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星光偏要吻烟台 > 第171章 相位噪声与压力测试

第171章 相位噪声与压力测试(1 / 2)

“节点最优布点算法”的开发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阻力。输入了赫尔辛基智慧半岛的海量地理、建筑和能源数据后,算法运行的结果却并不理想。它推荐的位置,有时在公园的中央,有时在繁忙十字路口的地下,甚至有一个点落在了私人住宅的花园里——从纯能量流的角度看或许最优,但在现实中完全不具可行性。

“算法缺乏对现实世界复杂约束的理解。”伊莎贝尔无奈地向林微光汇报,“它只追求理论上的能量最优解,忽略了产权、安装难度、公众接受度这些‘软因素’。”

林微光看着那份天马行空的布点图,意识到技术理想与现实落地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给算法加入约束条件。”她指示道,“标记出所有不可部署的区域(私人领地、保护区域、主要交通干道等),设定安装复杂度权重,让算法在可行的范围内寻找最优解。”

团队立刻对算法进行修正。与此同时,“弦理论”组网协议的实地模拟测试也提上日程。为了尽可能模拟赫尔辛基的复杂环境,伊莎贝尔团队在迪拜郊区租用了一个废弃的、结构复杂的小型工业园,准备在那里搭建一个由三个节点组成的微型测试网。

然而,就在测试网搭建过程中,周景明监控到了新的威胁。

“苏氏那边……或者说‘幽灵节点’,似乎感知到了我们的测试活动。”周景明的语气带着警惕,“他们释放了一种新型的干扰信号,我们称之为‘相位噪声’。它不再是简单的脉冲或背景污染,而是一种持续不断的、随机变化的相位扰动,专门针对多节点间的同步和通信链路。”

这种“相位噪声”极其阴险,它不试图摧毁系统,而是像不断吹向乐队的、方向混乱的微风,让乐手们难以听清彼此的音调,破坏节点间赖以协同的“场域握手信号”。在初步测试中,“弦理论”协议下的节点网络,在“相位噪声”的持续干扰下,协同效率下降了近百分之四十,甚至一度出现节点间参数“打架”的情况。

“必须让我们的协议具备抗相位干扰能力!”伊莎贝尔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否则在赫尔辛基,对方只需要持续释放这种噪声,我们的网络就会性能大减,不战自溃!”

技术团队再次投入攻坚战,为“弦理论”协议增加相位追踪与补偿模块,但这无疑增加了系统的复杂度和计算负担。

就在技术团队疲于应对新型干扰时,顾知行那边的商业竞标准备也遇到了麻烦。赫尔辛基项目管委会发布的RFp中,包含了一些极其严苛的条款,尤其是在数据主权和本地化运营方面,要求所有数据必须存储在欧盟境内的服务器,且核心运维团队必须有相当比例的欧盟籍员工。

“这些条款很可能是苏氏联盟游说的结果,意在增加我们的合规成本和运营难度。”顾知行分析道,“我们必须找到可靠的本地合作伙伴,否则在竞标评分上会吃大亏。”

寻找合适的、值得信任的本地伙伴,在人生地不熟的赫尔辛基,并非易事。

多线作战的压力让团队气氛有些压抑。然而,沈啸并未给他们任何喘息之机。

一天清晨,林微光接到沈啸的紧急通讯,内容让她心头一紧:

「突击压力测试。一小时后,接入‘基石’模拟网络节点(虚拟)。测试内容:在持续高强度‘相位噪声’干扰及模拟物理遮挡环境下,维持五节点网络核心功能稳定,时长四小时。准备。」

没有预兆,没有商量,只有冰冷的命令和一小时的准备时间!

林微光立刻下令,所有核心技术人员进入战备状态,伊莎贝尔亲自坐镇指挥。一小时后,团队接入了沈啸提供的虚拟测试环境。

测试一开始就进入了地狱模式。模拟的“相位噪声”强度远超周景明监测到的现实水平,如同狂暴的电磁风暴,疯狂冲击着节点间的通信。同时,模拟环境中随机出现“物理遮挡”(模拟大型车辆经过或临时建筑),瞬间切断节点间的直接场域耦合。

“弦理论”协议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下,显得岌岌可危。节点间联系时断时续,协同决策频频出错,网络整体效能剧烈波动,数次逼近崩溃边缘。

“不行!噪声太强,补偿算法跟不上!”

“物理遮挡导致局部网络分裂,自组织规则失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