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五代烽烟:从草莽到龙庭 > 第99章 纳土归宋:钱俶的明智选择

第99章 纳土归宋:钱俶的明智选择(2 / 2)

议事厅内的大臣们见状,也纷纷跪倒,齐声道:“陛下英明!”

次日清晨,钱俶在杭州的祖庙举行仪式,祭拜钱镠等先祖。他穿着素色祭服,跪在钱镠的牌位前,手里捧着纳土表,声音哽咽:“祖父,孙儿不孝,未能守住吴越的帝王基业,却守住了您‘保境安民’的遗训。孙儿已决定纳土归宋,让吴越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求祖父在天有灵,原谅孙儿。”

祭礼结束后,钱俶下令拆除杭州城外的防御工事,释放军中老弱士兵,让他们回乡种田;又派崔仁冀为使者,带着纳土表和吴越的舆图、户籍册、赋税册,前往汴梁面见宋太宗。纳土表中写道:“臣俶世受吴越之封,常念烈祖‘保境安民’之训。今中原一统,天下归宋,臣愿献十三州、八十六县、五十五万户,归于王化,只求陛下善待吴越百姓,勿扰民生。”

赵烈全程见证了这一切,他在《五代秘史》中详细记录了纳土前的杭州景象:“太平兴国三年三月,钱俶下令拆城防、释老弱,杭州百姓闻之,皆扶老携幼,立于道旁,有的捧酒浆,有的献粟米,哭曰‘陛下舍尊号,保我等平安,此乃仁君也’。对比南唐灭亡时金陵百姓之惨,吴越之和平,实为五代十国罕见之幸事。”

崔仁冀抵达汴梁后,宋太宗赵光义大喜,当即下旨:封钱俶为淮海国王,赐宅第于汴梁;吴越百姓免缴赋税三年;吴越官员皆留原职,有才者可入朝为官;吴越的典籍、文物,由史馆妥善保管,不得损坏。消息传回杭州,百姓们欢呼雀跃,张阿公特意杀了家里的鸡,带着酒浆来到王府,要献给钱俶,却被钱俶婉拒:“这是陛下的恩典,也是百姓们的福气,朕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这年五月,钱俶带着家人和亲信,离开杭州,前往汴梁。杭州百姓自发地站在官道两旁,从杭州一直送到钱塘江畔,有的捧着新收的粟米,有的献上亲手织的蜀锦,有的甚至跪地磕头,泪水浸湿了衣襟。钱俶坐在马车上,掀起车帘,望着熟悉的杭州城,望着钱塘江的潮水,忍不住流下眼泪——他虽不舍,却知道自己做了最正确的选择。

赵烈也随钱俶一同前往汴梁,途中,钱俶指着窗外的农田,对赵烈说:“赵将军,您看,这些田都是祖父当年修海塘后开垦的,如今百姓能安稳种田,朕就算不当这个国王,也值了。”

赵烈点点头,指着远处的村落:“陛下请看,那些农户正在插秧,孩子们在田埂上嬉戏,这就是烈祖当年想要的‘东南乐土’。您的纳土,不仅保住了这片乐土,还为大宋的和平统一立下了大功,将来史书上,定会记下您的功绩。”

抵达汴梁后,宋太宗在明德门举行了盛大的受降仪式。钱俶捧着吴越的传国印玺,跪在銮驾前,献上纳土表。赵光义走下銮驾,亲自扶起钱俶,笑着说:“卿能识时务,献土归宋,避免战乱,实乃百姓之福,朕必不负卿。”

仪式结束后,赵光义设宴款待钱俶,赵烈也在受邀之列。席间,钱俶谈起钱镠的水利工程,谈起吴越的百姓,语气里满是牵挂。赵光义当即下令,派官员前往吴越,继续修缮钱塘江海塘和西湖,确保百姓的粮田不受潮水侵蚀。

赵烈看着这一幕,心里满是感慨。他想起五代以来的战乱:后唐李存勖死于伶人之手,后蜀孟昶、南唐李煜沦为阶下囚,唯有钱俶,以纳土归宋的方式,既保全了自己和家族,又护住了百姓,实现了真正的和平统一。他在《五代秘史》的批注中写道:“钱俶纳土,非懦弱,乃明智。五代乱世,多少帝王为争尊号,让百姓血流成河;钱俶舍尊号而保百姓,实乃五代贤君之冠。其选择,不仅终结了吴越的割据,更开创了大宋和平统一的先例,让‘保境安民’的理念,成为后世统治者的典范。”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宋灭北汉,五代十国彻底终结。钱俶在汴梁得知消息后,特意前往史馆,找到赵烈,看着《五代秘史》中吴越篇的记载,笑着说:“赵将军,您看,天下终于一统了,祖父的遗愿,朕也算完成了。”

赵烈点点头,将一本《吴越水利志》递给钱俶:“这是臣整理的吴越水利史料,里面记录了烈祖公和陛下修海塘、疏西湖的事迹,将来会传给后人,让他们知道,吴越虽亡,却为大宋留下了最好的民生基业。”

钱俶接过《吴越水利志》,指尖拂过上面的字迹,眼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自己的名字或许会被遗忘,但吴越百姓的安稳生活,祖父“保境安民”的遗训,还有那些纵横交错的海塘与河渠,会永远留在这片土地上,成为五代十国乱世中,最温暖的记忆。

如今,杭州的钱塘江畔,钱镠当年修建的海塘仍在守护着粮田;西湖中的三塔,依旧倒映在碧波之上;吴越百姓口口相传的“钱王故事”,也成为大宋统一史上的一段佳话。而赵烈记录的这一切,也让后人知道,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曾有这样一位统治者,用他的远见与仁心,选择了一条和平统一的道路,为五代十国的终结,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