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罪在当下!功盖千秋!(1 / 2)

汉武帝之前。

华夏在世界各国的想象里只是一个东方的普通国家。匈奴拿华夏当草谷打,月氏怀疑华夏能否打过一个部落。

而后世流传甚广的夜郎自大当中的夜郎,也认为华夏没有它大。

被西方称赞的亚历山大,觉得只要翻过喜马拉雅山,就是一片海。到了汉武帝之后,他们便发现他们错了。

如果把治国比喻成画画,那么文景二帝所提供的便是笔和颜料,但真正进行谋篇布局以及实际绘画的却是汉武帝本人。

后世太多的史学家,喜欢把所有的功绩,都给予打下基础的那一代,而忽视了将这些基础发挥出来的强者。

若真要按照这样的逻辑去评判,为什么有宋一朝基础那么雄厚,结果却没有能够做到比肩秦皇汉武的功绩呢?

这是不正确的一种思想。

他们忽视着汉武帝自己的成就。

“罢黜百家、尊崇儒学”。

儒家思想在古代华夏的思想正统地位从此确立。

“凿空西域”。

它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

“开疆拓土”。

加快东南及西南各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的融合。

“战争”与“和亲”两种外交方法相辅相成,成为后代王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策略,当然,这依旧是还有所诟病。

天朝上国的公主下嫁,那必须要举族公尊,才该是“和亲”该有的样子。这个在华夏五千年历史上倒也的确有人办到过。

那便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官办太学、郡国学”。

自刘彻时期设立,成为后世学校的创始。

“推恩令”。

直接解决诸侯藩国之患,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改革币值、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成为后世王朝乃至江升的时代,依旧是普遍使用的经济调控手段。

“更改历法”。

始用年号纪年及正月首月。

这个改革依旧一直延续到未来几千年。

击败匈奴。

这个更是需要远大的政治眼光才行,毕竟国内什么样大家都看到了,就是举国之力远征致使海内疲惫。

这固然会造成一些自损,但是,好处却是深远的,看下宋朝不解决北方威胁是什么后果就知道了。

全境被灭!

生灵涂炭啊!

汉武帝刘彻的眼界,是丝毫不弱于杨坚的眼界,在某些程度上讲还有甚之,毕竟杨坚也是站在了汉武帝的肩膀上。

对于汉武帝。

不能用单一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刘彻,他的好坏善恶与功过是非,有的是发自本心,有的是皇位使然,有的是限于环境条件,有的是其中之苦不能与外人道也,也有的是时代和个人的局限。

他的毛病大家不能忽视,可功绩也不能用轻描淡画的祖上遗留来概括,实际上按照汉武帝的行政祖上遗留前几年就用光了。

正如大多数人见到一幅好画,所赞美的应当是绘画者本人,而绝不是供笔商、颜料商,以及一系列背后的厂商。

即便是画者的老师也不能占有这份殊荣。颜料就在那里,用它绘制出绝世名画的人,才能够成为梵高毕加索。

治国大概也是如此的情况,不管文景二人打下了怎样坚实的基础,最终的决定者都是也只能是汉武帝刘彻。

而汉武帝刘彻的作品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固然有它的一些瑕疵,但其气度和意境却是极其广大也无与伦比。

武帝虽然不能说开局一条狗,但至少不是太好的牌面,因为从来没有人干过,他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经验。

虽说老爹留给他的家底多,但是讨伐匈奴真的是世纪工程,要不是他出损招,超发货币搞盐铁官营等操作。

其实钱还是不够用。

因为他要做的事情再多的家底也不够烧,君不见这个世界上消耗最大的就是战争,为了后世千秋万代牺牲一朝而已。

武帝不像李世民,各种上阵,各种纳谏,各种人格魅力;不像始皇帝,各种第一,各种开创,各种超大工程;也不像朱元璋,各种开局一个碗,各种惩治恶吏,各种优待子孙,他依旧做到了伟大的帝王该做到的一切。

娶一个仆人当皇后,立一个马奴为帝国大将军,将一个别人的私生子,当做自己的儿子看待并培养。

这一切其他皇帝谁能够做到?

为何单单汉武帝可以。

因为他心比天高,有凌云壮志。

他要用天下一切可用之人!

建万世不朽之功业!

你说他一生不够完美,你说他好大喜功,这都没错,因为他的认错诏书中,自己都承认了这一点。然而,试问一下,如果他不“穷兵黩武”,“好大喜功”,“任用酷吏”,他怎么能建立那么伟大的功绩呢?

要知道。

没有一个胜者为王的人,是不喜欢荣耀和功绩的,那些凡是都意图尽善尽美的家伙,终究只是碌碌无为一辈子的庸碌之辈。

再说了,这些个形容词,着实是将事实夸大了许多,例如汉武帝麾下饱受人诟病的一代酷吏张汤。

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上他却是一位廉洁的能臣。而所谓的穷兵黩武,也是时代必须,乃至于历史使命。

他并非真正的穷兵黩武。

二战时期的希特勒,还有小鬼子,那才是真正的穷兵黩武。汉武帝所做的,是他身处那个时代必须做的事情。

在古代。

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矛盾根本不可能调和。

若是不把匈奴废掉。

你终究会是神州陆沉,文明覆灭。不要站在历史和道德的高台去评价这件事,为什么不想一想若是没有汉武帝的情况呢。

大汉的百姓和天子若是继续逆来顺受,最后的结局会比汉武帝遗留的更好?宁当盛世的狗也不当末世的人!

与其让整个民族渐渐失去所有血性,成为别人的奴隶,那还不如拼尽一个朝代,拼空六方先祖留下的底蕴。

给那后世所有人创造一个——无双大汉!

……

汉武帝刘彻。

应该说是古往今来最为能人善用的典型代表。

连李世民都比不了。

这个皇帝的心胸有多宽广呢,临死时启用的托孤大臣当中,居然还有一位是一生敌手的匈奴人的嫡系王子。

而且,在晚年他还因为感觉愧对了自己的百姓,而开启了世界历史上首例有记载的皇帝也要公开认错的首个范例。

哪怕汉武帝一生不尽完美。

他终究还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汉武大帝。

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领袖之一。

反观西方那些所谓的杰出领袖,个个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子,看看他们有几个达到了汉武帝刘彻的功绩。

又看看他们有几个能自己知道错的?

看待历史要有大眼界,有大眼界方能见大格局。评价汉武帝,不能只评这一个人,只看他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在未来那些年。

为什么他的贬低声音这么大?为什么黑他的文人这么多?江升读了更多的政治与社会学方面的书才能明白些皮毛。

政治就意味着分配权力和利益,分配就意味着要得罪人,得罪人就落不着好。大多数时候,人们宁愿当个好好先生。比如宋仁宗,其实先贤们把汉武以及和他相似的人们面临的问题用一句话就概括过了。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从主观出发。

制作视频的江升其实打心眼里佩服汉武以及和汉武一样的那些人。这个世界上,当好好先生是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选择,但总是需要有些人,置虚名于不顾,要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

有汉一朝。

厉害的君主不少。

如果是一个投资人来进行考量,他选择的投资对象一定会选刘秀,投了刘秀就属于那种躺平等着拿收益就行。

简直太省心了。

但是这个投资人一定不会投刘邦,因为他根本看不懂流氓的套路,一路被项羽打得也太窝心没准心脏病都能吓出来。

而且对于刘邦,也绝对不会有人想要跟投第二轮。

至于刘彻。

投资他。

其实自己拿不到什么回报,拿到回报的都是自己的子孙后代。

刘彻应该属于投资人晚年最想要看到的投资对象,毕竟刘彻会有牺牲了几代人换来了千秋万代的基业,嬴政开启了大一统模式,刘彻在这个基础上打了个补丁,从此有惊无险地运行了2000年。

而如果是一个人手上有资金,想要找合伙人呢,他也不会去找刘邦,因为大家都懂这个人不管怎么画大饼最后都会把股份收回去。

别觉得自己也挺强,不论软的还是硬的,大多数人都玩不过刘邦,还是选刘秀好,虽然股份还是人家的,但这事人家会事先说明白,股份你压根就别想,但是分红少不了你的,子子孙孙荣华富贵。

至于和刘彻合伙。

那肯定是要被老百姓们骂的。不过,如果是一个普通打工人的话,那才是一定要跟着刘彻走到底,因为只要死心塌地的执行上级指示,这一辈子都将衣食无忧,门槛还低,想只需要对命令的执行能力就行了。

当然。

不要想着往上爬。

因为他刘彻只接纳和他思想一致的高官,武帝一朝,共有十三位丞相,得以善终只有区区六位而已。但是,他是一个好皇帝。因为皇帝的工作就是保障整个国家的安全,只有国家安全了才能考虑发展生产力的事情。

很多人说换个人也能行。

这种人一定不知道农耕文明在战争方面有多弱势,看看斯拉夫人、日耳曼人、波斯人等等的民族,这些当下主流的民族的祖先都是游牧民族,他们现在占据的大都不是他们祖先放牧的地盘。

几乎所有的适合农耕的地盘他们都占了。

而全世界唯独东亚的游牧民族,他们只能呆在北亚苦寒之地,这是因为上面原因看看历史书就能够明白。

去瞧瞧吧。

是谁最早告诉这些放牧的,不要到我的地盘来,这个农耕民族不好惹!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这是无数华夏子孙都铭记的历史事实。

要记住。

匈奴人可比别的游牧民族厉害不知道多少倍。

他作为大汉的手下败将,遁走欧洲,能把欧洲原著打的哭爹喊娘,只是残兵败将就能够做到这样的事情。

匈奴到底是什么实力不言而喻。

它不是历史书上的随便两个字,也不是什么可以被看轻的种族,匈奴是人类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之一!

它的历史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夏朝。

司马就迁记载过——“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

这个薰粥其实很有意思。

它的称呼跟轩辕有着不同寻常的联系。

周朝之前,华夏族的文字并不是方块字,后世的文字起源于商朝,商朝属于东夷,与华夏族有诸多不同,两者合流,形成了华夏文明。人类最早的语言大都是多音节黏着音,也就是像英语那样。

一个个字母,多音节表音。

所以读音相像的一个词很可能指向同一个意思。至于“轩辕”这两个字,是商代之后的人根据口口相传的故事造出来的。

黄帝驾车,所以以轩辕为氏。那么什么样民族需要驾车呢?肯定不是农耕民族,那么这是不是说明轩辕氏,最早可能也曾经在今天的华夏以北,统御这些游牧民族呢?他们跟这个古称薰粥的民族是否有联系?

这些都是已经无法考证的东西了,不过,匈奴大多数也是黄皮肤的样貌。

它于华夏战国晚期的时候,在华夏北方草原地区崛起,并且建立了北方草原第一个游牧民族的帝国。

在秦代的时候冒顿建立了匈奴国,向北降服“浑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国”,向东大破灭东胡,向西赶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控制了南起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东起辽河、西达帕米尔高原的广大地域。

这是从后世匈奴墓的发掘大致推算出来的历史情况。

秦汉时期匈奴墓葬约10余处,约100多座,分布于华夏国内广大的地域范围,而国外发现的匈奴墓葬主要集中在外蒙古和棕熊国的贝加尔湖周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布里亚特共和国的伊沃尔加古城。

通过以上的情况。

大致就能够确定匈奴人的分布。

大概就是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帕米尔高原,北达贝加尔湖,南至银山,还包括今天的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

这是相当恐怖的分布区域,除了后来的蒙古帝国,没有任何一个游牧民族能够达到如此范围。

匈奴绝对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就对付的软柿子。

并且。

跟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匈奴可不只是会抢夺东西,建立如此大的帝国,其实他们的铁器制造业非常发达。

匈奴的早期铁器时代相当于华夏的战国时期。

在匈奴早期阶段已经发现了铁器的存在,匈奴铁器的特点其实受到了华夏中原地区等周围文化的因素影响。

大致可分为兵器武备、生产工具、车马具、日常用具、其它等五类,其中最多的是铁镞等常见的武器。

匈奴人也很讲究腰带的装饰,会在腰带上挂着刀子、匕首、箭镞囊等。

从随葬品的组合来看。

匈奴男女之间有一定的分别,男性墓多随葬马具、兵器;女性墓一般以生产工具为主,个别也有镞和马具。

这说明什么?

说明匈奴社会中男女存在性别分工。

他们也是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

朝堂的结构也是很完善。

单于王庭单于王庭在今天的黄河北岸地区。

旁边的两大部落为左右贤王,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匈奴的统治核心,是纯粹的匈奴人,封号方面首先匈奴单于最大。

之下是太子,再是左、右贤王,再是左、右谷蠡王;这四个王是常见的最尊贵的王,谓之“四角”,他们之下还有大都尉、大当户等贵族、大臣。在其左侧边缘地区,有鲜卑、乌桓等民族。

其实这两个民族出于一支,他们并不直接被匈奴管辖。类似自治区,但是必须定期向王庭上贡的下属国。

打仗时也必须要派人加入王庭,一同作战。

其右侧有大月氏、乌孙等部落,在河西走廊还有羌民,这两者不大一样。大月氏和乌孙跟西域塞种人都是白种人。它两不听匈奴的,所以挨揍了,被迫西迁,乌孙被赶到今天的巴尔科什湖附近。

大月氏被赶到了今天的中亚、南亚地区,后来还建立了贵霜帝国。

其实吧。

匈奴90%以上的是黄种人,后期匈奴墓葬发现的白种人,以及后来南北朝时期一片匈奴皇帝所记录的“高大、紫须”等特征,大概率是匈奴抢了人家月氏和乌孙等塞种人部落的妹子然后产生的混血后代。

这个过程大家脑补一下就行了,反正应该就是某些电影情节。

在今天的河西走廊和河套南缘,匈奴以其部族为单位设王,这些王比王庭附近的贤王等地位稍微低一些,但是却也比其他部落,如西域诸王和东边的鲜卑、乌桓地位高,联系也更为紧密。

比较著名的有娄烦、白羊、浑邪等。

再说说西域,初期匈奴人对西域的控制并不严格,张骞出使时西域各国,那些个地方基本没有匈奴驻军。

后期匈奴王庭北移后,才开始加强对这些地方的控制。还有,奴隶制,打仗抢来的人头皆为奴隶。

这实际上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极为大的优势,因为很多事情都可以用奴隶去代替进行,解放了诸多战斗力。

看看吧。

如此一个结构严明且势力庞大的帝国。

匈奴真的不是很多人说的只是一盘散沙的游牧民族,而是一个结构层级明显,地域辽阔,手工业发达,控制东西方商路的超大游牧帝国啊。他们到底强大到了什么地步,那就是中原也要学习的地步。

战国中后期的时候。

燕赵两地因为开始了频频与匈奴发生战争。所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就是模仿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服、战法,这直接使得赵国在短时间内军力大增。另外,秦赵燕都修筑长城,为的就是抵御匈奴。

秦朝统一后。

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也就是河套南缘。自榆中至阴山,设三十四县。

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利用地形铸就了长城,藉着天险,设置要塞,才能够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

匈奴何等的恐怖?匈奴之所以“不敢南下而牧马”,并不是因为其受到重创,而是摄于秦军大方阵和强弩的威慑罢了。

但始皇帝移民实边和军队屯垦,这些区域便在后来的内战废弃,匈奴不久又重新南下,占据了黄河以南地区。

由此可见。

汉人的步兵大军团在茫茫草原与游牧骑兵对战,就像是与一个巨大的影子做对抗,看得见,打不着,追不上。后来的白登之围、马邑之谋都是这个原因。这就涉及到一个战争的方式问题了。

华夏古代的战争。

有四派。

又叫兵家四势。

分别是兵权谋、兵阴阳、兵形势、兵技巧。

兵权谋的代表便是像孙武,注重军事战略研究,明白各种情势下该如何应战。

而兵阴阳呢,则是如同诸葛亮一般善于谋划,同时精通天文地理,根据地形通盘筹划,有点运营学的味道。再有兵形势,代表人物乃是项羽,注重以势取胜,找突破口,踩时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兵技巧,便是军事家了,像戚继光,鸳鸯阵,突出的就是一个战法。可惜,终究是万法不敌一个力字。

骑兵绝对是古代最恐怖的兵种。

要义就在于快、准、恨,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利用优势骑兵的远程机动能力,在敌人意向不到的时间到达关键位置,然后利用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冲垮对方阵型,制造混乱,短时间内击溃对方。

再懂形势。

也得能扛住人家的骑兵冲击。

再会谋划。

也比不过人家的行军速度。

鸳鸯阵再厉害。

也挡不住同样数量的骑兵冲击。

没用。

万法都抵不过一个力。

而且。

匈奴也不是不会战法,他们是一个强大的文明。

白登之围。

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32万大军迎击匈奴,先在铜辊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宁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刘邦不顾前哨探军刘敬的劝解阻拦,轻敌冒进,直追到大同平城。

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

进了山区,匈奴人堵住谷口,一般情况就出不来了。

在后世很多人的眼里,对于汉朝的印象都是强大,大汉王朝,在华夏历史上,是一个十分强悍的王朝。

但是大多数人朕的不清楚,其实在西汉时期,尤其是在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之后,乃至到了汉朝的文景之治时期。

汉朝都没有大多数人想象中和看到的那样完美,汉武帝刘彻之前的汉朝,实际上,真正的历史是屈辱的。

这便是因为匈奴的强大。

秦朝灭亡汉朝建立,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在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之后,汉人的国家的实力实际上是受到了很大的损耗。

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汉高祖刘邦和当时的匈奴人打了一仗,这一仗的结果我们大家可想而知。

必然是十分的凄惨。

刘邦败了并且败得十分的彻底,那么战争失败,他又该怎么办呢?毫无疑问,就是想办法缓和汉朝和匈奴人之间的关系。

如何缓和?

无他,就是上贡加和亲,是的,是上贡,给匈奴人上贡和送女人,这一段历史对于汉人而言难道不是十分的屈辱么。

那段时间。

我大汉朝任人拿捏!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文景之治之后,想必大家都清楚文景之治的意义,汉文帝和汉景帝的两代皇帝的努力。

终于才让西汉的天下,能够稳健的前进了,而截止到汉景帝这一代,西汉的皇帝已经传承了六代。

也就是说到了汉景帝的时代,汉朝的繁荣是汉朝六位皇帝不懈努力下才换来的,但是即使这样的努力和发展。

如此繁盛的大汉王朝,仍然不敢向匈奴人漏出獠牙。

六代帝王期间。

汉朝和匈奴人之间的关系没变过?

汉朝和匈奴人和亲,并且年年给匈奴人送礼,但是匈奴人仍然不满足,经常性的来汉朝边疆劫掠。

不只是抢走汉朝的女人、牲畜,还将大汉的边疆俨然就成了匈奴人的草场,匈奴人什么时候想薅一把就薅一把。

而那个时期的汉朝。

也只能对于这种情况干瞪眼。

直到有一天。

他来了。

他来到了这个世界。

一切。

才发生了改变。

就在这种情况下武帝登场。

游牧民族真的是很彪悍。

很多人没有概念,游牧是个什么情况。

说个数字,后世的蒙古国,只有二百多万人,还不到首都人口的五分之一。而在古代,其土地承载力更低。

其实游牧民族无法聚拢人口,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其不断迁徙。

会导致其生育死亡率太高。而婴儿出生后,还要经历高寒、颠簸等一系列艰苦环境,能活下来的体格都不会太差。

长大了之后,还要骑马、打猎、放牧,这就导致他们的生活环境与战争无异,先天就拥有莫大的战斗力。

无非打猎时射向动物,打仗时射向敌人而已。

北方游牧民族大都是收继婚制,哥哥死了嫂子归弟弟,老爹死了小妾归儿子,就是为了增加人口数量。

饶是如此,他们的人口还是不足。这就导致他们凡是能上战场的,基本都很猛,单体战斗力很强。

此外,对游牧民族而言,打仗就是创造生产力。因为通过战争,可以抢啊,抢牛羊、抢财务、抢粮食。

还有抢男人可以当奴隶,抢女人可以当老婆,这么多受益,何止百分之百的回报,他们怎么还会怕打仗呢?每一个草原人都是极为凶猛的战士,这是即便到了后世大家也会下意识如此认为的东西。

能够打败这样一个民族凝聚起来的强大帝国。

汉武帝的功绩。

怎么去吹嘘都不为过。

武帝朝的征伐匈奴之战,放眼整个世界的古今,都是没有案例可以借鉴。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大规模汉军出塞的记录,第一次四路征伐,其实三路都败了,只有卫青偷袭了人家没有防御的龙城算是取得了胜利。

然而。

即使这么多不利条件,武帝仍然坚持征伐,最后获得了四个方向的大胜利,这份坚定的信念和逆袭殊为不易。

其实在卫青主伐阶段,虽然给予匈奴很大的打击,但是并未伤及匈奴痛处。因为卫青的思路仍然停留在找对方主力军团决战,然后歼灭之,顺带占领要地进行筑城,最后移民实现统治的思路中。

这种打法固然是非常有用的办法,但是成本却是实在太高,后世很多西方的殖民地,也都是因为他们也是这个思想而失败。

后世的情况尚且如此,更别说是在古代了。特别是筑城。移民实边看起来不错,让百姓去种地巩固占领的地盘。

然而。

这只是看起来不错而已。

换位思考一下就能够明白,如果一个普通人在汉朝,他会愿意放弃自己原本的生活,去那样的地方颠沛流离吗?刚刚才打下来不久,匈奴人随时可能再来,说不定庄稼没种上,脑袋就没了呀。

这样的顾虑显然不只是少数人。

所以朝廷不得不花费大价钱去请人来,没钱了就只能够用强制的手段摇人,武帝后期大面积的流民就是源于此。

卫青的打法其实是在拼国力,是一种极为低性价比的打法。所以说,这并非长久之计,战争打的异常缓慢和艰难。

这也是为什么卫青不如霍去病,没有能够得到江升认可的原因,是到了霍去病出场的时候一切才发生改变。

霍去病和汉武帝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简直就可以用火山爆发山崩地裂来形容,他们的思想互相契合又互相补短。

简单点说霍去病的打法,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河西之战为例,带的人不多,只有一点点儿的骑兵,一出陇西,就开始狂飙突进,走到哪抢到哪,完全不管匈奴军队的方向,初期甚至有意避过正面决战,就是在河西走廊一路向西抢夺过去。

六天中霍去病带人跑了一千多里后,再跑回来,还是一样的套路,走到哪抢到哪,带不走的就全部杀掉。随后霍去病再次出击,还是一模一样的打法,走到哪抢到哪,不跟你主力会战就是一个打游击。

别觉得这是什么残忍,是什么卑鄙,战争便是如此,若没有如此战术,可不只是大汉难以建立那么大的功勋。

后世的键盘侠们也将不会有机会,在安居乐业的环境里使用他们的键盘。

正所谓“寇可往,我亦可往”。直到浑邪王、休屠王投降时,两部落加起来,只剩下了不到8万人左右。这种打法跟匈奴人劫掠边塞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匈奴人比农耕民族更受不了这种打法。

也跟后世的强盗流氓国,自己强盗的爽,别人稍微和他一样一点点,他立马就炸毛,然后各方面受损是一回事。

匈奴的情况也是如此。

为什么呢?

匈奴人入侵炎黄大地的边塞,抢钱抢粮食不要紧,我再补充人去种,明年又是丰收年,这是可再生的资源。

而霍去病出击,杀人杀牲畜,对于匈奴而言就很致命了,游牧民族本来就人口不足,杀了他们怎么去补充?

一只羊从出生到长肥,得用多长时间?些被杀死的人和牲畜,都堆积在水源边,这水多长时间能喝?

更关键的是,这让匈奴人始终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虽然霍去病不占地方,但是这个地方也不安全。

他们会担心说不定哪天汉人就又来了,把辛苦喂肥的牛羊杀死抢走。所以,对他们来说霍去病的这个行为其实是在给他们两个选择。

投降或是迁徙到更远处。

正因为此。

河西的部族纷纷投降了,单于王庭的右臂直接断了,只好北迁,迁徙到漠北,用茫茫大漠代替长城抵挡汉军。

攻守便发生了易形。

这一切都是在汉武帝统率时期发生的事情。

其中霍去病功不可没。

但作为大局的主导者,汉武帝的功绩也是不可淹没。在霍去病没有崛起前,汉朝的逆袭就已经开始了。

霍去病是加速器,是助燃剂,是汉武帝最好的帮手。可以说,其实霍去病的功绩,也有和汉武帝相互成就的味道。

秦始皇没做到的事情。

汉武帝都做到了,在霍去病,在卫青,在一众人的簇拥下,汉武帝刘彻,成为了比肩秦始皇的伟大存在。

秦皇汉武。

未来几千年对一位君主最大的夸赞就是比肩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不只是功绩,他和秦朝的联系一直都是无比紧密。

所谓的汉承秦制实际上就是汉武帝继承了秦始皇。

如果说秦始皇是华夏”大一统“模式的创始者,那么汉武帝就是这个模式的集大成者,如果秦始皇是“起点”,那么汉武帝就是“锚点”,经过两点之间的射线,就是华夏两千年中央集权的发展路线。

一文一武,文武双全。

文的叫“独尊儒术”。

武的则是汉匈战争。

这一文一武是不能割裂的。

他们交织在一起才形成了汉武帝雄才大略的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