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秦皇塑身,汉武铸魂!(1 / 2)

汉武帝的一生展现。

在这最后的时刻。

看到汉武帝临终托孤,选择信任霍去病的弟弟,将江山和太子交给霍光,最后诠释了一遍伟大帝王“信任”的胸襟。

诸天历史位面的人。

此时此刻。

感受着流光当中传出来的情绪。

无不陷入了深深的叹息。

汉武帝刘彻到底是不是天性多疑呢?从这就能够看得出来他不是,只是后面很多的臣子无法得到他的信任。用什么天性多疑来抨击汉武帝,真的就是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晓晓问姓名。

一个天性多疑的人成为不了他这样的伯乐。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不是因为你有才,而是有天子能赏识你,武帝一朝的名将名臣名士实在是太多了。为什么他们做武帝朝集中爆发?这确实要归功于武帝会识人,会用人也会杀人。

就凭这一点,能和武帝相提并论的,恐怕真是没有。而能够得到那么多人的忠心,武帝对他们的信任自然必不可少。

他晚年不是无法信任人,而是找不到多少可以信任的人啊。太多的各怀鬼胎,连太子皇后他都因为臣下的死心处死。

这样的情况。

让汉武帝除了那少数的几个人,还有什么人可以让他信任?

天知道汉武帝因为臣子的诬陷,处置了自己的亲人,其中到底有没有对臣子的信任,却被这个臣子给蒙蔽了。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变得越发多疑了起来,这可是一个不怕功高震主,心胸无比宽广的皇帝呀。

若非不得已,怎会平白猜疑?

要知道。

历朝历代。

自古以来将军们一旦军功卓著之后,往往就会有一种功高盖主的情况出现,此时不管你有多厉害又或者对当朝做了多大贡献,皇帝们都会想尽办法的来除掉你,汉高祖刘邦杀了多少开国功臣就是因为如此。

不能说刘邦太过于小人,只能说他特别的谨慎。

毕竟。

谁都知道功高震主的人威胁多大。

杀了那些功高震主的家伙。

这样皇帝才能够保证自己的地位不被侵犯,因为从古至今那些谋朝篡位者,几乎往往都是这些功高盖主的将军。

他们手握兵权。

又在军队和朝廷上具有极高的权威。

一旦他们起兵造反,皇帝绝无招架之力,只能束手就擒任其宰割。历史上就有杨坚、赵匡胤等权臣篡位的例子。

对于这一点。

汉武帝刘彻是如何处理的?

他直接就是养出了一个二十来岁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骠骑大将军,给予了这个镖旗大将军最大的权限和信任。

不止如此。

西汉大将军卫青也是汉武帝一手提拔信任的重臣。

卫青自幼便在长公主家做奴隶专职养马,但卫青却天生异相非同凡人,后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刘彻看中,并接进宫中当了妃子,深受汉武帝宠爱。卫青也通过裙带关系进入军营某得了一官半职。

自幼过着贫穷生活的卫青却不同于其他的皇亲国戚,卫青自从进了军营便开始苦读古代兵书,并在数次战役中频繁得胜。就在此时卫青的姐姐当了皇后,所谓爱屋及乌,卫青也被升任为将军。

正逢北方匈奴骚扰汉朝边境之时,卫青主动请战率军出击匈奴。第一次做主帅的卫青就打得匈奴人大败并斩首匈奴兵数万首级,消息传到汉武帝耳中,武帝大喜,立马册封卫青为大将军大司马。

后来卫青在之后与匈奴的作战中更是屡战屡胜,被人称之为“常胜将军”,他也为大汉王朝洗刷了近百年被匈奴欺负的耻辱做出了巨大贡献,最后汉武帝甚至对卫青的官职已经加封到无可再封的局面。

照理说。

这样的情况。

卫青应该活不久了。

卫青也害怕担忧这一点。

毕竟此时的汉武帝正在推行“推恩令”来消减诸侯权势对皇权的威胁,聪明的卫青于是主动向汉武帝刘彻提出辞官归隐的上书。

武帝时怎么做的呢?他一看就是直接大怒道,“卫将军乃大汉第一勇士,不准辞官,朕再赏允许你骑马带剑上朝。”

这是什么样的信任关系?

先不说是不是做样子,天子能开这口,便是真不希望卫青消失在朝堂,这和多少猜忌重臣的皇帝大不一样。

因为“推恩令”的实施。

后来各个有权有势的诸王公贵族的势力被一减再减,而卫青却凭借在战场的功劳,势力是一升再升。

官位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深知历史上由于权势过大而遭到皇帝猜忌的例子数不胜数的卫青,害怕哪一天武帝对自己动手再来个满门抄斩。

他便又主动向武帝多次提出辞官,依旧没有得到武帝的允许。最后卫青只能是终日待在家中不与任何王公大臣来往。

事实证明。

汉武帝真没想过动自己这个臣子。

卫青直接活到了晚年的时候,他在将死之际入宫拜见武帝,所过之处守门士兵无不向卫青跪拜行礼。

这是什么概念?

换个时代就是权倾朝野的第一权臣!

对于这样的卫青。

武帝不止没有不满,还急忙向前迎接卫青,卫青在生命的尽头唯一的愿望,也就是再见武帝一面。

当他愿望实现之际,也就无憾而终了。最终历史也证明了汉武帝的为人,他是一个对忠心的臣子极其信任的君王。

既然是我刘彻看中的人才,就毫无顾忌的给予你无限的权利与信任,也正是武帝的这种信任让大汉王朝雄霸一方。

历史证明卫青所担心的功高盖主将会受到皇帝的猜忌不得善终,最后没有发生在自己与武帝之间。

武帝也曾对卫青说。

“你所担心的功高盖主之忧,不会发生在咱们君臣之间”。

卫青听了也是连忙跪地谢恩,汉武帝信守了自己的承诺,由此战功赫赫、扬我大汉国威的老将军卫青得以善终。

就是因为这样的信任臣子,他才能带着大汉走向昌盛。

汉朝之所以是一个大国、是一个强国,之所以被无数人称为「强汉」,可并不是因为汉初的黄老之治。

也不是因为文景之治。

更不是因为诸侯林立,郡国并行,当然亦是不可能因为与匈奴屈辱的「和亲」,这个给予后世人的印象只起源于汉武。

是因为汉武帝真正完成了政治、军事、意识形态、精神认同的统一,真正塑造了统一的民族国家意识。

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南征北伐、东西开拓、开疆拓土的赫赫武功之上。

一个国家要有无比强烈的统一认同,就需要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一个被异族,特别是中原华夏文明看不起的蛮族欺凌的国家,不可能让后世的人产生有自豪感,也不可能有民族自信从而诞生出民族文化。

若不是汉武帝洗刷了汉朝长达70年的耻辱,后世的人们还会自称为汉人,还会因为汉文化而感觉骄傲吗?这个问题去问问被险些灭族的犹太人,他们会用愤怒告诉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答案的人。

汉武帝要是没有出现,汉武王朝不可能产生的精神,文化上面的高度统一,也就不可能为后世的人留下遗泽。

他是「强汉」的创建者,没有他,西汉留给后世的印象就是一个富而不强、小而分裂的懦弱政权而已。

是绝对要和宋代一起被钉在耻辱柱上,甚至于还要超越宋代时候的软弱,毕竟,匈奴绝对不会满足于偶尔入侵。

一个发展壮大的匈奴想要奴役汉人,绝对不是什么小概率的事情,从匈奴的强大就能够看出这一点。

没有汉武帝的出现。

所谓的汉朝只能依靠向匈奴送钱送女人苟延残喘,只能称为「弱汉」,后世对汉初的评价就不是所谓的韬光养晦。

而是屈辱的懦弱了。一个街边流氓建立起来的国家,并没有因为这个街边流氓而伟大,还能指望它成为民族的代表?

可以说,汉武帝洗刷了他父亲、祖父、曾祖父三代的耻辱,奠定了他们的历史地位,也为大汉开国皇帝赢得了后世不少人的称赞。

王舜、刘歆的评价非常准确地反映了「强汉」形成的过程,以及汉武帝个人的作用与历史地位。

「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这具有强烈深厚的历史感与现实感的评价。

另一个强盛的王朝大唐,之所以在官方、私人场合频频自称「汉家」「汉国」「汉皇」「汉将」「汉兵」。

也正是出于对汉朝的强烈认同。

希望能够彰显自己是汉朝的合法、正统、合格的继承人地位,因此才不懈努力,要恢复汉朝的故土朝鲜半岛与西域。

别看在正常的历史线上,曾经记载过李世民对汉武帝有过评价——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这可拿来当不了黑汉武帝的话头。

就是口嗨一下,他还把始皇帝都概论进去了,没想到会被记录进史书,李世民是个什么性格懂的人都懂。

就是想要捧捧自己而已。

其实李世民和大唐的人都知道,地球上第一大民族称为「汉」,不是因为「弱汉」,而是因为汉武帝创建的强汉。

不然为什么他们整个贞观上上下下的人都那么喜欢往汉的身上靠?还动不动武将们就要去惜谈一声“忆当年霍去病封狼居胥”?

心口不一?

当然不是。

当把秦皇汉武一起提起来,然后拿去进行比较的时候,后世的皇帝就输了一筹。君不见大明那个“战神”皇帝朱祁镇。

也有人夸他比肩秦皇汉武。他自己也这么觉得呢。朱祁镇是什么人,有几分本事肯定不会没人知道吧。

大明战神只是讽刺明朝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治国、带兵无方的一种称号,可并非朱祁镇带兵打仗很厉害。

这家伙还是个典型的双标怪。

自个儿小时侯读书,好动好笑,顽劣至极,根本不去用心读书,长大了当皇帝却三令五申整顿教育系统。

甚至还搞不好好读书的人就要入刑那一套。

可谓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的双标典范。

出兵亲征更是想一出是一出,集结时间非常仓促完全不等人,搞得士兵们仓猝就道后勤不支出现重大问题。

又能因管束不当,屡屡炸营,发生多次无故大乱的事件,还不顾及众怒,依然纵容自己的人体罚士卒。

对局势毫无把控能力,以至于士气极其低沉,一触即溃。

最关键的还是打仗的时候,还没败呢,朱祁镇便直接放弃了惊喜指挥,自己带领中军公侯大臣数百人逃出军阵,放任数十万大军混乱作一团,为了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而不做最后的拯救努力。

可以说完全以一人之力,几乎毁灭整个明朝,他兵败被俘以后,北京朝廷中的臣子们非常愤恨,有赌气的认为天命已去,要求南迁,如果成行,明代将就此重演靖康之耻,这些都是朱祁镇一人独自完成的事情哦。

大明战神之前仁宣之治,没有任何倾覆迹象,国家底蕴浓厚,所以朱祁镇此人作为明英宗的表现如何?

明代,甚至可以说是自元顺帝以后至今,最垃圾的一个皇帝,人工的中断了整个客观世界的发展轨迹。

建文帝的亲族他都念及”大家是亲戚“之义下令释放,却在夺门之变中害死自己久病的弟弟朱祁钰。

还贬去帝号,给了个恶谥,并且不葬明陵。还想逼弟弟的妃子一起去殉葬,经李贤劝说后才得免除这件事。

朱祁镇这么迫害弟弟的原因,是认为朱祁钰想害死他,这是他自个儿说的东西,但凡有点脑子都知道不可能是真的。

朱祁钰将他幽禁南宫期间,可是给他好吃好喝的供着呢,比很多王爷都活的好,期间朱祁镇还搞女人生了几个孩子,这样的待遇朱祁镇却一点儿不领情,捕风捉影说什么弟弟砍树不让他纳凉。

真是放到后世就是一个典型的拳师,继续当他的战神。汉武帝如果是这个战神的样子,又哪里来的大汉盛世,这一民族历史上最光荣、最自豪的时代?汉武帝可是建立足以与秦始皇并肩的伟大的功业!

当然。

同时他也犯了与秦始皇类似的错误。

毕竟。

大家都是刚当大一统皇帝,没有前车之鉴,若是真的做的完美无比,那估计后世就要怀疑他是研究好攻略的穿越者了。

汉武帝至少勇于改过,这一点连始皇帝都做不到。

因此。

汉朝不仅没有重蹈秦朝的覆辙,还能继续兴盛强大。

如果汉文帝要想建立汉武帝那样的功业,就必须动员大量人力、物力,四处征伐,仅靠个人生活的节俭无济于事,那么他也就不再是汉文帝;如果汉武帝想休养生息,清静无为,就不可能开疆拓土。

个人生活的简朴与否也起不到关键的作用。

每一代人有自己不同的使命,在最需要休养生息、韬光养晦、积聚国力的时期,在位的恰好是爱惜民力的汉文帝、汉景帝,而在其后需要解除匈奴威胁、恢复秦朝故土之时,在位的恰好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

如此罕见的因缘际会正是成就西汉盛世的重要前提。这是大汉的幸运,也是华夏五千年整个民族的幸运。

假如汉武帝早在位几十年,他或许就无法开创如此局面。

正是因为此前文景之治积累下的国力、民心,才能使得汉武帝能够大展宏图,并且在民力耗尽、天下疲弊之时还能挽回国运,再现辉煌,出现「昭宣中兴」。当然,这也与汉武帝本人晚年改弦更张。

并且选择了优秀的继承人息息相关。

当然。

若要说汉武帝早出生几年,会不会变成又一个杨广,只能说有这个可能,但可能性不是一般的小。他对于国家局势的判断能力,别说是隋炀帝杨广了,就是很多英明的皇帝都不如他。

更别说汉武帝自个儿就有发展自个儿的能力。

他压根就不缺少自力更生的能力,和隋炀帝那种花光了遗产不会赚的人,可是有着本质上面的区别。

就跟后世自力更生的大马小马,能跟那个闪西继承几百亿,娶了个明星后直接破产,最后还因为欠钱沦落为逃犯的富二代比么?有的人只会花钱,但有的人虽然很会花钱,但是也会源源不断的制造金钱。

比如汉武帝。

他是真的自己制造金钱。

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确攒下了一笔巨款,接下来,他们把振兴大汉的使命,连带着遗产一起交给了汉武帝刘彻。

虽然汉武帝也建了几栋新房子,但是这笔钱主要花在打匈奴上了,打仗这事很烧钱,他很快就掏空了文景二帝留下的满满的国库。

因此,发现自己的富二代家底不够挥霍,汉武帝感觉痛苦,匈奴还在,钱没了……这时国家和自己的抱负该怎么办呢?

汉武帝对于这个问题有些棘手,好在他有个发小,叫桑弘羊,是远近闻名的理财小能手两人关系一直很铁。

就像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需要一份默默的支持一样,长大后的桑弘羊,成为汉武帝背后的那个男人……之一。

咳咳。

皇帝嘛。

后宫女人多,这个背后的男人,自然也可以有很多。

作为西汉的继承者,在败光家产之前,汉武帝迫切需要挖到自己的第一桶金,那选一个对的方向就尤为重要重要。

于是。

在和桑弘羊沟通了一番后,汉武帝盯上了天下的货币。

更准确的讲是盯上了铸造货币……做生意,抄贪官,哪里有直接印钞来的快,他提前数千年享受到了印钞机的快乐。

汉武帝在位期间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

币制的改革可以算得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透过这一枚小小的铸造,来窥探汉武帝对于如何制造财富的努力。

这个时期要先确立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货币被分为两种,国家铸造的叫真币,私人铸造的叫做私币。

在古代这还不是牢底坐穿币,实际上,有很多人都会私下里造币,毕竟,铜铁才是货币真正价值的载体。

当然。

这显然不是当权者愿意看到的景象。

要想富,得先把钱管住,历朝历代都会统一货币,把铸币权抓在手上,但这对于西汉却是个大写的尴尬。因为文景之治时期,中央实力和能管的地盘有限,天高皇帝远,铸币沦落为一种民间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