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司使薛居正正在盐铁司的院落里,与官吏们核对盐税账目。见到赵普与赵烈,他赶紧迎上来:“赵相公、赵将军,快来看看!这是今年正月的盐税收支,比去年同期多了五千贯,而且没有一笔‘无名杂税’,都是按朝廷规定征收的!”
赵烈接过账目,只见上面清晰地记录着盐的产量、运输成本、税收金额,甚至连盐商的姓名、运输路线都有标注。“五代时,我在幽州见过契丹的盐税征收——官吏随意加税,盐商苦不堪言,好多人都被逼得弃商逃亡。”他指着账目上的“定额税制”,“如今按定额征收,商民两便,难怪盐税会增加。”
薛居正叹了口气:“是啊!后晋时,三司使王玫为了讨好契丹,把盐税提高了三倍,还设了‘盐引钱’‘运输钱’等杂税,百姓只能吃‘淡食’,盐商纷纷倒闭。如今陛下规定‘三司征税,需明列科目,不得私加’,百姓和商人都愿意配合,财政自然会好起来。”
赵烈注意到,度支司的院落里,几个官吏正在用算盘计算今年的财政预算,案上摆着各地上报的收成、赋税预估表。“度支司掌预算,会不会像五代时那样,为了讨好皇帝,随意增加开支?”他问道。
“不会!”薛居正坚定地说,“陛下规定,度支司的预算需‘量入为出’,先核算全年的财政收入,再制定开支计划,还要报中书门下审核,枢密院的军费开支、中书门下的行政开支,都不能超过预算,超支需皇帝特批。去年冬天,枢密院想加拨军费修缮铠甲,度支司核算后发现超支,最终还是陛下从内库拨款,才没打破预算制度。”
赵烈闻言,忍不住在心里感叹——赵匡胤的中枢改革,看似是“分权”,实则是“立规矩”,用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里,避免五代时“权力无界”的混乱。他想起后唐李存勖时,伶人可以随意任命官员,后汉刘承佑时,宰相可以随意更改税法,那些没有规矩的时代,最终都走向了灭亡。
当晚,赵匡胤在皇宫的“长春殿”设宴,宴请参与中枢改革的大臣。席间,赵匡胤举起酒杯,对众人说:“今日请诸位来,是想告诉大家,中枢改革推行半年,成效初显——地方叛乱减少,财政收入增加,军队纪律严明,这都是诸位的功劳!但改革尚未完成,还需诸位继续努力,让大宋彻底摆脱五代的阴影!”
大臣们纷纷举杯,气氛热烈。赵烈坐在角落,看着眼前的景象,想起五代时的宫廷宴会——后梁朱温的宴会上,大臣们心惊胆战,生怕说错话被杀;后唐李存勖的宴会上,伶人嬉笑打闹,官员们却敢怒不敢言;而如今的宴会,君臣平等,讨论的是治国安邦之策,再也没有五代的压抑与恐惧。
宴会过半,张昭端着酒杯,走到赵烈面前,语气带着歉意:“赵将军,白天在中书门下,老夫对改革有异议,是老夫固执了。如今看来,陛下的改革确实能改变五代的乱象,老夫服了。”
赵烈起身回礼,笑着说:“张尚书也是为了大宋好,何错之有?五代乱了五十三年,大家都习惯了旧制,改革难免有顾虑。只是咱们这些亲历过乱世的人,更该明白,没有规矩,就没有安稳,陛下的改革,是在为大宋立‘长治久安’的规矩啊。”
张昭点点头,眼眶有些发红:“是啊!老夫在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都做过官,见惯了战乱、叛乱、苛政,如今能看到大宋有这样的气象,就算让老夫退休,也心甘情愿。”
离开皇宫时,夜色已深。汴梁的街道上,巡逻的士兵步伐整齐,商铺的灯笼还亮着,偶尔能听到酒肆里传来的笑声——这是五代时从未有过的和平景象。赵烈骑着马,手里握着赵匡胤赠送的“治世之宝”玉佩,心里满是感慨。
回到洛阳后,赵烈将此次汴梁之行的见闻,详细记录在《五代秘史·宋初篇》中,写下一段长长的批注:“宋太祖乾德元年,立二府三司之制: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此举非仅为巩固皇权,实为终结五代乱局之关键——五代之祸,源于权力无界,相权侵军权、财权,将领专兵,官吏贪腐;宋初之制,以制度定权责,以制衡防专权,虽有‘冗官’之隐患,却终结了‘兵强则叛、权盛则乱’的循环。匡胤亲历五代,知乱世之弊,故能以制度为刃,斩断乱源;赵普、薛居正之流,辅以务实之才,使改革落地。此乃宋初稳定之根基,亦为中华官制史上之重要变革——乱世以力服人,治世以制管人,大宋之兴,始于此制。”
批注写完,赵烈将《五代秘史》手稿与《中枢官制改革方案》抄本放在一起。他想起白天在三司见到的预算表、枢密院的军籍册,突然意识到,这场改革虽能终结乱世,却也埋下了“效率低下”的伏笔——三权分立导致公文流转繁琐,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将来可能会出现“冗官”“冗费”的问题。但他也明白,在五代乱局刚结束的当下,“稳定”比“效率”更重要,赵匡胤的选择,是权衡利弊后的最优解。
次日,赵烈收到汴梁送来的书信,是赵普写的——信中说,中枢改革已在全国推行,地方设立“转运使”监督财政,“通判”监督行政,与中枢的二府三司相呼应,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权力制衡体系。信的最后,赵普邀请赵烈明年再去汴梁,见证改革的进一步成效。
赵烈握着书信,望向北方——那里是燕云十六州,是五代的耻辱,也是大宋未来的目标。他知道,有了二府三司制的支撑,大宋才有底气去收复失地,去完成柴荣未竟的统一大业。而他记录的这些改革往事,不仅是对五代乱局的总结,更是对大宋治世的期盼。
此时的汴梁,中书门下的官吏们正在审核地方上报的行政公文,枢密院的将领们正在制定北伐的初步计划,三司的官员们正在核算明年的军费预算——一场围绕“制度”的变革,已在悄然间改变了大宋的命运,也为五代十国那段动荡的历史,画上了一道坚实的句号。而赵烈知道,这只是开始,大宋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