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视频:盘点感动华夏十大千古人物 > 第60章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第60章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2 / 2)

卫青着急了解情况,自然就下令把李广幕府的人叫过去问话,李广一下子受不了了,就说自己亲自去大将军营寨解释。

到了大将军营寨对部下说,自己打了一辈子仗,最后被大将军派他迂回绕远路,导致迷路了一辈子的名声毁了。

于是老头子就不愿受辱自杀了。

这一过程。

卫青是压根想不到李广如此玻璃心的。

两路大军都班师回朝后,不久李广的小儿子李敢,得知自己父亲的死和卫青有关系。趁卫青外出的时候,打伤了卫青,当时卫青对李广的死心里也有愧疚,就没有追究李敢的责任,希望此时淡化处理不要声张。

但是很不巧。

没多久李敢因私愤大伤卫青的事情就被霍去病知道了。霍去病从小就是母亲和舅舅等人带大的,后来获得汉武帝的青睐和培养。所以对卫青的感情特别深厚,得知李敢打伤舅舅后,就准备寻机收拾李敢。

于是乎在等到一个时机后。

汉武帝召集将领们一起去雍州,到甘泉宫进行狩猎,随行的就有霍去病和李敢,这下被霍去病逮着机会了。

看到李敢后,一时间怒火上头,一箭就把李敢给射杀了——这是必然,霍去病不杀李敢的话他就不会是霍去病了。

他就是爱戴舅舅,舅舅从小就是他的榜样,甚至把舅舅当爹,那别人欺负自己老爹,估计谁都不会轻易善罢甘休吧。

最重要的是这人的工资还是靠着霍去病才挣。

霍去病能不火大?

再说了。

刺杀大将军可是死罪。

你李敢的侯位不是跟着我霍去病打仗才封的?

居然还敢对我舅舅动手?

这不是什么计算好的阴谋。

就是一个年少气盛的人在护着家人。

在任何时代这都无罪。

霍去病是射杀了李敢,但在那个时代,李敢刺杀大司马大将军,类似于枪击国防总长,这是何等的罪大恶极?

当然,那个时代,人权,还没有这说法,法律公平性还没有深入人心,用后世的法律理念审视那个时代的人并不公。

从李广到刘彻,霍去病,卫青,李敢,甚至一切将军高官权贵,都有越过法制的嫌疑,只能说谁更有影响力谁的话就是真理。

汉武帝的话自然不用多讲,单说臣子,霍去病显然比那李敢有话语权,所以,汉武帝也会帮着霍去病隐瞒真相。

这或许就是霍去病独有的魅力。

古往今来。

有多少臣子能让帝王为了他而去掩盖真相?

更别说霍去病很少和士兵同甘共苦,但那个年代愿意追随冠军侯的却如过江之鲫,这些都是霍去病个人魅力的体现。霍去病用胜利和奖赏激励士气,士卒愿意追随,愿意效命就是最好的证明。

要知道。

那时候霍去病也不过20岁。

怎么能要求一个年轻人把人情世故都做得非常完美呢?

“朕的冠军侯只活了二十四岁?”

汉武帝看着仙神点评霍去病,本应该高兴不已才对,然而,在知道了霍去病的命运后,他脸上的表情便开始接连变化。

“不,这不该如此,不该如此。”

汉武帝在自家的大殿当中来回踱步,颇有一番心神不宁的味道,原因无他——今年的霍去病已经二十二岁了。

也就是说。

两年后。

这位大汉战神就将陨落。

汉武帝如此的内心充满了不安和抗拒。

而从他现在的反应就可以看得出来,后世很多人所说的,霍去病是因为汉武帝的忌惮而死绝对是胡说八道。

事实也的确如此。

汉武帝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物?

哪怕抛开霍去病卫青等人的衬托,亦是华夏历史上一等一的盖世帝王,能成为“纵容”霍去病的伯乐他就不会轻易去忌惮霍去病。

后世有很多阴谋论者,认为霍去病的死亡,是汉武帝一首导演的结果,汉武帝担心卫霍家族势力太大尾大不掉。

所以对霍去病下手了。、

有一说一。

这种说法太不切实际了。

刘彻的帝王之道是霸道+王道。

霸道就是直接斩杀。

绝无二话。

当朝公卿就没有他动不了的人。

王道就是用阳谋。

推恩令就属于这种。

他想搞一个人就会光明正大的搞那个人。所以,他要是想杀霍去病绝不会偷偷摸摸地做,没看他说保小霍就是要保小霍么。

连李广这样的人物死了的事情都能压下去。

汉武帝对朝堂的掌控力可见一斑。

他已经不是当年保不住韩嫣的他了。

再者,霍去病再能打也达不到功高震主的地步,在高度中央集权的武帝时期,那可是谁都威胁不到皇权的情况。

连威胁都没有。

怎么可能因此对霍去病起杀心?

只有两种臣子会被武帝惦记,一个是和他政见不合,成为他改革路上的绊脚石的,另一个是富得流油还不跟他绑在一根绳上的。

霍去病算哪种?

霍去病是刘彻一手带大的孩子。

是他和卫青花费了无数心血培养的无敌统率,哪怕要鸟尽弓藏,可虎狼还没杀尽呢,怎么可能鸟尽弓藏?

说这样的阴谋论。

就跟朱元璋杀徐达是不是用烧鹅一样。

玩鸟尽弓藏梗玩上瘾了。

不管是不是就只会一招强行套娃。

朱元璋也是个被愿望的主。

这种类型的一代雄主,真起了杀心就是直接推菜市口,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说剥皮实草就是把你直接刮了展览到明末。

突出的就是一个伴君如伴虎。

不会跟你客气的。

哪里还用着这么弯弯绕绕?

汉武帝也是如此。

霍去病和卫青属于外戚,富贵权力直接来源于汉武帝。汉武帝杀宰相都跟喝水一样,养了几十年的太子不听话也是直接逼死。

你不想体面就帮你体面。

对付这么个根基就是自己,靠山也就是自己的毛头小子,他有必要搞什么暗杀?这绝对是武帝被黑得最惨的一次。

要真搞阴谋论还不如说是汉军里资历类似李广的那些老将干的,毕竟出身低微又是新人的卫霍在军队里属于裙带上位。

虽然有战功但也动了很多军队老资格的蛋糕,李广当时唯一活着的儿子李敢都是直接死在霍去病手里。

要不是武帝强行压下去矛盾早就爆发了,后面霍去病儿子霍嬗也的确死得不明不白。这帮人是最有能力也是最有动机的。

李敢被霍去病射死就是因为李敢把卫青打伤了,卫青虽然是老好人没跟他计较,但堂堂国防部长被一个普通军官打伤,难说背后有没有什么人在煽风点火把李敢当枪使?李敢可还是霍去病老部下兼讨伐匈奴战友。

在霍去病军中有战功封关内侯,把自家老爹李广都比了下去。

说回到汉武帝身上,提这种可能性,只是说明如果汉武帝刘彻真要杀,他把霍去病射死李敢这破事直接抖出来就行了。

就算他什么也不干也一堆人想霍去病死。

最后。

霍去病死了谁最开心?

反正不会是汉武帝。

霍去病突然死亡的这件事情发生的时候。

汉朝使者任敞正被匈奴扣留,汉朝当时想整军备战再一次讨伐匈奴,而这个时候正好霍去病突然之间去世了。

武帝因此对于此时只能不了了之,只能是强行咽下心中的一口鸟气。要不是霍去病死这么早武帝后面打匈奴何至于用李广利这活宝,师老兵疲还没什么战果,搞得自己都一身骚,最后孤家寡人还不得不下罪己诏。

“去病的事情应该能改变,对,仙神会透露具体的未来,看看去病的未来,朕和去病就能够提前防范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变故。”

汉武帝对于霍去病是真的关心,不管是从私人情感上还是帝王的考究上,他都绝对不想要看到霍去病英年早逝。

一开始。

他被突如其来的信息有些冲晕了头脑。

现在回过神。

立马就是双眼爆发希望的看向天际,此时此刻的仙神,正开始详细的展示霍去病的一生,他觉得解决的方法就在其中。

其实对于霍去病命运感觉很是不满的人。

不止汉武帝一个。

“如此天纵奇才,应是为了我大汉崛起而诞生,可惜,可叹,可恨,为何老天爷就让他死在了最巅峰的年龄。”

这个发出浓厚叹息的人不是别人。

而是大汉开国皇帝刘邦。

本来吧。

对于这个“抢”了自己名额的人,刘邦那叫一个看不顺眼,然而,在得知了霍去病的一生,还有霍去病效忠的王朝之后。

王境泽定律出现——真香。

刘邦这个本就喜怒无常的人态度直接发生了三百六十度大反转。

对于老天爷。

给了后世的大汉一个如此天骄。

却又收回的那么早。

极度不开心。

他本就是一个地痞性格的人,自是觉得既然老天爷给了大汉如此人才,那就应该让这样的人才一直为大汉服务到不能再战才行——怎么说呢,好家伙,资本家都没有刘邦的想法妙,也不知道霍去病知晓了这点表情会多么精彩。

其实现如今。

哪怕不知道开国皇帝的想法,霍去病的表情就很丰富了。

“居然不是战死……这……这……”

霍去病有些找不到话说了,他本以为自己的归宿是战死沙场,那样的话倒是没什么好在意,一个将士最好的归宿就是战死沙场。

对于这件事情霍去病一直都有心理准备,毕竟,他几乎每一次战斗都是以少胜多,其中的凶险只有体会过的人才明白。

战死。

当是能够欣然接受。

可是……霍去病内心充满了疑惑和不解,从那仙神的字里行间里,他却是清楚自己的死法应该和所料想的有很大的区别。

未尝一败。

最后死的遗憾。

从种种迹象上去推算。

莫非自己是死在政治斗争当中么?霍去病也不是什么政治白痴,他几乎是转眼间,就想到了这个他最不能够接受的可能。

“这不是我要的命运。”

霍去病的心里面坚定的抗拒着。开玩笑,男子汉大丈夫,战死沙场是荣耀,被一群只会窝里横的家伙搞死得多憋屈?

他此时此刻,前所未有的认真起来,也和汉武帝一样死死的盯着天空中的仙神,想要从仙神流光昭示的未来当中看到真相。

……

“十九岁的大将军,比朕当年甚至都要厉害一些,如此一个天骄人物,可惜,可叹,也当真是太过于遗憾。”

始皇帝嬴政看完了霍去病的功绩和仙神评说,也是不禁发出了极为沉重的感慨,他最是欣赏霍去病这样的人物了。

遗憾的是霍去病生的时代不在他的时代。

“我大秦若是有这样的将领,横扫所有外敌,威压一切寰宇,简直就是手到擒来。”始皇帝不觉得自己比汉武帝差。他觉得霍去病在他这里,仍然能够发挥出全部的潜力,甚至于比在汉武帝那里还耀眼。

怎么说呢。

这就是始皇帝的自信吧。

“原来是冠军侯,也是,除了冠军侯还能有谁呢,自从他封狼居胥之后,我们这些后世之人确实都以此为荣啊。”

大唐时空的李世民亦是发出了感叹,他对于冠军侯也是早就神往已久,如今,在仙神流光当中得见冠军侯的真容。

又听仙神细数评判了一番冠军侯,他自是再次升起了对霍去病久违的敬仰。他是将领出生,没有一个将领不推崇霍去病。

这就是霍去病在往后几千年将领们心中的地位。

哪怕是自傲如李世民。

也明白。

若是冠军侯和他对阵,他几乎不可能胜利。

这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毕竟细数华夏无数年,霍去病也仅此一个而已,确实如仙神的流光影像所展现的一般天骄无双。

“也不知道,这命运被仙神扭转,那个时空的大汉,还有冠军侯,将要绽放何等绚丽的光彩,书写何等磅礴的历史。”

看着看空当中的仙神,作为享受过仙神逆天改命“服务”的李世民,此时此刻,亦是仿佛看到了霍去病的命运被扭转的未来。

那。

是改天换地一般的大不同吧。

……

随着仙神手中的流光转动。

在诸天历史位面或是焦急,或是忐忑,亦有很多期待的目光当中。

霍去病的一生开始了详细的展现。

用“卑微”二字来形容霍去病的背景绝不为过。

霍去病的外婆是平阳侯家里的婢女,具体姓名不详,她的第一任丈夫姓卫,两人育有一个儿子和三个女儿。

分别是长子卫长君、大女儿卫君孺、二女儿卫少儿、三女儿卫子夫,他与第二任丈夫育有三个儿子但都跟前夫姓。

分别叫卫青、卫步、卫广。

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也在平阳侯家做婢女,有一天,与一个来平阳侯府“出差”的人,是一个名叫“霍仲孺”的小县令私通。

于是怀上了一个儿子,即为霍去病。

霍仲孺的“公差”办完后自然就走了,回家明媒正娶并生下一个儿子“霍光”,因此,霍去病就像一个私生子被孕育了出来。

从霍去病此时的身份来看。

他好像都不可能会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但是机会很快就降临到他的身上。

霍去病的小姨妈可比唐悠悠争气多了,他的小姨妈居然顺利地进入到后宫,并且成为皇后,从此之后卫家便是平步青云。不得不说,霍去病投胎的“出生点”选的太好,生下来,便从一介私生子转换成了天生权贵。

纵观冠军侯一生。

不用艺术加工直接就是一部的卢小说。出身平阳公主府,但却是女奴卫少儿的私生子,妥妥就是的卢小说主角的套路。

除了没有一个系统外一切都是那么的龙傲天。

如此讲吧。

有这么个少年,出身很惨,他父亲与姑娘私通,发现竟然得了孩子,瞬间就脚底抹油,姑娘只能是感叹自己真是瞎了眼。

本来吧,这种情况,正常来讲,这个婢女会打掉孩子,可主角的老妈自然要有特点,所以她便毅然决然的就生下少年。

独自抚养。

那些年里,没爹的野种,成了少年最常听到的话。即便后来姨妈在宫里得宠,少年去了长安也仍旧会听到类似的嘲讽。

因此。

这个少年不服呀。

于是他从乡下打到长安,无论对方有多少人,有多大势力,他都不服输。明月朗照的夜里,时常能见到他冷峻果决的双眸。

若是按照正常的轨迹,这个少年应是成长为一代街霸才对,然而呢,这时候老爷爷,不对,是舅舅出现了。

告诉他。

跟那群人打架没意思,你若是真有血气,该当从军。这就被指点了未来的道路,彼时正值这个舅舅正打赢了场大仗,风头一时无两,于是乎少年皱起眉头,问舅舅,说为什么要从军,从军能够做什么?

那是个很长的故事。

舅舅叹口气。

讲了当初建国之初,以及这些年,汉人们被欺负的一桩桩血与泪,于是乎,少年就被激发了心中的血性和正义感。

小小年纪,便说出了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要让那匈奴血债血偿的话。这番话,让他的舅舅感觉非常热血。

于是。

将少年带在了身边。

而此时呢。

皇帝也看好这个少年,因为少年在还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和这个皇帝结缘了,就连少年霍去病三个字的名字都是皇帝给的。

瞧。

妥妥的机缘流不是么。

皇帝把少年接到宫中,来让少年当自己的侍卫,要将孙子兵法倾囊相授,让少年也成为他舅舅那样的将军。

然而呢。

主角怎么可能只学这些东西。

少年摇了摇头。

说兵法我是不会听的,用兵之道存乎一心,何必要听古人云?这话若是别人说出来,必然要被直接笑话死不可。但看着少年那副坚定和自信的模样,皇帝却是一拍大腿,觉着少年是可造之材。

如此剧情熟悉不熟悉?

少年从此便是开始跟在军中,本意是让少年先历练历练。

然而谁曾想。

无敌的传奇便从此开始。

那年。

少年十八岁。

舅舅分给了他八百兵马,嘱咐他跟紧自己,大漠风沙狂,很容易迷路至死。少年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

他感受着手里的长枪,望着浩荡兵马连成线,突然笑了。这里才是他的世界,他会成为那些外敌永远的噩梦。

用自己的名字担保。

少年说着豪气如云的话,舅舅却一巴掌拍他后脑勺上,说别中二了,带兵跟上,麻溜的,给你兵只是让熟悉熟悉指挥。

听到舅舅不在意的话,少年只是嘿嘿直笑。

没谁料的到。

那一战。

右将军与前将军的兵马损失殆尽。

两人一降一逃。

舅舅则亲率大军与匈奴右贤王主力作战。

作战前。

舅舅又叮嘱了遍少年,说好好看,好好学,不要浪。少年只是点了点头,然后发挥身为主角的被动技能——我偏不要。

少年去浪了。

带着八百个人。

在这种战场上其实起不到什么用。

于是乎。

少年灵机一动。

寻着右贤王的兵马痕迹,长枪一挥,独自带兵跑出了数百里外,只留下了应接不暇的舅舅望着他离开的滚滚风尘一脸黑人问号。

这是干什么?

舅舅不解的时候少年已经寻到了目标,数百里外,有匈奴人的大营,正防备松懈,少年长笑一声提枪纵马。

于是乎。

八百人。

在此地杀出了一场大胜。

八百斩两千。

还砍死了单于的爷爷,俘虏了匈奴相国、叔父。

这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此事传到皇帝耳中,皇帝都不敢置信。这位前去军中历练的少年,初出茅庐,就成了勇冠三军的冠军侯!

皇帝为此感觉大喜过望,只觉少年是老天爷安排给他的,于是他也继续安排少年出征,说一定要打得匈奴不敢南视。

让他们知道大汉雄风。

怎么说呢。

一般出征前肯定要说一些鼓舞士气的场面话对不对。

皇帝就是鼓励一番,展望一下未来,然而,没曾想少年当真了,他就像开了挂一样,开启了连战连胜的模式。

同行的将军要么就是迷路,要么就是惨胜,唯有少年孤军深入,还能势如破竹。一年之内,斩敌四万尽收河西大地。

“你们不要南视,我大汉之威你们承受不起。”

少年如此一板一眼的对匈奴人讲道理。

匈奴人哭了。

这一年。

少年刚好二十岁。

二十岁啊。

多么美好的年纪。

一次次的大战获胜,有个要投降的匈奴王爷,少年带着一队人马去接,结果对面看他人少,觉着大汉不行。

于是王爷手底下的将军反悔了,还要砍他。少年只觉得这个人好不讲道理,于是乎,纵马提枪领兵长驱直入。

斩了敌人的将军,擒了王爷,施施然回头,匈奴兵正乱作一团,全都被他回应给对方的道理所“折服”以及“醒悟”。

此战之火。

少年的人生一发不可收拾了起来。22岁那年,更是封狼居胥,捣毁了漠南王庭,从此瀚海勒马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梦想。

在这个少年出征的战场上,右将军赵信投降匈奴了,还给匈奴出主意,后撤国境线,引汉军深入,伺机剿灭。

可惜他想多了,匈奴虽然后撤,少年仍旧深入沙漠一千余公里,杀虏七万人,追到狼居胥山下已是无路可退。

匈奴只能“欢天喜地”打出GG。

少年这个名将吧,跟其他名将不同,看起来很清秀儒雅,但贼跳。其他名将吧,无论品行怎么样,好歹爱兵如子,少年不愿做这种样子。从漠北回来,士卒还都饿着肚子,少年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完事还去跟人踢球。

整个人充斥着纨绔子弟的气息。有人问起,他就笑笑,说爱兵如子,那都是戏,赏罚分明,还不够吗?

或许少年站在长安城的朗月之下,还会想起几年前的自己,冷峻,漠然,游走在胡同陋巷,与二代们争执斗殴。

一次为舅舅出头的事情之后,黄沙滚滚而来,又转瞬淹没了曾经的回忆。

少年笑了笑,已恍若隔世。或许是那两年太过寂静,又或许是离开了塞北大漠,少年感受不到自己的天地。

所以。

在二十四岁的这个年头,在战场上的伤病一起发作起来。没能战死沙场,却死于床榻,有接连不断的人前来痛哭。

少年却只是笑。

笑的那般无奈和遗憾。

看到少年日复一日的变得虚弱。

那个曾经的无敌战神。

逐渐凋零。

周围的人。

都无不动容。

霍去病的英年早逝或许是他的命数,在沙场之上早已是战无不胜,再无敌手,唯有生老病死能够夺走他的生命。

那年,皇帝为他办了盛大的葬礼,铁甲军士从长安列阵,直至茂陵,坟墓修成祁连山形,以安其心以定其魂。

皇帝是懂他的。

知道那里才是他的天地。

霍去病死了吗?

他死了。

他还存在吗?

他自是不朽的。

对匈奴的连年征战里,他的魂灵早已涤荡在每个人的心中,永世不灭,这是比长生不死更为让人羡慕的不朽。

他就像中国传统绘画里面的留白,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他像那天边最为灿烂的流星,拖着无限长的痕迹。

仙神对于霍去病一生的展示到此便结束了,随着霍去病的病逝,流光当中的画面一黑,就在大家以为展示已经完全结束的时候。

画面却忽然又亮了起来,像是倒转了时间,回到了少年英姿勃发的时间。

“皇上,只要有一天未曾消灭匈奴,我绝不成亲,绝不喝这酒。”

“匈奴未灭,无以家为!”

仙神双手流光当中的少年。

于自己的君主前。

坚定的发下了誓言。

于是乎。

仙神流光当中。

霍去病的形象定格在他二十岁纵马高呼那一刻。

始终那么年轻。

他没有英雄迟暮廉颇老矣的悲哀。

也不会成为大腹便便的中年将军。

不像他舅舅卫青,留在人们记忆中的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中年男人,不像后世的戚继光,会被社会打磨成圆滑世故的交际人。

其实他们也曾经年少过,飞扬过,卫青龙城之战成名的时候也很年轻,戚继光年轻的时候也说过“一年三百六十天,多是横戈马上行”。

那时他们少年英雄,意气风发,但那些都只是曾经而已,待时光悄然浸湿他们的人生,留在人们记忆里的不是这些。

甚至连他们自己都忘了。

而霍去病,因为过早离开,他始终是那个飞扬的少年,这对他而言或许也是幸运,也可能是一种莫大的不甘。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因为过早离开,他的历史形象永远是个英俊的少年。

是翩翩的名将。

他的一生只留下无与伦比的青春,还有无限的勇气和奇迹,而没有那些政治倾轧,官场凶险和中年失意英雄迟暮。

虽然时间定格了少年的一生。

但那份桀骜不驯和英气勃勃从不消逝。

那句铮铮誓言也从未被人遗忘。

他的功绩。

与汉长存。

与国同在。

与民族的精神同生。

两千年过去后。

这段青春跃马的岁月,依旧是华夏史上最壮丽的诗篇,那个千里征战的英雄背影,那个飞扬少年的英姿依旧清晰可见。

诸天历史位面的人看到了这里,无不潸然泪下,为之触动不已,每一个人都明白,霍去病的一生到底是何等的传奇。

又是何等的让人惋惜。

他的早逝。

是历史的遗憾。

是人间的悲伤。

亦可能是老天的不许……名将自古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他来了这世间,好似就是为了给世人给后世展现。

什么叫做犯我强汉者。

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