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视频:盘点感动华夏十大千古人物 > 第69章 皇途尽头吾为峰!震惊天下的第一!

第69章 皇途尽头吾为峰!震惊天下的第一!(2 / 2)

最终才能够形成了后世统一的、多民族的现代意义上的华夏局面。最夸张的文治,便是来自于始皇帝。

要知道,在这六年中,他那些前无古人、根本无从参考的决策,几乎全部没有做错,这是何等的夸张和离谱。

又是何等的让人感觉匪夷所思。

毫不夸张的说。

这六年中随便哪一件创新之举措。

拎出来安在一个任何一个帝王身上。

那人都将是名垂青史的不世出圣君。

可能恰好就是因为嬴政这位爷干的猛事太多,再加上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结局,所以历史课本并没有告诉后世的人。

这六年的文治。

到底带给了世界什么样的改变,又是何等的让人感觉到匪夷所思不可思议。这绝对是教育上面的一个重大的缺失。

或许就是在一些隐藏的很深的【行走的五十万】暗中搞鬼中,不止历史上很多足以感动华夏的英雄被删除出了历史书。

就连始皇帝历史中该有的璀璨之光也被隐藏了起来。这很好理解,因为【行走的五十万】们眼中他们跪舔的国家没有这样的历史,没有这些个英雄,所以,他们也不准许华夏有这些英雄和壮举。

当然。

也有一些人是生下来就喜欢瞧不起人的感觉,他们便直接忽视了始皇帝的所有功绩,开始扯始皇帝如何败家了。

对于这样的人,说实话,就想要问问他们,别人自己的家底怎么败,你凭什么用现代人的最高道德标准去评判?别人也没有去插手,这些人如何花费自己的工资,如何花费自己的房产不是么。

同样的道理。

始皇帝如何去使用自己的家底,跟后世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关系。封建王朝,和后世的自由民主的世界不一样。

别人也不是没有去定制修身养息的国策,只是因为胡亥的事情导致他祸乱弥天,但却依旧无法忽视他奠基千年啊。

后世的人喜欢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起拿出来讲,然而事实上,除了汉武距离始皇帝最近的一位以外。

其他的帝王根本就和始皇帝不是一个档次的存在!总体来说,秦始皇跟华夏历史上的绝大部分祸国之君的讲述角度应该是不同的,还是应该让后人了解他干的那些事情,以及对于后世都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

秦始皇当初面临的是怎样的千古难题——先来说他面临的第一个决策:是采用郡县,还是分封的形式管理天下?

在秦统一六国之后,当时的丞相王琯建议:“像燕国、齐国、楚国这些个地方,离我们的核心区域关中实在太远,如果不设立封国的话,恐怕难以镇守,您最好把它们分封给您的儿子们。”

乍看之下这个宰相说得挺有理。但秦始皇觉得这个问题比较重要,于是把这项建议作为正式议程摆上早朝讨论了一下。

在研讨的时候。

大家众说纷纭。

李斯也是站出来说话了。

“当初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土地的时候,分给的大多数都是同姓的子弟,最开始也是本着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初衷,但几代人下来之后,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再见面都跟仇人一样,哪里还有什么同宗之情。”

这也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那个时候。

该发展起来的都发展了起来。

即便周天子也阻止不了!

而现在整个天下好不容易在始皇帝的征讨之下,统一四海,他们自然是绝对不能去走周朝时候的老路。

因此。

李斯建议要走郡县制的道路。

将天下的权力拢到始皇帝一个人的手中。

他还说。

“如果您要恩赐宗室和功臣,可以通过税赋重重地赏赐,分钱不分权,全国没有能够和中央抗衡的力量,才是比较安全的计策。”不得不说,李斯其实的才智还是厉害,不然也不能成为辅佐始皇帝的人了。

李斯在这个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上,帮助华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篇章,始皇帝也直接拍板了郡县制的治国方针。

李斯的谏言很有高度,他从血脉稀释后的人性角度和统治的成本上帮秦始皇算了一笔账。但我们还是要说,这个帝国大才的建议其实并不值钱。功劳是秦始皇的。不过,这并非因为人家是领导。

因为这事好说不好做。

秦始皇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是顶着极大压力的。在当时的所有人看来,他是一个充满无厘头的冒险者。

就宛如后世许多人眼中的周星星,因为超前的太多不被同一个时代理解。不过,后世的史学家可以给始皇帝证明。

他到底开创了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就单单说是这么一个中央集权。

从此。

为全国奠定了一条「分久必合」的道路。

自始皇帝之后。

「天下一统」这个概念,开始印入了华夏人的脑海里。

从此以后,哪怕中间出现了几次几百年难得一见的大乱世,无论是三国,还是五代;无论打成了什么样,分裂了多少年,总会有一股最强的力量,最终再一次地将这片古老的土地统一成一个整体。

因为在后世子孙的眼里,整个华夏大地就应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思想。

大家便都会下意识的认为——天子只能有一个。

不管再怎么艰苦.

大家都要完成这个的统一,至于信心的来源也很简单,就是之前有很多朝代做到过,有的朝代还延续了很多年。

第一个榜样就是秦国。

哪怕它统一持续的时间并不长久。后世无论打成什么样,都会梦想着一统九州,因为之前有人做到过。

这是始皇帝不可忽略的在华夏历史上的作用。

而但说这件事。

如果这个理反过来说,

就会让人知道明白秦始皇的这个决定有多么冒险。

大一统这件事,之前从来没有人做到过,在当时的人看来,统治一个疆域广阔的超级帝国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原因是为什么呢?

因为地方实在是太大了,那个时期的交通,信息通讯可不像是后世,地方太大,根本就是难以实现有效的管理。

不止如此。

人员的复杂也是最大的原因。

打个比方。

如果说把后世的整个地球,全世界统一成一个国家,或者把整个东南亚统一成一个国家现实不现实?这么多不同语言、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历史的国家,是没有办法攒到一块去的!

在现代组织大秦帝国这么大的国家,它的复杂度就跟后世统一全球一样,已经超过当时人类的组织能力了。

在始皇帝的时代。

秦国的统一六国就类似于后世的统一世界。

难度多大。

是什么概念。

应该可以理解了吧。

始皇帝创建大秦之前。

人们早已经习惯了上千年的分裂,习惯了各个诸侯国的存在,让全世界的人突然去同住地球村的美好愿望。

不只是得不到人们的认同,反而是会引来巨大的精神恐慌!人们都是习惯了守旧,因此开创者才格外值得尊敬。这是同样的道理,人们已经呆在了舒适区,让他们去进行改变,那朕的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后世的历史学家们有个著名论题——华夏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有许多腐败的专家教授,化身成为了行走的五十万。

他们给予学生的答案是,因为古代的华夏疆域既辽阔又足够封闭,我们东到大海,南到大海和原始森林,西到青藏高原、塔克玛干,北到戈壁西伯利亚,别人打不进来,我们也出不去。

所以只能可劲折腾,最后折腾成了一个整体。这乍看一下好像确实有道理,但是深究就知道是【行走的五十万】在歪曲事实。

华夏的大地确实疆域辽阔且封闭,但华夏中央的川蜀,南方的丘陵,西北的四塞之国,

西北面的黄土高坡这些都是大天险!

这些地方都非常适合割据。

在华夏这片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和黄河,还有珠穆朗玛峰儿是最高山坡」的土地上,应该产生很多国家这才合理。

反观欧洲。

欧洲大陆那可是一个大平板,他们才是更应该大一统的地区,然而,事实上欧洲到了后世的近代也还在“群雄割据”着。

是什么原因呢?

当然就是因为始皇帝的出现!因为始皇帝的治国框架!有很多人讨论穿越者,只会去想什么王莽一流。

诸不知。

始皇帝才更像是一个挂比。

他所提出来的那些治国框架和治国方针,在西方直到两千多年后的法国大革命时期,才开始出现在西方的世界舞台上。

也就是说。

西方比华夏整整晚了两千多年,始皇帝的眼界和格局,比西方领先了两千年,为华夏民族争取了两千年的领先。

欧洲在二十一世纪之所以依旧是一个“村”一个国,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贵族制、民族血统问题、神权原因,但其实这些问题都在华夏出现过。区别是解决方法在华夏出现过,但没在欧洲集中出现过。

追究其原因。

便是没有诞生那么一个人。

改变一切。

推动文明进行质的发展。

因此。

便让西方形成了太大的地方既无法统治,也不会统治的情况。

这便是根本问题!

欧洲的地形除了南欧有山脉以及伊比利亚半岛,剩下是一片大平原,要不希特勒的坦克为什么可以随便进攻呢!欧洲的地势一马平川,这要是放在咱们华夏,估计会统一两千年,连叛乱都搞不起来。

因为只要一闹独立,大军三天就杀过来了,它根本无险可守呀!

这么适合大一统的国家却走上了一村一国的道路,就是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一个强大的统治系统。

所以在欧洲大陆上建立一个庞大国家的统治基础根本就不存在!其实说到底吧,就是他们没有出现一个领先世界两千年的祖龙!看过了这个问题,便知晓嬴政这位「始皇帝」在华夏历史的关键作用了。

所有华夏人都能在世界上骄傲的说。

自家几千年前的先祖嬴政,是一个远远领先于时代的人。哪怕是放在后世,他的思想也是不落伍!

依然经天纬地!

如果再给2000年前的他一些时间!

我们华夏人!

甚至都怕他能搞出来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制!

夸张?

一点都不夸张。

要不是在华夏近代化的过程中,被那些个蒙元,满清蛮子带着走了两条歧路,西方的发展进程绝对跟不上华夏。

在西欧的近代化历史上,首先他们要解体中世纪封建的势力,从而形成主权,使得政治独立于宗教、贵族之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货币等等。然后,需要公民与贵族联合最终消解绝对王权。

才能形成宪政体制。

然而呢。

主权这个概念,早期就与王权是同一个概念,主权就表达为绝对王权的出现,在华夏的历史上本来在秦始皇时代,就完成了从周制向秦制的转移,也就是说,西方近代历史道路的两步走发展。

实际上在中国的第一步已经在秦始皇时代早期已经完成了。这样夸张的情况,若非异族祸乱华夏岂能不是世界之巅?

……

初创的秦朝面临着很多极其重大、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实「郡县制」天然地为秦国提供了统治大规模国家的制度保障只是基本。还是那个比喻,假如让欧洲实行「郡县制」,照样政令出不了村!

有的问题根本不是制度所能够解决。

制度只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因素,只是解决问题最开始实行的办法,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却是「郡县制」根本无法解决的最大问题!武力的征服仅仅是第一步,而文化认同与政治制度的征服才是秦始皇坐稳天下的保障!

这一点。

到了后世。

诸如大自由国等西方国家,仍旧没有能够意识到。

始皇帝却提前无数年就悟透了,因此,为了使这个国家稳定,紧接着秦始皇干了好几件极其伟大的事情。

而第一件事。

便是解决文化认同和政治征服问题。

这里不得不注意的一点就是秦始皇的征服,和前面的「六世之烈」以及汉武帝的征讨匈奴是有巨大的差别。

在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后,秦国的土地扩大了近一倍,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仅仅是在十多年间完成的。

始皇帝未成年的那十年,秦国并没有那么庞大。

他征服华夏的速度太快了!

这虽然是好事,但也代表了诸多的问题,速度快,没有发展繁衍和融合的时间,也就意味着大量的楚国人、齐国人、赵国人、燕国人、魏国人全部在短时间内,机器快速的失去了他们心中的「祖国」!

这就跟一个国家忽然涌入了大量难民,流民所造成的冲击是一样的,对于秦国而言绝对算不上是一个好事。

毕竟。

这些难民,流民,都是他们秦国“制造”出来的。

如果说秦国再用一百年的时间去吞并六国,那么可以潜移默化地完成整合,毕竟时间是最好的融合粘合剂。

但是。

问题就在于始皇帝完成壮举仅仅用了十多年的时间,嬴政作为拥有着中华大地「第一次」的帝王皇帝。

他此时面临着从未遇见过的巨大困难。

它不是确立一门学科变成大家都要学的文化,然后去确定全民的主流方向,它也不是确立一门宗教作为国教开展国民的整体信仰。

它要在已征服的所有国土和势力辐射范围内,畅通无阻地开展文化交流,推行政令。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让全世界的人都迅速认可「我是秦国人」,并遵守秦国的各项规章制度成为良民。

这到底有多么困难想来懂的都懂。

去看看后世那些被流民,难民冲刷了的国家,为什么大自由国那么讨厌难民,就是因为双方的互不相容。

只是几千上万的难民,流民,就能够搞得大自由国民不聊生,那些还都不是仇人,秦国里面的难民,流民大多数都能算是“仇人”,毕竟没有秦国,那么这些人,很可能依旧是在自己的国家过着以前的生活。

双方之间有极大的矛盾,当然,这还不是最关键的东西,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彼此之间听不懂也看不懂。

华夏大地面积辽阔、山川纵横,各地都有方言,就像是后世的一些地方的人跨省,不也会出现吃不吃福剑人的问题么。

古代更是如此。

基本上就别再指望耳朵能有什么用了。因为根本就听不懂。当然,后世的话因为有文字这却并不太妨碍与当地人交流。

可是呢。

秦国面临的情况就比后世的跨省说方言艰难许多。

他们彼此之间和其他国家的民众,不仅各地的话互相听不懂,写的字也都互相不认得,交流只能靠手舞足蹈。当时的六国人民要是到另一个国家去,要么得带翻译,要么就是表演相声传统剧目《学聋哑》。

对于一些学艺不精的那就会有大问题。

一晚上多少钱?

比划了一个五。

完事之后。

女的说的是五千,男的说是五百,到底谁说的对,大家都觉得自己对,可不就是直接反目成仇了么。

嗯。

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比喻。

对于生活是非常不方便的,也很难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对,是秦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之间的融合。

这回来个正经的想象一下。

假设后世的华夏。

每个省语言、文字、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容积单位都各不一样。

湖北用中文、汉字,一米等于成年男子双臂伸展长,一斤等于8个鸡蛋的重量。而糊南用藏语、藏文,一米等于十个手掌长,一斤等于一万滴清水的重量。外地留学生又用英语、英文,一米等于一步跨出的长度,一斤等于一升米的重量。

这么混乱的生活方式,能够很好的融合吗?更何况节假日、习俗还不一样,你楚国吃素祭祖的日子可能是齐国需要大鱼大肉的春节。这样的七个国家能成为兄弟?估计上来就是一出你打我我打你了呀。

连交流,统一,都做不到,还征服哪门子的相亲相爱一家人,怕是就只能跟那些主播口中的家人们是一个情况了。

面对如此情况。

大多数帝王是无法解决的。什么?有人说统一于晏?如果想统一语言,还是算了吧。别说语言了,哪怕统一方言,这在后世可都做不到,所以电视里说的都是普通话。但到了祖国的很多大好河山。

人家说的是什么。

大家还是连一个字都听不懂。

就连后世那么发达的社会都无法统一语言,在学校极为罕见的古代更是天方夜谭。语言是无法进行规范的,因为它根本无法量化,回想一下,所有人小时候学说话时,会请个老师专门教吗?

当然不会。

所有人都是从身边的人身上学习,取的是一个周围人语音的平均值。

秦国也不可能能规定某个村的调为「国调」,然后派全村人去世界各地普及这样的一个「国调」语音。

这些人到了地方没两天,语音准被当地方言带跑偏了。看看后世那些个读完大学的,时不时说话都有些改变了呢。

语言无法统一。

因此。

唯一的选择就是统一文字。

所以秦始皇拍板进行了文字统一工作。

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并参照六国文字,创造出一种形体匀圆齐整、笔画简略的新文字,当时被称之为「秦篆」,又称作「小篆」,以此来作为官方的一种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六国的异体字。

如此一来。

虽然大家还是看不懂,但小篆字体是在大篆字体上脱胎而来的,已经将曲折的笔画变成更简单、更直接的笔画形式了。经测算,秦朝的文字系统大概减少了多达四分之一的先秦书写方式。

由此也可以想象,过去写个字得多麻烦。更重要的是,这个字是要刻在竹简上的,那么复杂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始皇帝主持精简了文字,不然,后世的不知道多少小学生,还有个屁的时间玩王者,时间全用在写字上面了。

因此。

作业写的快,得感激始皇帝啊。这可不是上面空穴来风,秦始皇不仅采用了小篆,还采用了程邈整理出来的隶书作为并行方案。隶书的字形变圆为方,笔画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

从线条转向笔画。

这就是后世今天汉字的原型。

这一重大的突破,使隶书相对于小篆,更加简易,更加易于书写,并很快就得到了全国各地人民的追捧。

成为老百姓日常使用的文字。

小篆成为了秦国的标准文字,隶书则是成为日用文字,皇帝诏书和政府正式文件用小篆书写,非官方文件则用隶书抄写。自此,官方与民间的表达双轨制也基本确立起来,又为后世创造了莫大的影响。

这不仅体现在「字」上,也体现在行文上。过去写字、刻字不易,竹简也是金贵东西,所以必须言简意赅。这样就渐渐衍生出「文言文」,它类似于古代的电报,没有始皇帝简化文字的话大家还在学文言文。

那绝对是所有小说作者的噩梦了。

挣不到钱。

读者也没有可以想象的庞大空间。

千字三分。

写完一本书挣三分钱。

吃馒头还想沾个屁的酱油哦。

统一与简化文字,对于历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而对于秦国方面也是影响巨大,它不仅从日常交流等文化层面上帮助秦国完成了「消化」六国的第一步,还衍生出了影响千年的另一项制度。

官僚制度。

后世的人一听到「官僚」这俩字,就知道不是个好词。这个词代表着高高在上,代表着推诿扯皮,代表着效率低下。但实际上,这个词的原本含义以及整个官僚系统,几乎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发明之一。

它在古代是维持帝国的最大功臣。

当文字被统一后。

官僚系统的基础便也就被夯实,开始严格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了。

这个所谓的基础其实就是能熟练使用标准文字作为有效交流方式,主要执行国家政法军国大事部署的专职群体。

官和吏。

因为文字统一,顶层的政策开始能够迅速的传达到社会的底层,基层的财税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上层建筑。

就比如黄河泛滥时可以组织起庞大的民力护卫堤坝,异族入侵时也可以武装起精良的军队去保卫家乡。

正是由于文字的统一。

一个偌大的秦国开始成为一个整体。

成为了一个可以高速运转的——国家机器!

庞然大物应运而生。

统一后的文字被后世历任的统治者高度重视便是如此。

民间是不允许私自篡改文字的,字典只能由官方出版。因为如果对文字不加重视,用不了多少年,百姓就会造出很多简化的字;要是不管,用不了多少年,就会出现一堆乱七八糟的字祸乱天下。

老百姓就会开始变得渐渐全不认识了!文化与政策自然也就传达不选取!再过些年,这些地方的文化与沟通就有壁垒了。

更不要谈什么统一,什么国家机器运作,整个帝国就活崩塌。

一旦文字乱成欧洲这样,什么法语德语英语,自然就是退步,他们会一直是「一村一国」不是没有原因的!

华夏文明在这方面远超他们的发展,哪怕到了二十一世纪也是领先,真不知道为什么一个落后世界的英语要被那么重视。

好吧,不管后世多少【五十万】在搞鬼,统一文字这事咱大秦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影响极其深远的改变。

“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这边大地上的人有人啊,真是因为有了统一的文化和文字,才有了对彼此真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是么。

这还只是始皇帝无数功绩当中的一个而已,说他的功绩拿出来随便挑一个,都能造就一个千古一帝可不是夸张的说法。

……

站在民族的角度讲。

始皇帝无疑是伟大的。

而若是站在秦国人民的立场,生活在始皇时代,他们却自然不会有多么的幸福,就宛如汉武帝时代的人民一般。

这个世界一向都是如此。

想要创建万世不朽的功绩,想要成为万世不朽的为人,想要为后世开创万世太平的局面就绝对少不了一个时代的人的牺牲。无尽的战争中总会有人体会家破人亡的悲壮,也会有人被沉重的徭役让人透不过气来。

正所谓服了兵役服杂役,修了郑国渠然后又要修灵渠,修了驰道修直道还不能休息,得紧跟着去修了直道修长城。

这些在后世看来无比庞大,也无比让人惊叹古人之伟力的工程,在当时的建设水平和建设条件下对普通老百姓而言无异于噩梦。

因此。

或许这也是除了六国余孽的抹黑,史书一面认定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又有一群人认定秦始皇是暴君的原因之一。毕竟那个时代很少有人拥有科学发展观念,也很少有真正可以宏观去看待历史格局的人诞生。

这样一来。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

无穷无尽的兵役、徭役,对人民而言确实是太过残暴。只不过,还是那句话,它对后世的影响和造福是深刻和有莫大意义的——天知道长城帮助多少朝代抵御了入侵,又天知道“焚书坑儒”让多少皇帝避免了被丹药残害。

天知道……华夏大地还会不会有必须统一的精神传承。

历史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即便是开天辟地的第一人也是如此,但看一下后世那总人口7.4亿、总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的欧洲,有无数国家林立,再看看14亿人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统一华夏。

始皇帝的功劳。

已经是由历史进行了评说。

如果是真的想全面评价秦始皇,还是多读基本相关资料,不是出生在那个时代,后世的人只能从历史资料了解点滴。

对于伟大的秦始皇而言,他顺应历史潮流,回应自己的心中野望,灭六国统一了华夏,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废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兴修水利,造福万民,万里长城,护佑华夏,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并吞八荒,威震四海,开万世不朽之功绩,奠世界大国之根基……

始皇帝有太多随便拿出一个。

就能够制造一个明君的功绩存在。

开天辟地。

万古祖龙。

始皇帝开创的大秦帝国从历史长河中走过,它扫过的是落后沉闷的邦国时代,开启的是华夏雄居东方的帝国时代。

它就如同漫漫长夜中照亮黑暗的第一颗闪亮之星。

从黑暗中闪过的那一刹。

虽然只是一瞬。

却照亮了整个黑暗的文明和时代。

从它之后的华夏。

是繁星点点的璀璨星河,是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完成统一的华夏意志!哪怕过千年,进入下一个时代的华夏。

依旧在坚持着始皇帝传承下来的统一精神。

试问天下。

何人能与之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