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武侠修真 > 视频:盘点感动华夏十大千古人物 > 第60章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第60章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1 / 2)

十九岁便名满天下啊。

如此小的年纪便能够统帅三军足以被称为军事天才。

更可怕的是霍去病还能够驾驭得住那些匈奴人,能力惊人。霍去病在对匈奴的战争中能够多次大获全胜,甚至是战无不胜,离不开他可怕的统治力。霍去病简直就是为战争而生,这是他与生俱来的本领。

霍去病与生俱来的天赋是普通人在后天学不到的,当年的西楚霸王,如今的霍去病,都在二十岁左右便可统帅三军。

从胆识再到人格魅力,便足够其他人学习一辈子。

以弱冠之年,而立不世之功,如此罕见的统治力,便注定了霍去病是天生的将帅之才,这也说明了为何霍去病之后再无冠军侯。

短短六年时间里,他改变了王朝命运,但也因为短暂,他没有机会去失败就匆匆离开,他以最完美的姿态定格在历史长河中。

在华夏古代所有将军中。

最受女孩子欢迎的就是骠骑将军霍去病。

可以去看看霍去病吧里面。

那些个女孩子们都怀着对霍去病的无限情怀和憧憬。

会以写文写诗的形式来纪念这位少年英雄。

也有一个电视节目。

一个年轻的女孩说他一直爱慕霍去病。

因为在少女时代曾经做过一个梦,长亭外飘着雪花漫天,嫖姚校尉霍去病和她分别,出师朔方从此永不相见。

对此节目的所有嘉宾都很不理解。

“霍去病?

这是个古代的人呀?

面对这样的问题。

那个女孩坦然的回答——可是在我心中,他始终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男孩,在我心中他始终那么年轻。

是的。

十七岁就一战成名得封冠军侯艳羡无数人。

二十岁纵横河西走廊,打开中国丝绸之路的大门。

二十二岁漠北决战决定帝国命运的走向,他一生如此辉煌,却又在辉煌的顶峰,二十四岁的时候轰然陨落。

仿佛时间都不忍这个少年老去。

要将他永远定格在最辉煌的时刻。

他的舅舅卫青一生只打过一次败仗,漠南之战苏建全军覆没赵信叛变,虽不是惨烈,但也惨淡收场,而与卫青并称帝国双璧的霍去病,则是从无败绩,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每一战均是孤军深入。

孤立无援。

可每一战都是斩获无数,大胜而归。

霍去病的无敌,有一部分源于他军事生涯的短暂,如果霍去病真的失败了,后世的人还会那么喜欢这个曾经封狼居胥。

曾经不可一世的天之骄子吗?

对于霍去病自己而言,他就像千古神勇无二的项羽,霍去病的骄傲和一生荣耀,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吗?

这其实属于千古难解的谜。

那年。

十七岁的霍去病迈着步伐走向汉武帝的大殿。

在群臣不知道是否由衷的朝贺声中。

在李广,程不识,这两位终身未封侯,白发苍苍的老将羡慕和惊叹的注视下,以及在他的舅舅卫青无比的赞许里。

霍去病接过了皇帝封赏。这个少年宛如天选之子一般,在十七岁就已经封侯,接过的封号是如此璀璨夺目。

冠军侯。

或许那个年代的汉语。

冠军二字还没有后世的含义。

汉武帝刘彻那一刻选择这个赐予的原因,大概率只是它所代表的意义,可以彰显自己这个侄子勇冠三军的勇气。

但他不知道,在场的所有人,甚至包括霍去病自己也不知道,因为霍去病的功绩,这个名号本身也会成为一种传奇。

在后世的千年里。

因为河西走廊那个身影,因为霍去病的勇冠三军的勇气,因为漠北的纵横无敌,因为封狼居胥祭天的冠军侯身影。

在封狼居胥成为武将无上的荣耀之后。

冠军二字逐渐代表着竞赛中的最强者,代表第一,代表胜利,代表青春与奇迹。

汉朝也不是没有其他厉害的将领。

他们无一不是人中之龙,是决定帝国命运的顶尖的名将。但最后让名号也成为传奇的人,却独冠军侯一份。

【论起功绩,整个大汉时代,所有文武功臣,在霍去病的面前都要黯然失色,他是封狼居胥的冠军侯。】

【凭借着势不可挡的攻势连连打退匈奴,即便是在整个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当中,也没有如他一般少年英雄的存在。】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兵。】

【一生打的都是以少战多,一生仍然未尝败绩。饮马瀚海,封狼居胥。祁连列郡,他便是战神无敌最好的代名词。】

【只用了人生的前二十年,就完成了后世将领穷尽一生都做不到的壮举。】

【令人惋惜的是可能他太过于厉害,仿佛本就不应该存在于世间的人,这传奇的前二十年竟也成了最后的二十年。】

【二十四岁神陨,在至为灿烂的时候凋零。给世人留下的,是最最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以及光耀了华夏后世的历史。】

【凭借一己之力,逆转国运,引领历史的浪潮,他若不死,往后数千年,汉人的旗帜嫣知道能插到哪方的土地。】

【饶是如此,二十年的人生,六年的征战,他亦是为后世留下了浩瀚的遗泽,最让人惋惜的天骄大汉战神霍去病实至名归!】

当仙神的话语伴随着背景的曲调。

将霍去病的功绩和评价介绍完毕。

于是乎。

一道横跨古今。

屹立于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浑身带着一股子绝代傲然的身影,凝望古今,霍去病的英姿清晰的出现在了仙神手中的流光当中。

他的容貌。

亦是古今难有的俊逸。

有柔和,也不失阳刚,若是用后世高富帅标准来看霍去病,高和帅不仅仅是满足,而且是远远超过无数人的顶配。

倒是让后世不少人知晓了这位少年天骄真正的样貌。

霍去病到底帅不帅?

其实这个话题在后世很有争议。

据史书上去看。

如果是陈寿来写《史记》那么还能够有所分辨。

毕竟陈寿这人爱八卦。

连大乔小乔这些人的事,他都兴致勃勃地记上一笔,引起后世无限遐想。

霍去病帅不帅,从他的笔下很好推断。《三国志》里面周瑜孙策是真帅哥,形容词都是“美姿颜”“容貌昳丽”“美周郎”“壮有姿貌”。

可想见两兄弟那是翩翩美少年,真正的帅哥。

而刘备刘表诸葛亮等二十多人,统一形容词“伟”,“身形甚伟”“其伟也”,那么这些人还是高大健壮也有不错的容貌。

而老曹和孙权就比较那个了,估计是真不怎么样。若是陈寿来讲这个故事,那么后世的人必然能了解霍去病的样貌。

只可惜。

霍去病的故事是司马迁讲的。

他这人又对汉朝没什么好感,不止是司马迁,应该说是司马迁那个时代的人,普遍对卫青霍去病评价不好。

在那个时代。

有个民谣如此唱——生男莫喜,生女勿悲,君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能让中国人违背“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

做出“生男莫喜,生女勿悲”的结论。

想想就能明白卫子夫在人们心中有多“显赫”了吧?

“霸”这个字,很明显传递出的是他们的情感,绝不是崇拜,而是“羡慕嫉妒恨”,甚至是赤裸裸的敌意。

而至于卫子夫并没有残害皇嗣、打压嫔妃、干涉朝政之类的恶行,却为什么被这么些个人如此抹黑甚至敌视呢。

原因全都是因为卫家的显赫,卫子夫被皇帝宠幸只是个引子,主要是靠卫青、霍去病这一对舅甥一刀一枪立下的战功。

打击匈奴、开疆拓土,部分程度上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地理范畴,这是不世之功,却是大多只有后代才能看明白的道理。

当时的许多人只是无知短视的拼命,除了“前线又打胜仗了”的欣喜之外,他们更多地是感受到兵役和徭役以及重赋。

因此。

人们对战争并无好感。

自然也对战将不会有什么好感。

除此之外,卫青霍去病还有一个劣势——他们是外戚出身。

众所周知。

凭着裙带关系上位的人,不管是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受到人们的鄙视,除非这些人有足以服众的出色才能。

卫青和霍去病当然是有出色的才能,但是他们的才能并不能引起普通百姓的好感,那他们受到鄙视也就可想而知了。

再说司马迁。

司马迁是一个世代史官的家庭。

虽然算不上什么“名门”、“世家”,但与骑奴出身的卫青、歌女出身的卫子夫、私生子霍去病还是有着阶级的鸿沟的。

再加上司马迁曾为李陵求情而受到残酷的刑责,也算是战争的间接受害者了。卫青霍去病不仅是战争的受益者。

而且还是直接参与者、执行者。那么无论是从个人角度也好,从民众角度也好,司马迁怎么可能对卫青霍去病有好感?

能冷静地记录他们的生平与功勋。

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还谈什么夸赞一下霍去病有多帅,那自然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想要从历史记载当中寻找霍去病的样貌只能是徒劳。

因为司马迁的原因。

在历史里。

霍去病的长相和感情经历都是迷雾。

但是。

凭借逻辑去推理。

还是不难知道一二。

从他家的基因来分析。

他自然不可能长得难看。

母亲卫少儿。

先后和平阳县吏霍仲孺,就是霍去病的爹,以及陈平曾孙陈掌两个男人有私情,这个母亲的颜值自然不低。

三姨卫子夫,可是被皇帝看上的女人,顺便提一嘴,汉武帝非常颜控,能被汉武帝宠爱,那必然是倾城之姿才行。

再说霍去病舅舅卫青,曾经给公主做骑奴,也不会差,毕竟代表着公主的面子,这是一个需要颜值的工作岗位。

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这个是班固盖戳的高颜值。

说明父亲家基因也不差。

综合判断一下。

霍去病怎么可能长得不好看?

再说男孩子嘛,也不需要非得五官多精致。只要长相周正,气质好,就会显得很帅。想想霍少的家教和生活环境,他的气质应该是很好的。再加上常年征战,身上还带着军人的锋芒,习武之人体格匀称一身肌肉。

霍去病的长相,几乎不可能差。而且肯定不是那种娘娘腔的美,比如某鹿某凡之类,肯定是英气勃勃的。

气质也是绝佳。

霍去病和卫青可不同,卫青小时候生活艰苦,而霍去病生下来就是皇亲国戚,这种烙印体现在他自己身上。

虽说家庭背景不好,但霍去病生下来的时候,他们家已经算是混出头了,因此霍去病是天生的高富帅没毛病。

这也是很多人喜欢或者不喜欢霍去病的缘故。

毕竟那种高贵无法模仿。

尽管有人指责霍去病太喜欢奢华的生活,军中带庖厨,米粮肉食随意丢弃。但这一切放到其他的官二代头上。

确实可以算是纨绔子弟扰乱军营,然而呢,放到霍去病头上,在他的赫赫战功面前,这一切小事不值一提。

估计也就是汉武帝和群臣茶余饭后一个用来打趣的笑谈而已。

皇族出生贵气逼人,高大英俊,又战功赫赫威震天下的少年英雄,二十岁,仅仅二十岁几乎做到了一个男人想做到的一切。

名留青史千古瞻仰。

他的人生实在太过完美,完美得像逆天的穿越者,所以他的早逝才会出现,让他的人生有了一些不完美。

有那句成语不是说的好么,叫做天妒英才。如果卫青是抗击匈奴的传奇,那么霍去病就是神话。

冠军侯。

从这样一个封号上就能看到霍去病的一生。

他也用自己的命运。

贯彻了这个封号该有的意义。

要么胜。

要么亡。

在人生定格在最后一刻前他从来没有输过,便是这人世间一次次大小战役永远的胜者,冠军两个字名副其实含金量满满。

有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如果没有霍去病的话,现在的汉族很可能就不存在了。当然,这样的说法可能有些太过于武断。

毕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没有错,而且汉朝长期对匈奴的作战也能积累经验,这样的时代必定能孕育出善于作战的将领。

华夏就是如此神奇的一个文明,每个社会时代,都有它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它也会把这样的人物创造出来。

即便不是卫青和霍去病一流,也会有郑青以及陈去病之类的人出现。

但是。

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霍去病这个地步。若是没有霍去病存在于历史之上,最大的可能就是减缓胜利的进程。

或者是削弱胜利的最终效果。

没有霍去病以及他的舅舅卫青的话,华夏民族迟早也会有伟大将领击败匈奴,大不了多和几年亲以及多赔几年嫁妆。

到底是有汉族土地的战略纵深在,生产力水平在,人口基数在,迟早都是要赢的。但是,肯定会有时差。

而历史的一个小时差,有可能就是整个汉武帝一朝的时间焦灼而过,也有可能就又是一段元清时期的悲壮。

没有霍去病和卫青就没有河套平原,而没有霍去病也会没有河西走廊。这两块地方拿不下来绝对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当然。

汉武帝的雄才大略也不能够忽视,他或许能够有其他办法解决问题,毕竟汉武帝是整个汉匈战争的总设计师,也是总操盘手,他的重要性自然也不言而喻,有汉武帝在,雄才大略在,就会有推恩令和求贤令等一系列强国措施。

历史到底会如此。

没有谁能够给出答案。

历史其实没有如果。

但只是假设的去进行看待,汉人确实有巨大的危机。

汉武帝和卫青霍去病是相互成就的关系。

没有汉武帝,霍去病的军事天赋就会埋没,霍去病就没办法发光发热,而没有霍去病,汉武帝的皇帝事业也不会那么顺畅。

中原自古总是被匈奴侵犯,汉高祖刘邦也难以解决这个困扰,而到了汉武帝时,霍去病却攻破了恼人的匈奴。

给汉朝带来了真正的和平。

可见他是有多么厉害。

当然。

人类在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少不了各种形式和规模的战争,既然有战争就少不了能够从中脱颖而出的英勇将帅。然而,每一个时代中应运而生的将帅都是身经百战,从血腥中拼杀出来的,再加上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

这才成就了他们的不世功勋。

霍去病从这方面而言算是应运而生。

他在对抗匈奴的战争中,屡战屡胜,为收复被匈奴占领的国土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霍去病汉朝疆土百分之百不会那么大。

这一点绝对能够肯定。正是因为霍去病的以夷制夷,驱狼吞虎,才能够在最小化代价的情况下打下那么大片的疆土。

在西汉前期的汉匈战争中,匈奴总是集中兵力突然进攻,来去如风,使汉军难以组织反击,可以说是让西汉一方头疼的要死。

汉王朝在这段时间内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到汉武帝时期。

霍去病这样的奇葩出现了。

他凭借着掌控匈奴人,以匈奴人去了解以及对抗匈奴一方的办法,很短的时间便对匈奴的军事组织状况有深入的了解。

因此。

在对匈奴作战时,战法也开始开边。

不再去组织数十万大军打堂堂之阵,而是组织人数不多的数万骑兵长途奔袭,直捣王庭,这样的战法拥有着强大的奇效。

直接就是的匈奴来不及召集分散在草原上,那些放牧的男性青壮年组成军队保卫王庭,而单于庭那边的亲军卫队也无法抵抗数万骑兵的进攻,王庭、单于庭等首脑部一旦被打散,匈奴也无法再组织有效的反击。

这就是霍去病打仗不遵循古代兵法,随心所欲产生的奇特效果,从此之后,匈奴开始节节败退乃至于几近覆灭。

北匈奴远遁,南匈奴归附,漠南无王庭,这就是霍去病的力量。

因这一人。

强大无比的匈奴直接没有了实力入侵汉朝,汉强匈奴弱的形式从此奠定,几十年后汉宣帝派了十六万铁骑浩浩荡荡地去征讨匈奴,差点就找不到匈奴人在哪个角落,可见匈奴凋零,哪个时期昭君出塞的故事也是遗憾。

对于霍去病数度痛击匈奴的赫赫武功,历来评说他的时候都由于其浓重的传奇色彩,以及显贵的身份而让热门忽略了其成功背后的客观事实。

霍去病的胜利就是摆在那里的历史,六击匈奴、每战皆捷。说他天生幸运也好,说他处处有优先权也罢。

但总归他是做到了。

当然。

也请不要忽视他每一次的孤军挺进,每一次面对的强敌,每一次以少战多时的凶险,和一路上的困难于艰苦卓绝。霍去病封狼居胥,兵锋直抵贝加尔湖,这其中光辉的背后,也有一段艰难的险阻。

当然。

一切都被克服了。

所以才有了一个传奇人物屹立历史长河。

何为封狼居胥?

可能很多人都只觉得这四个字很酷。

可却不知其所以然。

它的来历。

是汉武帝在某个时期会命卫青、霍去病率几十万雄兵,分两路横渡大漠追歼匈奴。霍去病便是率兵突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遭遇。一场鏖战,霍去病斩首七万余,而后乘胜挥军北进。

一直追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

到此山下,强敌远遁,放眼四顾,悲风扬沙。

霍去病玉石命人堆土增山,然后他登临山顶,南面中原设坛祭拜天地,并在山上立碑纪念,以示此地纳为汉家疆土。从此,中国的成语里就有了一条“封狼居胥”的成语,以此作为对将军们最大战功的旌表。

在这次战役后,还有一个关于霍去病的传说流传了下来,霍去病河西立下大功,汉武帝特派使臣载了美酒到前线去慰问他。霍去病对使臣说:“谢谢皇上的奖赏。但重创匈奴不是我一人的功劳,功劳归于全体将士。”

于是,命令将御赐美酒抬出犒劳部下。但酒少人多,怎么办?霍去病吩咐手下,将两坛美酒倒入营帐所在的山泉中,整个山谷顿时酒香弥漫,全体将士纷纷畅饮掺酒的山泉,欢声雷动,这就是“酒泉”的来历。

在那个时刻。

想来没人会猜想到在2000多年后。

一位老文化工作者在挖掘酒泉的来历时,居然会从中淘出一段历史故事。

“霍去病西征匈奴,大胜后皇帝赐御酒犒赏,将军以为功在众将士,御酒应由大家分享,但人多酒少,不足分配,乃将御酒倾入泉中,众将士欢呼共饮,酒泉因此得名。”如此一段佳话被发掘了出来。

并且在华夏大地迅速流传开来。

八百里外阳关似在眼前。

看那边。

玉雕银砌,皑皑祁连,起伏奔腾,叠嶂重峦,红装素裹,无比妖娆。更有那,晚霞浓抹嘉峪关给华夏大地添风采。

这般壮丽山河,招徕远方游子,众口同夸酒泉好。

两千年前往事忆上心头,想当年,金戈铁马,翩翩勇将,少年英俊,风华正茂,奏捷河西,气宇轩猷,谈笑间,美酒倾杯碧玉流,与十万健儿同饮唱,如此高风统帅,赢得军民嘉尚,无人不赞霍将军。

这个故事后来被《汉武大帝》采纳,由最经典的李乐版霍去病演绎,深入人心。尽管这个电视剧依旧有那么多的诟病。

但不得不说。

李乐饰演的霍去病演出了霍去病真实的十分之一的神韵。

后来更有那句诗、

“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倾入江河中,赠饮天下人”——这其实也是借用了霍去病倾酒入泉的典故创作而出的。

当然也会有人质疑,说酒泉的地理志明明白白写着“其泉若酒”,霍去病的浪漫传说,美则美矣却无史料记载。酒泉的文化工作者还把“倾酒入泉”这一传说或搬上舞台或吟诗赋词,来颂扬这位少年名将的丰功伟绩而已。

不管是不是真。

功绩就存在于那里,谁也抹不去。自霍去病后,封狼居胥是每个汉人将领最高的荣耀,也是文人们最壮丽的诗篇。

南北朝时。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意图“封狼居胥”,没成想北伐一败涂地,被强敌北魏一直追击到长江北岸的瓜步山。

刘宋几乎亡国。

辛弃疾曾写道。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说的就是这一段典故。

唐朝时,李靖李绩这二李大破突厥,在狼居胥山下飞驰而过,大将侯君集灭吐谷浑的大军,也曾在这里驻扎过。

唐朝人的诗歌里,遍地响彻着狼居胥山的寒风:“何问狼居胥,执戟夜急行”、“狼胥山前秋风紧,黄沙漠漠起塞声”。

明太祖朱棣五征蒙古,也曾经追击蒙古败军至狼居胥山下,杀青牛白马祭告天地,然后勒石记功凯旋还朝。

一次次的封狼居胥。

无不代表着彪悍战功和中原农耕文明对草原游牧民族的伟大胜利。

而这一切。

自霍去病而开始。

他的奇特,他的不同寻常,不仅加深了汉朝人民和匈奴人民彼此的了解,同时也极大促进了汉朝人民和匈奴人民的民族融合。

是的,他短暂的一生,便成功完成了一次多数民族对少数民族的武装融合,这在历史上也是有着重要意义的东西。

霍去病更爱慕匈奴文化?霍去病有匈奴的血液?

何其可笑。

生为奴子,长于绮罗,却从来不曾沉溺于富贵豪华,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情操,他将国家安危和建功立业放在一切之前。

退一万步说。

就算他喜爱和匈奴人厮混又如何?

他也没有损害汉人的利益。

一切都是在为汉人服务。

因为这点去喷霍去病的人,多多少少脑子沾点玛莎拉。他在匈奴人眼中到底是何等的恶魔,这一点只有匈奴人自己才明白。

要知道,匈奴人了曾悲歌过这样的话语——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可见在匈奴人眼中。

霍去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物。

哪怕有人忽略霍去病用匈奴人打匈奴人的良苦用心,霍去病的功绩和荣耀是不会因此有丝毫消减。

这么说吧。

甲午战败。

清朝割地赔款。

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之后的几十年间清军一直被倭寇军各种吊打。

然后呢。

某天。

突然传来爆炸性新闻。

一个籍籍无名的17岁高二级学生,带领几百人直接突袭倭寇军大本营,抓回了倭寇的首相以及天皇的兄弟及天皇他叔。

两年后这个刚步入大二19岁的学生,再次带领人马突袭倭寇的岛国,抓回来天皇儿子和天皇老婆以及首相。

并且还控制了倭寇岛国最富饶的地区,岛国从此再也不敢逼逼叨。可是呢,这个学生还不算是满意。

在大四快要实习的时候。

他再次突袭岛国大本营,直接俘虏了天皇的几个兄弟,以及岛国高层首脑,高级将领一共八十三个罪无可赦的人。

最后还在富土山祭天封礼,岛国余孽从此逃亡龟缩于北海道一隅。

这种描述怎么样?

这可不是什么yy到没逻辑的穿越小说。

放在汉朝。

这名高二学生就叫霍去病。如此的人物,做了这么多的壮举,他会因为喜欢看岛国动漫,就被直接剥夺功勋和荣耀么。

道理便是如此简单,逻辑思维亦是如此淳朴。

至于霍去病杀李广儿子李敢的事。

也不能成为他的污点。

李敢是因打伤卫青而被霍去病射杀。

李敢是陇西成纪人。西汉将领,飞将军李广之第三子。多次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是随霍去病征讨匈奴的主要人物。

因夺左贤王鼓旗,且斩首多,便由校尉渐升至郎中令,并封关内侯,射伤卫青,原因是因为他那老爹李广。

元狩四年。

李广父子分别跟随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征漠北,力求抓住汉匈最大的一次战役,获得战功以此军功封侯。

此战中儿子李敢,因为年少勇猛,跟随霍去病突袭左贤王部,夺得左贤王鼓旗,并且斩首也较多。因此战功,虽然没有被封列侯,被封为较低一等的关内侯,但是未来再立战功,加封列侯还是可以期待。

而相比于自己的儿子。

作为老父亲的李广就比较不走运了。

他在公元前166年就开始从军作战了,到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战,已经是差不多七旬的老人了。

这在古代绝对是高寿,特别是在武将当中。

因为李广年纪较大,所以战前派遣将领的时候,汉武帝就没考虑他,但是李广不同意,多次请求汉武帝派他出征。

甚至还请求获得前锋的位置。

汉武帝碍于李广是先皇老将的面子,只得是无奈的答应了,但是在临出发前告诉卫青,老将军的年纪有些大了,而且运气有点背,到打大战的时候,尽量把他调开,卫青于是给了汉武帝一个明白的眼神。

皇帝的命令能不执行么。

卫青领兵出定襄后,进入大漠后,从匈奴俘虏口中得知了匈奴单于的位置。卫青对军队的部署做出改变,命令李广和赵食其率领本部兵马从东侧迂回,包抄匈奴单于,以求全歼匈奴主力,擒获单于。

其实卫青这样的部署,要说私心,其实朕的没多大,这样的部署可以从侧翼包抄匈奴,是卫青惯用的战术可以获得最大的战果。

并且这样的分兵的话。

其实是加大了本部大军面对匈奴主力的压力。

如果不分兵的情况下,卫青军和匈奴大军兵力大体相当,分兵减少了正面对敌的兵力,压力其实反而会增加很多。

不过嘛。

这样的话一旦正面扛住压力,侧翼的包抄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战果。

成为大获全胜的关键。更有可能敌人会一头撞进侧翼大军的怀里去,这是相当于给了李广一个大功的机会。

算是非常优秀的战术布置了,当然,卫青之所以派李广去,也是听进去了武帝的话,担心李广把霉运带到了主力大军中。

所以让他去侧翼。

如此一来至少不会影响正面战局。

但是对于卫青的布局,李广虽有名将之名,但毕竟老成这个样子了,脑子已无名将之实,看不透战术的精妙。

只是单纯的以为卫青想支开他。

心里便带着不情不愿的怨气出发了。

正所谓心里越是不舒服,干活就越是糟糕,这一点不只是在后世的单位当中如此,放在古代的朝堂和战争里亦是一样。

再加上李广又是扫把星附体。

他居然给迷路了。

没能与大军会合合围单于主力。

使得敌人在逃跑的时候没有堵截住。

真的可以说是错失良机了。

如此大的失误。

就是用军法处置也没有丝毫错误。

可卫青班师到漠南遇上李广和赵食其部的时候,只是派人到李广营里询问了一下,想了解一下未与大军会合的情况。

毕竟作为主将是要向皇帝汇报的嘛。然而谁曾向李广心里有怨气,认为他的失败是卫青派他分兵造成的。

所以根本不回复询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