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秦皇塑身,汉武铸魂!(2 / 2)

而一旦国家放弃了铸币权。

也就意味着各家各户造的钱都算真币。

这不算是前朝的锅。

而算是开国皇帝的锅。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定国号为「汉」。经历了数年乱世纷争,民生凋敝,这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之时。

刘邦自己是如此认为的。

秦朝虽然没了。

但秦的很多制度不仅正确而且必要。

所以,刘邦在统治的初期,乐享其成,他沿用了很多秦朝时期的制度,「秦半两」也存续了下来。

而这边导致了问题的出现。

秦半两有半两之重,也就是12铢,在实际使用的时候太沉太笨重。正如铜贝会向布币和铜钱演化一样。

货币毕竟是流通工具,便携性十分重要。

秦半两的使用很是麻烦和繁琐。

刘邦看老百姓使用秦半两的时候有很多不方便,他就放开了民间铸钱。本意虽好,但他却不知道自己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罗马帝国曾经多次自上而下,在货币的重量和含银量上偷工减料,然后,罗马帝国就直接消散在云烟当中了。

大汉开国皇帝刘邦此举,也是在不断积累隐患和祸端,西汉初年已经是有了征兆,渐渐的开始祸起民间。

《汉书·食货志》记载,汉高祖的时候,民间铸「榆荚钱」的行为屡见不鲜。榆荚就是榆钱,它的大小可想而知。有史料称,榆荚钱有3铢重,有的甚至只有1铢重,但它们都被称为「榆荚半两」。

通通都当作半两使用。

真是后世那些造假厂商看了都要落泪的情况。

秦始皇花大力气统一的货币体制,又重新陷入了混乱。它的后果显而易见,那就是造成严重通货膨胀。

毕竟谁也不想要能卖半斤铜的东西只卖一两不是吗。

据记载,当时的情况离谱到上面程度,米一石需要一万钱,马一匹要黄金百斤,可见汉初市场上通货膨胀之严重。

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汉朝统治者的做法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们开始打压商人限制钱币流通。

嗯。

这跟大自由国在后世的操作差不多,基本上就是在进行自欺欺人。主要问题不解决,谈什么根除掉顽疾嘛。

商人被限制都是其次。

最关键的是大家手里面的钱不一样。

搞得大家购物体验贼差,日常交易自然也变得很混乱,非常影响生活的幸福感,也非常影响国家的稳定。

这个问题到了汉武帝时期也没改变多少。

不管是为了富裕自身,还是为了天下百姓的用钱体验,汉武帝刘彻都知道,自个儿必须得把货币统一喽。

一些货币明明是四铢,却非要打着半两的旗号,这不是在欺诈消费者……不对,是在欺诈黎民百姓看不懂钱么。

于是,汉武帝推出了三铢钱,也不叫什么三铢半两了,就直接叫三铢钱,这次改革使铸币的实际价值与法定重量恢复一致。

如此的一个措施。

可以说是开门红。

王朝更迭,钱币换代,秦半两落寞退场,新生货币登上了历史舞台。

崭新货币制度的出现,使秦朝时被秦二世越发苛刻的苛捐杂税,压得翻不了身的百姓终于得以喘息。

在几代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下,于汉武帝时期,西汉经济也终于得到长足发展。华夏历史迎来了真正的汉兴时代。

而这其中。

汉武帝统一中央货币也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然,最初的三铢钱虽然开门红,可是汉武帝还是走了一下弯路,因此不得不开始进行第二次改革。

在第二次改革中,他罢三铢,推出武帝半两。

效果还是不错。但是,连年征战,国库空虚,耗尽了文景时期积累的财富,造成「县官大空」的局面。

于是,汉武帝只能又进行了第三次改革,又推出了一次三铢钱。这次他还推行了白鹿皮币和白金三品。

算是专门供王侯宗室向朝廷进贡时使用,为的就是借机剥夺权贵的财富,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

并且。

这次汉武帝下了严律,私铸钱币者死。

其实这本应是很有效果的举措,也很有想法,但是终究还是由于动作太大,没能从根本上遏制民间铸钱。

币值较高的白金三品的推行反而刺激了民间盗铸的行为。《史记》中写道:「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

在前三次改革失败之后,汉武帝依然不死心。仅过了一年,在元狩五年,武帝又进行了第四次改革。

这一次改革的重心,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古董货币——汉五铢钱。

史称「元狩五铢」。之前的那些货币,例如三铢钱、半两钱等开始逐渐被废除,五铢钱成为了汉朝唯一的货币。

汉五铢钱的材质不再是青铜,而是紫铜。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紫铜是纯度更高的铜,呈现一种接近于赤红的紫色。

不得不说,也不知道这跟汉武帝喜欢汗血宝马有没有关系,汉五铢钱的颜色还真和汗血宝马差不多一样。

相比较以前钱币的材质更好,色泽更艳,这是汉五铢钱的推陈出新之处,它也承袭了秦半两的很多特点。

最明显的,就是「圆形方孔」的样式。除此之外,它也像秦半两一样,钱文用小篆书写,秦半两是「半两」二字,汉五铢的币面则是「五铢」二字。「铢」和「半两」一样,都是重量单位。

这是它们的第三个共性,都是「计重钱币」。五铢刚一面世,便立马改善了令汉王朝头痛不已的问题,

之前的盗铸者常常研磨钱币,用磨下来的铜屑,再铸新钱。但是五铢钱加了一个边郭的设计,古钱币最外缘的部分叫边郭,边郭使得盗铸者难以在不损伤货币的情况下,从一个铜币上面磨取铜屑。

汉武帝这个办法真的是贼高明。

算是一个古代的防伪策略。

正所谓防伪做得巧,君王睡的好嘛。

五铢钱的出现为汉朝的经济带来了一缕新风,不过,这高枕无忧、岁月静好的日子也没有持续太久。

很快,五铢钱便被劣币推入了泥潭。

倒不是又有了什么新的盗版,而是因为当时西汉王朝的制度,还是郡国分封制,中央政府将铸币权给了各个郡国。

这些郡国的王侯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铸造五铢的时候偷工减料,重量根本达不到规定的五。

于是乎,钱币越来越轻,越来越糙。后世学者们研究的劣币驱逐良币这一定理,便发生在了五铢钱身上。

没办法。

汉武帝只能命令京师中的钟官,也就是铸钱官,铸造一种全新的五铢出来,它采用赤铜材质也就是紫铜。

这一批五铢也被称为「赤侧五铢」。赤侧五铢质量上乘,铸造的工艺很高,它一枚的价值等同于五枚元狩五铢。

不止新造钱币。

武帝还要求国家赋税收入,必须使用这种钱,这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经济,但还是治标不治本,因为货币的铸造权还在郡国手中,日子一长,工艺被琢磨透了,依然会出现盗铸的现象。

万分不得已。

第六次也就是最后的币制改革来了。

汉武帝被惹怒了,尼玛,盗版还到底还能不能抑制了?他直接下令天下的钱币皆由上林三官铸造,而这一批次的钱被称为「三官五铢」。从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

这一次。

汉武帝收回了郡国手中的铸币权,使得汉政府成为了汉五铢唯一的铸造和发行机构。于是在这一波六折的币制改革之后,五铢钱地位彻底稳固下来,困扰西汉金融多年的私铸、盗铸得已解决。

最被人看小看的推恩令可以说是文治上最大的功劳,推恩令之后郡国并行且势力庞大的格局才真正被改变。秦始皇废分封之后没多久就遭到六国贵族的反扑,所幸楚汉之争最后刘邦胜出了。

如果项羽称帝一定是恢复分封制,刘邦确实郡县制的支持者,然而贵族势力却让刘邦只能选择妥协。

最后来了个郡国并行。

直到汉武帝刘彻施行推恩令,才奠定了平民社会的最坚实的基础,阶级固定的贵族在这之后才算是真正消失。

汉五铢能够顺利推动,和这推恩令有莫大关系。

在此后的七百年里,汉五铢也一直活跃在华夏人人的生活当中,成了华夏民族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

流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币。当然,最关键的是汉武帝终于掌握了印钞机,他终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

他站起来了……之患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有币制改革的助力。汉武帝改革币制不光是为了民生经济,也是为了从权贵的兜里拿钱,让国库充盈。国库充盈了,才能有钱

去打仗。

去维护国家的稳定安宁。

单单从这件事上就能看出汉武帝和隋文帝的不同。

他是会管理国家的。

绝非是隋炀帝那等只知道使用国力,不知道如何补血的千古昏君。很多人研究历史,只会去盯着汉武帝所拥有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却并不会去想,这样的环境和条件到底有没有汉武帝努力的成果。

他是属于那种有条件,那叫使劲儿使用,没有条件,那就创造出条件,然后再继续使劲儿使用的皇帝。

雄才大略、大有为之是对汉武帝一生成就的较好总结。他不仅完成了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精神认同的统一,成就了「强汉」,还勇于改错,改弦更张,选择了优秀的继承人。无愧于千古一帝的称号。

无数人抨击汉武帝刘彻的时候。

他们会下意识忽视他的功绩,只说他穷兵黩武,让天下民不聊生,压根不去看汉武帝刘彻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汉宣帝对他的曾祖父汉武帝的评价难道还不够?汉宣帝都认为自己的祖宗文治武功之大。

言辞都无法描述。

如此大的功绩还能被人瞎眼的看不到。

还说什么都是靠臣子。

呵呵。

一个集权的教科书级别的人物,一个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天才。居然被看成靠外戚和臣子的二世祖?

实在可笑。

要知道他所驾驭之下的大汉。

可是打下了多么辽阔的疆土。从丹东到塔什库尔干塔吉,一共有五千公里。驾车走完需要两天半。

知道这相当于什么么?

从欧洲到希腊雅典,再走到华夏疆新的喀什。

大概也就这么远。

就连号称让世界颤抖的帖木儿驸马还没有打到这么远。

号称世界征服者的亚历山大其实打的还没这么多,最关键的是亚历山大打下来的地方他自己其实还没办法幼小管理。

可大汉不同,大汉管理的虽然不算特别好,但是也能够称得上不错了。汉武帝打下的疆土可比亚历山大还要大。

他拿下最东边的城市是朝鲜半岛的乐浪城。

他拿下的最西边的城市是大宛的贵山城。

以至于从遥远的亚欧大陆最东方,到据说是亚历山大建立的城市苦盏当中,都传颂着一个令人畏惧的名字。

大汉皇帝!刘彻!

这就是华夏人的祖先,半个世界的征服者。

元朝亚历山大和帖木儿的千古雄主。

有这么一个祖先,这么一个华夏人的直系祖先,居然还有人去攀附巴结,说什么亚历山大才是永远的神?

后世的汉族与汉朝的汉族基因可是血统上74%的一致。文化上用的也是同一种文字同一种语言,后世的汉人依然可以看懂一部分篆文。大家的文化和汉朝是血脉相通的,这才是该让华夏人骄傲的先祖大帝。

也许有人会说、

汉族英雄辈出。

有灭东突厥唐太宗,有灭西突厥的唐高宗。有在斡难河清洗过马靴,让给自己擦鞋的奴隶当上哈密国王的明成祖。

更是有从黄河打到帕米尔高原的左大帅。

汉武帝和他们比强在那里呢?他只是汉族众多帝王将相中的一个,只是汉族众多英雄中的一人吧。

但实际上。

汉武帝面临的局面,比他们都要艰难。

怎么治理一个大帝国?

前人并没有很好的经验。在很多键盘侠的眼里,只要宝剑一挥,热血一洒,就可以建立一个伟大的帝国。

天下就可以太平了。

其实怎么可能有这么的简单。

真的这么做,那就跟亚历山大差不多了,打下来的地方根本管理不好,能力差点儿的话恐怕皇帝都继续当不成。

治国要有法度。宝剑总会钝朽,武力总会衰退。

而完善的制度和伟大的文明生生不绝。蒙古人建立的帝国够强大吧,然而文治不足。不过一百余年便不复盛景。

大不列颠的炮舰够恐怖吧,讲人种主义,讲白人优越论,正式称帝还不过一百年就支离破碎丢掉了疆土。

汉族打下了天下,该如何治天下?

前人是没有经验的,无先例可循,打天下永远比坐天下容易,能够坐稳天下,才算的上是真真正正的厉害。

对此。

汉武帝就皇帝做出了一个伟大的举动——独尊儒术。

儒的优越性在那里?

不在于他所倡导的思想。

而在于可以以文化区别华夷,而不是以血统区别华夷。毕竟血统很难一时改变,而文化如果有心就可以改变。

试想一下,如果汉帝国征服的匈奴,东瓯,闽越,南越。

是像被沙皇俄国歧视划分成异族人的突厥民族。

他们会不会心甘情愿的融入汉族?

当然不会。

那么汉帝国会不会战乱不断,反抗不断。汉家可能有那近乎四百年的天下吗?汉族不会是世界最大的民族了!

如果不是独尊儒术,广兴儒学。

大汉王朝也不过是如蒙古帝国,以及亚历山大帝国一般历史的过客而已。这一点任何批判儒家的人都无法否认。

在华夏的历史影响上,秦始皇嬴政开创了大一统,而汉武帝刘彻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国家和思想的大一统。

他们都是中华大一统的主要缔造者,功绩贡献是后世帝王所不能比拟的,所以说才有了功不过秦皇汉武的说法。

对于那些键盘侠呀,真就该叹上一句——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只有真正去了解,去触碰历史,通过历史的人才能感受到,什么是秦皇法治天下,汉武外儒内法。

什么是秦皇扫六合,什么是汉武拓八荒……泱泱华夏五千年,秦皇汉武在最前,那是因为他们代表的含义。

秦皇筑身!

汉武塑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