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12日,云山战役结束后的第一个清晨,硝烟尚未完全散尽。林文澜站在被炮火犁过数遍的山头上,注视着脚下正在清理战场的部队。胜利的喜悦早已被沉重的代价冲淡,现在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让这支伤痕累累的部队尽快恢复战斗力。
司令员,各部队正在统计剩余弹药。周志宏拿着一叠报表走来,情况比预想的还要严峻。第38军平均每支步枪只剩不到二十发子弹,机枪弹药更是所剩无几。
林文澜接过报表,眉头紧锁:立即组织所有非战斗人员,全力搜集战场上的可用物资。特别是美军的装备,能用的全部回收利用。
命令下达后,云山阵地上出现了一幅奇特的景象。战士们像勤劳的蚂蚁般穿梭在战场上,仔细搜寻着每一颗子弹、每一块压缩饼干。工兵部队则忙着修复受损的武器,甚至尝试将几辆受损较轻的美军坦克重新投入使用。
在临时设立的野战修理厂里,坦克团新任团长王铁柱正带着技术骨干连夜奋战。这个曾经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过机械工程的年轻军官,此刻正趴在一辆4A3坦克的底盘下。
传动轴受损严重,但主炮还能用。王铁柱从车底钻出来,抹了把脸上的油污,我们可以把它改造成固定火力点。
不远处,炮兵团长赵振华也在为弹药短缺发愁。他亲自带着战士们拆解未爆的美军炮弹,小心翼翼地取出发射药和弹头。
司令员,我们找到了一个规律。赵振华向巡视到此的林文澜汇报,美军的105毫米炮弹可以经过改造,用在我们的日制火炮上。虽然射程会受影响,但总比没有强。
林文澜蹲下身,仔细观察着战士们改造弹药的过程:一定要注意安全。告诉同志们,我们现在每一发炮弹都比黄金还珍贵。
与此同时,后勤部队在杨文涛的指挥下,建立了一条从后方到云山的秘密补给线。由于美军空中优势明显,运输只能在夜间进行。战士们用最原始的肩挑背扛,将宝贵的弹药和药品运往前线。
11月13日深夜,第一批重要补给终于送达。看着堆积如山的弹药箱,林文澜却没有丝毫放松。
这些还远远不够。他在军事会议上指出,根据情报,美军正在调集更多部队。我们必须做好打更大规模战役的准备。
会后,林文澜独自留在指挥所,对着地图陷入沉思。云山战役虽然取胜,但也暴露了部队的许多问题。特别是对美军空中优势和炮火优势的应对,还需要更好的解决方案。
司令员,第39军吴军长来了。警卫员的报告打断了他的思考。
吴信泉大步走进指挥所,脸上带着兴奋的神色:林司令员,好消息!我们在清理战场时,发现了一个完好的美军前线弹药库。
这个消息让指挥所内的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在林文澜的亲自指挥下,一支精干的小分队连夜出动,果然在云山南麓的一个隐蔽山洞里,找到了美军撤退时来不及销毁的大量弹药。
这下解决大问题了!周志宏清点着缴获的物资,难掩激动,光是.30子弹就有二十万发,还有大量的手榴弹和迫击炮弹。
然而,林文澜的关注点却不在弹药上。他在山洞的最深处,发现了一批美军的作战地图和文件。这些资料详细记录了美军在朝鲜的部署情况,特别是关于下一步作战计划的内容。
立即组织翻译。林文澜命令道,我要在明天早上看到这些文件的详细内容。
这一夜,指挥所内的灯火通明。翻译人员连夜工作,终于在黎明时分完成了主要文件的翻译。当林文澜阅读这些文件时,脸色越来越凝重。
美军计划在清川江一线发动大规模反击。他在清晨的作战会议上宣布,他们的目标是切断我军的后勤补给线。
与会将领们顿时议论纷纷。清川江位于云山后方,是连接前线与后方的重要通道。一旦被美军控制,整个前线部队都将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