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我在八零搞事业 > 第183章 基石与星空

第183章 基石与星空(1 / 2)

苏宁怀孕的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核心圈子里漾开温柔的涟漪。陆信几乎是立刻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办公室里常备了苏打饼干和坚果,叮嘱秘书定时提醒苏宁休息,甚至开始偷偷翻阅孕期指南类的书籍,那认真的劲头不亚于攻克一个技术难题。

苏宁笑他小题大做,心里却是暖的。这份笨拙的关切,让她在思考企业宏图时,脚下仿佛踩着了更坚实的大地。

企业的扩张并未因这桩喜事而放缓,反而暴露出新的问题。随着“槐花生活”产品线的丰富和“星火”系列的迭代,对熟练技术工人、尤其是懂原理、能适应快速技术变化的基层骨干需求越来越大。张师傅带着一群老师傅,靠着“传帮带”的老法子,越来越力不从心。招聘来的新人,要么眼高手低,要么需要漫长的适应期。

“光靠挖人,不是长久之计。”一次生产协调会上,张师傅扯着嗓子抱怨,“现在的小年轻,理论一套套,上手就抓瞎!拧个螺丝都找不到劲!俺这身手艺,总不能带进棺材里去!”

这话听着糙,却点醒了苏宁和陆信。企业的根基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不能只依赖社会输送和零星的培训。

几天后,苏宁提出了一个构想:“我们成立自己的‘槐花技术学院’怎么样?不是挂个名,是实打实地,针对我们的岗位需求,系统性地培养技工、质检员、甚至初级研发助理。教材我们自己编,老师请一线的老师傅和研发骨干兼任,毕业直接进入集团工作。”

陆信一听,眼睛就亮了:“这个好!自己培养的人,知根知底,忠诚度高,技能也对口!能从根本上解决用工荒!”但他随即又皱起眉头,“就是这投入……场地、师资、设备,都是钱啊。而且,这算是职业教育吧?资质、审批也是个麻烦事。”

“投入是必须的。”苏宁态度坚决,“这比我们到处高薪挖人,长期看更划算,也更能保证质量。资质问题,可以让春苗去跑,市里现在鼓励产教融合,我们有实体产业支撑,是优势。场地……新区那边不是还有块预留地吗?先建个简易的过渡校区。”

战略方向再次统一。“槐花技术学院”的筹建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春苗负责对接政府,办理相关手续;张师傅和李明启、陈越他们,则开始梳理各个岗位的核心技能要求,着手编写内部培训教材;周明也被拉了壮丁,负责将一些实际操作规范制作成更直观的教学视频。

这件事不知怎么被市里主管工业和教育的领导知道了。在一个全市范围的“产教融合,助力实体经济”座谈会上,陆信作为代表性企业家被邀请发言。他没什么准备,就实实在在地讲了“槐花”发展遇到的人才瓶颈,以及筹建技术学院的初衷和进展。

他讲得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车间里、实验室遇到的具体问题和解决办法,反而赢得了在场领导和同行们的掌声。会后,那位之前批给他们土地的王副市长特意留下陆信,勉励了几句:“陆信同志,你们‘槐花’不错!不搞虚的,扎扎实实做产业,现在又主动承担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有担当!好好干,市里支持你们!”

这话经由陪同参会的春苗传回集团,让所有人都振奋不已。陆信更是感触良多,他意识到,“槐花”不再仅仅是一个赚钱的企业,它开始承载更多的期望,与社会的发展更紧密地绑定在一起。

随着“槐花”在地方经济中的分量日益加重,以及技术学院这类带有社会责任感举措的推出,陆信接触的层面悄然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出现在一些更高级别的经济论坛、行业峰会上,座位逐渐靠前。名片夹里,多了不少省里相关部门负责人、行业协会领导、甚至是一些关注产业发展的学者的联系方式。

一次,由国家某部委组织的“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陆信收到了邀请函。与会者皆是国内各领域的科技企业翘楚。陆信原本有些忐忑,但当他站在台上,介绍“槐花”如何从一台藤材预处理设备起步,到攻克中文信息处理难题,再到自研关键零部件、构建品牌生态时,台下那些见多识广的专家和官员们,都露出了惊讶和赞赏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