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153章 科举改革:糊名誊录制度的确立

第153章 科举改革:糊名誊录制度的确立(1 / 2)

宋真宗天圣十年(1032年)春,汴梁国子监的贡院外,杨柳依依,却掩不住考生们的紧张气息。数百名身着儒衫的学子背着书箱,在贡院门口排队,有的低声背诵《论语》,有的反复检查身份证明,还有的对着贡院的匾额祈祷——这里即将举行大宋春季科举的省试,而今年的考试,与往年截然不同:考场外新增了“监考官巡检”的牌子,贡院内的阅卷房里,还摆着数十个贴着封条的木匣,里面装着即将启用的“糊名纸”与“誊录册”。年过五十的赵仲,身着青色朝服,手持《五代科举乱象考》手稿,站在贡院门口的高台上,目光扫过考生们的脸庞,又落在手稿上“后唐同光年间,科举舞弊成风,权贵子弟递‘关节’即科中举”的记载,心里满是对改革的期盼与忐忑。

“赵编修,所有监考官都已到位,糊名纸和誊录册也按您的要求,由国子监和礼部共同封存,待考生交卷后即刻启用。”礼部郎中王大人匆匆走来,手里拿着一份《考场章程》,“只是……仍有几位老臣反对,说‘糊名誊录遮了考生身份,恐失了世家体面’,方才还在朝堂上跟寇公争论呢。”

赵仲接过章程,指尖拂过“考生试卷需先糊名、再誊录,阅卷官见不到原卷姓名与字迹”的条款,想起父亲赵烈生前的话:“五代之乱,不仅乱在兵戈,更乱在‘寒门无出路’——权贵垄断科举,百姓只能揭竿而起。治世需给寒门一条活路,科举就是最好的路。”他抬头望向朝堂的方向,语气坚定:“王大人放心,寇公定会说服陛下。咱们今日按章程行事,只要这次科举能公平,那些反对的声音自然会消失。”

正说着,一阵马蹄声传来,寇准带着几名国子监官员疾驰而来,身上还带着朝堂的朝服褶皱。“赵仲兄!陛下已准了咱们的改革方案!”寇准勒住马,声音带着兴奋,“方才那几位老臣说‘世家子弟读书多,中举本是应当’,老夫就拿你这《五代科举乱象考》反驳——后晋天福年间,宰相冯道的侄子,连‘论语’二字都写错,却靠‘关节’中了进士,这样的‘世家体面’,丢了也罢!陛下听后,当即拍板,说‘科举当为天下选贤,而非为世家选婿’,让咱们尽管推行!”

赵仲心里一松,将《五代科举乱象考》递给寇准:“多谢寇公!这手稿里记了五代十国的科举舞弊案,从后梁的‘贿买考官’到后汉的‘权贵包场’,桩桩件件都在提醒咱们,不改革,科举就会变成第二个‘乱世祸根’。如今有陛下支持,咱们定能还科举一个公平。”

此时,一个穿着洗得发白儒衫的年轻考生,背着半旧的书箱,在贡院门口徘徊,时不时探头往里面望——正是五年前赵仲在宣德门见过的范仲淹。他因家境贫寒,曾在应天府书院“划粥断齑”苦读,如今终于有机会参加省试,却因没有权贵推荐,心里满是不安。赵仲看到他,笑着走上前:“希文(范仲淹字),别紧张,今年的科举,靠的是真才实学,不是‘关节’。”

范仲淹见到赵仲,赶紧躬身行礼:“赵编修!学生……学生还是有些怕,听说往年的省试,考官都先看考生的家世,像学生这样的寒门子弟,怕是连阅卷官的眼都入不了。”

赵仲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贡院内的木匣:“你看那些木匣,里面装的是糊名纸和誊录册。你交卷后,考官会先把你的姓名、籍贯糊起来,再让誊录官用统一的字迹抄录一遍,阅卷官见不到你的原卷,只能凭文章定高下。你曾祖父赵烈将军常说‘乱世看勇,治世看才’,你的才学,老夫在国子监见过,定能中举。”

范仲淹眼睛一亮,握着赵仲的手:“真的?那……那学生就放心了!学生定好好作答,不辜负赵编修和赵公的期望,将来为官,定护佑寒门子弟,不让五代的舞弊乱象重演!”

上午辰时,贡院大门打开,考生们依次进入考场。赵仲与寇准沿着考舍巡查,看到有的考生在试卷上写下姓名后,监考官立刻上前,用糊名纸将姓名处封住,再盖上礼部的印章;有的考生写完后,誊录官便拿着空白册页,逐字逐句抄录,确保字迹与原卷一致。走到最后一排考舍,赵仲看到一个身着锦缎儒衫的考生,正偷偷往袖口里塞一张写满字的纸条——是宰相王钦若的侄子王公子。

“拿下!”赵仲大喝一声,监考官立刻上前,从王公子袖中搜出纸条,上面写满了科举可能考到的诗文答案。王公子脸色发白,却仍嘴硬:“我乃宰相侄子,你们敢抓我?我叔父不会放过你们!”

寇准冷笑一声,让人将王公子押出考场:“陛下有旨,科举舞弊者,无论出身,一律黜落,还要追责其家人!你叔父若敢干涉,老夫便奏请陛下,查他个‘纵容子弟舞弊’之罪!”

考场内的考生们看到这一幕,纷纷放下心来——往年那些权贵子弟的“特权”,今年果然不管用了。范仲淹坐在考舍里,看着眼前的试卷,题目是“论治世与乱世之科举差异”,他想起赵仲讲的五代乱象,想起自己的寒门经历,提笔写下:“五代科举,权贵垄断,寒门无门;大宋科举,当以糊名誊录为基,选贤与能,方保治世长久……”

午后,考生们陆续交卷,报名、誊录工作有序进行。赵仲与寇准来到阅卷房,看到阅卷官们正拿着誊录后的试卷,认真批阅,时不时互相讨论。一个阅卷官拿起一份试卷,赞道:“这篇《论治世与乱世之科举差异》写得好!既懂五代之苦,又知治世之需,定是个有真才实学的考生!”赵仲凑过去一看,虽然字迹是誊录官的,却能从文章的思路看出,是范仲淹的答卷,心里满是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