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152章 西夏独立:李德明建立西夏国

第152章 西夏独立:李德明建立西夏国(2 / 2)

消息传到汴梁,朝堂顿时炸开了锅。主和派大臣王钦若等人上奏:“李德明势大,又有契丹相助,不如暂许其称帝,增岁币安抚,待国力强盛再图收复。”寇准则拍案反驳:“五代时石敬瑭割燕云,就是因为后晋妥协,如今若再对李德明妥协,西北必失,河北亦危!臣请陛下派大军驰援灵州,严惩叛贼!”

赵仲作为国子监编修,也被召入朝堂议事。他手持赵烈的《五代秘史》,在殿上朗声道:“陛下,臣父赵烈在《五代秘史》中写道‘妥协换不来和平,只会换来得寸进尺’。后晋对契丹增岁币,最终亡于契丹;后唐对藩镇妥协,最终亡于李嗣源。如今李德明称帝,若陛下妥协,他日他定会索要灵州、环州,甚至关中,大宋将重蹈五代覆辙!”

他将《五代秘史》中“后汉刘承佑因妥协失天下”的章节呈给真宗:“陛下,灵州守军不足八千,却愿坚守,赵勇、赵承、杨宗保等将,正用臣父留下的兵法抵御党项,他们从未妥协,陛下岂能先退?臣请陛下调西北、河北兵力,分两路夹击,一路驰援灵州,一路牵制契丹,定能击退李德明!”

真宗看着《五代秘史》上的批注,又想起赵烈生前的忠勇,最终拍板:“准奏!命西北经略使曹玮率军三万驰援灵州,命杨延昭率高阳关骑兵两万牵制契丹,务必守住灵州,挫败李德明的叛乱!”

诏书传到灵州时,李德明的五万大军已兵临城下。党项士兵穿着黑色铠甲,举着“大夏”的旗帜,将灵州围得水泄不通。李德明坐在中军帐前的虎皮椅上,对着城头喊道:“赵勇!本帝念你是员老将,若献城投降,本帝封你为‘西平王’,与本帝共掌西夏!若执迷不悟,城破后,灵州将鸡犬不留!”

赵勇站在城头,冷笑一声:“李德明!你不过是个叛臣,也配称‘帝’?老夫跟着赵烈将军打五代叛贼时,你还在穿开裆裤!想让老夫投降,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

李德明脸色一沉,下令攻城:“给本帝攻!破城后,屠城三日!”

党项士兵推着攻城车,扛着云梯,朝着城墙冲来。赵承按预定计划,下令点燃火药箭的引线——数十支火药箭带着“滋滋”的声响,飞向党项军阵,有的落在攻城车上,点燃了木板;有的落在人群中,引发混乱。城头上的士兵趁机射箭,扔石头,党项士兵死伤惨重。

杨宗保则带着亲兵,绕到党项军后方,袭扰他们的后营。亲兵们拿着赵烈改进的“火折子”,点燃了党项的粮草堆,浓烟滚滚,映红了半边天。李德明见后营起火,又攻不下城墙,只好下令撤军,退到二十里外扎营。

灵州城头,士兵们欢呼雀跃,赵勇却皱着眉头:“李德明只是暂时撤退,待他重整兵力,定会再来。咱们还要继续加固城防,等曹玮将军的援军到来。”

赵承走到父亲身边,望着远处党项军营的火光,轻声说:“父亲,孙儿今日才真正懂了曾祖父说的‘守土就是守家’。灵州的百姓在帮咱们,士兵们在拼杀,咱们就算战死,也不能丢了这座城。”

赵勇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目光望向东方——那是汴梁的方向,是援军来的方向,也是赵烈生前牵挂的中原大地。“你曾祖父要是在,定会为你骄傲。”他轻声说,“咱们赵家的子孙,世代守土,就算是死,也要死在保卫中原的战场上。”

此时的兴州,李德明坐在新筑的宫室里,对着契丹使者发脾气:“本帝让你们牵制大宋河北兵力,你们却按兵不动,害得本帝损兵折将!”

契丹使者却一脸傲慢:“大夏皇帝,我契丹帮你,是为了好处。若你不能拿下灵州,我契丹为何要出兵?你最好尽快破城,否则,我契丹就会考虑与大宋重新议和。”

李德明攥紧拳头,却不敢发作——他知道,没有契丹的牵制,仅凭党项的力量,很难击败大宋。他只能下令:“明日起,加大攻城力度,务必在大宋援军到来前,拿下灵州!”

而在灵州城头,赵仲派来的信使正带来汴梁的消息:曹玮将军的援军已过环州,不日便到;杨延昭将军在高阳关击败了契丹的试探性进攻,暂时稳住了河北防线。赵勇、赵承、杨宗保三人站在城头上,望着东方的晨曦,心里满是希望——他们知道,这场仗会很难打,却绝不会退缩,因为他们守护的,不仅是灵州,是西北,更是赵烈毕生期盼的和平,是中原百姓不再受五代战乱之苦的希望。

西夏的独立,像一块巨石,投入了大宋平静的湖面,打破了“咸平之治”的稳定,也让大宋君臣再次意识到,五代的教训从未远去,边防的松懈,只会让敌人有机可乘。而赵家、杨家的子孙,正用赵烈传下的兵法与信念,在西北的风沙里,为大宋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也为收复燕云、平定西北,埋下了新的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