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108章 瓷器巅峰:柴窑与秘色瓷的诞生

第108章 瓷器巅峰:柴窑与秘色瓷的诞生(2 / 2)

赵烈听得入了迷,忍不住问:“李阿爷,您觉得咱们这窑瓷,能烧出比秘色瓷更好的吗?”

李阿爷叹了口气:“秘色瓷是越窑的魂,烧了上百年才有的火候;咱们这御窑刚建,瓷土和釉料都还在试,能烧出‘色如天’就不错了。不过,陛下想要的是‘中原瓷’,不是‘吴越瓷’,咱们得烧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对得起陛下的信任。”

第四天清晨,窑温终于降了下来。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打开窑门,一股热浪夹杂着瓷器的清香扑面而来。李阿爷第一个走进窑炉,双手捧着一个刚取出的瓷碗,激动得声音都在发抖:“成了!成了!将军您看!”

赵烈凑过去,只见瓷碗通体呈淡天青色,釉面光滑如镜,阳光一照,竟能映出自己的影子;用手指轻轻一敲,碗身发出清脆的“叮当”声,如玉石相击。这碗没有任何花纹,却靠釉色的纯净,透出一种朴素而高贵的美,真应了柴荣“质如冰、色如天”的要求。

“太好了!”窑场里的工匠们都欢呼起来。王二拿着瓷碗,快步往皇宫跑去,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柴荣。李阿爷摸着瓷碗,眼里满是欣慰:“俺烧了一辈子瓷,还是第一次烧出这么好的天青色,比越窑的秘色瓷更透亮,更像天空。”

赵烈看着满窑的天青色瓷器,心里满是震撼。他想起之前在吴越见过的秘色瓷——那种青绿如湖水的釉色,带着江南的温润;而眼前的御窑瓷,天青如晴空,透着中原的开阔,两者各有千秋,却都是瓷器的巅峰。他在记事本上写下:“越窑秘色,青如湖;汴梁御窑,蓝如天。五代瓷艺,南北双绝,实为乱世文化之幸。”

柴荣接到消息后,亲自来到窑场。他拿起一个天青色瓷瓶,反复观赏,脸上满是笑容:“好!好!这才是我后周的瓷器!比宫中那些粗瓷强百倍!赵将军,李阿爷,你们立了大功!”他当即下旨,将这座御窑命名为“柴窑”,烧制的瓷器作为御用之物,严禁民间私烧;还赏给李阿爷五十两银子、十匹绢,封他为“御窑都作头”,负责传授制瓷技艺。

李阿爷跪在地上,接过赏赐,泪水忍不住落下:“谢陛下!俺定要把柴窑的手艺传下去,让天下人都知道,中原也能烧出最好的瓷器!”

可柴窑的辉煌并没有持续太久。显德六年(959年),柴荣病重,北伐契丹后不久便驾崩。赵烈站在柴荣的灵前,手里捧着一个柴窑烧制的天青色瓷碗,心里满是沉重——柴荣没能看到柴窑大规模烧制的那一天,也没能看到后周一统天下的那一天。

柴荣去世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赵烈归隐洛阳前,特意去了一趟柴窑,只见窑场已停火,工匠们有的回了吴越,有的散落民间。李阿爷握着赵烈的手,把一本《柴窑烧造法》手抄本递给她:“将军,这是俺整理的柴窑烧造法子,您一定要收好。柴窑不能就这么没了,将来若有机会,一定要让它重新烧起来。”

赵烈接过手抄本,指尖拂过上面的字迹,心里满是感慨:“李阿爷放心,我会把它收好,将来传给懂瓷的人,绝不会让柴窑的手艺失传。”

多年后,赵烈在洛阳整理《五代秘史》时,偶然听说吴越钱俶纳土归宋,将越窑的秘色瓷作为贡品献给宋太祖,赵匡胤见了,赞不绝口,下令在越窑设立“官窑”,继续烧制秘色瓷。而柴窑的手艺,却因战乱和工匠流失,渐渐失传,只留下“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传说。

赵烈拿出李阿爷的《柴窑烧造法》,又取出一件从吴越买来的秘色瓷茶杯——茶杯青绿如湖水,釉面细腻如玉,与记忆中的柴窑天青瓷碗形成鲜明对比。他在《五代秘史·文化篇》中写下:“五代瓷艺,以柴窑与秘色瓷为巅峰。柴窑天青,如中原晴空,刚健开阔;秘色瓷青,如江南湖水,温润婉约。柴窑因世宗驾崩而衰,秘色瓷因吴越归宋而存,一兴一衰,皆为时代所限。然两者之艺,皆为中华瓷史之瑰宝,见证了乱世中文化的坚韧与璀璨。”

窗外,洛阳的春雨淅淅沥沥,赵烈将《柴窑烧造法》与秘色瓷茶杯放在一起,轻轻合上。他知道,柴窑的天青色或许再也烧不出来,但它的工艺和传说,会随着《五代秘史》流传下去;而秘色瓷的青绿,会在北宋的官窑中继续绽放光芒,成为五代十国留给后世的珍贵遗产。

而此时的越窑,工匠们正按照宋太祖的旨意,烧制新的秘色瓷,釉色依旧青绿如湖水,却少了几分五代时的灵动——他们不知道,在遥远的汴梁,曾有一座柴窑,烧出过比天空更纯净的天青色,也曾有一群工匠,为了传承瓷艺,在乱世中坚守过、努力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