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122章 中枢改革:二府三司制的确立

第122章 中枢改革:二府三司制的确立(1 / 2)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春,汴梁中书门下的议事厅内,晨光透过雕花窗棂,落在案上堆叠的公文上。厅内气氛却有些凝重——十几位身着绯色、紫色官袍的大臣围坐在一起,目光都集中在案中央的《中枢官制改革方案》上,纸上“二府三司”四个大字,墨迹未干,却像一块巨石,压得众人呼吸都有些沉重。

年过六旬的赵烈,穿着一身素色便袍,坐在角落的客座上,手里捧着一卷《五代中枢记》手稿。他本已归隐洛阳,却因赵匡胤“需借五代旧臣之鉴”的邀请,再次来到汴梁。此时他的目光,正落在户部尚书张昭身上——这位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的老臣,正皱着眉头,手指反复摩挲着方案上“三司掌财”的字样,显然对改革心存疑虑。

“陛下,臣有异议!”张昭终于起身,声音带着一丝激动,“自晚唐以来,财权皆归户部,如今要将盐铁、度支、户部拆分,设‘三司使’总领财权,岂不是打乱了旧制?五代时财权分散导致的苛捐杂税,臣还历历在目,若再拆分,恐生新乱!”

赵匡胤坐在主位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目光扫过众人:“张尚书所言,正是朕要改革的缘由。五代乱局,为何频繁出现‘权臣擅政’?皆因相权过盛,军、政、财三权集于一身。后唐郭崇韬掌枢密院兼领三司,后晋桑维翰任宰相兼管财赋,一旦权力失衡,便生叛乱。朕设‘二府三司’,正是要‘分而治之’,让中书门下掌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掌财政,互不统属,皆对朕负责,方能避免五代之祸。”

站在赵匡胤身旁的宰相赵普,适时上前一步,展开《中枢官制改革方案》,指着其中的条文:“诸位请看,中书门下主‘行政’,管官吏任免、民政教化,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统领;枢密院主‘军事’,管军队调遣、武官选任,由枢密使统领;三司主‘财政’,盐铁司管工商、度支司管预算、户部司管赋税,三司使总领,号称‘计相’。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既不会出现权臣专权,也能各司其职,提高效率。”

赵烈抬眼望去,只见枢密使李崇矩微微点头——他是赵匡胤的旧部,曾参与陈桥兵变,深知五代武将专权的危害,对枢密院掌军权的改革自然支持。而几位来自后周的旧臣,如礼部侍郎窦仪,则面露犹豫,显然还在权衡改革的利弊。

“赵相公所言虽有理,可三司分财,会不会导致‘政出多门’?”窦仪起身问道,“当年后周世宗陛下(柴荣)也曾整顿财权,将盐铁、度支归入户部,如今又拆分,恐让地方官吏无所适从。”

这话一出,厅内顿时议论纷纷。赵烈放下手稿,缓缓起身:“窦侍郎,老夫倒想说说五代的旧事。后晋天福三年(940年),三司使王玫兼领盐铁、度支,却利用职权私吞盐税二十万贯,导致百姓淡食;后汉乾佑元年(948年),户部尚书李业掌财权,为讨好刘承佑,横征暴敛,逼反了郭威。这些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他走到案前,指着《五代中枢记》上的记载:“世宗陛下虽合并财权,却也设‘转运使’监督地方财政,正是怕财权独大。如今陛下设三司,不仅拆分财权,还规定三司使需每月向中书门下、枢密院通报收支,三方监督,比后周的制度更完善,何来‘政出多门’之忧?”

窦仪闻言,脸色微变——他曾在后周担任户部郎中,深知当年财权集中的隐患,只是碍于“旧制”,才提出异议。赵烈的话,正好点中了要害,让他无从反驳。

赵匡胤见状,语气缓和了些:“窦侍郎的顾虑,朕明白。改革旧制,难免有不适,可若因循守旧,只会重蹈五代覆辙。朕已命人制定《三司工作章程》,明确盐铁、度支、户部的职责,地方赋税需先报三司审核,再由中书门下备案,枢密院不得干预财权,如此权责分明,定能避免混乱。”

当天午后,赵烈随赵普来到枢密院的办公地点。这里原是后梁的“崇政院”,后唐改为“枢密院”,却因五代战乱,常年荒废,如今经过修缮,已焕然一新——院内摆着数十张案几,文书吏正忙着整理军籍、调令,墙上挂着《大宋疆域图》,上面用红笔标注着各地驻军的数量。

“赵将军请看,这是新制定的‘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制度。”赵普指着案上的《枢密院调兵流程》,“枢密院掌‘调兵权’,可下达调令,却不能直接统领军队;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掌‘统兵权’,可统领军队,却无调兵之权。如此一来,就不会出现五代时‘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

赵烈拿起流程表,只见上面详细记录着调兵步骤:枢密院拟调令→皇帝盖章→三衙执行→地方节度使配合,每一步都有专人负责,还需留档备查。“这制度,比后唐的‘枢密院专权’、后汉的‘将领自主调兵’,确实严谨多了。”他想起后唐同光年间,李存勖宠信的伶人景进,仅凭枢密院的一纸假调令,就调动了邺都的军队,最终引发兵变,“只是这般流程,会不会耽误战事?”

赵普笑着摇头:“陛下早已考虑到了。若遇紧急军情,枢密院可先签发‘临时调令’,事后三日内向皇帝补报。但‘临时调令’需枢密使、副使共同签字,缺一不可,避免单人专权。”他指着墙上的《紧急调兵案例》,“上月北汉派兵袭扰晋州,枢密院半日之内就签发了临时调令,三衙军队及时驰援,并未耽误战事。”

两人正说着,枢密使李崇矩领着一位年轻的枢密判官走来。那判官捧着一卷《军籍册》,脸上满是兴奋:“相公、赵将军,这是新整理的全国军籍!按‘禁军’‘厢军’分类,禁军归三衙统领,厢军归地方节度使,每支军队的人数、装备、驻地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再也不会像五代时那样,将领私藏士兵、虚报军额了!”

赵烈翻开《军籍册》,只见上面不仅有士兵的姓名、籍贯,还有入伍时间、战功记录,甚至连士兵的铠甲、武器编号都一一标注。“五代时,我在河东军当兵,军籍都是将领手写的,丢了、改了都没人知道,好多士兵战死了,名字还在军籍上,将领却拿着空额领俸禄。”他感慨道,“如今这军纪,比当年严谨十倍,陛下是真的想彻底改变五代的乱象。”

离开枢密院,赵烈又随赵普来到三司的办公地点。这里原是后周的“司农寺”,如今被改造成盐铁、度支、户部三司的驻地,每司各占一个院落,院门上挂着醒目的牌子,往来的官吏抱着账簿、文书,脚步匆匆,却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