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我在明末奉天靖难 > 第162章 朕的好爷爷万历(求追读月票)

第162章 朕的好爷爷万历(求追读月票)(1 / 2)

当听到朱由崧下旨让神宗皇帝永享主祭,不用祧迁的时候,司礼监掌印常云已经老泪纵横了!

“常公公何故如此伤心?”

常云赶紧抹了抹眼泪说道:“老奴不是伤心,是高兴!”

“陛下穿上龙袍的样子,简直同当年的万历爷一模一样!”

朱由崧心想难怪当初自己挪用库银募兵时常公公一直站在自己这边,原来还有这层因素!

对于一个皇子来说,长得像甚至是性格像自己的父亲或者爷爷绝对是一种莫大的优势!

岂不闻后世棒子国那位地表最牛八零后整天梳一个大背头模仿自己的爷爷金太阳?

朱由崧打趣的说道:“父皇这么爱存银子,应该也是同皇爷爷学的吧?”

朱由崧可以肯定自己父皇朱常洵的抠门百分百是遗传了他老爹万历的基因!

万历的抠门同爱财是出了名的,别看他消极怠工了28年,几乎不怎么上朝,但手下的矿监却是一刻也没有消停过,打着收税的名义四处盘剥!

常云只能尴尬的说道:“皇爷同王爷都是勤俭持家,不似陛下这般......”

“常公公想说朕败家是吧?”

朱由崧趁机哭诉道:“朕也是没有办法,乾清宫被大火焚毁,户部拿不出银子重修;朕的登基大典也只有50万两的规格,不到两个半省的地盘却要养着辽东......”

常云立马恢复了严肃的表情:“陛下向老奴哭穷也没有用,老奴担任司礼监掌印才几天,拿不出王承恩那么多的银子出来;陛下的开销虽大,但也不至于像朱由检那般穷困潦倒吧?”

然后又无奈的摇了摇头,看来这祖孙三人哭穷的本事倒是一脉相承。

眼见底细被常云揭穿,朱由崧也不恼怒,反倒是厚着脸皮说道:“父皇以区区洛阳一藩之地,尚且给朕留下了八百万两银子;皇爷爷可是做了四十八年的天子,临走之时就只留下了几百万两内帑?”

常云苦笑不已,原来陛下是觉得万历爷还藏有银子?

连忙说道:“皇爷的积蓄日常都贴补福王殿下了,当初“萨尔浒大战”后又拿出了不少银子抚恤将士,可不就剩下几百万两了?”

听到这里之后,朱由崧颇为失望,本以为万历敛了这么多年的财,总有一些私藏,没想到也就留下了内帑的那点银两,居然还不如老爹朱常洵留下的多?

不过想来也是,万历久居深宫,虽说盘剥了不少,但大头还不都是让那些管理皇庄的太监和税监们给私吞了。

于是摇头叹息道:“皇爷爷这辈子‘勤俭持家’,啥赚钱的门道都尝试了,却放弃了天下最赚钱的生意!”

常云有些不知所措:“老奴愚钝,还请陛下赐教!”

朱由崧笑道:“自然是开海禁,同泰西商人进行贸易,一来可以通过市舶司赚取丰厚的税金;二来我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特产均价值不菲,可以通过外贸赚取大量的白银!三来组建一支拥有强大火力的舰队,去海外到处劫掠,这可是无本的买卖!”

常云说道:“若陛下只想效仿当初隆庆爷开关,倒也未尝不可;可若是要效仿‘三宝太监’郑和公公七下西洋,那恐怕得把国库给搭里头。”

朱由崧笑着说道:“朕敢问常公公,若是郑和下西洋果真如同百官说的那样赔钱,花费巨大。那成祖爷,营造北京紫禁城,五征漠北,修《永乐大典》,六下西洋,一路南征北战哪里来的银子?”

“朕可没有听说,成祖爷给百姓加征啥‘剿饷’?”

常云思索了半天,恍然大悟:“陛下当真是睿智,细细想来确实如此,若下西洋真是巨亏,永乐爷断然不可能连下六次!

“不瞒陛下,其实当初皇爷还真动过开海禁下南洋赚钱的念头!可惜组建商队下南洋前期投入巨大,皇爷怕赔银子,最终还是放弃了!”

常云话锋一转:“不过,皇爷当初确实收集了一些郑和下西洋时的海图。‘宝船’的图纸虽然已经被毁了,但皇爷还是下令从南直隶等地征召寻找当年那些船工的后人,并成功的绘制出了一些大型海船的图纸,甚至还招募水手打造出了一艘样船!”

朱由崧不禁叹息了一声,万历都已经走到这一步了,最后关头居然放弃了?

“这些海图都是三宝太监的心血所在,如今可还在?”

常云说道:“这些海图并没有被销毁,全都在洛阳福王府的库藏之中!”

朱由崧点了点:“这些海图对将来朕的商船队下南洋、西洋帮助很大,也算是皇爷爷留给朕的一份礼物吧!这恐怕已经是好几十年前的事情了吧,这些工匠即便健在也已经年老体弱不堪重用了!”

常云笑着说道:“陛下难道忘了,这些人全是匠籍,他们的后代也是船匠啊!不瞒陛下,当初皇爷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光宗会对福王不利,于是便没有将他们解散,而是将他们安排在了天津附近的一个村子里,万一将来局势有变,福王殿下还有出走南洋这条退路!”

朱由崧摇了摇头,万历怎么也不会想到,光宗朱常洛在位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之后的天启帝只对木匠活感兴趣,哪里还有心思对付父王?

“皇爷爷对父皇的这份关爱,朕收下了!既然船匠同海图都有了,朕这就从内帑拨银,建造天津造船厂,打造海船!”

就在此时户部尚书倪元璐依约而来:“微臣参见陛下,此前陛下询问扩建天津码头,设立市舶司的事情,臣思虑再三,认为此事不妥!”

“泰西的藩商,主要收购丝绸、瓷器同茶叶,目前北方根本就不出产这些!”

“茶叶同丝绸北方无法种植,虽说拥有较大的磁州窑同耀州窑,但也只是生产一些低端的百姓生活用品,根本就无法满足那些番商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