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弱冠领兵,千古一帝!(1 / 2)

有不少人见风就是雨,

听见别人说唐太宗李世民如何如何,

也跟着说他并没有那么伟大。

如果李建成当了皇帝也不比他差,

甚至他儿子高宗的成就也不在他之下。

在江升阅览古今历史后看来。

这些观点都可以存在,

然而一家之言无可厚非,谁都有说话评价的权利。他作为制作感动华夏十大人物视频的人,自然也可以有自己的评判。

这一期视频便是因此诞生。

要说一个人的两面性。

那就是他可以“卑劣”,也可以被冠以伟大。

这并不是什么矛盾的东西。

就一如后世很多人诟病的大马,小马,他们自然比不上历史上的帝王,但也不能够忽视他们对于社会的贡献。

不能只看到大马让人负债累累,钱是自个儿借的,那自然应该自个儿还,若是自己不去点击开通借款他也没有逼着谁借。

诚然。

他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资本家。

确实让不少管不住自己的年轻人变得负担巨大,可这也不是忽视他让华夏的移动支付普及,冠绝了全球没有任何国家能比得上。

这就是贡献,卑劣和伟大共存,并没有任何矛盾。

小马也是一样。

在无数玩游戏的玩家谩骂当中,有多少人还能够记得,若是没有他的企鹅,电话费,短信费又会是多么巨大的开销?

李世民其实就相当于这两个人的进阶版,不,是终极进阶版,他做的一些事确实让人诟病,可他的贡献却能掩盖一切瑕疵。

这不是话语能够否决的东西。

再怎么犀利的指责都抵不过历史的证明。

【感动华夏十大人物评点。】

【最有争议的帝王——千古一帝李世民!】

【颁奖词:杀兄逼父,虽是打错,然其以弱冠之龄即统虎狼百万,几经征战,遂有天下!北逐突厥,东征高丽,南平诸苗,西安吐蕃,拓疆万里,功莫大焉!】

对于李世民的颁奖词出现。

也对李世民的一生功绩做出了肯定。

一人眼里有一个李世民。

他作为一代帝王,

普通人真的很难有资格去怼其进行评价。

就像没有登上过珠峰的人。

只能主观想像上面风很大很凛冽。

没有去过南极。

也只能想像极光就像放烟花一样。

所以想知道唐太宗。

就应该看看在历代帝王的眼里,

唐太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五代时期后周世宗柴荣曾经说过。

“昔唐太宗定天下,未尝不自行,朕何敢偷安!”他简直是把唐太宗李世民,当成了自己励志的一面镜子。

就连那蛮夷天骄成吉思汗,横行天下所向披靡的他,对太宗的用兵竟然也是如此推崇——“欲安邦定国者,必悉唐宗兵法。”

这些只是一部分帝王所说过的话而已。

还有很多帝王。

都对李世民有极大的认可。

这显然已经说明了李世民的功绩和伟大。

能够精准评价帝王的只有帝王。

其他的评价。

却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这就跟一个造火箭的说另外一个人火箭造的好,一个普通老百姓却跑过去说这火箭不行,看起来油耗可能有点儿大不环保。

到底谁说的对,显而易见。

“朕这一生,虽做过错事,虽有诸多弊病,但眼见仙神这般评说,便也觉心中松了一口气,看来终究我还是有资格……坐这个位置!”

李世民现如今身边除了长孙皇后外,还有自己的一众心腹大臣环绕四周,可他却毫不避讳的直接说出了如此一番话。

眼角。

甚至还有泪水并未滑落。这倒不是在演戏,而是真情实感,极为难得的真情表现,一些往日里藏在内心深处的担忧。

终究在这一刻大松了一口气。为什么李世民上位后兢兢业业,勤奋刻苦,自然为的就是不想要后世人说他谋朝串位。

还叫江山搞的一片糟糕。

这是李世民内心深处一直担忧的问题。

唐太宗厉害。

他的厉害在文治武功。

人们津津乐道的是他一战擒双王的天策上将。

和那个几载时间从城下之盟到封狼居胥的伟大帝王。

却不明白。

这些事情在一身戎马倥偬数次身陷绝境的李世民心中。

其实都只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已。

李世民这辈子最凶险的时刻。

不是这些时候。

是那个艳阳高照,

北门喋血的搏杀半日。

这半日比千里奔袭更漫长,比昭陵六骏更艰难,因为他对面站着最强大的敌人,他的父亲兄弟和他自己。

即便成功。

这一切却也都化作了他无数个日夜的梦魇。

他曾不止一次问自己。

自己如此做。

到底是对是错。

到底……能不能得到原谅。

现在。

显然仙神已经向他昭示了答案——他所做的可能有错,但是,功莫大焉!这就足够了!对李世民而言这是最大的褒奖!

至于承认自己错误这一点,李世民从来不怕承认错误。他一直都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哪怕成为了皇帝也是如此。

怎么说呢。

这倒不是李世民自夸。

而是真的如此。

江升也颇为欣赏这一点,所以考究李世民,是否有资格的时候,也受到了这一点影响,历史上有这样性格的人真的不多。

或者用绝无仅有来形容也可以——看一个皇帝好不好,不是只看这个人的人品怎么样,而是看他是不是真的为天下考虑。李世民在历史上之所有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主要就是因为他跟其他皇帝不一样。

其他皇帝听到有人骂他。

那肯定是要么拖出去宰了,要么全家都给关大牢。

只有天下一片赞颂之声,这些个皇帝才会感到开心,其典型代表人物,就是已经被群众给砍没了的宋高宗赵构。

他就是典型的只顾自己开心的皇帝。

其他皇帝。

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毛病。

然而。

李世民却不同。

他倒不是喜欢有人骂他,有抖那啥的情结,但只要是但凡骂的有理有据,李世民哪怕不高兴也会去思考反思。

当然。

大多数的时候只是思考反思,也不会有什么不高兴的情况,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大唐贞观时期是民间言论最为开明的时期。

除了这个时期。

绝对没有哪个时期的百姓改议论皇帝,甚至指责皇帝什么什么事情做的不对,只有李世民在他的统治下广开言路。

也不会对于民众们的言论指责有太大的情绪,而能够培养出这么一个忍耐力,说实话要多亏一个人那就是魏征。

魏征绝对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以前是给李建成当下属的,甚至还曾经策划过刺杀李世民的行动。而在李建成倒台以后,李世民不计前嫌,让魏征加入了自己的朝堂,这在魏征看来,是觉得很感动的事情。

他报答帝王的方式,就很特别,并不能说魏征是个混人,而是正因为觉得李世民,可能真是自己当初看错了。

所以他才会格外的希望真正帮助到李世民。魏征从来都不给李世民任何面子,只要看到李世民不对的地方他就会严厉斥责。

这便是希望李世民能够成为真正的千古明君——显然,魏征在李世民的帝王人生中,绝对是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李世民能够在未来有那么多人气,能被视为最为宽宏大量的一个帝王,这其中,魏征的功劳绝对是功不可没。

李世民自然也是知道这一点,不然也不会有这样一段史书了: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可见。

李世民对魏征还是很感激的。他也正因为有魏征的影响,才养成了“知错能改”的习惯,才能成为真正懂得反思的帝王。

“陛下!您的丰功伟绩仙神已有定论!无需再去担忧了!”长孙无忌也为自家妹夫高兴,欣喜的对李世民恭贺。

“对啊,这个位置您坐没有一点问题!您合该就是皇帝!”程咬金也在一旁认真的说道,这自然是他的心里话。

不然的话。

当初也不会跟李世民了。

其实对于他们这些李世民的朝臣而言。

大多都有从龙之功。

而之所以会愿意顶着砍头,灭门的风险跟着李世民起势,不只是因为绑定了李世民的战车,更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认可的主公有那个资格——唐朝开国皇帝是李渊,这一点也没错,可是帮助李渊建立李唐王朝的最大功臣。

其实就是自己跟的人!

就是天策上将李世民!

没偶人比他们更清楚李世民在建国之路上的功劳!决定唐王朝生死攸关的几场大仗,可基本都是李世民带人打下来的。

别的不说。

就说洛阳。

当时的洛阳在王世充的手里,那里可以说是隋王朝的腹地,拥有数不清的财富,这就让当时的家主李渊非常眼馋。

于是乎。

他便是打算拿下洛阳,由李世民带兵前往平定。

然而。

没想到半路却是直接杀出个窦建德——窦建德的名声非常好,他爱惜百姓,又非常讲义气,赢得一片赞誉。

王世充在发现了自己被盯上了之后。

便是请求窦建德前去相助。

窦建德去了。

带着大队的人马。

然后呢。

窦建德在半路上就被李世民给灭了!

压根就没有能够支援过去!

随后。

还是由李世民带兵攻下了洛阳。彻底平定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从此唐王朝才拥有了河南和河北两块要地的控制权。

不止如此。

在北方的时候。

也是李世民击败了的刘武周和宋金刚。

稳定住了唐王朝的北方。

谁能狗说李世民对唐王朝的贡献不大?在一众李世民的臣子看来,没有李世民,或许唐王朝也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小朝廷而已!

大唐建国之前,可不乏英雄豪杰,也不乏厉害的势力,从这当中杀出来,靠太上皇的话那是真的希望渺茫!

这是大家支持李世民的原因之一。

还有就是。

其实李世民不是没有继承权,他是李渊的嫡子,虽然排行第二,却也是皇后所生,为什么就不能继承皇位呢?李世民的功绩比李建成高太多了,他能够继承皇位,在李渊的朝堂上,那也是很多功臣们众望所归的事情。

正因为明白这一点。

众人才会义无反顾的跟着李世民起势。

“是啊,有仙神认可,后世称颂,虽说朕争议颇多,但也证明朕在后世之人的眼里,断然也有着足以让他们记住的资格。”

“千古一帝啊。”

“朕从未如此刻一般感觉开心!”

李世民俨然已经十多年,未曾像现如今一般念头通达,心神喜悦,他背负双手,笑的那叫一个肆意张狂。

“既然争议大,那就让朕做的更好,做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那所谓的争议,在朕的丰功伟绩下烟消云散。”

此时的李世民豪情万丈,心中有无限的野望和开心。

他自然高兴喜悦。

毕竟。

千古一帝的称呼。

又是谁都能担得起的么?

仙神都如此称呼他,那他李世民……就是千古一帝!谁来了都没有办法将这个头衔,从他李世民的头上摘下去!

现如今的功绩不够,让人质疑,那就做下让人无法质疑的功绩,将所有争议全部消灭,这就是李世民的想法。

这。

就是千古一帝的格局!

不是谁都愿意挨骂认错。

就算是换成普通人。

其实也不愿意让另外一个人一再指责。看看后世那些的年轻人,领导随便骂两句,可能就要甩辞职信走人了。

更别说无人可以凌驾的古代皇帝。

作为一个天底下最有权势的人,李世民居然能够接受魏征和百姓的指责,心甘情愿,对一些提出的各种问题知错就改。

这样有自律性的皇帝天下哪里还能找到第二个呢?

规矩是对普通人定的,皇帝当然可以不守规矩。可皇帝如果带头守规矩的话,那天下人岂不是更加不敢违反规定了吗?

这就是李世民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能够成为千古传颂的好皇帝,不是没有理由的。不管人家私德如何。

他对天下黎民百姓都是有功劳。

……

大明。

洪武年间。

“哈哈哈,咱就知道,这唐太宗,必然有上榜的时候。”

洪武皇帝朱元璋看到天空当中的身影,之前听着仙神评说,已经认出了这一期的人物,后面仙神直接点名后自是确认无疑。

对于这一次上榜的人物,朱元璋好感不是一般的大,他哈哈大笑了一声,说出了极为褒义的一句话。

他早就认为李世民该上榜了——一统天下的明太祖朱元璋能看上的人不多,在皇帝里最看得起的那就只有唐太宗。

这一点其实后世很多人都知道。

在朱元璋的一生之中。

提起唐太宗的次数不要太多。

他对于李世民的喜爱,绝对是发自内心的欣赏。

这从他的话里可以品味出来: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

本就眼高于顶的朱元璋能够如此评价李世民。

可想他是多看得起李世民。

怎么说呢。

朱元璋比较懂。

李世民到底有多厉害吧。

在他眼中。

李世民最出彩的军事成就是在围攻洛阳王世充不下已有疲军之势,而河北窦建德趁机全力来袭时李世民居然一战擒双王。

这在军事能力也是无比出色的朱元璋看来也是足以震惊他一辈子的传奇了。

如果类比自个儿的话。

那就是当初他和陈友谅的鄱阳湖大战,围住陈友谅几个月都没打下来,而这时张士诚亲自率主力打了过来。

这只是一个比如。

历史没有这样的情况。

但只是设想一下的话也无伤大雅,朱元璋曾经就如此设想过,然后他发现,自个儿不能说完全没有胜利的可能性。

但是胜利也绝对做不到李世民那样的干脆漂亮。

在这样的战场上。

李世民做了个满分的答案。这就是朱元璋钦佩李世民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建国这一块,朱元璋也知道李世民做出了多大贡献。

而且。

在建国的路上有多么所向披靡。

诚然。

自个儿的老朱家开局很艰难。

但是到了中期。

也是一方豪强了。

可即便如此。

他也是在江南蛰伏了十几年。

然后才成功的拥有逐鹿天下的实力和心态,这十年不仅是实力上的充足,他也遍悉天下局势所以才能才能一举北伐打败其他割据势力。

相比较下来。

李世民就宛如天生的帝王,天生的将领,天生就有一颗称霸的雄心,这一点上,朱元璋也是感觉有些自愧不如。

若是身处同一个时代,面对如此一个人,朱元璋自然是喜爱不上来,可李世民对朱元璋而言毕竟是已经成为历史的古人。

品味历史。

自是在对方没有威胁的情况下,能够对李世民产生强烈的钦佩和喜爱。嗯,怎么说呢,也不知道这算不算叶公好龙的变种?

其实朱元璋要是能和李世民争锋一下的话。

那画面。

那剧情。

估计倒也挺好看。

……

“李世民呀。”

在大明永乐年间。

和一众将士们盘膝而坐,正在观看仙神颁奖,手中还抱着一碗热汤的朱棣,看着天空当中仙神流光当中的景象。

回味着仙神的话语,他自是确认了这一次要被颁奖的是谁,眼神不禁是变得复杂了起来,他对李世民也有共鸣。对于李世民上位之路,大概也只有同为有着差不多经历的帝王,才能够体会到最为真切的感受。

有的时候。

真不是为了自己的欲望。

而是天家无亲情。

不那么做。

就只能是束手就擒等死……就一如当初他若不起兵,又岂能够活到现在,年轻的朱允炆,可不是一个顾忌叔侄情谊的人。

当然。

这只是站在朱棣自己的立场上看到的东西,或者说也可能是并非是朱允炆有多么狠心,而是朱允炆在那个位置必须要狠心?

不管是什么情况。

朱棣都知道。

不是他死。

那就只能让侄儿……滚下那个位置了。他倒不是没有对朱允炆动过杀心,但事实上,朱允炆能够成功逃脱。

怎么可能没有他放水的原因?哪怕当时是真的找不到朱允炆的踪迹,可当了皇帝这么多年,又怎么可能找不到这样一个人。

终究是尘埃落定,不想要再起杀戮。

只是。

相比较李世民所做到的,朱棣还是要略微差一些。

“昔唐太宗拨乱反正,贞观盛世,自古罕论,求其故,尽忠于国,虽仇必赏,心怀异谋,虽亲必诛。”

这是朱棣对于李世民的评价。

当然。

最后这句“虽亲必诛”里多多少少肯定是有话外之音。

他曾如此评价过李世民。

现如今再回首。

对于李世民也是非常的推崇。

“李世民当年面对的情况,比之我更为险峻,毕竟,允炆只是我的一个年轻后辈,能够坐上皇位完全是因为父皇的原因,我取而代之,只有愧于先皇无愧于朝纲,可那李建成却是名正言顺的李唐嫡子。”

“他不死,他的家人不死,李世民就永无安宁。”朱棣对于李世民的事情,倒是颇有见解,或许正因为这是和他有差不多境地的人,所以他平日里读史书的时候,就更加注意了一些,且也仔细的分析过当时李世民的情况。

玄武门事变。

在李世民的人生中,最被人诟病的污点,那肯定是玄武门之变。为了这场政变,李世民提前计划了很长时间。不仅将武将都召集在了一起,而且连房玄龄、杜如晦这些文臣,也都绑上了一条船上。

毕竟这是杀头之罪,失败了甚至会抄家灭族。只有让尽可能多的人才都上船,才能保证这次政变的彻底成功。

他当然成功了,不然也不会有贞观的历史。

李建成死了。

李建成的家人除了一个妃子外无一幸免。

这并非李世民有多毒辣。

而是。

只能够如此毒辣……不然那些李建成的余党,断然不会死心,到时候不止李世民危险,死的人将会更多也更难以收拾。

李建成可是当了那么多年太子的人啊,哪怕李建成还有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女儿,那么那些建成旧党就绝不会停止努力。

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其实是可以预料的结果,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是必死无疑的。因为就算李世民怜惜兄弟之间的感情,他那些手下人,也不可能留着他们的性命,等着将来他们找这些功臣报仇。

这是李世民也绝对左右不了的东西。

李建成和李元吉再怎么说都是皇室子孙,他们如果不死的话,要是一旦和李世民重归于好,这对那些功臣来说绝对非常致命。

正因为此,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们,也都要被杀掉,斩草除根才能保证万无一失,才能让这些跟着李世民的人安心。

当然。

李世民自己也才可以放心。这不只是李唐江山才发生过如此事情。

当年的陈平和周勃,在发动灭亡诸吕的政变时,也将汉惠帝的几个儿子一并诛杀,原因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这些人如果将来掌握了皇权,铁定要找陈平周勃的子孙报仇雪恨,因为他们身上流淌着吕家的血液。

所以必须死。

那场面。

可比李世民杀的浩大多了。

很多人批评李世民杀自己兄弟的时候。

下意识的就忽略了一点。

他是少有的把政变的影响缩小到了极限的人之一。

虽然杀了自家的兄弟,但是那毕竟是皇家自己的事情,一没波及百姓,二没搞混政局,也没有杀害什么大臣。

这已经是颇为难得的事情了。

皇家能爬到那个高位的人,为坐这个九五之尊的位子,没有一个是完全无辜的,为了固收自己的位置杀光兄弟姐妹的不在少数。

不要只看王爷们一掷千金潇洒快活的时候。

被波及然后死掉的风险也是他们享受的代价之一。

当然。

大部分的政变的也有不杀亲兄弟,有的还对亲戚朋友及其厚待。

可是他们拿老百姓当韭菜随便割。

所谓的人口在他们眼里就是数字。

只有自己的亲戚朋友是人。

而其它人的生死。

尤其是百姓的生死不值得一提……这样的皇帝显然比李世民还要值得诟病很多很多,更别说那些一旦政变成功,就立马开始着手屠杀清洗大臣,把国家短期搞的一团糟的皇帝了,百姓和大臣何其无辜!

朱棣对此自也感同身受。

并且。

他回忆自己的过去。

甚至还觉得自己不如李世民——朱棣倒是有自知之明,实际上,他虽上了感动华夏的榜单,但不证明他没有污点。

像朱棣这样的靠非正常手段上台的皇帝。

猜忌心那不是一般重。

总觉得有人想夺走他的皇位,这是人常情,所以最好的应对方法,能让自己安心,那便是宁可杀错也不可放过!

当然。

现如今有了仙神认可,统治牢不可破,朱棣的心态不一样之后再回望过去,也是发现了自己做的一些事情有些过激。

他自是不可能站出来承认错误,不过,内心警醒,还是会提醒自己在未来多加注意,他要成为更为伟大的君王。

“在这一点上,朕其实还是略有不如,虽说允炆的事朕没有继续追究,但是因此牵连的人,却也是实在太多了……”

朱棣在这里反省自己。

旁边有将领。

听到自家皇帝在喃喃自语,便是忍不住上前好奇询问。

朱棣当然不可能真实回答,那就等于承认自己以前的行为是错误的,他不怕认别的错,但是这种错却绝对不能够认。

“没什么,我只是在想,那李世民的大哥,会不会没死,也在哪个寺庙里当和尚。”朱棣面不改色的轻笑着回了一句。

没谁看得出来他这是在撒谎。

“陛下,和尚,怎么可能,李建成死的不能再死了吧。”

将领没有察觉到任何的问题,直接就是心直口快的回答了一句。

朱棣也没有反驳。

微微一笑。

点了点头便又将目光看向了天空当中的仙神。

独留将领一个人在那里,有些感觉某些地方不对劲的,在那里品味为什么自家的皇帝,在说李建成与和尚的时候为什么要用个又字。

还有。

提和尚是什么意思呢?

将领很是不解。

之感觉自家皇帝的话大有深意。

只是他琢磨不出来。

……

仙神的颁奖渐渐来到下一个阶段。

在万众瞩目之下。

仙神手中的流光转动。

有画面出现。

伴随着那没有丝毫感情的声音响彻天地。

【李世民,自幼聪睿,玄鉴深远,临机果断,不拘小节,十六岁便横空出世,执掌兵权,带领军队于战场厮杀。】

【带兵打仗这种技术难度极高的事情,对李世民来说似乎是本能,不惧生死,不畏艰险,手中有剑便是心中有梦,没有他赢不了的对手。他特别喜欢冲锋陷阵,是天生的风险追逐者,他手中的弓箭是他赌博的资本!】

【而在这场赌博当中,他没有一次品尝失败!】

【初出茅庐救隋帝,匹马单刀斩前辈!】

【以年少之姿,便主导定夺江山归属,所谓少年英雄,当时这般,如此惊世骇俗之战绩,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上马能打江山,下马能安天下,二十九岁从秦王成为皇帝,他把一个满目疮痍的大唐,带入稳定发展的康庄大道!】

【正所谓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他的伟大,不止在于能力,更在于强大的个人魅力。】

【大唐一朝,文臣武将,冠绝古今,皆尽归服,他是天生的帝王,身周环绕,无不是能力出众历史留名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