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过,那纸包还带着她怀里的微温。“多谢白娘子。”
“客气什么!”她爽朗一笑,挥挥手,“我先走啦!”说罢,转身汇入人流,那背影挺拔利落,很快消失不见。
我站在原地,捏着那包饴糖,心中那点因“相似”而起的微妙感,再次浮现。不仅仅是容貌,还有她偶尔看向我时,那复杂难辨的眼神……怜惜?了然?仿佛透过我,看到了某种她极为熟悉却又无力改变的轨迹。
摇摇头,将这些杂念抛开。我转身走进了书铺那熟悉的、充满墨香与书卷气的大门。
从书铺出来,手里多了几卷新借的杂记和一叠桑皮纸。正要走向等候的老周头,却见不远处一个卖女子钗环的摊子前,站着两个熟悉的身影——是柳茵和阿萝。她们正拿着一支珠花细看,并未注意到我。
我正欲上前打招呼,却见那摊主,一个眼生的中年妇人,看看我,又探头看看我身后街面,疑惑地嘟囔了一句:“怪了,刚才过去那个穿藕荷色衣裳、背个匣子的小娘子,和这位小娘子生得真像,我还以为是姐妹俩一前一后走散了呢……”
柳茵和阿萝闻言,都抬起头,顺着摊主的目光看到了我。两人脸上都露出笑容,放下珠花走了过来。
“小小!你也来逛市集了?”柳茵挽住我的胳膊。
阿萝细声说:“我们刚看到白娘子过去了,还说明明看着背影觉得有点像小小,走近了才知不是。”
柳茵点头附和:“是啊,远看身形是有些像,尤其都瘦瘦的。不过白娘子走路带风,小小你步子稳,近了一看就知道不是一个人啦!”
原来如此。熟悉的友人,凭借更细微的举止差异便能区分。而陌生人,则只凭一眼的印象,便轻易将我们归为“相似”。
回到西泠小院,我将那包饴糖交给贾姨,随口提了句市集上有人说我与白琯相像之事。
贾姨正在缝补一件我的旧衣,闻言头也没抬,语气再自然不过:“像?哪里像了?我们小小眉眼更柔和,气质更静,白娘子是爽利人,模样是都不错,可分明是两种人嘛。”她穿针引线,动作娴熟,“外人不知底里,胡乱说嘴,莫要往心里去。”
我看着贾姨专注的侧脸,心中释然。至亲所见,永远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那份莫名的“相似”感,或许真的只是旁观者的错觉,或者,仅仅是这大千世界无心的巧合。
秋阳暖融融地照着院落,我将新得的纸张在书案上铺开,研墨润笔。
我是苏小小,也是林晓。
白琯是白琯。
我们有各自的路要走,有各自的命运要面对。
至于那几分似是而非的“像”,便随它去吧。
(第二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