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110章 建筑奇观:应县木塔与开封铁塔

第110章 建筑奇观:应县木塔与开封铁塔(1 / 2)

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秋,燕云十六州的应州(今山西应县)城外,秋风卷起漫天黄沙,却吹不散佛宫寺工地的喧嚣。七十余岁的赵烈拄着拐杖,站在工地东侧的土坡上,眯眼望着远处正在搭建的木塔——塔身已建到第三层,数十根粗壮的红松立柱如巨人般挺立,工匠们踩着脚手架,用绳索吊运木料,吆喝声与凿木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塞北平原上格外响亮。

“老丈,您是从南边来的吧?”一个穿着粗布短褐的年轻工匠跑过来,递上一碗粗茶。他叫王小三,是工地老工匠王鲁班的徒弟,见赵烈衣着虽旧却气度不凡,又盯着木塔出神,便主动搭话。

赵烈接过茶碗,指尖触到碗沿的温热,轻声问道:“这塔建了多久了?看着规模不小。”

“快五年了!”王小三骄傲地挺起胸膛,“这是辽朝萧太后下旨建的佛塔,叫‘释迦塔’,要建九层,比应州城墙还高!俺师父说,这塔要用最好的红松,不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卯拼起来,将来就算遇到地震,也塌不了!”

“不用一根钉子?”赵烈皱起眉头,想起祖传《武经总要》残卷里关于“木构力学”的记载——残卷中提到“榫卯相扣,力可传千钧”,却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木塔。他拄着拐杖走进工地,只见老工匠王鲁班正蹲在一根立柱旁,手里拿着曲尺,仔细测量榫头的尺寸,额头的汗珠顺着皱纹往下淌,却丝毫不敢分心。

“师父,这位老丈想看看塔的结构。”王小三喊道。

王鲁班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警惕,待看清赵烈的模样,又松了口气——赵烈鬓角斑白,眼神平和,不像是辽廷派来的监工。他放下曲尺,指着立柱上的榫眼:“老丈请看,这是‘燕尾榫’,上面的横梁卡进来,再用木楔固定,比钉子还结实。俺们王家祖上是晚唐的木匠,建过长安的大雁塔,这手艺传了三代,就为了建一座能传千年的塔。”

赵烈俯身细看,只见榫眼呈燕尾状,边缘打磨得光滑平整,与横梁上的榫头严丝合缝,仿佛天生一体。他想起后唐同光年间,随李嗣源修缮洛阳城时,曾见过工匠用简单榫卯修补城墙,却远不及眼前这般精巧。“这么高的塔,木材怎么运上来?风大的时候,不会晃吗?”

王鲁班笑了笑,领着赵烈走到塔基旁:“塔基用的是‘三合土’,掺了糯米汁和生铁末,比石头还硬;塔身每层都有‘斜撑木’,像人的肋骨一样,能抗住大风。至于木材,俺们在山脚下修了滑道,冬天泼水结冰,用牛拉着木料往上滑,比人工抬省力气多了。”他指着远处的恒山方向,“那些红松都是从恒山深处砍的,要选三十年以上的老树,树干直,纹理密,不容易开裂。”

赵烈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山道上隐约有队伍在移动,那是运送木材的民夫。他想起当年在幽州见到的契丹统治下的汉民,大多困苦不堪,却仍有人为了建塔奔波,心里不禁感慨:“乱世之中,能建这样一座塔,不容易啊。”

“是啊。”王鲁班叹了口气,“前两年辽和北宋在岐沟关打仗,工地停了半年,好多工匠都被抓去当兵了。俺求了监工大人,说这塔是为了保佑百姓平安,才把人留了下来。俺这辈子,就想建一座能让后人记住的塔,就算将来俺不在了,塔还在,手艺就没失传。”

赵烈看着王鲁班布满老茧的手——那双手曾刨过无数木料,刻过无数榫卯,如今虽有些颤抖,却依旧灵活。他想起自己整理《五代秘史》时,记录的那些失传的技艺,突然觉得,眼前的木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乱世中文化传承的“纪念碑”。

当晚,赵烈住在工地旁的工匠窝棚里。夜里,他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惊醒,出门一看,只见王鲁班正领着工匠们往塔上跑,手里拿着火把。“怎么了?”赵烈问道。

“起风了!怕上面的木料没固定好,去看看!”王鲁班边跑边喊。赵烈跟着爬上脚手架,风裹着沙粒打在脸上,塔身果然有些晃动。工匠们熟练地用绳索固定木料,王鲁班则在每层的斜撑木旁检查,时不时用锤子敲打榫卯,听声音判断是否牢固。

“老丈,您快下去!上面危险!”王小三喊道。赵烈却摇了摇头,帮着递工具——他虽年迈,却仍有早年从军的力气。直到天快亮时,风才渐渐小了,塔身稳住,工匠们才松了口气,坐在脚手架上,望着东方的鱼肚白。

“俺爹说,建塔就像做人,根基要稳,骨头要硬。”王鲁班望着木塔,语气带着欣慰,“这塔将来建成了,俺要在里面刻上所有工匠的名字,让后人知道,这座塔是俺们汉民工匠一凿一斧建起来的。”

赵烈心里一热,从怀里掏出《五代秘史》手稿,在“建筑篇”写下:“辽清宁年间,应州建释迦塔,汉匠王鲁班主其事,以红松为材,榫卯相扣,无钉无铆,高九层,蔚为奇观。乱世之中,工匠守艺,实为文化之幸。”

离开应州时,木塔已建到第四层。王鲁班送给赵烈一个缩小的木塔模型,是用边角料做的,榫卯结构一应俱全。赵烈捧着模型,望着渐渐远去的木塔,心里清楚——这座塔不仅会成为塞北的地标,更会成为汉辽文化融合的见证,就算燕云仍在契丹统治下,汉民的技艺与精神,也会通过这座塔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