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154章 商业革命: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

第154章 商业革命: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1 / 2)

宋真宗明道元年(1032年)暮春,汴梁相国寺东侧的“界身巷”里,晨光刚穿透薄雾,就被满街的喧嚣唤醒。两侧的商铺鳞次栉比,绸缎庄的伙计将新到的江南云锦挂在竹架上,绯红、宝蓝的纹样在阳光下流转;瓷器铺的柜台上,柴窑白瓷、越窑秘色瓷排成两列,掌柜正用软布细细擦拭;最热闹的是街角的“交子铺”,门前排着长队,商人、小贩捧着沉甸甸的铜钱,等着兑换轻便的交子,偶尔传来“这交子比带铜钱方便多了”的感叹。年过五十的赵仲,身着青色便服,与刚赴任睦州通判的范仲淹并肩走在巷中,手里攥着一卷赵烈晚年写的《五代商业考》,册页上“后晋天福年间,汴梁商铺十闭其九,交易多靠谷物、布帛易物”的字迹,与眼前的繁华形成刺眼对比,浑浊的眼睛里满是震撼与欣慰。

“赵编修,这界身巷的热闹,比应天府的集市盛十倍不止!”范仲淹驻足在一家绸缎庄前,看着柜台上堆叠的蜀锦,眼里满是惊叹。他出身寒门,早年见惯了乡间物物交换的窘境,如今见商人用交子轻松买下两匹云锦,仍难掩诧异,“学生在应天府时,买一匹粗布都要扛着铜钱去,哪像现在,一张纸就能当钱用?”

赵仲笑着点头,翻开《五代商业考》,指着其中一段:“你看这里——后汉乾佑二年,我随父亲在晋阳,想买一斤盐,得用半袋粟米换,铜钱根本没人认,因为各地铸的钱大小、成色都不一样,商家怕吃亏。如今的交子,是成都交子务统一印制,有防伪印记,全国通用,这就是治世的好处。”他顿了顿,望向交子铺门前的长队,“你父亲赵烈将军常说‘乱世藏粮,治世藏钱’,可这‘钱’要是不方便流通,再富也没用。如今交子解决了这个问题,商人才能放心把生意做遍大宋。”

正说着,一阵熟悉的笑声传来,绸缎庄的老板沈月娘从里屋走出,她身着素雅的蜀锦襦裙,比起几年前在苏州时,多了几分干练。“赵编修!您怎么来了?”沈月娘快步上前,手里拿着一匹新织的“云纹锦”,“这是按您父亲《武经总要》里的‘对称纹样法’改进的,比以前的蜀锦更耐穿,上周刚发往泉州,海外商人一下子订了两百匹!”

赵仲接过云锦,指尖拂过细腻的纹理,想起父亲当年在苏州抢救蜀锦的场景——那时的蜀锦因战乱几近失传,如今却能远销海外,心里满是感慨:“好,改得好!你父亲苏老栓要是泉下有知,见你把蜀锦生意做这么大,定会高兴。”

“可不是嘛!”沈月娘笑着招手,引两人进内屋,“现在不仅蜀锦好卖,我还雇了五十个女工,在成都开了新作坊,用的是毕昇传下的木活字印花纹,比手工快三倍!去年赚的钱,够在汴梁再买两处铺面了——这在五代,想都不敢想!”她指着墙上的账本,上面记着“三月售蜀锦三百匹,收交子五千贯”的字样,“以前收铜钱,得雇人看着,怕被偷、怕成色不好;现在收交子,一张纸就能存起来,方便多了。”

范仲淹凑过去看账本,指着“泉州订单”的字样:“沈掌柜,您的蜀锦还能卖到海外?学生在睦州,见港口有不少商船,是不是也运您这样的货物?”

“正是!”沈月娘点头,眼里满是自豪,“泉州的市舶司给我发了‘蕃商贸易许可’,我的蜀锦能通过商船卖到高丽、日本,甚至阿拉伯!去年有个阿拉伯商人,用香料换了我一百匹云锦,说在他们那儿,这样的锦缎能换十匹骆驼呢!”

离开绸缎庄,两人又来到街角的“官窑瓷铺”。铺内的货架上,摆满了各式瓷器——柴窑的白瓷碗薄如纸、声如磬,越窑的秘色瓷瓶青如天、明如镜,还有新出的“景德镇青白瓷”,釉色介于青白之间,引得不少富家子弟驻足挑选。掌柜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姓周,祖上在后周时就是官窑工匠,如今靠着瓷器生意,把儿子送进了国子监。

“赵编修,您看这青白瓷!”周掌柜捧着一个瓷瓶,语气里满是自豪,“这是按您父亲留下的‘釉料配比法’烧的,比以前的瓷器更结实,还不容易沾油污。上个月,三司的官员来订了两百个,说是给皇宫用呢!”

赵仲接过瓷瓶,阳光透过釉面,映出淡淡的青色,想起后周显德年间,柴荣下令烧造柴窑瓷时的场景——那时的工匠们用最简陋的窑炉,反复试验十几次才能烧出一件合格的瓷器,如今却能批量生产,还能根据客户需求调整釉色。“这就是技术的力量啊。”他对范仲淹说,“你父亲常说‘乱世靠勇,治世靠技’,工匠们有了好技术,才能做出好东西,商业才能繁荣。”

范仲淹看着铺内来来往往的顾客,有买瓷器送礼的官员,有批发瓷器去外地卖的商人,还有买个小碗给孩子用的百姓,突然感慨:“以前总觉得商人重利轻义,如今才知道,没有商业,百姓连好瓷器、好绸缎都用不上。五代时,百姓能有件粗布衣服、一个陶碗就不错了,哪像现在,连普通人家都能用得上瓷碗。”

正午时分,两人来到相国寺的“瓦子夜市”——此时虽未到夜晚,却已有不少食肆开始营业,卖胡饼的摊贩吆喝着“热乎的胡饼,夹肉两文钱”,卖馄饨的小摊前冒着热气,香气弥漫在巷中。赵仲带着范仲淹走进一家“五代风味馆”,掌柜是个从洛阳来的老者,祖上在后唐时开过食肆,如今专卖五代时的小吃,却用了新的经营方式——客人先选菜,再用交子结账,不用等店家找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