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合共振”的发现,像一剂强效的兴奋剂,注入了因专利诉讼而略显沉闷的“普罗米修斯”团队。伊莎贝尔团队暂时搁置了部分法律文件的准备工作,全力投入到对这一“涌现特性”的研究中。初步分析表明,当节点网络达到某种特定的协同状态时,其整体能效和稳定性会出现阶跃式的提升,这远非简单叠加所能解释。这不仅仅是技术的优化,更可能触及了分布式场域系统深层次的物理规律,其潜在价值巨大。
然而,现实的引力很快将众人从技术畅想中拉回。
沈啸的正式通知抵达,确认了之前的猜测:「‘基石’第二阶段区域组网测试,选址确定:芬兰,赫尔辛基智慧半岛项目。测试目标:在半岛核心区部署并协同运行五个‘基石’节点,构建具备自组织、自适应及容错能力的原型网络。测试周期:九十天。正式启动时间:六十天后。」
几乎在同一时间,顾知行也收到了来自赫尔辛基智慧半岛项目管委会的正式公函——并非直接关于“基石”测试,而是一份公开的“未来城市环境优化解决方案”征询建议书(RFp)。这份RFp的技术要求和“基石”组网测试的目标区域高度重叠。
“这是阳谋。”顾知行在核心团队会议上分析道,“管委会可能不清楚‘基石’的具体细节,但他们知道有顶级技术力量将在该区域进行测试。他们想借机‘搭便车’,用一份公开的商业合同,吸引包括我们在内的多家供应商参与,既解决了他们的城市升级需求,也能观察各家的技术实力。而苏氏联盟,必然也会参与竞标。”
情况明朗了。赫尔辛基的战场,并非封闭的实验室,而是一个在公开商业规则包裹下的、真实城市环境中的技术竞技场。“基石”的组网测试,将在这场公开的商业竞标掩护下进行。成功,则名利双收;失败,则可能连“基石”的资格也一并失去。
“这是我们打破专利围剿的最好机会!”david眼中闪烁着斗志,“只要我们在公开竞标中,用无可争议的技术表现击败苏氏联盟,就能向市场和法庭证明我们技术的独特性和巨大价值,那纸专利诉讼的威胁自然会大大降低!”
“但这也是最危险的舞台。”林微光补充道,目光扫过众人,“在对手预设有埋伏的战场上,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我们不能有任何失误。伊莎,‘耦合共振’的研究不能停,这可能是我们制胜的关键。但同时,‘弦理论’组网协议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必须提升到最高级别,要能应对真实城市环境中一切可能出现的意外。”
“我明白。”伊莎贝尔重重点头,“我们会拿出最可靠的方案。”
“顾总,你亲自带队,组建竞标团队,仔细研究RFp的每一个细节,准备我们的应标方案。法律团队继续跟进专利诉讼,按照既定策略反击。”林微光部署道,“周先生,我需要关于赫尔辛基半岛最详尽的情报——不仅仅是地图和基础设施,还包括政治派别、社区态度、媒体环境,尤其是苏氏联盟在那里已经布下的所有暗桩。”
“已经在进行中。”周景明的全息投影回应,“初步情报显示,苏氏除了与分包商接触,还资助了当地几个环保组织和数据隐私保护机构,可能会在舆论上制造麻烦。”
战前推演紧张而周密地进行着。团队分成了几个小组,日夜不停地工作。
林微光则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对着赫尔辛基半岛的详细地图和城市数据,陷入了长久的思考。五个节点的部署位置至关重要,它们需要覆盖核心区域,形成有效的网络,又要避开潜在的干扰源,还要考虑安装和维护的可行性。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场复杂的城市规划博弈。
她回想起陆时砚关于“基石”融入城市肌理的理念,以及“耦合共振”带来的启示。节点的部署,是否也能借鉴某种“自组织”的原则,让其位置并非完全由人为指定,而是根据环境能量流的自然节点来确定?
她接通了伊莎贝尔的通讯,提出了一个设想:“我们能不能开发一个‘节点最优布点算法’?输入半岛的地理、建筑、能源流数据,让算法根据‘场协同’和‘耦合共振’的原理,自动推演出五个能量效率最高、协同效果最好的位置?”
伊莎贝尔愣了一下,随即兴奋起来:“理论上可行!这能让我们的部署方案更科学、更高效,也更能体现我们技术的深度!我立刻组织人手开发!”
就在林微光全力备战赫尔辛基之际,加密通讯器上收到了陆时砚的信息。内容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