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明道二年(1033年)夏,泉州港的晨光穿透海雾,洒在成片的帆船上,桅杆如林,帆布上印着“宋”“闽”“蕃”等各色标识,像一片流动的森林。港口的栈桥上,挑夫们扛着包裹快步穿梭,包裹里装着景德镇的青白瓷、苏州的云锦、蜀地的茶叶,还有从海外运来的胡椒、丁香、象牙,吆喝声、船笛声、海浪声交织在一起,比汴梁的界身巷更添几分壮阔。年过五十的赵仲,身着青色官袍,手持赵烈晚年编纂的《五代海外贸易考》,站在泉州港的“市舶司”衙门前,身旁跟着刚从西北赶来的赵承——他因在灵州防御战中立功,被调往泉州负责“蕃商军需对接”,铠甲上还沾着未洗去的风沙。
“二叔,您看那艘蕃船!”赵承指着海面上一艘三层高的阿拉伯商船,船舷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市舶司的李提举说,这船从大食(阿拉伯)来,走了三个多月,载着满船的香料和珠宝,专门来换咱们大宋的瓷器和丝绸!”
赵仲顺着赵承的手指望去,只见商船缓缓靠岸,蕃商们穿着宽大的长袍,戴着头巾,在市舶司官员的引导下走下跳板,手里捧着精致的香料盒子。他翻开《五代海外贸易考》,册页上“后唐同光三年,泉州港仅存三艘破旧商船,蕃商绝迹,百姓靠渔猎为生”的字迹,与眼前的繁华形成尖锐对比,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你曾祖父当年随郭崇韬伐蜀时,路过泉州,见港口荒草丛生,渔民连像样的渔船都没有,哪敢想如今会有这么多蕃船来贸易?”
正说着,市舶司提举官李修远快步迎上来,他身着绿色官袍,手里拿着一本《泉州港贸易账簿》,脸上满是笑意:“赵编修!赵将军!您二位可算来了!上个月的贸易额刚统计出来,仅香料一项就收税五千贯,比去年同期多了三成!这都是托了朝廷开放海外贸易的福,还有您父亲赵烈公留下的‘蕃商保护法’草稿,咱们才能稳住蕃商的心!”
赵仲接过账簿,目光扫过“高丽:瓷器两百箱,换人参五十斤”“日本:云锦一百匹,换硫磺两百石”“大食:胡椒三百袋,换青白瓷三百件”的记录,心里满是震撼:“五代时,海外贸易多是偷偷摸摸,蕃商怕被乱兵劫掠,渔民怕被苛税盘剥,哪有现在这样明码标价、依法征税的景象?”
李修远引着两人走进市舶司衙内,堂上摆着一张巨大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从泉州出发,经广州、占城(今越南)、三佛齐(今印尼)、大食、高丽、日本的航线,每个港口旁都写着“贸易商品”“航行时长”“注意事项”。“这航线图,是按您父亲《五代海外贸易考》里的‘沿海航线记’修订的。”李修远指着“三佛齐”的位置,“您看,这里标注着‘多暗礁,需白天航行’,去年有艘蕃船不听劝,夜里行船触礁,咱们派水师救了人,还帮他们打捞货物,蕃商们都夸大宋官府仁义——这要是在五代,他们早就被乱兵抢光了!”
赵承凑到图前,指着“大食”旁的“战马”字样:“李提举,咱们从大食买的战马,什么时候能到?西北那边李德明还在蠢蠢欲动,急需好马补充骑兵!”
“快了!”李修远笑着说,“下月初就有一艘蕃船载着五十匹大食战马过来,都是能负重、善奔跑的好马,比咱们大宋的马强多了。您父亲赵烈公当年就说‘海外有良马、有药材,可补中原之缺’,如今总算实现了!”他顿了顿,又补充道,“不仅有战马,还有从大食来的药材,像乳香、没药,治刀伤特别有效,咱们已经给西北军营送了两百斤,赵将军您在灵州时没用到吗?”
赵承眼睛一亮:“用到了!去年在灵州守城,不少士兵中了党项人的箭,用乳香敷伤口,好得特别快!没想到竟是从海外来的,这海外贸易不仅能赚钱,还能帮咱们打仗!”
此时,衙外传来一阵喧哗,一个身着白袍的阿拉伯商人在翻译的陪同下走进来,手里捧着一个镶嵌着宝石的盒子。“这位是大食商人伊本,他这次带来了满船的香料,还想跟咱们订一千件青白瓷,运回去卖给大食的贵族。”李修远介绍道。
伊本见到赵仲,连忙躬身行礼,通过翻译说道:“尊敬的大宋官员,我从大食来,三年前曾来泉州贸易,如今的泉州比那时更繁华!我带来的胡椒,在大食能换十枚金币一磅,而大宋的瓷器,在大食能换二十枚金币一件,咱们的贸易很公平,我很愿意和大宋做生意!”
赵仲接过伊本递来的香料盒子,打开后一股浓郁的香气扑面而来,他想起父亲在《五代海外贸易考》里写的“后晋天福年间,一磅胡椒能换半袋粟米,却因战乱无人敢贩”,忍不住感慨:“伊本先生,大宋欢迎诚实的商人。咱们有最好的瓷器、丝绸,你们有最好的香料、战马,互通有无,才能让贸易长久。你父亲赵烈将军常说‘乱世靠刀枪,治世靠交易’,就是希望不同地方的人能通过贸易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
伊本听完翻译,连连点头:“您说得对!我在大食时,就听人说大宋是最富有的国家,也是最友善的国家。这次我不仅要订瓷器,还想把大食的织布技术带来,和大宋的工匠交流,说不定能织出更好的布!”
午后,李修远带着赵仲、赵承来到泉州的“蕃商驿馆”。驿馆内住着来自高丽、日本、大食、三佛齐的蕃商,有的在整理货物,有的在与大宋商人洽谈订单,还有的在学习大宋的文字。驿馆的院子里,一个高丽商人正拿着《宋刑统》的抄本,向市舶司的小吏请教“蕃商贸易律法”,旁边的日本商人则在临摹景德镇瓷器的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