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视频:盘点感动华夏十大千古人物 > 第66章 武帝躯,开天辟地第一人!

第66章 武帝躯,开天辟地第一人!(1 / 2)

总有人喜欢拿李世民的话去批判秦皇汉武。

所谓断章取义不过如此。

实际上李世民对秦皇汉武帝批判,大多数只是为了抬一下自己的地位,就跟后世很多微商喜欢和商界大佬合影是一个道理。

当然。

李世民和秦皇汉武的差距,肯定比微商和商界大佬小很多倍,他虽然没达到同样的高度但是却也相差不是特别大。

而在用秦皇汉武来抬自己身价的同时。实际上李世民还是在唐对自己的告诫。也就是说李世民其实在不停地告诉,自己秦始皇汉武帝时期的秦汉那么的强大,但是穷兵黩武的话便有可能亡国。

对于一个尚武的皇帝自我约束力很强。他得自我治疗自己想要打仗的心理,而李世民自己开出的药方就是兼听则明。

你能只拿一个“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的李世民语录来说是,事实上李世民对于秦皇汉武的推崇从他年轻的时候便能看得出来。

还是秦王的李二也曾这么说过:

“秦始皇起秦陇之地,蚕食列国,遂灭二周而迁九鼎,并吞天下,平一宇内,其规摹功业亦已大矣”

他也说过。

“汉武帝雄才大略,可方前代何主?”

这些都是写在《帝王略论》上的东西,可见,李二年轻的时候,便已经算得上是始皇帝和汉武帝的粉丝了。

特别是在晚年时期,李世民一定也能够认识到,事实上在人无完人的情况下,汉武帝已经做的足够优秀。

16岁登基,71岁去世,在位55年。

在五千年华夏历史当中,汉武帝刘彻在位的时间,也都绝对可以算是非常长了,他昏庸的时间可也比大清的长寿皇帝短许多。

一生所做的那些事情。

无一不是在为后世开太平。

千万别觉得这样说“穷兵黩武”的汉武帝很荒唐,事实上从历史的深远角度去看,他的行为完全当得起这个评价。

别的即便不提。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行为,简直就像是asa往火星扔探测器,对于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都有深远的意义。

西汉时期,通过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原通往西域的路线。这条路线经过后人的进一步拓展,成为了连接西域及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国际通道。后世每天的餐桌上都是一部舌尖上的「丝绸之路」。

从张骞翻越万里黄沙第一次出使西域开始,这一条丝绸之路便传承2000多年,从世界各地引入了无数特产。

自汉朝而开始。

影响世界整整两千年的丝绸之路正式通车。千年后的整个华夏大地的人们,家家户户的餐桌上时时上演着整部丝绸之路的故事。

如果没有丝绸之路。

后面所欲华夏人的餐桌上,便会减少一些水果种类。还一些传唱的诗篇,也会因此消散于虚无之间。

毕竟历史的发展是递进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么一首《凉州词》,小学必学课文之一,不知赚了多少热血男儿的向往,以及不知道多少青春少女的憧憬。

可若是没有汉武帝的这一次西域筹备,葡萄的种子就不会被张骞从西域带回来,先祖们也不知道要等待多久才能吃到葡萄。

也许会推迟到唐朝,甚至元朝,乃至于明朝,总之,葡萄美酒夜光杯是别想了,直接就得换成地瓜烧之类的。

甚至武则天在跟李治撒娇时写的《如意娘》也得改改。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嗯,那副两个人如胶似漆的画面可以改成穿普通裙子了,毕竟连石榴都没有,武则天穿哪门子石榴裙?

时间继续往后推移。

没有了汉武帝开辟西域。

王昌龄自然就没有机会写下《从军行》这样壮烈激昂的诗,后世的人们恐怕也永远也没有机会读到它的雄丽。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试问有多少人在小的时候,对这首诗开篇的四句爱不释手,如果没有了丝绸之路开辟,这首诗绝对不会出现。

其实会因此损失掉名篇的不只是王昌龄,还有一个叫岑参的。他来到西域任职后,这片神奇的土地在他脑海中勾勒出最美的风景。

他的内心仿佛有一个声音在呐喊,就如同每一个网文作者发现某个题材比较好时,会在心里面暗自高兴的那般。

「写出来吧,肯定,必然能火,不火直接去吃那啥米田共。」

可惜,憋了半天就是写不出来。

这一点也跟诸如某本《视频:盘点感动华夏十大千古人物》的扑街作者一样,属于产生了人生最大的幻觉。

米田共他终究没有吃,主要是运气比扑街作者好,直到有一天,岑参的同僚武判官要回长安的时候他站在三岔路口,看着武判官渐行渐远的背影伤心欲绝。此情、此景、此人,一首好诗立马脱口而出。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个叫岑参的家伙成功避免了发毒誓吃米田共的结果。

至于那本扑街小说的作者,咳咳,还是谈谈丝绸之路对多少诗人海域影响,还有高适因此估计也不会有「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的句子了。李白的《关山月》中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也不会出现。

甚至是陆游在年老多病的时候也不会「尚思为国戍轮台」了。

他想想雁门关就好。

张骞的一趟行程无形中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又给后世留下多少「默写并背诵全文」,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张骞的功劳。

但也不要忘了主导的人是汉武帝。

不只是诗句。

如果没有丝绸之路的建立。

可不只是会少一些美好的诗篇。

丝绸之路也形成了一个新的行业——「海淘」。是的没错,张骞就是「海淘鼻祖」,给国家淘回来了很多好东西。

张骞从西域带回来的不仅仅是葡萄,还有核桃、石榴、大蒜、黄瓜、西瓜……如果没有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

后世的人大概也就不能在看热闹时端着西瓜,做一个合格的「吃瓜群众」;寒窗苦读时也无法剥几个核桃补脑。

电视上也会少一条关于六个核桃到底多好喝的相关广告。

可能有的人觉得这没什么,但是如果在吃火锅时,没有了蒜泥可以当佐料呢,或者说这些东西都卖的普通人消费不起呢。

是不是瞬间感觉生活一下子变得失去了好多味道。若是没有丝绸之路,这一切都是有很大概率发生的事情,许多种子在后世肯定是没有了,吃货们个个都得哭晕在厕所,家里没有矿吃不起葡萄石榴。

真是由于张骞等人的沟通。

汉朝之后的朝代同西域的往来此后变得十分频繁。汉使把西域的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种子带回长安。

西域各族也从汉朝得到了丝织品和铁器,还学会了铸造铁器和凿井技术,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效果卓越。

双赢的局面。

极大的丰富了汉族人们和西域人民两方面的生活。

这跟投资倭寇等地区不一样。

汉代时的西域大部分地区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指的其实是绀肃至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疆新和葱岭东西的部分地区。

这些地方未来能够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和开拓出丝绸之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绝对可以称之为是在历史上书写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要知道。

当时的一片西域。

夹在当时的罗马和汉朝两大人类文明之间。

如同一片「世外桃源」。

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张骞,西域成为「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概率将大大降低。如果没有汉朝300年的移民、治理,那么等到唐朝时,建立「安西、北庭都护府」的难度将会大大增加。

当然。

一开始汉武帝的初衷不是打通商道。

张骞出使西域,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张骞此次出使西域,不仅要面对戈壁沙漠这类严酷的自然环境。

还要面对残暴凶狠的匈奴,可谓九死一生。

不过。

他的收获是巨大的,他对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了解到了乌孙、奄蔡、安息、条支、身毒等地的许多情况,甚至了解到了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状况。

这些情况形成的报告。

基本被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了下来,对于汉武帝在征讨匈奴的战争方面是一份珍贵的情报。

而西域因此打通后,其作用不再限于军事。

汉武帝刘彻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后来的班超再度西行,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开拓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

向西距离罗马何止万里,向东距离汉朝只有河西走廊连通,在那里,土生土长的小麦经过7000年的时间才传入中原。

华夏的老百姓终于能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从此。

不仅打通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孔道,还把华夏与中亚、西亚乃至南欧的关系,直接交往给建立起来并日益密切。

从先秦以来。

华夏一直处在中原这个较闭塞的地域。张骞通西域后,华夏第一次走向了世界,也让世界第一次了解了华夏。

这加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政治、物资、科技等的交流,之后华夏与大食、波斯、古印甚至古罗马都有了交流。这才是一个王朝和文明走向鼎盛的正确道理,和后世那个满清搞的闭关锁国截然相反。

而所衍生出来就是和大清截然不同的发展。

问鼎世界之巅。

都说时势造英雄,可在开创人类历史的关键时刻,只有英雄才能造时势,毫无疑问汉武帝刘彻和他的臣子都是这样的人。

放眼世界历史,能够以无上的勇气去探索人类认知边界的人并不多,这些英雄们用一生讲述的故事其实只有三个字。

大胆探索。

永远不要故步自封,永远不要自我满足,永远不要沉溺过往。大胆地走出去探索,用勇气去征服整个世界。

用诚意去迎接未来。

于是乎,万里黄沙没有挡住张骞的脚步,滔天碧浪成为郑和的星光大道,人类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却可以不断扩展生命的宽度。与其在旧世界里苟延残喘,何不轰轰烈烈地开创人生新纪元。

即便倒在路上,也虽败犹荣。汉武帝一生的事迹已无需多过叙述,仙神手中的流光已经展现并且评判完毕。

这位帝王带给了诸天历史位面的人前所未有的感受。

同样。

这一期的颁奖。

也带给了汉武帝刘彻本人无比的触动。

“朕虽然一直相信巫蛊之事,但却也没想到,晚年竟是如此……荒唐,竟是害的朕身边再也没有一个亲人陪伴。”

汉武帝刘彻对于自己的人生发出了唏嘘的感慨。

神色有些恍惚。

“陛下……一切都没有发生,所以,一切都不能算是真的,仙神只是给我们昭示未来,目的显然是让我们能有所改变。”

一旁之前看到自己被害死的皇后,虽然心中的情绪不比汉武帝好上多少,可她还是状态清醒的对汉武帝轻声开口。

对于汉武帝在未来会杀自己这件事情,说实话,皇后心里面其实也挺难受,可她也明白那都是汉武帝被人给蒙蔽了。

自家这位帝王太过于信任臣子,这是好事,可有时候也是坏事。

“是啊,仙神向我们揭示未来,便是要让我朕醒悟,看样子,朕未来诸多方面,的确该有所注意和改变了。”

汉武帝刘彻此时也是回过神。

眼神闪烁。

声音渐渐变得坚定。既然仙神都说了那些什么巫蛊是莫须有的东西,那当然得信,还有对于不同的臣子也得区别信任。

“真是庆幸有仙神的提醒,不然大祸酿成悔之晚矣,还有那穷兵黩武,朕即便不是,可也确实要多关注一下民生方面。”

“好在冠军侯之前就到了仙神的认可,大汉已经有了【天佑】神恩的奖励,再加上朕这一次上榜也应该能获得。”

“这对于大汉而言绝对是万幸的好事,当然,朕依旧得注意,毕竟,那百姓损耗一半,也绝对不是朕想要看到的局面。”

既然知道了这个未来,那绝对就能够将其改变……妻离子散的结局,刘彻不想要,他也绝不会让它再次发生。

此时此刻。

刘彻仿佛在一瞬间发生了无法言喻的蜕变……显然,这绝对是一个好的蜕变,这个时空的大汉将迎来一个更为伟大的帝王。

万世的太平。

或许将真正建立!

【汉武帝刘彻!】

伴随着仙神的话语。

流光再次亮起。

汉武帝刘彻最为鼎盛时期的身姿在流光中浮现。

是那么的带有压迫感。

特别是那个眼神。

这位伟大的帝王竟是在凝望历史长河的古今之间。

眼神充满了一种俯瞰。

仿佛。

他不只是局限于土地了。

连过去和未来……他都要将其统御!

“好一个大汉天子!好一个最有野心的帝王!开疆扩土,霸气十足,将我华夏至尊的形象诠释的无比贴切!”

大秦时空。

嬴政看这一期的仙神颁奖,甚至都感觉心潮澎湃,如此多期的颁奖下来,他看到了一个连他都想要自愧不如的后辈。

对于汉武帝的抱负和野望,即便是作为始皇帝,嬴政也清楚的明白自己有所不及——可能也是因为现如今老了的原因吧。

始皇帝的眼中带着几分追忆,曾几何时,他是和汉武帝刘彻完全属于一类人,但是那般雄心壮志其实有很多消失在了时间的流逝中。现如今,感受到了汉武帝的气势,他只觉自己内心快要消散的东西再次觉醒。

为帝王者!

当如此!

扫灭六国?

不够!

统一华夏?

不够!

帝王就该有永无止境的欲望,要将所有目之所及纳入疆土,这才方能配得上,万万人共尊的九五之位!

此时此刻。

始皇帝只觉得自己的思想受到了感染,那心中不知道多久没沸腾的热血,在这一刻也是重新有了被点燃的迹象。

他完成了疆土和人民上面的统一,本以为已经是足够了的事情,现在,他又认识到了思想的统一将是他新的目标。

这并非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就是正因为它困难,所以始皇帝的斗志便被激发,汉武帝都能做到他凭什么不能?

始皇帝如今的心中有万丈豪情升起。他不止要做到土地和思想的大统一,还想要将仙神所在如此多期展现出来的外域。

尽数拿下。

这靠着大秦现如今的国力自然不够,可若是……仙神能够认可大秦,认可自己的话……始皇帝的眼神闪烁不断。

还有最后一个名额了……自己能不能上榜?

……

大唐位面。

“漠北无王庭,犯强汉者必诛啊。”

李世民望着仙神手中流光里的汉武帝,想着汉武帝时代的大汉所达成的成就,他的表情带上了几分感慨。

作为一个受到过异族屈辱的皇帝。

他也想要来上一出“世间无突厥”的壮举。不过,考虑到了劳民伤财的问题,他心中只是悸动了几下便强忍了下去。

“还没到时候,只需要再过两三年,待我大唐在仙神庇护下再修身养性一会儿,那时候方才是突厥的真正末日。”

“相比较同化那些突厥蛮族,朕更想要的是尽数铲除他们……”李世民想到渭水之盟,不禁是有些咬牙切齿。

眼神当中充满了凌冽的冷芒。

也不只是为了自己吧。

想到那些被突厥人杀害的百姓,想到那些死于突厥人之手的将士,不管如何,李世民觉得突厥应该消失于世。

怎么说呢。

时长把秦皇汉武拿来跟自己比较的人。

骨子里怎么可能没有秦皇汉武的霸道?

就是知道自己和秦皇汉武,在性格和当皇帝方面很类似,所以他才会“三省吾身”的不断约束自己心中的暴虐。

而至于在对待突厥人方面,这份暴虐便无需隐藏。他李世民要的是这天下人,在未来再无一滴突厥血!

亡国不够!

他要的是灭种!

……

“惜秦皇汉武,皆为古今天骄啊。”

大明时空。

朱元璋感受到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也认识到了自己和汉武帝之间,有着非常难以逾越的庞大差距。

这不只是在乎个人的能力,也不只是在乎个人的性格,而是所行的帝王术有所不同,便很难与汉武帝一般霸气绝伦。

他是羡慕汉武帝这种霸气的,因此,在知晓自己估计做不到了之后,他转而看向了自己的太子朱标。

好吧。

这太子更做不到。

于是。

只能颇为无奈的看向小朱棣。

“看到了没,你未来要自己开国,就得学会这汉武大帝的霸气和胸襟,也要学会咱们大明该有的铁血和手腕。”

“唯有两相结合,你才能在那域外,开辟一个崭新的大明。”朱元璋对朱棣期待很高,毕竟这未来是会被仙神认可的帝王。

可他又不可能放弃合格的太子朱标,因此,便是想出了以后用大明的国力,支持朱棣自个儿带人出去开国的想法。

不得不说。

这种想法真的有些奇思妙想,在正常情况下绝对不可能实现,可如今的大明仙神庇佑,人口的增长断然会呈现爆发式的上升,因此,到了朱棣成年之后的时期,这绝对是能够变成现实的奇思妙想。

天下有多大,在仙神的不同颁奖中,诸天历史位面的人,大抵都有了些许认识,因此两兄弟分别统御不同的国家。

然后实现大明的日不落之志,朱元璋觉得非常的有可行性,他保底能活一百岁,怎么都能看到一切安定。

“是,儿臣必定发奋努力,向先贤学习和靠拢。”

小朱棣心里面也很开心。

自己终于也受到了朱元璋的悉心教导。对于以前朱元璋虽然亲切,但还是区别的对待,小朱棣自然不可能没察觉到。

现如今能够获得和朱标一样的待遇,尽管未来的路比朱标难上许多,但是小朱棣还是觉得已经很满意了。

困难算的了什么?

未来的自己都能成为一代明君。

他亦是能。

而且还要做的更好,要做那开国帝君!

……

大汉时空。

要说在这个时空和汉武帝差不多激动的人。

自然莫过于汉武帝的老爹汉景帝了。此时,正值刚刚立了小刘彻当太子的时间,汉景帝就看到了仙神的这一期颁奖。

说个实话。

他全程都是目瞪口呆,惊呆了一般的表情。虽然知道自己这个儿子优秀,但他却压根没想到竟是优秀成了这般地步。

本来还自觉虽然比不上千古明君,但是皇帝这个职业还当的不错的自己,俨然成了一个在大汉王朝历史上衬托刘彻优秀的绿叶。这就真可谓是不怕比较,就怕儿子比老子厉害,老子是真的尴尬。

怎么说呢。

汉景帝其实确实不差。

也能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