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源补充是个大事,李云龙和王二柱商量出了“优待政策”:凡贫农、雇农青年参军,家里的地由赤卫队代耕;参军家庭优先分粮食、布匹;要是牺牲了,家属由苏维埃Zheng府照顾。
郭家村的青年郭振家想参军,却担心家里的老娘没人照顾。李云龙找到他说:“你放心去当兵,你娘的地俺让互助组帮着种,每月俺还让队员给你娘送粮食,保证你娘饿不着!”郭振家听了,第二天就带着五个青年来报名。
短短一个月,红31师补充了两百多名新战士,赤卫队发展到五百多人,少先队和儿童团也各有三百多人。
徐象谦来视察时,见赤卫队训练有素,老乡们都主动给队伍送粮送菜,欣慰地拍着李云龙的肩膀:“好样的!三级武装建起来了,纪律也立住了,这下咱有底气跟敌人的‘会剿’硬碰硬了!”
同年1929年11月底,鄂豫边根据地刚挺过G民党军的第三次“会剿”,徐象谦就把李云龙和王二柱叫到了指挥部。
桌上摊着三张地图,分别标注着三次“会剿”的敌情和作战路线,徐象谦指着地图说:“这三次‘会剿’,咱打赢了,但也付出了代价。今天把你们俩叫来,就是要把反‘会剿’的经验总结透,下次再打,咱要打得更有把握 !”
李云龙搬了个凳子坐下,等着徐象谦开口。
徐象谦先指向第一张地图:“第一次‘会剿’,敌人来了两个团,咱硬碰硬打了一场,虽然赢了,但牺牲了十几个同志。从那以后,咱就明确了**‘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的战术** ,你们想想,第二次‘会剿’时,咱是咋打的?”
王二柱立刻接话:“第二次敌人来了三个团,咱没跟他们正面打,而是把队伍分成十几个小队,在山里绕圈子。他们进咱退,他们驻咱扰,晚上还派小队去摸他们的岗,扔手榴弹鞭炮吓唬他们。没几天,敌人就累得不行,粮食也快吃完了,最后只能撤了!”
“对!”徐象谦点点头,“这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术,咱人少枪少,跟敌人拼火力拼不过,就得用巧劲,把他们拖垮、耗垮。第三次‘会剿’,敌人学聪明了,分三路来围,咱就是用这战术,先把西路的敌人拖疲,再集中主力打垮他们,剩下的两路见势不妙,也撤了。”
接着,徐象谦又讲起“群众依托”的重要性。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叠情报,递给李云龙:“这三次‘会剿’,咱能提前知道敌人的动向,全靠老乡们。第一次敌人来之前,王家坡的儿童团发现了陌生人,立刻报信,咱才有时间转移群众;第二次敌人想抢老乡的粮,老乡们提前把粮食藏进山洞,还把水井填了,敌人找不着粮、喝不着水,只能到处乱窜。”
李云龙想起第三次“会剿”时的情景:当时他带着队伍在山里转移,老乡们主动给他们带路,有的还把自家的红薯拿出来给战士们吃。有个老大娘怕战士们冻着,连夜织了两双布鞋,塞给身边的小战士。
李云龙感慨地说:“是啊,没有老乡们的支持,咱在山里连方向都摸不清,更别说打胜仗了。‘军民联防’不是空话,是老乡们用真心换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