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贡院外传来一阵喧哗,是王钦若带着家丁赶来,想要强行闯入考场,为侄子求情。“赵仲!寇准!你们竟敢抓我的侄子!赶紧把人放了,否则老夫奏请陛下,罢你们的官!”王钦若指着赵仲,气急败坏地喊道。
赵仲走出贡院,手里拿着王公子的舞弊纸条,还有《五代科举乱象考》:“王大人,您看这纸条,是从您侄子袖中搜出的,证据确凿。您再看看这手稿,后唐宰相郭崇韬的儿子,就是靠舞弊中举,最后引发民怨,郭崇韬也被赐死。您是想让您的侄子步他的后尘,还是想让大宋重蹈五代的覆辙?”
寇准也补充道:“王大人,陛下已下旨,科举舞弊者严惩不贷。您若再纠缠,老夫就只能请御史台来查您是否参与其中了。”
王钦若看着纸条,又看着围过来的考生和百姓,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终只能恨恨地说:“好!好个赵仲、寇准!咱们走着瞧!”说完,带着家丁狼狈离去。
百姓们见状,纷纷喝彩:“赵编修、寇公做得好!终于让科举公平了!”“以后咱们寒门子弟,也有机会中举了!”范仲淹站在人群中,望着赵仲的身影,心里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像赵仲一样,为寒门子弟谋出路,为大宋的公平正义尽力。
三日后,科举放榜,范仲淹果然高中进士,排名第三;而那些往年靠“关节”的权贵子弟,大多名落孙山。放榜那天,贡院外挤满了前来查看的考生和百姓,当看到范仲淹的名字时,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欢呼——这个“划粥断齑”的寒门学子,终于靠自己的才学,敲开了仕途的大门。
范仲淹拿着录取通知书,来到赵府拜访赵仲,还带来了自己写的《谢恩疏》。“赵编修,若不是您推动冒名誊录制度,学生这辈子都不可能中举。”范仲淹激动地说,“学生在《谢恩疏》里写了,将来若能为官,定要推广这一制度,让天下寒门子弟都能有公平的机会。”
赵仲接过《谢恩疏》,笑着说:“这不是老夫一个人的功劳,是陛下的支持,是寇公的力挺,更是你自己的才学。你曾祖父赵烈将军常说‘治世的希望,在寒门,在百姓’,你能中举,就是对他最好的告慰。”他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五代秘史》,递给范仲淹:“这本书你拿着,里面记了五代的乱世与苦难,你将来为官,要常读常思,莫忘了今日的初心,莫让科举再变成权贵的工具。”
范仲淹郑重地接过书,躬身行礼:“学生定不负赵编修所托,不负赵公的期望!”
此时,赵承从西北送来书信,信中说:“二叔,听说您推动了科举改革,西北的士兵们都很开心!好多士兵都是寒门子弟,他们说‘将来咱们的孩子,也能靠读书中举,不用再靠打仗谋生了’。孙儿在灵州,也会按曾祖父的教导,好好练兵,守护好西北,让百姓们能安心读书,让科举改革的成果能长久。”
赵仲读完信,将信放在《五代秘史》旁,目光望向北方——那是燕云的方向,是西北的方向,也是父亲赵烈生前牵挂的土地。他想起父亲当年在五代的战乱中,仍不忘保护典籍、重视教育,如今科举改革成功,寒门子弟有了出路,父亲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
当晚,赵仲在《五代秘史》的“科举改革”章节写下批注:“宋真宗天圣十年,糊名誊录制度确立,终结五代科举舞弊之弊。此非仅制度之变,乃治世之变——五代时,权贵垄断科举,寒门无门,故有王小波、李顺之反;宋初时,以糊名誊录保公平,寒门有出路,故民心安定,治世可久。然改革非一劳永逸,需代代坚守‘选贤与能’之初心,勿让特权复燃,勿让五代之祸重演。赵烈亲历五代,深知寒门之苦,此改革,亦为完成其‘治世需给寒门活路’之遗愿。”
批注写完,赵仲将《五代秘史》与范仲淹的《谢恩疏》、赵承的书信放在一起。窗外的月光洒在书桌上,照亮了“科举公平”四个字,也照亮了大宋治世的希望——通过科举改革,不仅为大宋选拔了像范仲淹这样的贤才,更让百姓看到了朝廷的务实与公正,让五代乱世中失去的民心,渐渐回归。
而此时的汴梁,真宗正在批阅范仲淹的《谢恩疏》,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寇准则在国子监召开会议,决定将糊名誊录制度写入《国子监章程》,代代相传;范仲淹则收拾行装,准备前往睦州赴任,他的行囊里,除了官印与文书,还有那本赵仲赠送的《五代秘史》——他知道,自己的仕途之路才刚刚开始,而他肩上的责任,不仅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更是守护好科举改革的成果,守护好赵烈、赵仲等人用心血换来的公平与正义,让大宋的治世,能远离五代的阴影,走向更长久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