范围内第一次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永久性影响——他不仅对九洲九洲土地国有制做了普遍的高度的发展,而且也由其第一次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开启了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历史长河。】

【他凭借一己之力,便为后世打下了无数的基础,便为后世探寻了无数的道路,他是后世无数帝王终生追赶的目标。】

【然而……悠悠千载,始皇帝依旧位列至高。他的帝国即便二世而亡,可其代表的意义依旧是不可磨灭。】

仙神的功绩介绍伴随着背景曲调,还有仙神那没有任何感情,但是却威严无比的声音,传遍了整个诸天历史位面。

没有任何一个人对于仙神所说的有任何的异议。

尽管历史上有人不喜欢大秦,不喜欢始皇帝和他代表的制度,可却绝对没有一个人能否认始皇帝做下的功绩。

虽然秦朝在九洲历史上只统治了短短的十四年,但是它建立起来的统一的货币制度,秦半两钱外圆内方的形制,依旧是在九洲沿用了两千多年,并且还深深影响了东亚、东南亚许多国家的货币体系。

在世界货币史当中也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而秦朝的重农抑商政策,也留给后世的教训也值得我们铭记:要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工农商各行各业必须平衡发展,

只有这样,经济才能像一个吃了炫迈的运动员,跑得既快又稳。不得不说,大秦的覆灭有制度上面的问题。

当然。

陈胜吴广的起义,可能也有别的因素。

因为根据后世最新的考古研究,说秦的「失期当斩」在修筑方面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酷,很可能并不是这个理由逼反了陈胜。

更可能是他们在造谣,在为了起势而编造理由。

怎么说呢。

这应该是一个不小的可能,但其实,最终是否是因为「失期当斩」而引爆的秦末农民起义已经不重要了。

秦崩是系统性的崩塌。

没有这个理由。

总会有别的理由。

归根到底。

秦朝最终灭亡的原因是,是因为在《秦律》的制度保障下,在不断的压迫下,整个天下被直接给压散了。

秦二世把持不了那个度。

也不知道始皇帝给下一代安排的是修身养息的发展。

秦在十多年间迅速吞并六国。

瞬间增加了近一倍体量的国土与各自几百年历史的人民。

然后又开始了「三功」的三步走战略。

这三功绝对是标准的福泽后世。

但是。

这里同样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需要时间的消化。可能有的人会有疑问,这也要消化?没让百姓干活之类的。

其实事情没那么简单。

统一文字。

方便了整个天下人,也为帝国带来了好处,可是呢,它却是直接得罪了过去六国的那些个知识分子。

能不得罪么,这代表他们过去的学白上了,过去的文化自豪感全没有了,知识分子的怨气可不是那么容易消弭的东西。

他们也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只会在最关键的时刻给予致命的落井下石,事实上历史的发展也的确是如此。

再说统一车轨。

这也的确是方便了帝国,也让老百姓们轻松了许多,然而呢,这其实也还是得罪了过去六国的所有中产及以上的家庭。

毕竟过去的车在大秦的时代又要改装,过去备好的各种各样的车辙成了无用的废品,过去的道路也需要重修。

这些个中产阶级心里面能没有怨言么,就跟若是在后世谁把老百姓的房子车子搞没了,这个老百姓也要起来拼命是一回事。

任何的改革,之所以困难,其实大多不在于他的变化有多未知,而在于它会损害相当一部分有话语权之人的利益。

这就是古往今来很多变法失败的最终原因。

再说统一度量衡的问题。

它就不是得罪一个人两个人的情况了,几乎得罪了过去六国的所有老百姓,当然,这就是心里面会有点小怨言。

毕竟不仅几百年的习惯要改。

过去的所有度量衡标准还没法用了,实行新政策所花的开销国家又不负责,还得老百姓自己掏钱给自己置办。

他们心里面不可能没有怨言,只是一般情况下就是抱怨几句,可到了合适的时候,这个怨言就是生根发芽的仇恨种子。

对于大多数人类的本质而言,他们不会在意谁给了他们多少恩惠,只会在意自己的利益受到了多少的损害。

更别说始皇帝这「三功」到底如何,需要有极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才能看明白它所代表的意义和历史价值。

在升斗小民眼中,或许这只是在折腾他们。

有一说一,始皇帝在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过,他依旧是做了,并且严格的去做,并没有在意这些个隐患。

在统一六国后,在颁布一系列法律与规章制度后,如果说秦始皇停下了,用余生去等待整个九洲大地的慢慢发酵与整合。

那么他将是九洲无可争议的最伟大的帝王。可是,他或许就不再是后世无数人心中,那个独一无二的祖龙了。

之所以古往今来他是祖龙,无人能及,便是因为他的一系列改变,一系列的措施,带给了后世无穷无尽的恩泽。

为了国家能够成为高速运转的机器。

他上位之后。

便迅速地铺开了全国的「物流网络」,也就是驰道,六千八百多公里的修筑驰道的工程强压在老百姓的身上。

这是个伟大工程吗?

当然。

这个伟大是毋庸置疑的事情,只是老百姓却目光肤浅感受不到,也不怪他们,毕竟从这些「高速公路」上老百姓拿不到看得见,摸得着,能够抱回家的好处,他们觉得修这些只是为了统治者可以世界巡游。

然后统治者指哪儿让他们这些百姓打哪儿——这就是大秦帝国强盛之下的历史隐患,这活干了当然没问题。

毕竟没有到极限老百姓还能忍耐。没过两年又要打匈奴。老百姓不只是出了兵,还要负责后勤和去送粮食。

这也更加积累了老百姓心中的不满,他们才不知道什么外族到底是多大的隐患,他们只知道皇帝让他们去打根本看不见的匈奴人……民众的愚昧是时代造成的思想短视,但不得不说他们确实疲惫了。

当然。

因为这是皇帝的命令,依旧还是没问题,百姓们打赢了匈奴人,之后,马上又要说修什么秦驰道、万里长城、阿房宫和秦始皇陵!百姓们都扛下来了……不只是因为秦律,更因为这个时候帝国底蕴还没有耗尽。

始皇帝个人的魅力还没有完全被消耗一空。

因此老百姓们没有什么不好的心思。

随后。

秦始皇下令全国换文字,知识分子不敢不听话,因为有比死可怕得多的法律等着呢。士可杀但不可辱终归大多都是只是怕折磨。

一不小心说出了古代文人们的本性……确实如此,大多数文人都是软骨头的装比,还是那种强行装比的情况。什么君子远庖厨,被他们为了偷懒,曲解成君子不动手做饭,当真就是又懒又矫情。

当然。

读书人要搞起报复,那就真的可怕至极。他们在始皇帝换文字的时候不发作,那只是因为不敢发作而已。

这个又是隐患埋下。

也许此时此刻的商鞅在地下狂笑。

「看看我利用人性的弱点打造出来的这台国家机器,古往今来谁做到过?这些需要上千年才能办完的『正确』事情,我用一代人就搞定了!谁有我对国家的贡献大?」没错,没有他确实干不出这活儿。

没有他,秦国不会统一。

没有他,秦国不会如此摧枯拉朽地终结这纷乱的两周八百年。

没有他,始皇帝嬴政绝对不会那么短的时间完成统一。商鞅确实是秦国的功臣,但是历史却是有因果循环。

因此。

一项项的苛待律法。

让历史轮回赢过的美感终将呈现。

这架效率无比恐怖的秦国机器,在一次又一次的高压加码下,终于迎来了压垮九洲大地这匹好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秦二世。

这个继承了始皇帝血脉,却没继承始皇帝优秀的人,最终的结局就是将一个支离破碎但融为一体的九洲大地。

奉送到了别人的手上。

万年大秦在后人的口中变成了笑话与警示。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一场欢喜忽悲辛。

甚荒唐!

所有的「人定胜天」,只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当然。

即便秦朝的最后下场是让人唏嘘的二世而亡,即便这个延续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不太适合于大统一后的帝国,可始皇帝所推行出来的其他一系列统一改革,却绝对算的上是真正适合大一统帝国的伟大功绩。

若是没有这些个统一,估计也没有后世,那一个个王朝在建立时候的容易,始皇帝为后世整个九洲大地的人们融为一体做出了最大的贡献,也是谁都没有办法超越的贡献。他的大一统帝国难度可和任何人的都不一样。

统一分裂了无数年的九洲大地。

这其中所遇到的问题多到能够让人无法想象。

之前所说的兼容性,如何融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想要一口吃成胖子的人,最后的下场都不会好看。

人类一天基本上吃三顿饭。每顿饭,大概一碗饭,一个菜,一碗汤。早晨吃好点,中午递减,晚上吃得清淡点。按照这个食量和规律,没有特殊情况,正常的人活到七八十岁应该问题不大。

可如果一顿吃三碗饭,三个菜,一瓶茅台,而且顿顿这么吃,估计这个人基本上就会过早地离开这美好的人世间。

同样的道理。

合并一个个诸侯国就如同吃饭,每块土地都有着上百年的记忆,承载着它的情感、文化、宗教等。

想要吞下它们不遭到反噬,就必须要小心再小心,这一点,后世的诸多朝代,都不会遇到相同的问题。

因为大秦遇到了这个问题便将问题彻底解决了。

没有让后世享受到它建立的难度。

秦之前之所以这一路走得特别稳,就在于秦是一块一块地「消化」占领的地盘,并且是小心小心再小心。

蟒蛇最大可以长到十几米,腰如水桶粗。它虽然也吃小动物,但羊、鹿、小牛这种大家伙才是它的最爱。

而且它从来不嚼,能直接吞下体重与自己差不了多少的食物,以至于,不知道多少蟒蛇是被自己的猎物给撑死。

这个道理大秦懂。

秦国吞并巴蜀后,十五年内基本上没怎么折腾。再如,后来向东吞并的过程中,秦的每一步迈得特并不大。

有时候还会吐还给「三晋」一些土地,原因不仅在于要安抚「三晋」,不能一下把它们逼急了来个狗急跳墙。

还在于「三晋」的底蕴厚,需要慢慢消化。

还记得长平之战的导火索吗?

ha国的上党投降了赵国,这是为什么,因为人家「三晋」不管打成什么样,在骨子里还是认为整个黄土高原是一家子。

说到底大秦的文化,大秦的底蕴,是得不到别的国家的人认可,也找不到归属感,始皇帝的一系列举措便是让无数人融入在了一起——不在于融入秦人,而是所有人,都融合为一个崭新的集体。

九洲文明。

它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由无数人,组合而成,统一思想认知的整体,也是为何后世无人能够将其分割的原因。

肉和血,骨和魂,大家的一切,都紧密交融,不是随意就能够拆分,让九洲民族如此融合的人便是始皇帝。秦始皇的一系列举措,做的是那么的有意义和厉害,并且都是乍一看好像很简单的化繁为简。

实际上并不简单,只是操作起来简单,这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启示,合理的简洁永远是深入人心的东西。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是个大本事,因为并非一味简洁就一定好,你需要简洁得合理,简洁得如同艺术。

就宛如始皇帝做的一样。

打个后世的比方。

当一个人做的PPT的留白区域占据页面61.8%的时候,也就是符合黄金分割的比例,就美得恰到好处。

无论何时。

满屏的字是肯定没有人爱看。

他的目光,他的手段,他的思想远远地超越了战国时代,甚至可以说超越了两千年的封建社会。

后世没有人说嬴政在思想和政治一块有多值得诟病,他严格意义上也不是思想家,因为他将自己的思想几乎都变成了现实。

其离谱程度就相当于后世某个人,把自己吹的所有牛皮全都一一实现,嬴政就是历史上这么一个段子主角一般的牛人。

在这里简单重复什么统一六国,书同文车同轨是没有意思的,正因为太过于熟悉,其实很少有人真正去思考过这些词汇真正的意义是什么。首先,讨论一个历史人物,决不能脱离他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

13岁的时候即位,用8年时间掌握权力,再用8年筹备统一战争,用10年一统天下,再用10年治理天下。

在位38年,他完成了数代人数百年的历史任务,后世不提倡用英雄史观来解释历史,但后世无数的史学家也不得不承认。

秦始皇确确实实是如同英雄一般改变了九洲文明的发展进程。

所谓千古一帝。

是带给整个世界巨大改变的人。

而像是祖龙这一般的开天辟地,便是只能够用万古第一人来形容。

为什么总说做到某件事的第一人。

通常都是无可争议的伟大。因为他们总是在挑战那个时代人类想象力的上限,而能做成的自然是会受到万世人民的景仰。

春秋战国。

天下纷扰数百年的时间啊。

许多人出生时就是几十个诸侯国,到老死也是那几十个诸侯国,他们当中也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正,犹刻金石,以自为纪——《琅琊石碑刻》。

这句话的意思换做现代的话来讲,就是屁大点地方也敢称王称皇,若要用更为网络化的比喻去形容的话。

那就是在完成大统一之前的中原大地上,那一个个看起来多么了不得的称帝者,其实都如同核弹圣人一般可笑。完全就是名不符实,叫做村长可能不合适,叫他们镇长或者一城之主更适合一些。

当然。

这是把他们的地盘所有有人居住的地方加在一块儿,可能还没有后世随便一个县城的面积来的大。

人口更是和一个县城之类的差不多。

他们的歌舞升平和盛世繁华,正如西方中世纪一千多年,大家心安理得的在自己的方寸之地做着国王与领主。

骑士和农民在下地,贵族在城中醉生梦死,大多数平民也只在愚昧中度日,到处都弥漫着一股庸平又其乐融融的氛围。

若是可以的话,他们会一辈子沉沦,无数纪元一直沉沦,没有人会想着去改变,无论是得益者还是被压迫者。

在他们的眼中世界可能本来就是如此,未来也应该是如此,这便是庸人,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说是庸人。

正因为此。

当有一个改变者站出来的时候,他才会显得格外不同和突出。

就一如嬴政这样的人物一般,他站在高台透过函谷关,只是投向地平线的一瞥,就已经注定了一个民族的未来。换句容易理解的话说,这就是那个年代的星辰大海,一个最终实现了的星辰大海。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所谓无上的功绩。

便无需多做别的修饰和描述。

骂他暴君。

可他在位37年却没有妄杀一位将军大臣。

斥他严刑峻法。

可他却制定了世界上最早保护人犯权利的法律。

荆轲行刺,他怒火万丈,可秦军攻占燕国却没有屠城暴行。

他消灭六国未杀王公大臣,自己却被六国贵族夷灭三族;司马迁骗了我们,害我们被雕虫小技所左右褒贬。

骂他是恶魔。

可是寿宴上淳于越说他的江山不能长久安然无恙,当着无数人批秦的暴政多么恶毒,当始皇帝在生日那天也下不了台。

换做是其他帝王会如何处置?至少在始皇帝这里,六国贵族未受屠杀监禁,罪犯农忙甚至还会放假整整40天。

秦法细密动则触法?

事实上却是文明越进步法律越细密。陈胜因迟到要被杀头所以才造反?先不管是陈胜自己没有按照规定办事。

说的严重点就是他毁约在先,光是说这个处罚,从后世出土秦简当中可以看得出来,他那易类别的迟到仅是严厉教训而已。

可以说是司马迁骗了很多人把,雕虫小技所左右褒贬。儒生讲,秦始皇为一己私欲令六十万苦力修建阿房宫。

项羽一把火烧了所有。

儒生又讲,秦始皇是一个妖孽,是一个暴君,他在焚书坑儒,并且暴殄天物。儒生的记载当中通篇都是秦始皇一生劳民伤财。

百姓何等的苦不堪言。

可是历史的真相又是什么呢?2006年,考古学家发现,阿房宫根本没有建成,只有一个刚刚开始建立的地基和部分结构体而已、

项羽火烧阿房宫的情况可见并不属实,始皇帝可能真的在修建这个阿房宫,可它却还来不及达到劳民伤财的地步。

2000多年来人们对秦始皇不惜民力,劳民伤财的事实产生了怀疑。后考古学家在秦墓大量的竹笺里发现,秦始皇在位期间,制定了关于生态,农业,医疗,严惩贪污,各个领域完善的法律。

这和当时的百姓苦不堪言是完全不相符合的。事实上,十万里长城也并不是秦始皇一个士气修建完成的奇迹。

而是秦,汉,明,一共修建了一万里。

就是焚书坑儒,那也坑的不是儒,是术士,是奇人异世,换言之是封建迷信,秦始皇在位期间,因为寻求长生不老药,听信的徐福的蛊惑,后徐福第二次寻求长生不老药未果,向秦始皇索要大量钱财。

秦始皇发现自己被骗,查明此事,把相关的四百多命术士坑埋。儒生们恶意诋毁,将术士坑埋,改为坑儒。

这样的情况是无法去杜绝的事情,秦始皇统一六国,兴修水利,制定律法,统一文字货币虽说都是为国为民。

可是之前就说过,但凡有改革,总有不同的声音出现,都是一些被损耗了利益的人,即便儒生是孔子得门下。

他们也会因此而记恨,更不要说在他们的眼里,孔子明明说了要以礼以德治理天下,可秦始皇认为要以法律治理天下。

这种矛盾本就比什么豆腐脑吃甜,还是吃咸要来的激烈。在这群活在自己思想当中儒生们的眼里法律是残暴的,刑法是残暴的,秦始皇的改革就是逆天而行。于是他们四处宣扬秦始皇是暴君在行暴政。

可是呢。

事实是秦始皇在位的时候杀不过千人,统一六国时他也没有残害一名王公大臣,在位期间更没有枉杀过一个官员。

他真正给后世的明君做了一番伟大的榜样。

秦始皇时期的百姓是很哭,但是不可否认大秦的国富民强,也有人歌颂其兴修水利,说秦始皇是名万世明君。

只是那都是眼界比较看得远的人,很稀少而已,其实始皇帝这个人的复杂,并非史书是记载的那般不堪。

他晚年的透支国力也没有很多人想的透支的那么狠。

一切都在这位祖龙的掌控中,只是没有能防住自己的血脉至亲,这从侧面,更说明了始皇帝是一个感情其实颇为深厚的人。

天空当中关于始皇帝的影像持续播放着。

响彻整个九洲大地的声音,展现在诸天历史位面的画面,无一不让大多数人沉默,几乎所有人心中都触动颇深。

一统九洲在今朝。

然而造化弄人病死沙丘。

二世而亡万夫所指,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灵魂与肉体回归尘土,然而一切都是虚无枉然。他来到这个世界匆匆五十载,死后也愿化作幽冥守护九洲大地。

水银驱棺,夜巡九州,要在死后亦成为九洲大地的守护神。或许,他生来强大,只有在他离开这个世界。

在那病死沙丘,被和咸鱼一起送回咸阳时,所有人终究才能想得起来,才能意识到,这个叫做嬴政的家伙。

他终究也只是一个普通人。

却成就了神灵才能做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