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内,香炉青烟笔直如剑。
朱纯臣跪在丹墀最前端,掌心汗湿了象牙笏板。他偷眼望向御座,朱由崧指尖正摩挲着那方“传国玉玺”,神情莫测。
“第三回劝进登基了,殿下不会真要整啥‘三辞三授’吧?”
这回的传国玉玺自己可是又掏了五万两。
“诸卿——”
朱由崧忽然开口,声音如冰刃刮过殿柱。
百官瞬间屏息,却见他缓缓起身,玄色衮服上金线蟠龙随动作游走,仿佛活了过来。
“昔日太祖高皇帝曾言‘天命在德不在玺’,故而并未追求元玺,而是令人以和田玉刻制“大明受命之宝”等皇帝印玺。”
朱纯臣一听这话直接心凉了半截,听这口气,梁王又要婉拒了?
却不料朱由崧话锋一转:“朱由检为君无道,却妄图凭借玉玺为其苟延残喘,实在是可笑至极!然天道昭昭,今丢失七百载之传国玉玺重现人间,乃是上天庇佑!”
“孤受命于天,自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大明开盛世,为万世开太平!”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纯臣的嘶吼劈开凝滞的空气,他重重叩首,额骨撞在金砖上的闷响竟压过了群臣山呼。
成了!他浑身颤抖,自己可是这新朝的首功之臣。
钱谦益说道:“陛下继承大统,乃是天命所归,当务之急是要向天下昭告废黜朱由检的圣旨,并且以新年号取代崇祯!”
朱由崧可不是啥顺位继承,要等到新的一年才启用自己年号!
“钱爱卿所言甚是,应当以新年号即刻取代崇祯旧号,以正视听,诸卿可有年号献上?”
对此朱纯臣自然是早有准备,他大步出列高声道:
“臣请用‘弘光’为年号!《尚书》有云:‘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弘者大也,光者明也,喻我皇如日方升,光耀大明!”
当听到“弘光”这个年号的时候,朱由崧差点没有将口中的茶水喷出来!
难道这是宿命的轮回,居然又有人提出了“弘光”?
这个年号其实还是不错的,不过历史上的南明弘光朝廷连一年都没有撑住,对于这种不吉利的年号,朱由崧自然不甚满意!
左都御史刘宗周捧着一卷《礼记》肃然跪奏:
“陛下,当用‘中和’!《中庸》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今天下崩乱,正需以中和之道调鼎鼐、息干戈!”
他抬头直视朱由崧,目光如炬:“若陛下取此年号,可以确保我大明至少十年的太平!”
刘宗周这个年号显然比刚才朱纯臣的“弘光”差了不少,明显不适合朱由崧这种开拓进取之君!
朱由崧明显露出了失望之色,不过刘宗周毕竟是当朝大儒,他也不好直接出言否定!
朱由崧的反应被礼部侍郎钱谦益看在眼里,他轻捋长须,含笑上前:“臣荐‘宣武’!《汉书》载:‘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武帝以武定天下,今殿下破建虏、平内乱,正需彰此赫赫武功!”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的说道:“无论是前朝汉宣帝还是本朝的‘仁宣之治’,宣皆乃中兴之象,陛下若选‘宣武’,定然是文武并重,盛世可期啊!”
钱谦益不愧是江南的文坛领袖,“宣武”二字一出,瞬间就压了“弘光”一头!
当然他也看出了朱由崧有提拔武勋重用武人的意思,顺便借此年号规劝其文武并重,不能轻视了他们这些文臣!
此时其他阁臣又分别提了“永昌”、“嘉定”、“隆武”等年号!
朱由崧拿出朱笔,分别圈出了“弘光”同“宣武”两个年号!
最终在“弘”字同“宣”字上重重的勾勒了一下,说道:“诸卿学识渊博,所取年号也都寓意深远!不过朕可不光是为了继承祖宗的江山,而是要在这基础上继续向外扩张,让大明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如今大明的内乱表面上是朱由检失德,引得天灾频繁,盗匪横行;实质上是自洪武、永乐两朝后的历代君王大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造成如今人多地少的局面。”
“昔日太祖复燕云、成祖征蒙古,天下之大,诸位不能将眼光仅仅放在大明的两京十三省,大明之外有的是人口土地等着我们去征服!”
“朕决定新朝的年号选用‘弘武’二字!”
听到这话后,陈新甲、朱纯臣等人十分兴奋,陛下乃是开拓之主,意味着兵部的地位会更加提升,武勋则有更多的立功机会!
而文官们则多少有些失落,陛下重武轻文,显然对自己不利!
尤其是户部尚书倪元璐,顿感压力倍增!
“陛下,‘弘武’二字虽好,但毕竟同太祖皇帝的‘洪武’同音,怕是不合规矩?”钱谦益说道。
朱由崧笑着说道:“朕向来以继承太祖皇帝为己任,这弘武二字正好说明了朕的志向!”
成国公朱纯臣立即说道:“臣虽为未能生在洪武、永乐两朝替大明立国;但今日有幸能摆脱崇祯朝的屈辱,在弘武朝跟随陛下乃是三生有幸,臣愿为陛下开疆,大明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