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星光偏要吻烟台 > 第152章 噪声中的信号与墙角下的阴影

第152章 噪声中的信号与墙角下的阴影(1 / 2)

“萤火”实验室的灯光,似乎从未真正熄灭过。伊莎贝尔团队在林微光“理解噪声”的思路指引下,如同闯入了一片未知的数据丛林。他们不再将采集到的杂乱信号视为敌人,而是当作需要解读的、充满地方口音的“环境语言”。

进展是缓慢且非线性的。自适应模型像是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在不断喂食海量嘈杂数据后,开始识别出一些粗糙的模式关联:当环境声音频谱中低频持续噪音(如空调轰鸣)占据主导时,模型会倾向于施加一个略带“包裹感”的稳定场,以对抗这种单调的干扰;当监测到不规则的高频突发噪音(如突然的谈话声、电话铃声)增多时,模型会尝试轻微提升场域的“沉浸度”,帮助使用者过滤这些打断。

然而,问题依然层出不穷。模型有时会“误判”,将一些无害的环境特征识别为干扰,导致场域产生不必要的、令人不适的波动。更棘手的是,不同个体对同一种噪声模式的敏感度和反应截然不同,这让追求“普适性”的“萤火”模块面临着严峻的个人化挑战。

“我们可能需要引入一个极简的‘用户校准’环节。”一次深夜讨论中,一位年轻的数据科学家提议,“哪怕只是让使用者选择‘我对声音敏感’或‘我需要更强沉浸感’这样简单的选项,都能给模型一个初始锚点,大幅提升初始匹配度。”

伊莎贝尔有些犹豫:“这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步骤,与我们要做的‘无感介入’理念有冲突。”

“但这是权衡。”林微光参与了讨论,她看着测试报告中那因个体差异而波动的满意度数据,“在成本和技术的双重限制下,用最小的交互成本,换取显着的效果提升,是值得的。‘萤火’的目标不是完美,而是在有限条件下,提供显着优于现有解决方案的体验。”

她拍板采纳了这个建议,将“一键式快速偏好选择”加入了模块的功能清单。这是一个务实的决策,体现了她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精准拿捏。

就在“萤火”团队于数据泥潭中艰难跋涉时,地面上,“普罗米修斯”的晴朗天空,也如期迎来了陆时砚预警过的风暴。

首先发难的是舆论。

几家有影响力的财经和科技媒体,几乎同时刊发了深度分析文章,标题看似客观中立,如《“场协同”技术的光环与隐忧:高估值下的可持续性考验》、《后“星链”时代,“普罗米修斯”如何跨越量产与盈利的鸿沟?》。文章内容旁征博引,表面上探讨行业趋势,却巧妙地将“普罗米修斯”与“烧钱”、“技术泡沫”、“商业模式未经验证”等关键词关联起来,并刻意抬升“生命茧房”的“成熟可靠”与“市场接纳度”。

“他们避开了技术层面的直接攻击,转而质疑我们的商业基础和长期生存能力。”David将媒体监测报告摔在桌上,脸色阴沉,“这是针对投资者和潜在客户信心的精准打击。已经有两家正在接触的B轮潜在领投方,发来了更详细的质询清单。”

紧接着,顾知行也带来了坏消息。

“我们北美首个大型园区项目的客户,对接人那边传来风声,苏氏通过中间人接触了对方公司更高层,提出可以以低于我们20%的价格,为整个园区后续所有区域提供‘生命茧房’解决方案,并且承诺了更短的交付周期。”顾知行语气凝重,“他们在用价格战和交付压力,动摇我们的灯塔客户。”

“卑鄙!”David怒道,“他们明知我们目前产能爬坡,成本短期内不可能降到那个水平!”

“商业竞争,无关手段,只关结果。”顾知行相对冷静,“我们必须立刻准备应对方案,可能需要总部层面给予该客户一些额外的资源支持或长期价值承诺,来稳住阵脚。”

然而,最让林微光心头一紧的,是周景明带来的第三条消息。

“我们监测到,苏氏集团的人力资源部门,近期通过多家猎头公司,以极高的薪酬包和职位承诺,正在秘密接触我们‘启明星’量产团队和伊莎贝尔博士核心研发团队中的几名关键成员。”周景明的全息投影在密室中呈现,数据流在他身后闪烁,“尤其是一位负责‘棱镜’模块算法优化的核心工程师,周锐,已经与对方有过两次非正式会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