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歇期间,一位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老者主动走过来与陆信交谈。旁边有人低声提醒,这位是参与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制定的资深顾问,吴老。
“陆总,你们那个自研的微型电机,性能数据很亮眼啊。”吴老微笑着,语气平和,“尤其是在成本和功耗控制上,很有想法。我们一直在强调产业链自主可控,你们这就是很好的实践。”
陆信连忙谦虚了几句,心里却激动不已。能得到这个层面人物的肯定,意义非凡。
吴老话锋一转,问道:“我听说,你们还在搞一个……icroLEd的预研?”
陆信心里一惊,这事集团内部都极其低调,没想到这位老人竟然知道。他谨慎地回答:“是的,吴老。我们觉得这是未来的方向,但目前只是非常前期的跟踪和探索,投入很小,主要是学习和积累。”
“方向是对的。”吴老赞许地点点头,“显示技术是信息产业的咽喉。我们不能总是跟着别人跑,要有自己的布局。眼光放长远,耐心也很重要。”他拍了拍陆信的肩膀,“你们‘槐花’,有股子闯劲,也有定力,很难得。好好干!”
这番简短的交谈,让陆信心潮澎湃。他意识到,“槐花”所做的,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生意,某种程度上,也嵌入了国家科技产业发展的宏大叙事中。这种被“看见”、被“认可”的感觉,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从北京回来,陆信仿佛注入了一股新的能量。他更加积极地推进技术学院的落地,亲自参与课程体系的讨论,强调不仅要教技能,更要培养工匠精神和创新意识。他也更加关注陈越那个“前沿技术探索小组”的进展,虽然投入依旧谨慎,但支持的态度更加明确。
晚上,他陪着苏宁在小区里散步,秋夜的风已经带着凉意。他小心翼翼地揽着苏宁的肩,和她分享在北京的见闻,特别是与吴老的那番对话。
“……以前总觉得,把企业做好,对得起员工和客户就行了。”陆信望着远处楼宇的灯火,语气感慨,“现在好像不一样了。咱们做的每一点努力,好像都能汇到一条更大的河里。这感觉……挺奇妙的。”
苏宁靠在他身边,感受着他话语里的激动与沉淀,轻轻摸了摸微微隆起的小腹,微笑道:“所以,咱们得更稳当才行。为了跟着咱们的这些人,也为了……他\/她。”她低头看了看肚子,“得给下一代,留下一个更好的‘槐花’,一个更有希望的环境。”
陆信握紧了她的手,用力点头。
“槐花技术学院”的筹建稳步推进,市里的批复下来了,过渡校区也开始动工。张师傅摩拳擦掌,准备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周明等人编写的教材初具雏形。这一切,都像是在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浇筑最坚硬的基石。
而在那更高远的星空下,关于icroLEd的那束微光,虽然依旧遥远,却因为有了更坚实的基座和更清晰的使命感,而显得不再那么缥缈。企业的成长,个人的蜕变,与新生命的期待,在这一刻交织在一起,共同勾勒出一幅更为壮阔、也更为温暖的未来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