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40年。
霍去病来到这个世上。
霍去病刚开始的时候也仅仅只是属于家奴一般的身份身份。
地位并不是很高。
只是等到卫子夫成为汉武帝的皇后之后,霍去病以及卫家的整个家族势力才正式崛起,这个时候霍去病的人生便开始上升。
因为霍去病和卫子夫之间的关系还比较亲切。
再加上霍去病又是卫青的外甥,卫青又是卫子夫的弟弟,所以霍去病也跟随着卫家势力的崛起而开始崛起。
到了公元前128年,霍去病正处于年少时期。
这时候的卫子夫已经成为了汉武帝的皇后,而且汉武帝对于霍去病也同样十分喜爱,觉得霍去病是一个优质的少年郎,不仅善骑射,而且与自己的性情相投,名字还是自己取的,所以汉武帝对待霍去病又像是臣子一般的培养。
又像是对待真正的子侄一样的欢喜。也许老天爷是不忍如此天骄,有一个被人诟病的身份,所以才给了霍去病如此多的优待。
和舅舅卫青一样,都是私生子,正常剧情,童年应该是虐文向。一边的卫青确实是,但霍去病截然相反。
他的虐向只是在人生的黄金三章。
霍去病出生不久,卫家就开始显贵了。两岁时,小姨妈卫子夫受宠怀孕,卫家水涨船高。后爹陈掌也因为姻亲升官。
做了主管皇后、太子家事的詹事,对待霍去病亦是很好。霍去病十一岁时,舅舅卫青因功封关内侯,平步青云。十二岁时,小姨妈生下皇长子刘据,封为皇后。霍去病算是长安城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外戚二代。
帝国顶配二代。
要不怎么说投胎真是一门技术活。
普通人的奋斗目标也许只是有些人的起点。
而有的天赋。
从出生之前随机摇完【降生骰子】便已经注定。他用自己人生当中的几次大战,将什么叫做天骄展现的淋漓尽致。
就说霍去病初出茅庐吧。
十多岁的少年带着800人打了第一仗。
成了后世知名的漠南之战。
饶是以司马迁的老心机,一点儿吹嘘都不给,只是表了一下战绩面板,做出了一副平平无奇的样子。
这场战役也在后世被选为了经典战役。
800人斩首2028啊。还包括相国、当户等匈奴贵族,斩杀单于祖父辈籍若侯产,俘虏单于叔父等人。
功冠全军,受封冠军侯。
就是这份战绩妥妥的最好证明。
要是不够惊艳。
哪怕汉武帝有心徇私那也得不到文武百官的认可。
这冠军侯的含金量谁有扯不出毛病。
斩杀两千多个人的战绩也做不了假。
妥妥的干货。
毕竟斩首是要数人头的。
俘虏更不用说了。
哪里有人没抓到,却上报有人的呢,又不是后世一些单位的吃空饷。
这份初出茅庐的战绩,夸张程度就跟一个小学生,去参加高考然后满分毕业一样离谱,把天赋这个词就像是直接扔在了普通人的脸上。
糊的弄都弄不下来。
因此,就会有人一些人跳出来说,这种事情绝对不可能做得到,然后巴拉巴拉,找一大堆自己都没查证的东西来说这是假的。
后世不少人觉得霍去病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战绩,是在找软柿子捏,避开匈奴主力,找老弱病残一顿胖揍才合理。
怎么说呢。
有这种可能性?
然而。
即使是这种可能。
也不能说明霍去病不强。
毕竟800人又不是说走就走的自由行。
在几十万重兵对峙的战场穿插,寻找战机,以少胜多,全身而退。展现的组织、机动、决策、侦查能力,已经完爆大多数将领了。
分数能不拉满?
哪怕是那样也依旧是T1级别的战将。
真正的天骄。
他所做到的事情。
就像在后世的那些个游戏里,一个新手,丝毫不熟悉地图,不知道对方的部署情况,也没有什么修改器,更没有打野怪练手,也没有所谓的游戏经验,却一马当先,直接拿着一级的号就杀穿所有boss。
提兵八百面对十多万雄师而面不改色,直接痛扁终极大boss。虎口拔牙。团灭对手,直接把对方的战斗意志击垮了。
战神,叫这个称号的人还需要合情合理?霍去病缔造的神话不需要理解,也无须向那些军事家解释什么!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的天纵奇才不需要打怪升级,也不需要外挂加持,更不用什么人海战术。
直接就是带着自己的人放马过去,犹如一道闪电,让匈奴来不及躲闪,不给他们反应时间奇迹就已经诞生。
让战争还没有开始。
就结束。
这就是属于霍去病的独特作战方式。
行军的迅速和突然性是战争的灵魂,将其发挥到极致,足以扭转一切人数上与地形上的劣势。
世间战法浩瀚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只一个“快”字就能胜过所欲,霍去病可谓是掌握了战争的真谛。
霍去病的闪电战作战方略是对大汉帝国战术观念的革新,其迂回纵横,穿插包围,以极快的速度完成战略。
穿插,进行战术合围,从薄弱的环节入手对其进行毁灭性的打击,这些即便是到了后世也是依旧有用的战法。
其先进的战略思维着实超前。
他不学兵法。
因为他的思想就是最为厉害的兵法。
这是一个完美的武将。
也是为什么《汉武大帝》当中的霍去病,会遭到很多真正懂得历史的人诟病的原因,后世所谓的“作家”认为他这一生只是他口中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只有一场场无敌的战绩,没有戏剧性所以不够精彩。
因此。
这些家伙总是喜欢为霍去病添加一些风流韵事。
写他儿女情长。
可诸不知他们笔下的人压根就变了样。
真正懂得霍去病的人,不会胡编乱造他的风流韵事,因为这一部分根本不存在;不要用普通人的标准去束缚这个此间的少年。
他不是那样的凡夫俗子,他的故事只需要纯粹,一如他在做些所有功绩时的初心,如此便已是人间最精彩的传奇。
或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这是历史,他是霍去病,唯一的霍去病,而不是那虚无渺茫的虚构人物。
他是长安城里喜爱吃喝,风度翩翩的少年郎,也是战场上意气风发的冠军侯。
饮马翰海。
封狼居胥。
西规大河。
列郡祈连。
是他全部的人生。
也是历史上最为闪耀的功绩。
这些过去在文字传承,笔墨记载中流传不朽,他的精神也是一种难道的传承。唯有透过这真实的过去才能看到。
看见年幼的他桀骜不驯。
年少的他跃跃欲试的要上战场。
看见作为将军的他孤军深入匈奴腹地斩杀匈奴王族。
再看见意气风发的他登临瀚海于狼居胥山祭拜天地。
君不见茂陵密迩将军冢!
石马至今踏胡虏!
大汉几百年的国运,所有的豪气干云都给了霍去病。以至于千年过去,在世人眼中的霍去病依旧是风采仍然。
一个战士最好的归宿。
就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被最后一颗子弹打死。
霍去病唯一没有享受到的荣耀便是如此,他一生征战全是史书级惊天大胜,留给大汉的是一个辉煌而又璀璨的时代。
而对于匈奴人而言。
便是终止与二十四岁的霍去病,没能让他们有任何报仇的机会。
那个一次次羞辱匈奴,击败匈奴,同化匈奴的汉人,哪怕是在人生的最后,都让匈奴人感觉少年在向他们嗤笑。
想赢我,那就跟我去地狱?
……
霍去病在后世最大的黑点,来自于司马迁老古董的记载——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骠骑尚穿域蹋鞠。事多此类。
司马迁的史书说了,霍去病这个人有富贵病,不体恤将士。士兵都饿肚子了,霍去病还把吃不完的肉扔掉。
这个事情确实有。
在外打仗毕竟是相当辛苦的。
尤其是在大漠地区。
不知道有多少去川藏线旅游过的人,在那里玩上十天半个月回来都累脱了,更不要说是去带兵打仗那更是辛苦。
因此。
汉武帝担心霍去病和将士们在外吃苦受罪,所以每一回都会准备几十车好吃的肉,让霍去病出征的时候随军带出去。
霍去病对待这些食物的处理方式很有意思,连看都不看,带到大漠之后就发臭了,然后随便找个地方一扔。
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对打仗的人来说粮草是相当珍贵的东西。
那为什么霍去病宁愿扔掉这些食物和肉,也不愿意将这些食物分给自己的士兵呢?司马迁在史记里描述这一段的时候,认为霍去病从小在宫里过惯了富贵的生活,没有吃苦受罪过,不知道民间到底有疾苦。
很显然司马迁的评价带有太多的偏见和误解。
如果霍去病一点都不体察军心,那又如何能够获得那么多人的效忠,他若没有得到军心又拿什么封狼居胥?
司马迁大概就跟后世。
那些坐在电脑前面指挥职业选手的人差不多。
打仗这活刘彻好歹还璀璨钻石,司马迁顶天就是华贵铂金。铂金解说指导职业选手出装,这不是虾扯蛋嘛。
咳咳。
好像黑到谁,算了,不重要。
其实霍去病如此做,在高明的将领那里不难理解。
古代军队嘛。
总有一些铁的规矩。
比如低级士兵无故不能吃肉。
霍去病从小是跟在皇帝身边的,能跟在皇帝身边,日常吃穿肯定都是上好的,这样长大的霍去病的价值观当然会有所不同。
在霍去病这样的人看来,所有人都是能吃饱就行,吃得好点差点都差不多,就像他吃的和皇帝吃的不也差别很大么。
他也没说吵着要吃皇帝的饭菜吧。几十车肉,看起来很多,想想看就知道,霍去病统帅的大军可不是只有百人。
而是足足数万人的队伍。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的肉食只有十几车,或者几十车,怎能够让数万人去分呢?霍去病可不是普通兵士,而是这支部队的统帅,他的一举一动可是会影响着整支部队。
一旦霍去病把食物分给将士,那必定就得人人有分,不然很容易让军心出现动荡,从而让整个军队发生巨大的变故。
霍去病可是统帅。
那些没有分到食物的兵士,只要见自己没有分到霍去病分下来的食物,他们肯定会认为霍去病这是不重视他们。
继而认为自己以后肯定升职无望,然后消极对待,甚至是逃离。
因此。
对于霍去病而言。
这些食物肯定是不能分。即使是军中有想吃肉的兵士,有粮草他们也不会饿死,回京后自然就能饱餐一顿。
缺粮是不可能缺粮的。
或许在别的将领那里会担心这个问题。
但在霍去病这里。
粮食。
从来不会因为时间消耗而变得有多短缺。
首先第一点。
在茫茫草原或是大漠中。
最要命的情况就是放眼望去哪儿哪儿都一样。
像是沙漠这样的地形。
很多人在里面都会生出绝望感。
漫漫黄沙从脚下一直延伸到地平线,周遭景色一模一样,根本看不到任何方向,会有种一辈子都爬不出去了的错觉。
这种情况别说找敌人了,找路都费劲,那么,感受到这种情况的将领,确实应该,也必须重视粮食的管理情况。
但是霍去病能一样吗?
他大战几乎都是不怎么带粮草部队的。
每人负重几十斤,不停赶路的汉军几万人一天吃喝要消耗多少啊?还有一匹马一天就十来斤的草料和水。
这些在霍去病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拖累。
他只会带刚好够用的粮草,然后去抢敌人的粮食,别人不敢深入,不熟悉的匈奴腹地,他自带GPS从来没有迷过路。
因此。
那几十车肉扔的也没毛病。
都是拖累。
去抢敌人的更方便。
再说了。
与其将汉武帝的肉都分出去,让军心出现动荡,倒不如扔掉,谁也不给,这样谁都不会觉得自己不被重视。
这是一个很好理解的道理。
司马迁能说出这种为何不食肉糜的话。
也是价值观的错误。
而至于霍去病在北伐匈奴的时候顿顿有肉的情况。
这也不只是霍去病自己一个人,作为一朝出征的元帅大将军,必然是顿顿有肉,这是规格并非是霍去病的特例。
若非说霍去病有什么富贵病,可能就是一般的将领吃水煮白肉,他却要吃青椒肉丝这种类型的差别?
司马迁到底是一个外行在评论内行。
用他的话去指责霍去病未免有些有失公正。
那些愿意为霍去病拼死的士兵才最有话语权。他们不爱戴霍去病,他们不认可霍去病的做法,又怎会为霍去病的无敌路添砖加瓦。司马迁的历史记载的太过于上帝化了一点,从字里行间都能瞧出嘴强王者的风范。
冠军侯去病既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天子曰:“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遫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馀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馀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
瞧瞧上面这个记载。
如此重大的事情。
司马迁也能继续素描,干巴巴的表一下战绩面板。
字里行间还带着几分,不满汉武帝刘彻,竟是编个新岗位骠骑将军让霍去病干,金印紫绶,次于大将军位同三公的味道。
这乃霍去病第二战。
是河西之战的春季攻势。
这次不是800人,而是直接上了10000人。
如此跨度。
也跟后世的小县城普通包工头,直接摇身一变万达老总一样离谱。
一点都不是什么夸张的比喻,第一次出战霍去病是校官,战术级指挥官。第二次出战霍去病已经是军方次长和战略级指挥官。
这跨度真的不是一般的大,然而霍去病到底有没有问题,能不能够胜任呢,后世的人都知道霍去病当然没问题。
这一战。
霍去病直接就是化身西北砍王,从陇西砍到兰州。真的就是西北一条街,打听打听谁是爹的真实写照。
他率军越过匈奴人放羊的焉支山。
转战六日。
在皋兰山下重创匈奴,杀敌八千。
而且还杀了匈奴的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活捉浑邪王子和相国、都尉。顺路还用顺手牵羊大发顺走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
这一次战役,可谓是将霍去病的横行霸道,嚣张霸气展现了出来。
而且还很任性。
毕竟敌占区的核心战法,是首推来去如风,兵贵神速。
带着金人行军速度总归慢了很多,霍去病对此表示兵法是什么东西……哦,昨晚的茅房厕纸真的很好用。
他就是如此任性。
带着大军依旧凯旋。
同年。
河西之战采取的夏季攻势。
汉武帝刘彻给霍去病开的工资更高了。
加班狂霍去病立刻又来了。
春天打完夏天打。
不休息。
就是玩。
就是打。
反复横跳的打。
这搞得匈奴单于那边头都大了,要不是中原话说不好,他估计要感慨一声,哥们你老摁着一只羊薅都他娘薅秃噜皮了。
霍去病对此的回答也肯定是微微一笑,表示一下时间紧,任务重。理解万岁。
史书说。
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这一波司马迁说霍去病主要是运气好。
从来没遇到过困难。
可以看到。
对于霍去病一直看不惯的迁哥,发现等了这么久霍去病还没犯错,还没有吃败仗,自己手中的笔没有一点儿发挥的空间。
他急了。
又因为职业操守,不能硬黑霍去病,只能是牵强附会,把霍去病的成功,全都归于霍去病这小家伙运气太好。
确实运气不错。
河西之战。
汉军四路出击。
霍去病、公孙敖出北地,张骞、李广出右北平。
公孙敖是卫青小老弟,卫家发迹以前,卫青被诬陷入狱,还是公孙敖劫狱捞的人,所以霍去病对公孙敖很不错。
这战公孙敖迷路了,全程打酱油,霍去病表示没事,看哥给你秀一波操作。
这个时候。
大汉第一倒霉蛋李广,忽然遭遇匈奴左贤王部,力战两日,退出战场。张骞也迷路,迟到,战后被判了个斩刑。
可以说是三个友军全都集体掉线了吧。
一个不来了该怎么办?
霍去病鼓了鼓掌,觉得这是天赐良机,能够好好秀个尽性。
于是他孤军深入,越居延,过小月氏,直攻祁连山。
战绩直接刷了个斩首三万,俘虏匈奴五王,五王母,单于阏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六十三人。
没有队友抢人头的感觉真好。
此战之后。
霍去病“贤者时间”了一段时间。
也就是偶尔打打秋风。
收复一些匈奴王。
完全控制了一下河西地区,让西北从此无战事而已。
匈奴作为史书上存在感最强的北方游牧民族,从公元前2世纪年蒙恬率三十万秦军北上,一直和中原王朝干到公元后4世纪东晋十六国。提起匈奴,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上马砍人,其实他们也能下马唱跳RAP打蹴鞠。
霍去病休息时期还整治他们的行为。
直接就让匈奴人怀疑人生,发出了那个名场面的灵魂拷问——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不得不说匈奴的悲叹非常有趣,所以,霍去病觉得该奖励自己再来一次。
于是。
漠北之战。
霍去病把自己封神了。
直捣黄龙踏飞花,
血融春泥百草生。
醉卧沙场君且笑,
古来征战入庭深!
这时的他不过21岁的年纪。
和自家舅舅卫青各领5万武卒。
霍去病便轻装出行,因敌于粮,北进两千里,越离侯山,弓闾河,大战匈奴左贤王。自损一万然后歼敌七万,
不只是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八十多个人,还乘胜追击至狼居胥山。
在狼居胥山祭天。
又在姑衍山上祭地。
经此一战。
匈奴被汉军逐出漠南,单于逃到漠北。
形成了“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协同霍去病出击的将军,都知道抢不到人头还是要分助攻。
没有迟到。
所以一个个都封了侯,拿到了助攻的赏金。正所谓一神带四坑,其实早在两千年前,霍去病就亲身示范过了。
如何评价霍去病呢?
在匈奴单于那边,就是质问大汉开挂,质问大汉不讲武德欺负老年人,哪有小孩天天哭,哪有赌狗天天输?
两个国家打仗的道理谁都懂。
赢了会所模特,输了下海干活。
就是因为有风险但也有收益,才会让人们对战争趋之若鹜,战争这种极限博弈,出一个不败将军就是在开挂。
霍去病在有汉一朝,那么多璀璨明星中,依然是最夺目的一颗。甚至可以说他达到了华夏五千年武将的最巅峰。
霍去病的战绩辉煌,少年霍去病就名扬天下,成年时期的霍去病更是令敌人闻风丧胆,他是一位令人感到“害怕”的一个战神。
往前看两千年,往后再看两千年,亦是没有任何人能比肩。他一手创立下的赫赫战绩,是华夏历史上最强悍的武功。
正如之前所说的那般,他可能来到这人间,便是为了帮助华夏,解决掉一个麻烦,然后便要回他该回到的天上。
留给人间的却是一段传唱几千年也未曾凋零的绝唱。
他的过早早逝。
不管是个人的幸运还是不幸,却也都算是整个大汉王朝的遗憾,整个华夏历史的遗憾,让无数后人忍不住去追问。
若是上天能够再给他二十年,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的风景?一生未尝败绩的霍去病,只品尝过一次背叛的滋味。
可能换做任何一个人,那一次都会损失惨重。
军队讲究令行禁止。
最怕的就是哗变。
士兵哗变溃逃都只能算幸运,甚至反过头自相残杀都是常事。
也不是没有历史上名将的名场面,在他们击溃敌军之后,然后赶羊一样驱使地方溃兵,冲击敌军本阵大胜这都是基本操作。
霍去病正好有这么一段哗变被冲的经历。
换做别人早焦头烂额。
甚至惶恐崩溃了。
可霍去病呢。
他完美的处理了这一次变故。
当时。
匈奴单于打算处死连败于汉军的浑邪王。
这个浑邪王也不傻、
便是转身欲投大汉谋取生机。
汉武帝刘彻自然大喜,却也担心浑邪王诈降,于是命令霍去病去接收。霍去病刚过黄河,就遇到浑邪王部队的哗变。
大多数匈奴士兵不想投降汉朝。
他们看到霍去病带的人少,就产生了人生最大的错觉。
直接在霍去病接收部队的时候暴动。如果换做是别的将领,肯定会派手下分割哗变的浑邪王部众勒令他们放下武器。
然后一块一块筛选不安定分子。
可惜。
霍去病当然不是那种走常规路线的将领,什么臭鱼烂虾搁这玩泥巴。他领着人直接冲阵,搂住浑邪王反手杀了想逃走的八千人。
于是浑邪王的部众的大脑就只能够颤抖了。
反抗都不敢。
有足足四万人投降。霍去病能做到震慑五万乱军,除了果敢坚决、刀口舔血的性格,这个人必然是带着某种气场的。
因此。
倒也能从这一点看得出来,霍去病能有这种气场,一次次的让跟汉军打了几十年,有血海深仇的几万匈奴士兵吓得鹌鹑一样。
他的长相断然不是那种小鲜肉的俊美。
这一点。
在江升投影的流光影像里能够证实。
俊美在战场上是debuff。
君不见华夏四大美男子之一,北齐名将兰陵王第一次上战场,就因为太俊美被调侃,再怎么努力也连友军的认可都获得不了。
对手也是对兰陵王说,姑娘你回去吧,三天后叫你们家男人来,我怕打起来忍不住想要GAY你一下下。
兰陵王之怎么办,他脸都绿了,气得浑身发抖,大热天全身冷汗,手脚冰凉,真是地狱空荡荡魔鬼在人间。
还能不能好了?
到底要长得俊美的人怎么活着才满意?社会到处充斥着对帅比的压迫,帅比何时才能真正站起来!
这个问题的答案无解,因此,三天后,兰陵王只能找了副面具遮脸,用憋了三天的拳法把对手天灵盖都敲烂了。
此后上战场,帅比兰陵王必带面具。从这个历史故事就能看得出来,霍去病的长相气质,俊逸归俊逸但却肯定不会美。
不然的话历史上肯定还会多出一个戴面具的名将。
一定要讨论后世女生最关注的长相。
霍去病绝对跟美搭不上关系。
俊逸也是俊逸,可也带着几分高冷男神升级加强终极版的味道,,才能让匈奴人隔着一公里都能闻到死神在给他们敲欢乐颂的气息。
不只是长相一方面,这也是一个性格如雾,可能非常多样性的人。
毕竟。
史书说了,霍去病沉默寡言。
史书又说,这货其实闷骚。
比如,刘彻兴冲冲去教霍去病兵法,霍去病人都傻了,璀璨钻石教我王者上分,所以他便找了个理由直接推掉。
顺带表达了一下自己的内心思想——可拉几把倒,现在S10了大家都玩亚索,姨夫你那S2阿木木攻略没用。
史书当然不会写的如此幽默。
但大抵能从字里行间,读懂些许霍去病的性格。
这个时代的司马迁虽然对卫青、霍去病满怀恶意,但是也没有硬编一条黑料加上去,职业操守很靠谱。
应该说大多数写历史的人都还行,基本上当得起鲁迅先生“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杰出评价。
这条真是鲁迅说的。
鲁迅先生还说,男人不能犹豫,犹豫就会败北。
这条倒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编的。
华夏的史官应该属于那种老牛性格的默默付出者。
正是因为有他们。
后世的人能得以管中窥豹一览历史的光景。
就例如春秋时期。
齐庄公给权臣崔杼戴绿帽子。崔杼没犹豫,把齐庄公宰了。齐国太史大笔一挥,写下了崔杼弑庄公。
崔杼于是又把太史宰了。
太史弟弟接班。
这个太史弟弟也是不怕,大笔一挥,还是写崔杼弑庄公。崔杼这暴脾气,又把太史弟弟宰了让太史的弟中弟接班。
弟中弟那是家族一脉相承的头铁娃,这家伙买了个骨灰盒,拧着就一脸乐呵呵的去上班,谁还不是个小耿直?
崔杼都被这家子传统艺能惊呆了。
最后只能说算老子认栽了,你们爱咋写咋写吧。
于是便有了《史记·齐太公世家》齐太史书曰:崔杼弑庄公,崔杼杀之。其弟复书,崔杼复杀之。少弟复书,崔杼乃舍之。
遵守着写历史的人一贯头铁的传承,司马迁倒是一五一十的记载的了真实的历史,只是偶尔去耍一下小心机。
饶是如此。
他一生也没找到霍去病的什么黑点,仍然让霍去病在后世被无数人称颂,司马迁若是知道了的话表情一定很憋屈。
实际上。
看到了这一期的获奖人是霍去病,司马迁确实感觉自个儿三天吃不下饭了。他当真是非常不喜欢霍去病一家的。
“此竖子,何德何能,何德何能啊。”
司马迁忍不住接连叹息,声音充满了难受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