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龙魂震贞观 > 第261章 开发南洋

第261章 开发南洋(2 / 2)

“众卿之议,朕已了然。”李渊缓缓开口,“南洋之利,不可不取。然取之需有道。便依刘卿、魏卿之策,行‘官督商办’之法。旨意:即于广州、交州、泉州,设市舶司,归户部与地方共管,以精明强干、通晓蕃情者任提举市舶使!”

他目光转向戴胄、房玄龄、杜如晦:“尔等会同吏部,尽快拟定市舶司章程、税则、船队管理规定,务求详尽可行。” “臣等遵旨!”

“李孝恭、刘仁轨!” “臣在!” “命你二人统筹水师,抽调部分舰船,组建‘南海巡防营’,清剿近海海盗,保障航线安全!尤其要确保广州至爪哇、苏门答腊主航路畅通!” “臣领旨!”

“另,”李渊沉吟片刻,做出了一个更深远决定,“设‘皇家南洋贸易特许商会’,朕之内帑出资三成,其余份额,允宗室、勋贵、百官乃至长安、洛阳、扬州、益都等地大商贾认购入股,所得红利,三成归内帑,七成分与股东。首任会长……便由任城王李道宗兼任吧。”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陛下竟然亲自下场,以皇室资本为引导,联合朝廷勋贵和民间巨贾,组建一个半官半商的巨无霸商会!这无疑是为南洋开发注入了一剂最强的强心针,也巧妙地将各方利益(宗室、勋贵、世家、商贾)都捆绑在了这条船上,减少了阻力。由李道宗这位宗室重臣出任会长,更是确保了皇室的掌控力。

“陛下圣明!”这一刻,无论是主张官营还是商办的,大多都看到了其中巨大的利益和机会,纷纷躬身赞同。利益,是最好的粘合剂。

政策既定,帝国的机器再次高效运转起来。

诏令下达南方,广州、交州、泉州三地迅速行动,选址修建市舶司衙门、扩建港口、建造仓库。水师战舰开始在南海上游弋,旗帆之上巨大的“唐”字令海盗闻风远遁。

消息传到岭南,冯盎的反应最为敏锐。他虽被留在高州,但其子冯智戴在长安,其家族势力在岭南根深蒂固。他立刻意识到这是巨大的机遇,也是进一步向朝廷表忠心的机会。

他亲自拜访了抵达广州筹备市舶司的朝廷官员,主动提出:“冯某久居岭南,麾下儿郎颇识水性,亦熟悉南下海路,愿组织船队,申请‘公凭’,为陛下探索南洋,沟通诸蕃!所得利润,愿按最高标准缴纳市舶税!”他甚至贡献出了家族世代积累的部分简陋海图和蕃情记录。

冯盎的积极态度,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原本还在观望的岭南豪族、乃至江南、福建地区的海商世家,纷纷行动起来,筹集资金,招募水手,购买或建造海船,争先恐后地向新设立的市舶司申请那宝贵的贸易特许牌照。

半年后,广州港。

盛况空前。数百艘大小海船云集港口,其中既有朝廷新造的坚固官船(主要用于巡逻和公务),也有各大商会打造的庞大商船,更有无数民间海商拥有的各式帆船。人声鼎沸,号子震天,货物堆积如山。

在一片喧闹中,一支由五艘大型楼船组成的船队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并非最大的,却悬挂着“皇家南洋贸易特许商会”的旗帜以及“冯”字认旗。这是冯盎家族与皇家商会合作组建的第一支探索船队,即将扬帆南下,目的地是传说中香料群岛(马鲁古群岛)。

船首,站立着一位被晒得黝黑精悍的年轻人,他是冯盎的侄子冯智玳,自愿担任此次航行的统领。他身边,跟着几名朝廷派遣的市舶司官员、国子监生以及太医署医师。

“升起!升帆!” “解缆!起锚!”

随着一声声号令,巨大的船帆缓缓升起,饱受风势。岸上,人群欢呼祝福,锣鼓喧天。

冯智玳对着岸上的市舶司官员和家族长辈抱拳行礼,然后转身,望向南方那片无边无际的蔚蓝,眼中充满了对财富的渴望和对未知的兴奋。

“出发!”

船队缓缓驶离港口,顺着季风,向着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南洋,破浪前行。

几乎与此同时,无数支或大或小的船队,也从广州、泉州、交州等地相继启航。 它们如同散入大海的珍珠,带着大唐的货物(丝绸、瓷器、铁器、纸张),也带着帝国的威仪与文明,驶向占城、真腊(柬埔寨)、暹罗(泰国)、爪哇、苏门答腊乃至更遥远的印度沿岸……

一条条新的海上航线被开拓,一座座陌生的港口出现了唐商的身影。奇异的香料、晶莹的珍珠、珍稀的木材、高产的水稻种子……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入大唐。而大唐的文化、制度、技术,也随之悄然影响着遥远的国度。

开发南洋的大幕,已然轰轰烈烈地拉开。这不仅仅是经济的扩张,更是一个陆上帝国,正式向海洋迈出雄健步伐的标志。

帝国的血脉,因海洋贸易而更加充盈;帝国的视野,因沟通世界而更加开阔。

一个属于大唐的海洋时代,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