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登基时只有十几岁。
他并不是汉景帝的长子,汉景帝的长子叫做刘荣,而刘彻是次子,也就是汉景帝诸多儿子当中的老二。
本来皇位轮不到刘彻,但是没想到的是,长子刘荣因为一些原因,被汉景帝给废掉了,所以按照继承顺序。
刘彻被推上了那个位置,成为了当朝太子。
等到汉景帝去世之后,刘彻就成了君王,只不过刚刚坐上那个位置的汉武帝,并没有什么权利。
因为家中还有一位权力极重的太皇太后,也就是我们历史上熟知的太皇太后窦氏,太皇太后窦氏的权力大到什么程度呢?
窦氏是汉景帝的亲娘,同时也是汉武帝刘彻的亲奶奶,作为皇室的绝对老人,在汉景帝在世时期,汉景帝都拿窦氏没辙,如此就更别提刚刚上位的汉武帝了,所以窦氏在汉武帝继位之后的一段时间里。
这个老太太基本上就是说一不二的。
值得一提的是。
汉武帝的老爹汉景帝和窦氏的关系并不好,原因就是窦氏对于自己儿子有失偏颇,窦氏爱极了自己的小儿子刘武。
但是却对自己的长子刘启,也就是汉景帝不闻不问,所以窦氏和汉景帝母子二人,实际上是有很深的嫌隙。
另外再加上窦氏曾质疑汉景帝要杀刘武,所以对于汉景帝更加的冷落,母子关系也就更加差劲的难以弥补。
也不怪汉景帝。
窦氏还曾经帮助自己的小儿子窥视自己大儿子的皇位,如此行径,怎么能够怪汉景帝没有孝道呢。
是这个老太太属于坏人变老了,不给别人汉景帝当孝子的机会。
老爹和奶奶的关系,自然也影响到了刘彻,好在汉武帝刘彻还是登基了,也成为了西汉名正言顺的第七位皇帝。
虽然说太皇太后窦氏对于朝政还是多有干涉,但是窦氏很快就嗝屁了,等汉武帝刘彻继位的数年之后,窦太后溘然长逝,理所当然的汉武帝刘彻,便彻底掌控了朝堂局势,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就是推恩令。
从汉高祖刘邦开到汉武帝时期之前,历代的帝王造就了太多的诸侯,这些诸侯如果是在战乱时期的话。
他们或许还能够有一些用处。
然而在正常的时候没有战乱的时期,这些诸侯在逐渐的发展当中,就成为了皇权扩张的阻碍。
诸多的诸侯势力也跟着变得腐朽,这样的情况存在非常大的的危险性,所以,如此这种现状必须要得到改变。
汉武帝刘彻深知这一点。
他肯定不能够直接罢免一些诸侯,那恐怕会被群起而攻之,这确实是应有的谨慎,看看被朱棣推翻统治的小皇帝就知道了。
汉武帝刘彻显然不是那样不知道深浅的年轻君主。
他采取了主父偃的建议,推出了推恩令,这样让诸侯家庭内部分化,再进行处理控制,就相对简单多了。此外汉武帝刘彻采用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建议,统一思想教育。
这个主线很可能是他爹汉景帝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定下来的策略,只不过登基之初受到了喜好黄老的窦太后的阻挠。
因此汉武帝刘彻韬光养晦了一段时间。直到登基第六年窦太后去世,老太太刚走,汉武帝马上发起了对匈战争,董仲舒几乎在同时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然被正好需要这种思想的汉武帝所采纳。
会是巧合嘛?
可能是巧合。
但最大的可能是这些计划应该是早就在酝酿之中了。
其实董仲舒提出的这个“儒术”,之所以称之为“术”可不是随便叫的,这套理论实际上偏离孔孟思想已经很远了。
孔孟主张仁政、民本、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但是董仲舒提出的却是“三纲五常”,主张君主集权。
这一点倒是可以从荀子那里找到根基,但是要知道荀子的继承者韩非子,可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呀。
当然。
法家其实不是跟儒家并列的学派,而是儒家的一个“技术分支”,那么同样是源自荀子的董仲舒这一支称之为“儒术”倒也问题不大。
只是。
董仲舒通过阴阳五行学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搞出来的那个神秘主义怎么看都已经离儒家相去甚远了。毕竟孔子主张的是“敬鬼神而远之”,所以董仲舒的这个“儒术”已经有了“儒教”味道了。
这在那个时代是有些离经叛道的,汉武帝也并没有全盘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全的采取“独尊儒术”的方案。
后世那些苟斌汉武帝纵容一家垄断的就都没读过历史。
在这个时期。
诸子百家依旧还是自由传承。
只不过想要做官才需要学习儒家这一套。
这种柔性政策算是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升级版,其效果持续了两千年,秦始皇没做到的统一思想被汉武帝做到了。
只不过,后世对“儒术”并不那么感冒,学董仲舒的不多,两汉魏晋大家学的还是孔孟外加一个荀子。
直到晚唐时期韩愈提出“道统”之后。
儒家走了孔孟一线。
荀子淡出了主流视野。
这个趋势之后就再也没有改变。再说回为什么汉武帝刘彻,要独尊儒术,那便是为了能够让所有人都身处同一个文化下。
这对于团结,对于统一,对于令行禁止是有诸多溢出的,做出这一切的原因,便是因为他要发动对匈奴的长久战争。
唯有思想统一的民族才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不得不说,这绝对是汉武帝刘彻,最为高明的一个统御手法。
他登记之初没有太大的权利,却能够将这独尊儒术实行下去,其原因便是他想要达到的那个目的。
对匈奴的战争——武功是最好的政治资本,胜仗打得越多威望也就越高,威望越高就越容易推出政策。
而政策是为了战争获得更好的胜利……汉武帝刘彻在自己的朝堂上玩套娃,直接就把自己套成了掌控所有权利的帝王。
以至于到了合适的时候他直接就完成了中央集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权力;剥夺列侯爵位削弱了勋贵集团的权力。
“独尊儒术”结合察举制打开了平民晋升通道,削弱了世家的权力,任用卫青霍去病这些新外戚削弱了军事贵族的地位。
新设虚职大司马取代太尉更是从而把军权掌握在了皇帝手中。
削弱了将领的军权。
什么叫一石二鸟,一箭双雕?这就是一箭双雕,一石二鸟,既用政策达到目的,又用自己的目的推动政策。
想要对外扩张,必须要稳定大后方,汉武帝刘彻雷厉风行的各项政策的颁布实施,让整个天下局势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因此。
剩下的就是水磨功夫的事情。
处理好内部事务。
对外汉武帝刘彻南平闽越,北逐匈奴,在汉武帝的铁血手腕之下,在卫青和霍去病等将领的共同努力之下,闽越国被平定,匈奴被打的仓皇逃窜,西域各国在汉朝巨大的威势之下不得不臣服。
西域也就顺理成章逐渐成为了汉朝版图的一部分。
汉武帝刘彻可谓洗干净了整个西汉的耻辱,同样打出了汉家该有的威风,从此汉武帝刘彻的名字响彻云霄。
横贯古今。。
至今都广为流传。
他所想要达到的伟大抱负,不只是让他来到这世间的历史使命完成了,也让华夏民族从此有了另一个统一的名字。
汉人。
这份属于汉民族的霸气和自信,在后世是从汉武帝时代流传下来的,历经千年而愈发璀璨夺目。
即便到了盛唐时代,人们依旧以汉为荣,武皇、匈奴、单于、霍去病、李广等依旧是当时诗人们争相引用的典故。
没有孝武皇帝的开拓性贡献,大汉王朝的故事决不会如此璀璨,汉民族的荣光也会暗淡许多。
汉武帝北击匈奴,南吞百越,东灭朝鲜,西征大宛,这是他的战功,而即使大部分人只知道汉武帝打过匈奴。
却仍然觉得他是我国最伟大的帝王之一。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汉武帝即位之时。
后世华夏大地那些陆地边疆省份,每一寸土地都不在华夏人的手里,是汉武帝用自己的一生为华夏疆土进行了扩展。
他在位期间。
他的大军出征到当代华夏的国境之外,四个方向全都取得了灭国之战的胜利。
灭朝鲜,灭南越,破大宛,破鼎盛匈奴。
长鞭所及皆是治下疆土。
单论武功之盛。
应当是华夏之古今帝王仅此一人而已。
放眼世界。
也只有亚历山大和凯撒可以望一下他一骑绝尘的背影。武帝的一生,干了太多了不得的事情。
以至于哪怕过了几千年,他的国号仍是我们的名字,他的语言仍是我们的语言,他的疆土的绝大部分仍是我们的国土。
君不见。
马其顿、罗马早已烟消云散。
……
诸天历史位面的无数人,此时,都看着天空当中的仙神,对比汉武帝出现前后的大汉,汉武帝出现前后的华夏。
无数人都是陷入了沉默。确实,他们明白仙神所说的是对的,是这位汉武帝,不只是洗刷了炎黄子孙的耻辱。
更是在未来无数年当中给予了华夏人足以自傲的东西。
足以骄傲几千年的荣耀。
【他不仅是一个孤立的个人,也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体现了封建社会从建立到巩固、统一的发展的历程。
【他是那个光辉灿烂时代的总代表,其雄才大略、深谋远虑,使其领导汉帝国的人民和官吏创造了伟大的历史功绩。】
【他雄心勃勃,既建设、巩固内政,又开拓疆土,奠定了祖国疆域基础。同时,他打通了中原与周边广大地区的联系,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促进中西文明的共同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起了推动作用。】
【虽然他难免有一些弊病,但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他足以被视为有功于历史的杰出的帝王。他想要施展的抱负,他想要达成的野心,即便是在未来几千年也令人震撼。】
【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最有野心的盖世帝王——千古雄主汉武帝刘彻实至名归!】
当仙神的话语伴随着江的背景曲调,将汉武帝刘彻的功绩和评价介绍完毕,于是乎又是一道横跨古今的身影浮现。
他屹立于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浑身带着一股子霸绝天下的身影,出现在了仙神手中的流光当中。
接下来。
大家都明白。
是汉武帝详细的一生展示。
所有人都被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所折服。
没有一个人在此时出声。
都怕惊扰到之后仙神流光当中汉武帝一生的宏图。
每个人都冰神凝息的观看。
只见。
仙神手中的流光转动。
汉武帝的一生开始慢慢浮现而出。
他出生于汉景帝前元年,生于汉文帝后七年六月的时候。
其母王氏在怀孕时,汉景帝尚为太子,可有一天,王氏却是梦见太阳进入她的怀中,只觉这是一个什么征兆。
她告诉了自己的丈夫汉景帝。
汉景帝也是很高兴。
“这是富贵的征兆!”
汉景帝对于刘彻有了一些期待。
接下来。
刘彻还未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汉文帝就逝世了,汉景帝即位后,刘彻出生,他亦是王氏唯一的儿子。
前元四年的时候,刘彻以皇子的身份被封为胶东王,同年,景帝的长子、他的异母长兄刘荣获封为太子。
这个时期。
刘彻的成长十分安宁。
到了前元六年九月的秋天,无子无宠的薄皇后被汉景帝废除,第二年春正月,太子刘荣被贬为了为临江王。
大概是想到了当初王氏的梦。
于是。
在这之后。
刘彻也被立为了太子。
当然。
梦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原因,刘彻能够成为太子,与其母孝景王皇后和其姑母馆陶公主刘嫖有很大关系。
刘嫖许诺将她的女儿陈氏嫁给当时四岁的胶东王刘彻,刘彻后娶陈氏为妃,两人成婚后刘彻就得到了刘嫖的鼎力支持。
时间缓缓流转。
这期间的刘彻虽未有多大的功绩,但却将太子该做的事情都做的很好,不得不说,这绝对是当太子最好的示范。
后元三年正月的时候,汉景帝逝世,于是乎作为太子的刘彻便成了皇帝,然而,此时的朝政却被太后所操控。
不过。
一介老儒。
又怎么能阻拦武帝君临天下。
登基之初。
汉朝建立已经有六十多年了,天下安定,朝廷大臣们都希望天子举行祭祀泰山和梁父山的封禅大典。
并且改换和确定各种制度。
汉武帝倒是也崇尚儒家的学说,就通过贤良方正的科目招纳贤士,赵绾、王臧等人靠文章博学而做官,达到公卿的高位,他们想要建议天子按古制在城南建立宣明政教的明堂,作为朝会诸侯的地方。
他们所草拟的天子出巡、封禅和改换历法服色制度的计划尚未完成,正赶上窦太后还在推崇信奉黄帝和老子的道家学说。
这个太后不喜欢儒术。
于是派人私下里察访赵绾等人所干的非法谋利之类的事情,传讯审查,以至于赵绾、王臧等人纷纷自杀。
他们所建议兴办的那些事情也就废止了。
汉武帝刘彻得知此事,眼神极为闪烁,他心中有滔天的怒火,然而,终究还是冷静的压制住了内心的冲动。
他慢慢蛰伏了起来。
直至窦太后去世。
汉武帝得以掌握大权。
他开始告诉这个世界,告诉所有王公贵族“朕”的含义,手段凌厉,霸道十足,并且始终掐准了对手的七寸。
在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免费,他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王分封诸子为侯。
使诸侯王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这一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消除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对立。
强化中央集权,保证政治统一。
算是在除去几代王朝所遗留下来不断积累的祸端。
汉初高祖刘邦,曾经比较周与秦的制度,认为秦亡是因用郡县之治,因而汉高祖刘邦便是开始i大肆分封同姓为王。
并盟誓了一个“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约定。
这在初期。
自然是有利于国家的统治。
然而。
随着地方王国势力的膨胀,分封的弊端便日益严重化。诸王在封国内有权征收赋税、铸造钱币等政治经济大权。
他们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这样的情况。
让中央的统一治理与地方的高度独立形成尖锐的矛盾。
不仅削弱国家的整体实力。
还存在战乱和分裂的危机。
文帝时经过“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软弱措施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
景帝时。
王国问题更为严重。
御史大夫晁错针对当时的政治危机,提出了严厉的“消藩”主张,认为诸王消之亦反,不消也亦反。
消之,其反亟,祸小。不消,反迟,祸大。
这确实是事实。
然而。
方法不对。
最后引发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的爆发和最终的平叛,是西汉王国割据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虽然中央免除了地方王国的行政权力,规定诸侯王不再治民,消减了王国官吏,但王国在地方的势力依旧是非常的大。
他们的存在仍然是对中央政权的威胁。
因此。
如何进一步削藩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是汉武帝在政时期所面临的迫切的政治问题。
鉴于前朝的教训,为进一步削减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汉武帝采取了一系列强干弱枝的积极措施。
针对地方王国诸侯。
汉武帝继续推行汉景帝时实行的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的政策。
并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乎。
他上位的第二年便开始行“推恩令”,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
通过“推恩令”的事实,那些个王国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汉武帝又以诸侯王和列侯的“酎金”成色不足而削夺了一大批爵位。
对于地方的豪强势力,汉武帝也进行了有力的打击。
其措施包括迁徙地方郡国豪富。
以及打击地方豪侠。
由于地方富豪大贾“交通王侯,力过吏势”,甚至“封君皆低首仰给”。他们长期盘踞地方,欺压百姓,兼并土地,干扰了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先后几次迁徙郡国富豪,削弱他们在地方的势力。
在进行这些的同时。
他还设立了刺史,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也是集于中央。这绝对是无比英明的决策,毕竟战争打的就是一个钱财。
和推恩令同步开始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管理,它为儒学教育在华夏古代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
在长安创立专门的儒学教育——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
汉武帝时期,汉朝亦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朝堂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
这代表什么呢?
代表这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朝堂的怀柔。
而对朝堂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
其实于百姓而言。
这是有益的。
只是汉武帝做了这样的安排,却并没有继续在此处深耕,毕竟,他所做的一切准备都是为了那一个宏图大志。
伴随着仙神流光当中时间的快速流动,诸天历史位面的人都仿佛代入了其中,和汉武帝刘彻一起迎接光荣的使命。
经文景之治的发展经济与民生政策之后,西汉王朝的国力此时已蒸蒸日上,汉武帝在承袭这些政策同时。
他和前朝那些个祖先比较起来,最大的改变和不同的地方,便是他开始积极准备军事力量的发展。
接下来。
汉武帝先平定南方闽越国的动乱。
后开始着手用强硬的军事手段,去代替带有屈辱性质的和亲政策,用以来彻底解决北方的匈奴带来的长久威胁。
为显示汉王朝的强大和威严,为了边疆地区人民能够安居乐业,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
卫青、霍去病得以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征服西域,封狼居胥,将当时汉朝的北部疆域从长城沿线推至漠北。
丧失肥沃茂盛的漠南地区后,匈奴王庭远迁漠北,这就基本解决自西汉初期以来匈奴对中原的威胁。
为后来把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基础,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由此而始。
在对匈奴的战争同时,在霍去病耀眼战绩的背后,汉武帝刘彻此时此刻,也开始采取和平手段和军事手段使西域诸国臣服。
靠杀戮是融合不了一个民族,得不到一个民族的臣服的,唯有靠思想,唯有同化对方的思想和文化。
这一切都在悄无声息的进行着,汉武帝就是那幕后的“滔天黑手”。
时间推移。
来到登基后的第七年,也就是公元前104年,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和太史令司马迁上书给汉武帝表示。
“现行的历法纪年都已坏废,与实际的天道运行不符,应当更改正朔。”
于是乎。
天文历法迎来了改造。
在汉武帝之前一直是汉承秦制。
汉初一直推行秦历——颛顼历,以10月为岁首,直至汉武帝太初改历,施行新历法,而春节正是始于太初改历。
这是一个对于后世非常深远的改动。
当霍去病,卫青等人开始离开,汉武帝刘彻逐渐开始发生了变化,他依然雄才大略,可也开始有了昏君的表现。
巫蛊之祸是汉武帝末年皇室内部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
古人都对神怪诅咒之说深信不疑。
汉武帝也不例外。
有一天中午,他正躺在床上睡觉,忽然梦见几千个手持棍棒的木头人朝他打来,把他直接给从睡梦当中吓醒了。
他以为有人在诅咒他,立即派江充去追查。
结果就查出了个滔天大乱。
丞相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因为擅自动用了军费足足1900万钱,事败后被捕下狱,时值汉武帝下诏通缉阳陵大侠朱安世。
公孙贺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求通融,便将朱安世捕获移送朝廷,没曾想朱安世直接就是在狱中来了个告状。
他声称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并且在驰道上埋藏木人以诅咒皇帝,汉武帝大怒,公孙贺父子随即死于狱中,满门抄斩,阳石公主、诸邑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也是相继被牵连入内被杀。
被汉武帝委以重任的江充,开始率领胡人巫师到各处掘地寻找木头人,并逮捕了那些用巫术害人。
因为一己私欲。
江充一直搜查到卫皇后和太子刘据的住室,把事先准备好的木头人拿出来陷害太子,此时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不在长安。
自然而然。
汉武帝就被糊弄住了。
太子因此而悲愤自杀,二位皇孙也一同遇害。
太子有三子一女,全部因巫蛊之乱而遇害,太子之子、皇孙刘进有一子幸存,尚在襁褓中才得以被放过。
这个幸存的皇孙后改名刘询。
为汉宣帝。
……
异常巨大的风波。
波及范围之广。
连皇后都没有能够幸免。
汉武帝一开始是盛怒之下,行的霸道王术,可是呢,大概是在怒气消失了之后,他也发现了不对劲。
自己再派人研究一番。
老年的汉武帝霍然醒悟,发现了自己被人蒙骗,立即就任命田千秋为大鸿胪,并下令将江充满门抄斩。
曾对太子兵刃相加的人也陆续被杀。
汉武帝刘彻此时悔之晚矣,他对于自己的太子充满了愧疚,就派人在湖县修建了一座宫殿,叫作“思子宫”,又造了一座高台,叫作“归来望思之台”,借以寄托他对太子刘据和那两个孙子的思念。
天下闻而悲之。
时间越发推进。
汉武帝来到了暮年。
他求神仙又不成。
又因巫蛊之祸造成父子相残、太子刘据自杀,种种打击使他心灰意冷,对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颇有悔意。
在登泰山、祀明堂之后。
刘彻便做了有史以来皇帝的第一次认错,他下《轮台罪己诏》对天下说,“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糜费天下者,悉罢之!”以表示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一举动让天下人触动。
整个大汉也因此又逐渐归于和谐,为昭宣中兴的盛世奠定了基础。直到汉武帝去世,他都在竭力找回当初的英武。
可惜。
多少个日夜。
多少次梦回汉武之初。
却都抓不回曾经的自己,也再也找不到如霍去病等人一般纯粹的臣子,怎能怪他在晚年时期开始过分多疑呢?曾经拥有过世界上最优秀纯粹的臣子,自是很难去接受那些心思不纯的各怀鬼胎。
只有汉武帝自己知道。
他多么想念当初的那个朝堂。
自己的骠骑将军,那么多能人都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不喜欢汉武帝呢,因为他做的是罪在当下功盖千秋的事情。
只有拥有同样思想的人才能明白,才能认可他,很显然,后期的朝堂,刘彻找不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了。
有多少遗憾皆在梦中飘零而过。
汉武帝的一生,伴随着临终托孤,他将自己的天下,自己的太子,都交给了那个人的弟弟而慢慢陷入黑暗。
一如当初他母亲所梦到的那一般,汉武帝刘彻成为了光耀华夏千古的太阳,但再耀眼的太阳也有落山谢幕的时刻。
不过。
就如同花草树木在夜晚的同样昌盛,是太阳曾经照耀过大地的证据,后世所以华夏人心**同的归属也是如此。
汉字。
汉人。
汉文化。
后世一个个以汉自傲的华夏人心中。
都铭记着这个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曾经来到过这人世间,给所有华夏人带来了怎么样璀璨的一抹光辉。
汉朝会灭亡。
但汉人不会。
汉武帝留下的历史……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