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弱冠领兵,千古一帝!(2 / 2)

【五千年华夏,他当属最顶尖。】

对于李世民的介绍缓缓道来。

一个少年豪杰。

天骄无双的形象在诸天历史位面的人们眼中显露无疑。

这并不是吹捧。

而是事实。

少年有为,建功立业。

细数历史五千年。

恐怕就只有霍去病才能与之比拟。

如果李世民不是皇帝,不是皇家之人,那么他完全被赞誉为华夏历史上,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的金字塔顶端那一列。

在初唐风云际会的岁月里。

李唐开国最重要的两位军事统帅,李世民和李靖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很多人都只记得李靖是大唐的军神。

却忽视了李世民也是一样的军神。

李靖的的确确平定南方消灭东突厥,被后世很多人称赞,然而,诸不知,中原地区的大部分区域却都是李世民率军平定。

至于李建成和李渊?诚然,他们也是可以称之为杰出的豪杰,不是李渊和李建成不行,而是李世民太厉害太能干!

很多人都只会去看他是帝王的一面,却忽视了若脱下皇袍,身披战甲,李世民便也是战无不胜的无敌将领!

他是天策上将!

大唐军神!

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无论是在虎牢关寂灭窦建德的军队,还是只靠着寥寥数人劝退突厥大军,他作为秦王的英雄气概也无愧他“秦王”的封号。

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

“受封秦王么……少年英武,执掌天下,倒抗的起这两个字。”始皇帝嬴政,在自己的时空,凝望着天空中仙神手中的流光。

他看着那流光当中英姿无双的年轻帝王。

颇为认可。

对于秦王这个称号。

没有谁比始皇帝更有资格评判。在始皇帝眼中,能够配得上“秦王”二字,已经是将对方放到了和自己一般的高度。

“大唐皇帝?”

“少登天子堂,君临天下,下马就直接安天下?”

“好一个李世民!好!真是太厉害了!也是,能够让仙神认可!自然是当世无双,拥有着一颗雄霸之心的天生王侯!”

在大隋的时空。

一向眼高于顶,心比天高,嫉妒心也很强的隋炀帝杨广,此时,正在某个亲戚家做客,正好看到了仙神出现。

于是乎。

他便在这个亲戚家,和亲戚们一起看起了仙神的颁奖,现如今,这个一向对上榜的人,不是不屑一顾就是各种贬低的皇帝。

他竟是难得的鼓掌夸赞,语气听起来也是充满了欣赏。当然,若是忽视他那冰冷的眼神,还有冰冷的眼神所注视着年轻人的话。

的确是如此。

语气没有什么毛病。

“陛下……这……这……我可以解释。”

在这并不热的天气中,年轻人额头却有豆大的汗珠,整个人看起来紧张的不行,他之所以会有如此奇怪的反应。

原因无他。

只是因为他好巧,真的巧,就叫做李世民,他爹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巧,也叫李渊,此时这个时空的李世民慌得一批。

“是的,可以解释,可以解释,都是误会。”

李渊的紧张也不比李世民低——难道得提前动手起势了嘛?看着隋炀帝带着的人马,他心里面多多少少有些没谱。

“好,你们就给朕好好解释一下。”

隋炀帝咬牙切齿的低吼,眼神当中杀机毕显。

而就在这时。

仙神的诉说还在继续。

【论起推翻暴隋的统治,终结隋炀帝杨广罪恶的一生,李世民功不可没,他是晋阳反隋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和直接的行动者!南征北战之间,便于笑谈中,结束了隋末分裂割据状态,一统整个中原河山!】

【18岁晋阳起义,打进长安,19岁受封秦王,独当一面,24岁消灭群雄,一统天下,他是前无古人的天策上将!】

【他正是因为享受战争,所以才会无所畏惧。但他又偏偏喜爱书法,推崇诗文,选择了贞观这样的上古理想的年号。】

【这种强烈的文人气质看上去甚至像是另一重人格,他就像一个真正的儒家文人一样,在皇帝这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位置上做着艰难的自我修行,为大唐开启了贞观之治,也为唐诗走向巅峰埋下了伏笔。】

【对外,他是铁血无双的盖世战胜,然而,对内,偏偏他又是个非常多情的人,内心蕴藏着对母亲的孺慕之情、对妻子的温柔、对儿女的宠爱、对功臣甚至敌人的包容,以及对于百姓的仁爱。】

【时间对李世民很残酷,他在少年时代失去了母亲,但时间也有他很是偏爱,让他终其一生都拥有着少年的勇敢和坦荡。】

【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他有属于帝王这个职业的冷酷,在漫长孤独的帝王生涯中,他却一直保留着一颗真诚柔软的心,渴求着人世间最珍贵的情谊,正因为此,他让大唐成为那个时代最受世人尊敬的国家。】

【在历代华夏君主中,无论大家价值观如何不同排名如何狗血,李世民都能入榜,在所有千古一帝中他是个十足的另类。】

【名为守成之宗!实为开拓之祖!武功为历代君主最高!偏偏混了个文皇帝的谥号!作为修齐治平成为儒家最理想的华夏帝王,他又顺便给自己找了个天可汗的兼职,所谓文武双全,便是他一生的代名词!】

【遥想李世民率领六骑,与颉利可汗在渭水定城下之盟,当时,大唐国力微弱,面对蛮夷只能够委曲求全。】

【然而不到三年,李世民集结六路大军反击突厥,最后还把颉利可汗抓到了长安,让那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在朝中跳舞!】

【从签订城下之盟到活捉对面只用了四年!】

【五骑会蛮主,四年灭突厥。他成功的消灭了隋以来的中华最大的边患,并将其融入了华夏的大集体当中!】

【他是世界历史上真正的民本思想皇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将百姓真正放在了对于一个朝代最重要的位置!】

【他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主宰的国家的先进、开放,使他的国土和朝堂,成为了世界上其他文明都羡慕向往的地方!】

【他发展了读书人最好的考试制度,他给了士人最高的礼待和尊重!部下名臣数量之多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比的!】

【他和他国家的胸怀和实力,让他无可争议的成为维护世界秩序的领袖!正所谓万国来朝,他是当之无谓的天可汗!】

【以文学修养进行评判,李世民的创作数量丰富,文体多样,尤其是在赋、史论、政论、序文等方面的创作上取得了较高成就!其行文当中具备了气魄雄伟,饱含深情,用词优美,行文潇洒,又长于论辩说理的特色,既表现出较高的文学成就,又充分体现出一代明君的胸怀与才略!】

【以所创下功业进行比较,李世民在历代君王中也能独领风骚,他卓越的文治才能,造就了历史上繁荣的“贞观之治”,更因其有远击漠北的进取精神,而此种精神,华夏古代君王中确实无出其右者!】

伴随着一幕幕的画面出现。

又是一大段的歌颂。

这也并非是吹捧。

李世民当得如此评价。

他做做到的事情。

就比如反攻突厥。

谁能想象赵构在靖康之难后用三年把金太宗捉到临安。

然后带金太宗参观他爹新雕的花石纲?

谁又能去想象那大清时期的道光皇帝,在鸦片战争后第三年把英国维多利雅女王抓到北京,带着维多利雅女王去木兰围场打猎?

或者在近代历史。

抗战发生后。

那蒋光头把东条英击捉到南京陪他吃火锅?

纵观历史!

这样历史剧情就李世民一人上演过!

就算是汉朝,从刘邦白登之围到汉武帝漠北之战,都已经是过了好几代人的时间,而且也没能活捉匈奴大单于!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上出现过的封建正统帝王超过了五百多位,在这么多的皇帝里,大有作为的自然是不计其数。

然而。

便是于秦皇汉武相提并论,唐太宗李世民也毫不逊色。不要觉得贞观之治,还有多少,多少人吃不饱穿不暖。一些人在抨击唐朝政策,唐朝生活情况的时候,总是会下意识忽略,唐朝的版图到底有多么的辽阔。

唐朝啊。

版图便是印记着历史的烙印。

它版图最大时期就正好是唐高宗统治的时期。

当时中亚的绿洲地带都受唐朝支配。

这是什么概念?

其最大范围南至罗伏州,今越人的河静、北括玄阙州,今棕熊国安加拉河流域、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也是今天的通化,如此辽阔的疆域,光是文字的冲击就能令人瞠目结舌。

贞观时期的大唐繁荣强大吗?

版图的广大就是贞观时期的强大体现啊!

如此庞大的国土。

管理能力再强大也无法做到人人安居乐业,毕竟这么大的面积管理起来不那么容易,而在时代没有前行到工业化革命的阶段,没有一个王朝能说可以让人人安居乐业,大唐在李世民的治理下比前朝已经好了不知道多少倍。

正是因为有李世民的统治。

才有了中国古代最强大、最富饶的大唐帝国。

他重用贤臣,虚心纳谏。

整个国家在他的带领下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可以看到显著提高。

在位的时候。

他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并且大力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

所以。

他便是开始沿用和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不只是增加宰相人数,避免宰相专权,还有就是合并州县,革除唐初“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

在朝堂之上李世民也重视纳谏,重视文化教育,所以他完善了科举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更是设立了国子学、太学等,学校还有了专业分科,如医学、算学、天文学,这在古代绝对是一大重要的创举。

甚至都领略到了后世对口教育的精髓。

可以说这位太宗皇帝在选人、用人上的管理能力可用“屈己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宽厚爱民”16字来总结。

在后世的华夏,甚至都有很多企业家、管理者非常推崇唐太宗的管理之道和个人魅力,他们推崇的管理之道并且加以借鉴。

连后世几千年的集团都能影响,可想而知李世民到底多么超前。

再说对待外域方面。唐太宗还以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各民族的拥戴,北方各族尊称他为“天可汗”。

当然。

这并没有让李世民飘忽所以。

他设立安西都护符作为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便是为了监视,也为了震慑。

论起手段。

无论治国还是平天下,李世民都是最一流的那等,若非要说哪里是短板,恐怕就是对于自己的家庭经营的有问题。

可除此之外,他经营国家,绝对没有出现问题。

为将的时候,李世民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论功高所有人都也无出其右。

而在为君的时候,他能够虚心的采言纳谏,体恤民间的疾苦,在位二十二年的时间,将一个残破衰弱的帝国重新踏入世界强国的行列。

这是何等了不起的事情?

大唐创立之前,魏晋南北朝,特别是南北朝,汉人弱势,北方汉人被蛮人杀戮无数。南方汉人政权也多半被北方蛮人欺压。

杨坚虽然通过政变建立大隋,但是二世的杨广却好大喜功,治国和治军的能力都不足,征高丽、修大运河,太激进,结果造成全国各地起义不断,最后他自己也国破身死,汉人的地位又来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这个时候李世民站了出来,领军对内收复瓦岗军,先后剿灭各路军阀;对外先后征服突厥、吐蕃、回鹘、吐谷浑、高昌、安南,削弱高句丽,收复新罗,被李世民统治下的大唐夷平的蛮族不知繁几。

这绝对是这个被后世冠以李二别称的帝王实打实的军事才能。

唐太宗继位二十多年,在建立这么多武功的同时,还能给后人留下贞观之治的盛世,这样的情况配不上千古一帝?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好不好!

唐太宗还有一个特殊的才能,是作为君主最为重要的才能之一,那就是服众。太宗在世,给少数民族赐汉姓,特别是赐国姓,结果有利于融合少数民族,减少各族的矛盾,才有中华今日之规模和版图。

就正如之前所说的那样。

他的王朝充满了包容。

为后世五十六个民族的融合做出的先行的实践。若有不臣之心的外族,自当是斩尽根除,可若是原因归附融入的也自当应许。

大唐充分展现了一个几千年传承的文明应有的气度和胸襟。

却并不软弱。

在贞观年间。

他最让人佩服的一个事迹其实就是渭水之盟。

这是耻辱没有错。

但是。

唐太宗从头到尾的处理,却都能说是最合适的答案。

突厥入侵大唐也并非必败。

毕竟突厥的目的就是劫掠一把,而非入主中原统治整个天下,所以,他们这些军队其实是没有持久战的准备和储备。

只需要打持久战,大唐也有不小的胜算。

此时的大唐毕竟名将辈出,李世民本人就是个军神,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而且大唐主场作战李世民一方还拥有地利和人和。

哪怕长安守不住,大可退守洛阳。

再图反击不是么。

千万别觉得当时的突厥,真的有足以碾压的力量,如果历史上突厥真的是碾压局,不可能收点东西就回去了。

三岁小孩看的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都不可能如此演。

由此可见。

如果李世民选择战的话,其实有不小的可能胜利。而选择和,他的“污点”会再增一条,毕竟历史上的刘邦终生都没洗下白登之围的耻辱。

设身处地的想。

让大多数人换在他的位置上,作为一个过去数年内横扫各路强敌,对自己的军事能力自信满满的无敌统率。

在刚刚杀兄逼父坐上皇位想着施展抱负,又没到山穷水尽地步的情况下,想来,来打多少肯定会选择拼搏一把。

毕竟。

打的话,最坏的结果也就只是退守,可选择和,那就真有被历史嘲笑了,一方是自己,一方是长安沿途的大唐百姓。

大多数人在这个位置上都会选择打。

然而李世民却不一样。

一个自小锦衣玉食,在战场上充满冒险主义、战功赫赫的将帅,在成为皇帝后,竟然能迅速转变心态。

把黎民百姓看的那么重。

不拿江山和百姓赌博。

而是选择放下自己的尊严和历史名声求和。

这是多不容易的事?

做一个利用好手中的资源打败强敌的秦皇汉武,难,但做一个明明有希望取胜,且自身又迫切需要胜利来洗刷“污名”,来为自己有资格当皇帝作为依据,却为社稷低下头求和的李世民,更是难上加难。

贞观时期的百姓。

可能生活水平还达不到太高的程度。

但是贞观时期的百姓是幸福的。

因为他们有一个把他们看的比自己更重的皇帝。

李世民18岁晋阳起兵,24岁统一全国,不满30岁就当上了皇帝,他的军事才能和谋略足以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军事家相媲美。在华夏所有帝王中,李世民是第一个被百姓真心称颂的皇帝,是后世所有帝王的模范。

尽管李世民在私德上面有瑕疵,但论起社会安定的程度,古今仍旧还没有哪个时代的水平超过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

全国每年判死刑最少的是29人。

最多的那一年也不超过290人。

这才是真正的盛世。

为什么那么多穿越小说都喜欢穿大唐。

想一想吧。

在其他的朝代。

穿越成某个宫女的家人好不容易攒够钱,打算等自己女儿回来给找个好的婚姻,没想到某个妃子死了宫女一律全部殉葬。

自家的姑娘还没有在世界上体会过爱恨情仇就被活埋。

家里人连收尸都没有资格。

那场景到底会多么的凄惨……在不少朝代的皇城当中,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而是有无数家庭都在上演。

如此景象。

在大唐能够看到?

那么深爱的长孙皇后死了,李世民都没有牵连什么人。这是在大唐李世民的时期,根本不可能遭遇到的人生。

在说说穿越到相近的时代。

就说隋炀帝时期吧。

一家兄弟几口都被征兵去做辽东的苦力,留老母亲在家胆颤心惊,日日倚门东望,希望孩子们平安回来。

结果日日哭瞎了眼也没等到。

待到几个兄弟有一个活着回来的时候,发现母亲已经饿死,家里荒无人烟,已经成为一些野兽和虫鸟的窝。

这景象又如何呢?

在这个时期的各类诗词里可都有的活生生的例子!

他们真的发生过!

而且不少见!

很多吹捧杨广的人,看不到他的时期,百姓如何的疾苦,若是杨广真的伟大,那么怎么可能会被人推翻统治?

要知道。

这天下间所有王朝皇族的更替,大抵都是因为已经不得民心。所谓杨广的功绩,只不过是后世一些人的吹嘘。

开拓大运河的功绩让杨广名垂千秋?

呵呵。

是的,大运河的确横跨地球上十多个纬度,几乎贯穿华夏大多的平原之上,对经济的影响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深远影响。

之后的历朝历代。

很多货商会通过大运河来交流文化和经济,这种现象要一直到清朝才慢慢的消减,所以这条大运河也一直被人认为是隋炀帝的政绩之一。

可是事实当真如此么。

不是!

这条大运河的开拓需要非常多的人力物力。从某个方面来说,它可能在杨广时期创造的价值并没有损失的多!

属于事倍功半的政绩工程。

就跟后世有些官员,为了自己的升迁路,折腾民众,搞一些面子工程是一回事,为什么那些官员要被骂却不骂杨广?

因为吹嘘杨广的人没承受过隋末百姓的苦!

修建这条大运河的时候。

隋炀帝几乎将全国上下的劳动力来进行修建。

也就是说。

你只要是个劳动力,那就免不了去修运河,除非家里面时王公贵族,是思聪的家庭,不然你家就是当地豪绅也免不了俗。

秦始皇征调劳动力修建长城大抵也没有这么兴师动众。

而且,

两者在本质上又有着很大的差别。

秦始皇在征调劳动力修筑长城,是在国家上下已经特别稳定的基础之上,人民国泰民安不愿意出力才导致的怨声载道。

这本质上秦始皇并没有做错。

可隋炀帝就不同。

他修建大运河是在国家动荡时期,人民刚经历了战争,根本承受不起这样巨大的工程,即使在后来这条大运河为后世带来巨大的价值,但在当时隋炀帝这样的做法无疑已经失去了民心,毁掉了自己的国家和子民的信任。

从二者对比其实也不难看出隋炀帝和始皇帝的差距。

他们虽然都心有宏图。

但是隋炀帝明显更加急躁,好大喜功。

最关键的是,大运河能达到后来的规模,让后世对大运河夸赞有加,其实还跟隋炀帝修建出来的运河没有什么关系。

毕竟。

不止隋炀帝一人参与了修筑大运河这件事。

运河从春秋时期开始修建,每朝每代都在修,不是杨广一个人突然有了使命感,一肩挑起硬是干挖出整个河道。

杨广修建的运河。

是在各段河道基础上将他们连起来。

之所以出名。

只是因为他标榜自己功劳很大,写到了史书里面,然后就是这是隋朝亡国的原因,搞的就像是李广是为了万世开太平才灭的国一样——历朝历代都在修的东西,只有他把自己修亡国了,这样的人还能被吹捧?

真正影响后世的大运河,许多工程,都出自唐宋时期好不好!

唐代时期的百姓,在这些方面,绝对不会有此担忧,还有开科举,真正做到让科举成为寒门晋升手段的亦是大唐!

是唐太宗李世民!

在这个时代的百姓,虽然可能出身一般,如果努力一把,文章经济学好了,当一任地方官生活平静逍遥绝对没问题。

或者身体武力值高,随军出征,唐王手下能将辈出,征伐无数,只要不偷懒耍滑,基本活下来便能混个武官光耀回家。

即使是个只安心于活命的普通百姓,因为赋税比较轻,生活平平静静,等到秋收后,也能过上一段把酒话桑麻的时光。

唐太宗李世民的遗言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历朝历代那么多皇帝里,有几个皇帝对百姓有这种评价和尊重?

没有。

唯有李世民。

他给了老百姓公平。

在封建社会及其罕见的那种公平。

由于比较注意吸取隋亡的教训,注意与民休息,留心治道。这个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安定,国势强盛,民族关系融洽,被赞誉为封建社会少有的治世,才又了“贞观之治”开创繁华的唐朝盛世。

想想隋末年间的人啊。

草民有什么错?吃的最差,活儿干的最多,也没有花天酒地的日子,也没有大腹便便日子,仅仅因为某些皇帝的不高兴,皇帝的雄心,就命丧黄泉,甚至全家完蛋。这种高高在上的事情,李世民可从来没有干过。

反而。

他到后期知道自己开始膨胀,甚至还要求魏征约束自己的权力。

如此作为。

历史上多少皇帝能有?

若真要找遍古今,恐怕只有后世二十一世纪,某个偏远地区的非洲打工皇帝,靠在发达地方打工供养自己的国家的行为可以比拟了。

但那个皇帝的仁有足,却没有足够的能力。

李世民是一个真的懂得爱民如子的皇帝,并且有能力保护百姓,能够生在贞观盛世,绝对是所有老百姓的大幸。

人命不是数字。

每个人都活生生的一个主体。

王爷的命和草民的命即使不能同样重要。

那王爷也不能罔顾百姓的生命。

就凭李世民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他就值得夸赞。

并且。

李世民是少有的造势之后不杀功臣的人,为主之时,善待臣子,与他共谋江山的,只要不造反都得到了善终。

想一想。

像是程咬金一类的武将,在很多朝代,哪个不是在皇帝临终前,为了后代子孙,就被皇帝给用各种理由干掉了?

李世民没有那么做,他相信自己的臣子,相信自己的后代,不只是有容人之胸怀,让太子党魏征等人均能重用,这一生没有杀过功高震主的功臣名将,也是许多皇帝不能比拟的气度,甚至是太子一党的魏征死后都是厚葬。

凌烟阁的功臣们大多善终,虽然他也杀过宰相,但他所做的一切不失坦荡,同老谋深算这个词更是从来都不挂钩。

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年老体弱而过多地猜忌,也没有因为身体的病痛而暴戾嗜杀。他还是仁爱宽容的大唐皇帝。

是百姓爱戴的天可汗。可以说如果一个打工的,能遇到像唐太宗这样的领导,便是一种很大很大的幸运。

“好一个威服四海,征战天下,让万国来朝的文皇帝,这李世民……不弱于朕!”始皇帝是一个极度自傲的人。

然而。

听了李世民的功绩和评判,他不禁是双眸精光乍现,忍不住极为称赞的开口惊叹,他欣赏这样一个后世鼎盛的皇帝。

比朱元璋,朱棣还要欣赏。他能够看得出来,李世民是一个和自己一般,有宏图大志,有将炎黄文明推向更高高度理想的皇帝。

这样的一个人。

自然值得他去尊重。

如此一个皇帝。

自然也配称之为千古一帝。

“年少登基,三年复仇,威服四海,万国来朝……这样的传奇人生,也太让人惊叹,后世的皇帝当真一个比一个了不得。”

汉武帝刘彻看到了仙神的介绍,不禁是有些震撼的瞪大了眼睛。这世间,竟是还有这般人物在后世当了皇帝?

虽然自诩也是一代明君,自信榜上有名,但是刘彻在比较了一番之后,发现自己还真的没有这榜上的李世民全能。

开玩笑。

这年头不是谁都能够上马当将领,下马当皇帝的……哪怕能力出众,刘彻还是知晓,要他如李世民一般去打仗。

没可能的。

不可能获得李世民那般耀眼的战绩。再说了,就说那三年就将耻辱还回去,用大汉相似的历史比较一番的话。

嗯。

算了,还是不比比较好。

“去病啊,你觉得,你和这个李世民比起来,到底谁更厉害一点?”既然自己比不上,那就找自己的手下来比。

刘彻的想法很直接。

“不知道。”

霍去病摇着头回答的更直接。

大概也察觉到了自己如此回答,刘彻会感觉很没有面子,霍去病斟酌了一下之后,便是带着几分自信的再接着说道。

“我可能没有把握稳胜秦王时期的他,但是应该还是能稳胜唐皇时期的他。”这就是在说李世民当了皇帝后,各方面顾忌多了,带兵打仗的能力有所下降的情况下,霍去病才自信能够稳胜的了李世民。

如此判断。

不可谓不令人震惊。

特别是对霍去病能力非常了解的刘彻。

那表情。

就真的是一言难尽,充满了复杂。

“这现在上榜的帝王,怎么一个比一个离谱,如此一来,朕还能上榜么……”他嘀咕了一声,心里面有些没谱。

“陛下文治武功,都可称盖世,绝对能够被仙神认可。”

霍去病倒是对于刘彻很有信心。

“希望如此吧。”

刘彻叹了一口气,不再多言,抬头看向了仙神手中的流光,静静等待,仙神继续介绍那个叫什么唐皇的李世民。

怎么说呢。

秦皇汉武当中的汉武,在这仙神颁奖的面前,也是罕见的有些不自信了起来,这是在往日里绝对看不到的景象吧。

“我华夏帝王,就该如此。”

“还有那天可汗的称呼……让蛮夷如此卑微,竟是颠覆了文化,哈哈哈哈,真是大快人心,大快人心啊。”

隋文帝时期的杨坚。

对于异族的仇恨没有谁比他更深。

看到李世民做到的事情,一开始因为这家伙,是取代隋朝的后世皇帝,杨坚其实是心中又恼火又是莫名其妙。

自家大隋怎么灭的?

如何灭的?

为什么还是灭在了那李家人手里。

杨坚那叫一个窝火。

可看到后来。

发现登基称帝的是自己的儿子杨广,然后杨广做的各种天怒人怨的事情,也从仙神流光当中的画面被他得知。

哪怕这是自家的江山,看了杨广那些作死行为,杨坚不知道为什么也平静了——干了那么多脑残事隋朝不灭才没天理。

杨坚释然了。

因此。

看李世民功绩的心态也平和了。

他知道就杨广搞出来的那个局面,没有李家也会有王家,说实话,也就杨广不在身边,不让他现在非踹死自己的这个儿子不可。

“确实是一个让人不得不佩服的皇帝。”

杨坚对于李世民的能力,功绩,给予了高度的认可,当然,这不代表杨坚就接受了,大隋在后面被大唐取而代之的命运。

这还不是他如今这个大隋的命运呢……杨坚的眼神非常的深邃,微微闪动,带着深思,开始反省该如何改革大隋。

如何去制约自己的后继者……杨广自然不可能是再考虑杨广了,这个家伙就适合呆在都城当中混吃等死。

至于另外一个太子……哎,也不太行,杨坚心中叹息,开始寻思,自己现在疯狂创小号,到底来不来得及培养出个优秀的继承人。

【诸多帝王中,聪明勇决,识量过人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只要知道这段历史的人,稍事回想就能够发现。】

【李世民巨大的身影能够跨越千年的时空,巍巍桓桓的孑立眼前。】

【他胸怀万有,聚群豪打造锦绣山河,繁衍出一个务必繁华的盛世王朝,更是让它成为了这个世界中永不磨灭的清晰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